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抟土•文史】从李愈的《怀潭记》古代的孝悌文化传承

【抟土•文史】从李愈的《怀潭记》古代的孝悌文化传承

2021-04-13 00:50:32


文/黄顺荣

《怀潭记》是明代平潭人李愈为怀念父兄所作,情景交融,堪称传世佳作。平潭古镇,因潭得名。潭西滩地曰“街”、潭北丘壑曰“垴”。不论街垴,均称平潭。平潭李氏一族居“垴”。李愈父亲少时伴潭而,乐号“潭水”,与潭递进,功成名就。潭被水激没后,李愈思亲心切,又围水筑潭,命名为“怀潭”。文曰:“怀,思也。人生而思……思亲为大”。“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所嗜,思其所乐”。“怀潭思亲时,可杖游潭上,读书潭畔,以励志向上。”


《怀潭记》写作的地域条件

瀑里村东有一山,名曰老爷庙山。据记载,半山腰曾有一眼清泉涌出,沿峭壁飞泻而下,落差近百尺,似白练挂壁。金代学者、平定刺史赵秉文写有《游郗家泊》二首:

山崦人家半夕阳,

倚墙争看绮红妆。

野泉自入它州界,

古碣犹存旧姓乡。

蛇出庙堧神古柳,

牛寻沙泊憩柔桑。

蝉声抵死摧归骑,

辜负亭阴一枕凉。


水际林间杖屦香,

纶巾野服道家妆。

妇姑澼纩欣同社,

翁仲扶筇不出乡。

拜跪使君嗟老大,

逢迎地主问耕桑。

今秋一饱天難必,

且快新苗雨后凉。


明代少保乔宇触景生情为此泉题名“瀑布泉”。

明代王琼观此景作诗曰:

悬崖百尺尽生寒,

却有清泉出石间。

安得五丁无限力,

源头凿见令人看。

  此泉形色明丽,景色宜人,有文人赞其为“玉虹饮涧瀑花飞,云锁招提入翠微。”就连当时民间的工匠也不舍得放过它,题刻“瀑水流光”四字,镶嵌在瀑里村傅家大门门楣上,虽年代无考。瀑布泉顺山势而下,汇成一条小河潺潺流淌滋养着瀑里,给村里带来了无限生机。曾任阳泉市副市长的瀑里村人刘兆林写有《瀑里桃园》一诗:

五里琵琶曲流觞,

春风一夜绘画廊。

缤纷锦簇枝头闹,

满目桃花斗芳菲。

清溪彩带花落英,

蝶舞蜂飞报春光。

满园香风陶醉君,

曾写桃源是何方?

听村里的老人讲,此河长上千米,由南向北,清澈见底。河岸两旁杨柳成荫,郁郁葱葱,宛如一条绿色长廊。夏日清晨,数不清的各色小鸟聚集在这里,在林间穿梭,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点缀着瀑里村。

缓缓流淌的河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河边总是人来人往。有的洗衣服,有的淘米洗菜,有的挑水,有孩童嬉戏玩耍,热闹非凡。沿河两岸有良田数百亩,有的种菜、有的种粮、有的种瓜果。有了河水的滋润,就算是天旱无雨,到了收获季节,也是蔬菜满园,瓜果飘香,粮食满仓。

“旧池塘”即现在的鱼池,就是明代李愈居之以思亲加以修葺为潭而命名为“怀潭”的地方,有李愈的《怀潭记》为证。过去,这里有一泉水翻滚涌动而出,形成湖泊。清水碧蓝,微波荡漾,亭台楼阁,莲花盛开,水中成群的鱼儿悠闲地追逐着,晃动那些翠绿的水草,随着鱼儿的游荡泛起波光涟涟。传说,北京故宫金水桥的金鱼就是这个鱼池培养的。每逢正月十五就要在此举行盛大的放灯会,各色花灯在水中浮动,惹得邻村乡民驻足观赏。

潭者,水凼也。风和水静,则潭平;水激潭没,故怀潭。《平定州志》载,“平潭,在州西二十里桃江北岸,有宋熙宁敕建寿圣寺,一区众水汇潭于前,平衍光鉴,故名。”而“怀潭,在州北五里瀑里村,州人李愈居之,以思亲而命名,自为记。”文章“泽于理,娴于情,会心而出,信手而成,文采飞扬”。

《怀潭记》三次写“潭”,一次比一次动情,可见李愈对潭的一往情深。既然是为父兄居潭、名潭,与潭情独尊所感,更是将思潭、怀潭的情愫发挥至极致。故“怀,思也。人生而思,思亲为大。见潭思亲”,则“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所嗜,思其所乐。”每时序清和,或杖游潭上,或读书潭畔,则能励志向上,怀仁义以事君,怀德刑以修身。理欲之际,诚伪之辨,令君子深思也。”

