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音乐 >"铁证如山"的重重冤案

"铁证如山"的重重冤案

2021-06-19 01:08:35



铁证如山的重重冤案

 

笔者 曾祥辉(系列文章十八)


(砸瓷系列之九至十七)


雍正款粉彩教子图盘口瓶

粉彩人物纹盘口尊,胎质粗松,釉面含混,画工较为拙劣,有明显做旧痕迹,属现代仿品。

 

这件命名为所谓“雍正款粉彩教子图盘口瓶的被砸物证,其命名应该叫“珐琅彩教子婴戏福绿纹盘口琵琶尊”

 

一:它的造型似琵琶,他特定的称谓应该叫“琵琶尊” 而非什么瓶。

 

其二:它彩料的表现没有什么粉彩的白料打底的工艺表现,和粉彩浓淡过渡调色的程效程序。

其三:它的图案内容,不仅有婴戏教子图的场面,而且还上有蝠下有鹿(喻义福绿)的画面,所以它的全称应该叫:“珐琅彩教子婴戏福绿纹盘口琵琶尊”。

 


此物其彩绘既不是粉彩,也不是没有过渡色调的类似康熙五彩。它是一件胎体轻薄的珐琅彩瓷,其整个画面均是以胭脂红、珐琅蓝料、松石绿、淡绿加混调出(画鹿的)棕黄、(画椅的)褐黄一共六种颜色绘制出来的,特别是两个儿童衣服折纹及红蝙蝠的浓淡色调,所采用胭脂红和珐琅蓝料的“堆砌”手法,所显现的珐琅彩绘画技法和珐琅料质感尤为明显。人物的面部表情,和衣物线条的勾绘等艺术表现均流露着康熙遗风,加上它端庄周正的造型、洁白细腻的胎质和光润平滑的釉面等综合特征,完全达到了雍正皇帝亲自倡导的“恭造式样”之要求。如此硕大的珐琅彩薄胎盘口尊十分罕见,应属后宫个别订烧之器,十分珍贵。

 

然《天下收藏》“专家组”对此艺术形式、彩料效果、绘画技法、装饰题材的时代背景等方面根本无以表达,只是为砸瓷而胡乱安上几句莫须有的罪名而以。

 


(砸瓷系列十)


乾隆款粉彩小胆瓶

    粉彩蝶恋花长经瓶,画工较为细腻,但描摹痕迹重,施彩俗艳、火爆,施釉过于厚腻,胎质明显疏松,为现代仿品。

 

正是因为《天下收藏》电视节目中,砸毁真品的现象太明显才引起了海内外民藏界的质疑和公愤,而且在这些被砸毁的器物当中,多数都是中国真正的古代名瓷精品,就这件小胆瓶而言,就是一件非常珍贵的珐琅彩精品瓷,而且明明是典型的珐琅工艺,他们却错判为什么“粉彩”。这种严重缺乏瓷学基本常识的无知表现,怎么可能瞒得过天下古陶瓷收藏界的千百万双识古的慧眼呢......

 


这件时代特征十分明显的乾隆“珐琅彩蝴蝶花卉纹小胆瓶”属于清代鼎盛时期,乾隆官窑的经典之作,起码它那娇嫩艳丽的珐琅红料,和它那用彩料堆砌的油画般立体表现是空前绝后的。(对于这件胆瓶的釉,笔者疑是“豆青釉”,乾隆豆青釉,有的太近似白釉,如果单独在一边没有白釉瓷的对比,往往有时看到它甚至有忘记是豆青釉的可能,而且本人多次拍照出来都看不出豆青釉色调,所以从图片上更难以分辨,但根据多年的经验认为,此釉色应该是豆青釉,当然,这与论证是否为“现代仿品”并没有直接关系)。

 


此“胆瓶”造型属典型乾隆样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传世的宋代哥窑器就有“胆瓶” 的存在,但元、明时期,胆瓶却较为罕见。时至今天,仍可在清宫档案中查阅到乾隆皇帝对“胆瓶” 等贡瓷亲自审定的档案记载。

 

