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真的是她在挽留“锦歌”之美,拯救这即将消失的古老艺术!

真的是她在挽留“锦歌”之美,拯救这即将消失的古老艺术!

2021-06-11 22:35:52


本期嘉宾 王素华
她以创新为思路 她为锦歌而歌唱


这是一门即将消失的古老艺术

凭借着过人的天赋
她脱颖而出
被称作为锦歌而生的艺术家
她旧曲新唱

用创新的方式传承锦歌艺术


海峡卫视之《海峡艺术名家》
2015年10月16日晚21:20播出


王素华

福建漳州芗剧团演员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漳州锦歌传承人




回忆初次拜师学艺


每周一下午,福建漳州艺校会有一门特殊的课程,叫做“锦歌弹唱”。这是学校特别为戏曲班的同学开设的课程。学生们不仅从基本的弹唱学起基本功,他们还自发成立了社团,经常参加各种表演。“锦歌弹唱”班在学校里的名气当真不小,这门课程的授课老师,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漳州锦歌的传承人——王素华。


王素华在漳州艺校辅导“锦歌弹唱”班的学生们进行弹唱练习


要问起今年已61岁的王素华如何结缘“锦歌”,她说那就要将自己记忆的指针拨回到50年前。 在王素华11岁那年,漳州地区锦歌盛行,涌现出霞薰锦歌社、新桥锦歌社、东岳锦歌社和浦南锦歌社等一大批锦歌社。王素华学艺的地方是龙眼营锦歌社,她的老师是著名的锦歌艺人石杨泉。


王素华
我十一岁的时候,当时就读于西桥小学, 离龙眼营锦歌社非常近,每天放学都从锦歌社那边经过,看到一群小孩围着一个老人在那边学唱锦歌,出于好奇心,我也天天在那边看,后来就和同学说,要不然我们也找老师傅讲,要拜他为师学唱锦歌。 老师傅非常乐意接受我,所以我每次放学回家就先到锦歌社找老师学唱。



漳州龙眼营锦歌社正在进行锦歌弹唱的排练


王素华
当时有小孩跟着老师傅学弹琵琶, 我和同学也在旁边看,慢慢学, 学了大概半年左右,就开始会唱一些调门;当时学唱的时候,都是用工尺谱“锦歌”的唱段,一段一段的学。



在漳州,曾经有众多民间自发组织的锦歌社让锦歌艺术成为漳州人熟知的文艺表演。



漳州锦歌是啥样艺术


漳州锦歌是福建省五大曲种之一,是在闽南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泉州南音并称为“闽南民间姐妹艺术之花”,它来自民间,以方言演唱,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曲调流畅朴实,富有表现力,内容通俗健康,易学易懂。 锦歌是漳州一带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演唱形式,早期是农村逢年过节时的自娱自乐。随着闽南人东渡海峡,锦歌在台湾落户。目前仍在台湾流传的锦歌曲目有“牛犁歌”、“病囝歌”、“天乌乌”等。台湾歌仔戏就是锦歌与台湾当地民间音乐融合而成的艺术曲种。


王素华
因为我们和台湾的语言都是相通的,台湾艺人的曲调和我们的曲调很相似,所以我们海峡两岸同乐曲艺音乐交流会到了台湾, 我当时唱了《台湾阿婆》,其中一段唱到“漳州小吃”的部分,那些台湾观众就会说:好,这些就是我们的调门,非常好听!所以呢漳州锦歌当时在台湾很受欢迎。



由于语言和曲调相通相似,漳州锦歌在台湾演出受到了台湾民众的喜爱。


漳州锦歌的表演形式为多人围坐演唱,持琵琶、洞箫、二弦、三弦及木鱼、双铃等自行伴奏。王素华说,她11岁的时候,正是被锦歌这种自弹自唱的方式所吸引,也是在那时候,她与锦歌结下了不解之缘。一个好的锦歌演员需要把演、弹、唱融合在一起表现出来,因此在初学锦歌时,很多人难免会手忙脚乱,顾此失彼。


王素华
我刚开始初学的时候也有想打退弹鼓,因为一弹下去都不会唱,唱了又不会弹,很矛盾,后来我就有个经验,就是先学会唱,先把曲调学得滚瓜烂熟的,之后再来弹,再通过师傅手把手教,这样我就渐渐固定了调门,例如花鼓调、五空调...... 这些调门都是固定的,学唱了以后弹就很熟练,现在什么曲子我会弹我就会唱,会唱我就会弹。



