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音乐 >最美中国风:中国琵琶

最美中国风:中国琵琶

2021-06-08 19:07:34

中国琵琶历史源革



琵琶是我国传统民族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她以其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和空灵金石般的声音魅力,打动了无数爱乐人士的心。直到今天,琵琶仍然是表现力最为丰富,运用最为广泛的中国民族乐器之一。在记述中国乐器及其演奏的文献中,琵琶可以说属最多之列,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不胜枚举,其中不乏像白居易《琵琶行》这样的不朽篇章。一部琵琶史可以说占据了中国音乐史和中国文学史的半壁江山。

研究学习琵琶的历史,使我们对琵琶艺术的历史发展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有利于我们学习和传承这门古老的艺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对创造更加丰富的精神财富是大有裨益的。

琵琶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乐器,而非外来品。

下面将从琵琶诞生的时间、地点、形制、曲项琵琶的传入、演奏方式以及音律等几方面从历史的角度加以阐述。

一:琵琶的起源

我国关于琵琶最早的文字记载是东汉末年应劭(约公元149-202年)编写的《风俗通义》,成书于公元189-202年之间。书中记载:“批把,谨按近世乐家所作,不知谁也,以手批把,因以为名。”

比应劭晚约二、三十年的东汉刘熙《释名·释乐器》:“枇杷本出胡中,马上所鼓也。”

表明此时已有琵琶并已流行。

考虑到成书于公元100年的《说文解字》中并没有:枇杷或批把,故公元100年以前就算有琵琶也未流行。

此时的枇杷还未以琵琶命名,直到魏晋时期枇杷才改为“琴”字头,把琵琶归于琴、瑟一类的乐器。

那些认为琵琶是从外国传来的,一般都是从《释名·释乐器》中:“枇杷本出胡中。”一句推断而来。

这里我们要详细解释一下“胡”。在秦汉时期,“胡”实际上是匈奴族的代称,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的游牧民族,生活在今内蒙狼山、大青山一带。司马迁《史记》:“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日淳维。”说明匈奴和汉族祖先原本是一个。因此他们创造的文化也应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魏晋作家傅玄(公元217—278年)在他所著《琵琶赋·序》中记述了有关琵琶产生的两个传说:《世本》不载作者,闻之故老云: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道思慕,使工人知音者裁琴、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乐。……杜挚(与傅玄同时代人)以为,赢秦之末,盖苦长城之役,百姓弦鼗而鼓之。

汉武帝为联络乌孙抗击匈奴,将乌孙公主下嫁昆弥,时间是公元105年。

秦大规模筑长城是在公元前214年左右,这比琵琶产生于乌孙公主下嫁之说提前了二百多年。

但除了《琵琶赋·序》之外,在秦汉及其其它同时代的文献里再也没有类似的记载,既无实物也无其它文字佐证,因此,我们只能认为这些说法只是一种传说。任何武断地说琵琶就是或不是产生于秦末和乌孙下嫁之时都是不科学的态度。

这个历史谜团也许会在打开秦始皇陵的那一天揭晓。

综上,琵琶应该诞生于公元前214年—公元200年之间。

至于地点,以上三种说法均指向我国的甘肃、内蒙、陕西地区,因此我们认为琵琶产生的地方是在我国的西北地区。

二.琵琶的形制

应劭《风俗通义》里说:“长三尺五寸,法天地人与五行,四弦象四时也。”

刘熙《释名·释乐器》里说:“推手前日枇,引手却日杷,象其鼓时,因以为名。”

傅玄《琵琶赋·序》中:“观其器,中虚外实,天地象也,盘圆柄直,阴阳叙也,柱有十二,配律吕也,四弦象四时也。”

天、地、人与金、木、水、火、土五行,春、夏、秋、冬以及阴阳,这些中国特有的文化特征充分说明琵琶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土特产”,而非“舶来品”。

唐代杜佑《通典》(公元766—801年)中称这种“枇杷”为“秦琵琶”或“秦汉子”。

我们没有见到过傅玄所叙述的十二柱“枇杷”的实物。

从我国出土的公元260年的三国陶塑,得知其盘圆,直颈,有十二柱(见图一)。

图一

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秦琵琶实物模型。

据文献记载,汉末、魏晋时期伴奏乐队普遍使用筝、琵琶、节、笛等,可见在当时琵琶已是主要乐器之一。

在晋代(公元265—316年),阮咸对其加以改进,原来其共鸣箱小,发音纤柔,他不仅加大了音箱,而且还在面板上增设了四个音孔,短柄也改成为长柄,将十二柱增加为十三柱,扩大了音域,增强了表现力。唐代人称这种改进的“秦琵琶”为“阮咸”简称“阮”(见图二.“竹林七贤图”)。

图二 竹林七贤图(南朝墓1960年南京西善桥发掘)