摘《收藏》2005-1273页,北京扬伯达:“ ......要知道乾隆帝对贡瓷的关心起到何种作用,仅以乾隆二年、三年《清档》的个别记载便可了解其概况:1:乾隆二年五月十一日,为烧造画珐琅用填白瓷命造办处画瓶样。隔两天后于当月十三日画得底样八张,计胆瓶、双环蒜头瓶、玉环天丝地纸槌瓶、花觚瓶、天盘口梅瓶、双风耳尊、玉环纸槌瓶、小胆瓶,呈览。奉旨:“准照样发去烧造。钦此。” 2:验看。此八张设计图发往唐英,烧得之后于十月二十二日将八种填白瓶每种选一件呈览,奉旨:“将直口胆瓶,着唐英以后不必烧造...... 。”

 

胆瓶地釉颜色,从图片上似有隐现“浅青”之感,若判断准确,那它就是豆青釉。虽然此时讨论釉色与论证真假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对初学收藏的读者而言,了解一些这方面的学识也是有益无害的,作为笔者,对此论证之物若没有这种感觉,当然也联系不到这方面来。“豆青釉”清中前期是一种官窑釉色青色釉是中国陶瓷史上烧制时间最久变化过程最长的一种釉色,在黄中泛青的原始青釉出现之后,经过历朝历代的演变发现,从宋代的天青,粉青,梅子青等,直到元、明、清至当今的青白,豆青……。明代豆青釉烧制水平趋于平稳,但色调仍然存在着青中闪黄的弊病。清代豆青釉不仅淡雅柔和而且再无泛黄现象,虽然釉层厚若凝脂但色调却淡若湖水。

 

清乾隆以雕刻为饰的器物,蒙面一般多用浅青釉,因为雕刻的纹饰在浅青色的釉层中露出的线条是接近白色的,所以立体效果更为明显。同时,豆青的釉下青花,豆青留白,豆青釉上等应用甚广。摘:冯先铭《中国陶瓷》574页:青釉是乾隆单色釉中产品较多的一种,工艺上沿袭康熙、雍正的制作,有粉青、冬青和豆青之分,粉青最淡,冬青稍深,豆青则较深,但其区分标准也不是绝对的,因此在定名上有时很难划一。

 

至乾隆之后,豆青釉开始转向民窑为显有档次的釉色,如大、中、小型的豆青釉青花、留白、加彩的嫁妆瓶等,但釉的质色仍不能与前朝官窑媲美.......

再说此胆瓶装饰工艺实属典型珐琅彩,而绝非《天下收藏专家组》判定的什么粉彩工艺。就凭它那娇艳而鲜嫩的珐琅名贵色调,现代仿品都望尘莫及。该胆瓶画面上这种淋漓尽致的宫廷名匠之画技表现,足以让文人雅士身临其境。实乃:花瓣柔柔层层爱,芳蕊茸茸灼灼开。百花丛中映日笑,一片春色尽揽怀。


此图过小,乃该"鉴定证书 "上裁减下来的,所以即使放大也不太清晰。


笔者认定:此乾隆年制蓝料印章款珐琅彩蝴蝶花卉纹胆瓶” 无论是“白釉”还是“豆青釉”,都属乾隆鼎盛时期,官窑当中的经曲之作。


(砸瓷系列十一)

 

永乐或宣德青花缠枝葡萄纹连瓣大盘

此瓷片是《天下收藏》展品中没有查到“证书”的其中之一,虽然它已被砸成几大块,但在行家眼里一见便知它就是明代永乐或宣德官窑的知名“品牌”,“青花缠枝葡萄纹莲瓣口大盘”。它画面色调浓艳、下凹状铁锈斑、晕散等现象表明,它就是永、宣时期所采用的进口“苏麻离青”料。这种青料又称苏泥麻青、苏勃泥青、苏泥勃青等。简称“苏料”。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村民们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