回忆起当年拜师学艺的懵懂场景,如今的王素华感慨万千。


当年和王素华一起跟随师父石杨泉学锦歌的有十几人,在这些学生中,石杨泉注意到了一个特殊的嗓音,那就是王素华的声音,石杨泉说她的嗓音就是为了锦歌而生,从那时候起王素华就被师父寄予厚望。


王素华
我们师傅当年都是自个儿掏钱来培养我们。当时每次演出都没有经费的,演出后的夜宵也都是老师傅带着我们去,非常疼爱我们,很耐心的教我,也很看重我,当时他就对我说:素华你声音真的是很好, 你人还没到声音就先到了,所以一定要认真学,以后肯定有前途的。



走入民间,向传统艺人虚心求教,曾是王素华这一代艺人力求进步的学艺途径。


王素华
当时我比较年轻,白天干活,晚上练琴练唱, 在那时候我的体力也不错,一直持续练了一年多,我当时觉得说,师傅教的是传统的一面,让我们有了传统的基础,我们把唱腔的调门学到了,但自己还要把唱腔的韵味练好。


1971年,在样板戏充斥舞台的时代,王素华的锦歌弹唱在漳州市万人歌咏会上一亮相,就赢得广大群众的欢迎。同时,也引起了曲艺界的关注。1975年,王素华进入漳州芗剧团,从一个业余锦歌艺人变成了一名专业从事锦歌艺术的演员。1976年,王素华以锦歌《夺琴记》,获得全国曲艺调演优秀演员奖,1980年锦歌弹唱《思亲》、《吴凤》,获得福建省曲艺调演员一等奖、全国歌曲比赛二等奖。在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还算是曲艺新秀的王素华,将锦歌带到新加坡等地演出,让海外华人听到了不一样的锦歌弹唱。




用创新拯救锦歌艺术


时过境迁,在现代快节奏生活影响下,锦歌的身影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线。 几年前,在漳州市区里还能经常见到一些老人在街头弹唱。但现在这样的场景已经很少见了。与资金的匮乏相比,让王素华更担心的是人才队伍的断档。今天活跃在漳州锦歌舞台一线的艺人,基本都是石扬泉的弟子,年纪大多已过半百。王素华、石耀辉、李惠娜……这些老艺人老面孔成了活跃在锦歌舞台上的主力军。表演的人少了,创作自然更是谈不上了。每次有重要活动的表演,都是靠几个锦歌老艺人聚到一块儿,临时创作曲目,临时进行排练。


王素华
像南音有专业的南音团,但锦歌就没有专业的团体,所以现在就是缺少创作,因为有创作你才有本子才能演唱,现在创作是比较弱,你像我们这次要参加比赛,是我们剧团创作组来创作,因为漳州并没有专门的锦歌创作人员,所以这方面是很薄弱的。



街头巷尾曾经常见的锦歌弹唱是老一代漳州人无法磨灭的生活记忆


在王素华的家里,桌面上叠放着一沓微微泛黄的曲谱文稿。这是王素华跟师兄石耀辉、锦歌研究专家沈丽水一起收集整理的锦歌旧曲本。他们希望能够结合这些古本,创作出新的锦歌剧本,让锦歌能有新的发展。

在创作剧本的同时,为了让锦歌能引起年轻人的关注,王素华还要不断地对锦歌的曲调进行改良,让锦歌的曲调更加动听,让锦歌的内容和曲调一起都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台湾阿婆看女排》、《人民心中的110》这些富有漳州时代特色的锦歌曲目,就是王素华创作并把它们带到了全国的舞台上。


王素华
当时创作《台湾阿婆看女排》,当中一小片段是用锦歌的“红绣鞋 ”曲调,这个曲调原本是歌唱我们漳州的花果之乡, 比较大派;接下来要唱到漳州的小吃 ,就好像讲故事一样,我就用杂粹调。 我的改编就是我要唱出我的味道来,词是那些词,但至于曲调是舒缓还是紧凑,我来把控。