杜佑《通典》里说:“阮咸,亦秦琵琶也,而项长过今制,列有十三柱。”

陈旸《乐书》(公元1068—1101年)记载:“上按四弦十三品、柱,豪琴之徵,转轸应律,晋阮咸所造。”

阮咸在唐代曾绚烂一时,到了宋代还很流行。

中唐公元838年,日本遣唐使藤原贞敏入唐学习琵琶,并传回日本,在他带回的乐器中就有一件唐代阮咸。

该唐代实物至今还收藏于日本正仓院,为唐螺钿紫檀阮咸(见图三)。

图三

三、曲项琵琶

曲项琵琶:梨型,曲项,四弦四柱,短颈,横抱,用拨子弹奏,最早发祥于波斯(今伊朗)。一路传向中国,一路传向印度。这里顺便提一句:曲项琵琶传入印度后,与当地乐器融合发生了改变,形成了印度的四弦、五弦、六弦琵琶等,大约在公元4世纪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这也是有人认为琵琶来自印度的源头。

我国最早出现曲项琵琶的记载是在天山北麓发现的公元3世纪龟兹古都克孜尔地区的古壁画。壁画中既有圆腹直项的秦琵琶,也有曲项四柱琵琶,给我们呈现出一幅秦琵琶与曲项琵琶同台竞技的场景。

大约公元400年后曲项琵琶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公元500年后传入我国南方地区,当时人称其为“胡琵琶”(见图四)。

图四

曲项琵琶最早出现的文字记载是唐姚思廉撰《梁书·简文帝本纪》(梁大宝二年即公元551年)中以及记述公元581—618年间历史的《隋书·音乐志》:“今曲项琵琶,竖箜篌,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

曲项琵琶自南北朝引进以来,由于受到皇室宫廷的喜爱,因而成为了当时主要的乐器之一。隋唐时期更是随着“龟兹乐”的传播而广泛流传,龟兹乐就是以曲项琵琶作为主要乐器的。这些外来音乐为中国乐坛注入了新的血液,对中国音乐产生了极大地影响,隋唐燕乐形成了中国音乐发展的高峰。

四.曲项多柱琵琶的产生

曲项多柱琵琶是在秦琵琶与曲项四柱琵琶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融汇发展而成的。

中国音乐代表了典型的东方民族的性格,她更富有柔丽、怡静、内涵、婉约。而从外传来的曲项四柱琵琶宏亮、粗犷、刚健、大腹共鸣好,更长于乐舞的伴奏,更多为节奏型乐器,它只有四柱,音域不太宽,不便于移调演奏,不长于表演丰富的音乐内涵。

而中国的秦琵琶从开始就是十二柱,至阮咸增加为十三柱,她音域宽,便于转调,表演丰富的音乐语言。

从南北朝开始至唐朝中期,曲项琵琶就开始吸收秦琵琶的优点,向多柱方向演化。

最后,经过几百年,无数人的努力,终于各取所长,相互结合,借鉴曲项琵琶的梨型大腹共鸣箱的琴身,增加柱位,创造出了中西方文化交流融汇而成的曲项多柱琵琶。

她是在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里成长起来的,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土特产”,为我们中国所独有。

五.演奏手法

中国秦琵琶从东汉时期起一直到后来都是斜抱、指弹,这种手指技艺到了魏晋时期已发展到使人炫目的地步。

曲项琵琶来到中原不久,就对秦琵琶的手弹之法“心向往之”,开始有了废拨用指的尝试。从北魏(公元460年)至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都有手弹曲项琵琶的记载。

在唐中期前后,废拨改为指弹,在元、明时期完全废弃拨弹,至明、清再无拨弹的记载。足可证明,琵琶演奏方式在经历了一段外来冲击之后,又回归华夏正朔。

 

六.音律

经考证,现收藏于日本正仓院的唐代阮咸,其柱位的排列方法并非唐代首创。

晋孙该《琵琶赋》记:“大不过宫,细不过羽。”证明秦琵琶的定弦是以宫、商等为定音标准的。

现已证明,晋代就有《广陵散》这样的琵琶独奏曲。史籍记载:阮咸“丰肥此器,以移琴声四弦十三柱”,而阮咸又与弹《广陵散》的嵇康是好朋友,应该也是会弹《广陵散》的。

试验结果表明,琵琶的音律并不是来源于“龟兹乐”的苏袛婆(曲项琵琶代表人物、公元568年入国),而是来自于中国的古琴。

因此,阮咸或首创了中国琵琶律。阮咸对于中国琵琶发展的功劳是该名垂青史的,他为中国琵琶的发展开辟了无限光明的前景。

这一点,唐朝人就对此有充分的认识,把改进的秦琵琶称为“阮咸”简称“阮”,以纪念这位伟大的音乐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