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smalt的译音,意为一种蓝玻璃。苏麻离青属低锰高铁类钴料,青花呈色浓重青翠,色性安定,因为苏麻离青含铁高而含锰量低,只要火温掌控适度,烧结后便能呈现出蓝宝石般的鲜艳色泽,还会出现褐黑色并带“锡”光的结晶斑,即“铁锈斑痕”。中国元代至正时期之所以能烧制出大量的青花瓷,就是因为有了这种青料,到元末明初这种进口“苏料”曾一度中断,所以明代洪武时期的青花瓷发色多为黑灰色,有人称“黑青花” ,几乎不见“苏青料”。 至永乐时期,官窑才又开始大量使用进口苏料,直到宣德……从这几块瓷片断面的厚度可以看出,它是一块40厘米以上的大盘。从图案左上角细小的边缘双圈线,内圈向里的一个极小的弧线棱角点和盘体微妙的凹槽现象,证明它的器型是一个“连瓣花口盘”。从断裂的露胎面可看到它由“二元配方”形成的白中泛灰之细腻的胎质。

摘:“什么叫二元配方:元代以前景德镇制瓷一直使用一元配方,既瓷石(磁石)制造瓷器(历史记载),元代时因为外贸需要制造大件瓷器,宋代以前景德镇制瓷,胎土只使用瓷石一种原料,烧成温度较低,而景德镇使用的磁石制造大件瓷器,制大器易于变型,因此发明了“二元配方”并推广到其他产瓷区……

此盘外底部素胎表面的一层土黄色(不知是图片色调失真还是本色),如属本色,那它就是为防止大盘在窑内烧结时变形下埸而造成与地面或窑具粘结,窑工在盘底的素胎上洒抹的一层极细的黄土末,因高温烧结而又将这一层土末粘连在了盘底的素胎上,土色也就随高温烧变成了这种近似于“火石红”的凝固之色,如本色为火石红色,那么也属永乐器露胎砂底上的时代特征……

下图为景德镇出土残片粘接复原后的永乐青花缠枝葡萄纹大盘


(砸瓷系列十二)


永乐青花折枝花卉纹小碗

   此碗造型小巧,青花发色浓艳,画工流畅所有工艺特征,和永乐青花的工艺有所差异,尤其底足修胎呈滚圆状,胎质油腻脆亮,玻化程度高,为制作工艺较为精细的现代仿品。

 

永乐青花瓷,是继元代青花瓷之后的又一新的高潮,从整体上看,除胎体比元代要轻薄,其质地、青料都近似元代。从装饰题材与装饰风格上看,与元代有明显差异……

 

摘:永乐的纹饰疏朗秀丽、笔路自然。图画花卉纹多为双钩填色,绘笔用小笔触,往往出现深浅不一的色调。青花纹饰的线条中常有钴铁的结晶斑。这是由于钴料研磨不细所致。器物上构图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其纹饰无论是粗笔写意还是细笔描摹,均给人以清秀之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永乐时期的釉面以肥厚、细腻、光滑、莹润、平净为主要特征,绝无橘皮釉纹。就青花瓷器的釉面而论,永乐瓷器的釉面青白程度较元代有所减弱,釉面青白为整个明代传统烧造方法所致,因釉料中掺有草本灰,并用木柴烧,所以会产生这种效果。现代瓷器的釉面成分和烧制工艺都与明代不同,因此釉面无此青白色。

此小碗最明显的时代特征是釉面光洁平润、白中泛青,绘画疏朗,青料浓艳,其综合特征纯属永乐本朝,虽谈不上它是一件精绝之物,但起码也是一件永乐正宗的官窑之作。

 

 

(砸瓷系列十三)

 

康熙青花人物故事物盘  

此瓷片是《天下收藏》展品中尚未查到“证书”的其中之一。

 

这件被砸碎的器物是一件具较为常见的(康熙早期)“青花人物故事折沿盘”。此盘直径起码在30厘米以上,从盘体的断裂面可以看得出它的胎体比明代永乐同类大盘要轻薄许多,胎质的颜色也少去了泛灰的现象,并同样显得紧密坚致。

 

从图片上看,它的釉面给人一种十分自然古旧之感,并莹润光洁,说明它是一件传世品。盘口折沿绘卷草纹,主体装饰题材“麻姑献寿”在康熙时期尤为流行。此盘装饰图案上的山石花草、人物状态等绘画技法方面,康熙风格十分明显,在行家眼里一见便知是出于娴熟工匠之手。