漳州锦歌使用的部分乐器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欣赏角度也在发生变化。王素华深知,除了好的剧本外,锦歌艺术自身的求新求变也是势在必行。 这些年来,她一直在琢磨现代人对于传统艺术的欣赏特点。在锦歌弹唱传统的配器、节奏方面,她也尝试着做了一些改良。例如在锦歌传统四大件“洞箫琵琶三弦二弦”的基础上,王素华添加了笛子、二胡等能增加配器效果的乐器;同时为了突出某一首曲子的节奏效果,王素华甚至动用了曲艺快板中的竹板进行打拍。 作为一种舞台表演形式,锦歌要想吸引观众,还必须要在表演上下大功夫, 但如何在以弹唱为主、表演空间有限的锦歌弹唱中加大表演的力度,这是需要攻克的一个难题。在剧团工作多年,王素华经常会关注一些演员的表演。有了这些经验积累,在改编新曲时,王素华就有意将戏曲表演融入其中。


王素华
唱到人物状态唱到剧情生动时,以前只会坐着抱着琴,节奏非常平,那现在我用简谱, 大家把表情都表演出来,整个表演的激情就非常好,演员会表演就会将“唱”衬托起来,因为曲艺就是“说唱艺术”,你会唱肯定也要会说,会表演,单单坐着唱,传统四大件在那弹着吹着,谁看呢? 台下观众都会打瞌睡呀,所以要进一步提高 表演的技法。



和传统锦歌艺术的静坐弹唱相比,完善创新后的锦歌艺术在弹唱时更多了生动的表演元素。



让锦歌走进漳州校园


如何让锦歌走进校园,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锦歌,了解锦歌,爱上锦歌,这是王素华这一代苦苦支撑锦歌艺术舞台的艺人们正努力思索的问题。 王素华认为,只要方法得当,现在的年轻人一样会喜欢上锦歌,会喜欢上一首首优美的传统曲目。只有喜欢的人多了,锦歌这项艺术才能得以传承,发扬光大。现在,在西桥小学、漳州艺术学校、还有漳州师院艺术系,王素华都开设了锦歌课程。虽然去各校上课会占用了自己很多的时间,但为了锦歌这门古老艺术的传承,王素华认为,所有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如何将锦歌艺术推广至漳州校园,让学生们接受这门艺术,一直是以王素华为代表的锦歌老艺人们努力思索的问题。


王素华
我现在教学生呢,会把当年师傅教给我的那一套方法先用上,就是把那个指法,工尺谱的指法,我都融入到简谱中教学生, 教完唱腔再教怎么弹,都是口授的方式,我弹他们唱,一句一句教。 如果是弹琴,也是一句一句过关,手把手教出来。


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漳州艺校戏曲班同学们的锦歌表演终于将在迎新晚会上有个小小的亮相。为了让学生们的表演更到位,王素华和石耀辉特意抽出时间来学校为他们彩排并伴奏。



王素华
看到他们的成长,我是非常欣慰,我希望能够这样继续,把锦歌的传承搞好,有一个新的面貌出来,真的不要让这门古老的艺术消失不见,因为它是闽南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王素华在漳州艺校迎新晚会的舞台上为学生们的表演进行伴奏


靠着与生俱来的艺术天份和自身扎实刻苦的努力,王素华从草根乡间登上了华美璀璨的舞台。在这片天地里,她借鉴更多元的艺术元素,吸收更丰富的艺术养分,用自己的累累收获再来灌溉锦歌的艺术田园,为这门传统艺术的传承做出自己最切实的努力。 或许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锦歌的受众市场仍很小众,但是王素华已经为这门流畅朴实、通俗健康的传统艺术种下了传承发扬的希望。秋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王素华相信在自己的努力下,新的传承者会涌现出来,将古老的锦歌艺术发扬光大。


海峡卫视《海峡艺术名家》2015年10月16日晚21:20,邀您共赏古老的漳州锦歌之乡音,感受一个老艺人对于古老文化遗产的创新和宏扬,以及为传承下一代所做的努力。





海峡卫视



【携手两岸赢世界】

微信号:haixia-tv

新浪微博:@海峡卫视


我们致力于打造最鲜活的两岸生活读本:

台海新闻 ▏两岸综艺 ▏两岸旅游 ▏两岸趣闻

欢迎相关原创文章的投稿(haixiatv001@163.com)

您的点赞转发将给小编更加满满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