 

此青料属国产,青花色调虽未达到康熙典型的“色分五彩”之效果,但它从线条上却显现出了与淡雅色调十分强烈的浓淡之分。虽不如康熙中期的所谓“翠毛蓝”艳丽,但它那清晰而深沉的线条和青中泛灰的国产青料效果,却彰显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更是故意模仿而难以为之的……。总之,它的盘体形式、制作工艺和艺术表现,与康熙青花综合特征无一不符。

 

(砸瓷系列十四)

 

雍正青花花果纹大盖罐

    在《天下收藏》栏目组的展出中,其中一共有五件尚未查到“鉴定证书”,以下这件被砸的“大清雍正年制”款的“青花花果纹大盖罐”均属其中之一。

每当看到一件精美古瓷那亲切而熟悉的一切时,一种不及言表而先发于心的愉悦之感乃阅历资者之同感……


面对圈足如此规矩的“泥鳅”之背;面对底面微微泛青的莹润白釉;面对深沉而庄重的“大清雍正......”,其它需要理性认识的一切综合时代特征将“一呼百应”、立竿见影;一切的感叹之言、赞美之辞的确尽在不言之中。


然而,《天下收藏》“专家组”这伙不学无术、自命不凡的伪学猖獗之徒,竟然连如此通天大开门的雍正传世官窑精品都看不懂;不放过!简直比不可雕也的朽木不如;简直是孰可忍孰不可忍!!!


(砸瓷系列十五)


摘:冯先铭《中国陶瓷》“道光青花器传世较多,其中如官窑淡描鸳鸯戏莲碗、八吉祥四足盏都是其典型器,其青芪色泽精致的如乾隆。


此瓶乃缠枝花卉以“八吉祥”为主题而展开的乾隆式繁褥布局,图片正面瓶腹中心所绘的是八吉祥其中的“伞”,而且其绘画的繁褥程度,包括(图片上看到被砸破而露出的)胎质、釉色及青花发色、底足工艺等方面与乾隆并没有很明显的差异,说明它应该是道光一朝官窑当中的极品瓷。再说,既然现代仿品能仿到这等程度,又何必要打个道光款呢?道光瓷根本就不是现代仿家的对象,只有《天下收藏》的“专家组”才有如此无知......

 

(砸瓷系列十六)

乾隆款青花缠枝莲纹赏瓶

   此瓶各种工艺特征均与真品较为接近,但青花发色明显缺乏层次,画工显得呆板,布局松散,瓶身釉面和底足有明显做旧痕迹,为较有水平的现代仿品。

 

这种赏瓶的造型及装饰,在现代人看来也许较为常见并没有多大引人之处,然而,它绝非普通之物。这种赏瓶样式是雍正时期,刻意创烧出的一种既有传统韵味,又有严谨“章法”的瓶类器皿,至乾隆几乎没有丝毫改变。


此瓶之所以谓之为“赏”瓶,笔者理解并非仅用于观赏,因为它瓶体上的整体纹饰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装饰或工艺表现,在此的“赏”字后面应该还有一“赐”字,应该是雍正创烧的一种用于“赏赐”的专用品,而且自雍正以后,一直到清末都有精细如微、严谨慎重的官窑仿造,但数量屈指可数。别看它貌似平凡,而实质上它却“官味”十足……


                 

   道     



细品此瓶整体装饰格局,与雍正皇帝对宫廷艺术品提出的“恭造式样”之要求应该是相符的。撇口,长颈,圆腹,圈足。上端波涛纹紧接如意纹头,下留一空白空间,再至颈部蕉叶纹接回纹,一共四道纹饰组成了上半部分的装饰格局。

 

接下来由一秃圈将颈部隔开,肩部平布缠枝花卉,又一秃圈外接如意头,再由双秃圈作为中层与下层的分界线,瓶腹主体绘缠枝花卉,圈足外壁绘勾连卷草纹至足端一共八层纹饰。笔者分析:此瓶整体艺术构思,实乃“赏”在其中,重在“赐”字。

 

(被砸物)乾隆青花缠枝花卉纹赏瓶局部图


一个官方定型的普通花瓶式样,将如此严谨的装饰格局、用繁褥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从中可以联想到雍正、乾隆皇帝,从美学意识中所折射出的一种至高无尚的皇权意识,和封建统治者的严格等级之分。对于现代的人们而言,由于它平凡的造型和常见的装饰,并未引起当今市场的高度重视,所以也不属现代仿家的重点对象,再说,它规范而严谨的图案式绘画布局,现代仿古除印花之外,手工绘画恐怕当今的名师手笔也很难达到,加上这种特定的官窑模式,真要仿制到位还并非易事。


然而,《天下收藏》所谓的“专家组”, 连此瓶的新旧都看不出来,还有可能去领悟古典艺术的内涵吗,所出据“鉴定证书”更是狗屁不通:“青花发色明显缺乏层次,”纹饰的层次体现是取决于青花的发色吗?“画工显得呆板” 言者懂得什么叫“恭造”二字吗?它什么地方或部位显示出了“布局松散” ?还有什么“瓶身釉面和底足有明显做旧痕迹,”那么世界上传世的物品其使用痕迹、自然旧貌应该从何体现、作何解释?该评判者能再做旧一个诸如此类的“痕迹”出来吗?纯属一派胡言!从鉴定书上的小图就可看出,此瓶底部工艺规整,地釉洁白无瑕,并无任何什么人为做旧痕迹。再看大图:造型标准庄重,釉面莹润光滑、旧貌明显,青花色调深蓝稳沉,纹饰布局章法严谨,绘画技艺娴熟自然,是一件无可挑剔并十分著名的乾隆官窑之作。


(十七)


康熙青花人物纹葫芦瓶


 此瓶造型与康熙春花葫芦瓶形制较为接近,青花纹 饰、发色属祟祯青花瓷器风格,纹饰画工布局零乱,笔法生硬板滞,描摹痕迹明显,圈足修胎特征与崇祯修足工艺明显不同,胎质极为粗松,姜黄色护胎釉明显属人为做旧,为现代仿品。

 

标名为“康熙”,定论为“现代”,评判中将青花特征又锁定在崇祯:“青花纹饰、发色属祟祯青花瓷器风格,”又有“圈足修胎特征与崇祯修足工艺明显不同,”这不是瞎扯蛋吗!

 

    《天下收藏》这个伪学团伙组成的所谓“专家组”,在他们对所有判定为现代仿品的“证辞”上,没有一件是能自圆其说的。读者从图片上可以观察到,此瓶被砸损所显露的瓶腹孔洞,显然胎体是很薄的,如此之薄的胎体,能做成如此硕的器物,说明它质地是特别紧密的,如果胎质真的粗松,这一砸不是全垮了吗,还要在粗松前面加上“极为”二字,果真是“胎质极为粗松”的话,能做出这种大的葫芦样式来吗;制胎时胎体能站立得住吗;入窑后能烧结成器吗?无论将它断代为哪个年代,起码这种说法是瞎扯,在中国任何古瓷身上,不可能有“胎质极为粗松”的现象存在,现代仿品更不可能,因为“胎质极为粗松”做不成型、烧不成器

 

从这件葫芦瓶的造型、白釉的色度、装饰题材和青花的画面表现等综合现象上看,应该是具康熙风格的,而且是早期,只不过算不上精品,因为康熙的官窑也有精普之分。从此瓶装饰的手法上看,青花布局一共五层纹饰:从葫芦上下之间的辅助纹样,缠枝的规整程度,及人物画法还是有官窑之风。清料属明珠料,艳丽明快,评述中所谓的“姜黄色护胎釉”也正好印证了它所具备的康熙早期之工艺特征。

 

历代瓷器的胎体制作,尽管是同类之物,也同样存在着厚薄之分,不可能绝对统一,而恰恰现代仿此类之物,一是胎体反而比古瓷要厚,也不会上什么姜黄色护胎釉。二是在绘画技法上,现代仿家很难以摹拟出古瓷个体性的独特“版本”。笔者认为此“葫芦瓶”应该是一件时代特征明显的康熙早期之作,为"姜黄色护胎釉"此时多有出现,而康熙中、晚期已逐渐少见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