《平定谱牒墓表见知录》的一篇墓志铭中记有:平定州西有古潭,名叫“云潭”,也叫“平潭”,这是平潭地名最早的记载。这篇墓志铭,是为明代嘉靖进士、平潭人李愈的高祖而写,由李愈的同代进士郭纮撰。开句写道:“先生讳智,字克明,平定人也,平定治西有古潭名云,亦曰平,先生家焉”。李愈的高祖生活在明永乐至景泰年间,“处世八十有三年”。殁后“卅余年”。郭纮写了这篇墓志铭,告诉我们,500多年前,“治西有古潭名云,亦曰平”。李愈在《怀潭记》中,进一步明确:“离郡西二十里许,有古寺一区,众水汇潭于前,平衍光鉴,故以平潭名镇”,后“为山水激没,无复余址”。

“古潭”自古就有,后人冠以“云潭”、“平潭”之名,是为了敬仰“一泓天赐之水”。李愈时期的平潭,是桃河北岸的一汪天然水域,深而阔,故“平衍光鉴”。岸边的古寺中,李愈父子曾相继读书于此。寺潭相映,书声流水声相伴,在少年李愈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加之其曾祖就以“古潭”、其父也以“潭水”为字,更促成他告老还乡后痴心寄情于“怀潭”之故。

“古潭”究竟位居何处?据推测,当在现今平潭街东、平潭垴南,香岛园至城市中心广场一带。解放前,从小生活在平潭周边的人,如今健在的都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解放初期这一带是河滩洼地,草木丛生。那时,平潭河、洪城河等众水由北向南流,并没有流进桃河,而是汇入洼地,形成一片沼泽。后来,1917年11月开办的熔化厂(即保晋铁厂、山西阳泉钢铁集团公司前身)的炼铁炉渣年复一年的倾倒,才逐渐被填平了。


《怀潭记》人物的典籍记载

李愈在《怀潭记》中说:“惟予家世,平定之赛鱼人,离郡西二十里许,有古寺一区,众水汇潭于前,平衍光鉴,故以平潭名镇,居民数百家,去镇三里有村亦以平潭名,惟予李氏一族居之”。李氏十三世李可贽在清顺治十一年(1654)所辑的《李氏家谱》序中所言:“吾李氏一族,自唐宋来世为平定义井都人,在唐季多显者,今南庄有高冢垒垒可验也,荒远不可考传,有远祖名恕,仕为唐昭义将军,四世生之才,之才已入金仕总领,世世相承,六世焕在明初,始合族居平潭,称平潭李氏。”乾隆四年(1739)十七世李占春写的谱序中说:“按旧传之绪,遍访族姓,历考墓碑,虽日吾李氏世籍,平郡唐宋来已相传有人矣!然世系不接,难以编辑,面予之所考而有据者,远祖之才,即推为始祖,始祖而下本支考旁裔难籍,至六世至焕,由义井都迁赛兴都,其所载子孙,虽有谱所未及者,要亦按平潭先莹之宗碑”。“最早迁居平潭垴居住的是六世焕,大约在明洪武年间,由赛鱼迁来(焕寿终后又葬回南庄祖坟)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相传二十六世。” 

据《平定州志》记载,最有名气的当数九世李凤(号双崖)及其后人。从公元1500年以后至1775年的270多年中,举官的有50多人,其中有晋府长史1人,刑部给事中1人,户部正郎1人,监察御史1人,知府5人,知州4人,知县21人,儒官、教授、教谕、训导等22人,其他官吏7人;有进士5人,举人18人、太学生、儒士、各类贡生(包括痒生)150余人。

平潭李家的四个重要人物,首推李璞(1442~1526)字蕴玉,号古潭,有义行载入《平定州志》,以勤俭积粟三千余石,正值饥荒、散赈乡人,不因里例,党人多赖以生,躬瘫弃尸百数人。高陵吕楠为贺古潭李先生八十寿辰作序。其次是李凤(1465~1553)字来仪,号双崖,曾敕封儒林郎顺天府推官(西安),“少而耕于平定之野,事其父孝,扶弟若妹有恩,其性简直,喜面规人之过,然于人施,于其族敦睦,以敬乡之称有德者必归先生,后进之士相率为师”。再次是李凤的长子是李应奎(1487~1562),字文辉,号潭水,少时读书寺中(平潭圣寿寺),甫冠领乡荐,明正德庚午(1510)举人,授陕西高陵县教谕。明宣德戊申状元(官礼部侍郎赠尚书同修国史)吕楠称他:“孝友之行,可通神明,笃信之学,不愧往哲,有过目成诵之资,食荼如苦之节,振颓激顽之品,先人后己之行”。古城墓表记有诗曰:“百岁年从七旬过,眼看六子半登科。三历教职官虽小,两辅藩王业亦多。糊口卖牛耕北谷,栖身同蚁借南柯。悬东幸遂吾心愿,临水登山奈老何。”应奎著有《潭水文集》《潭水诗集》,业绩载入《山西通志》人物篇和《吕泾野文集》,应奎足下七子:念、愈、慈、爱、悫、意、恳。

第四是《怀潭记》的作者李愈(1509~1575),应奎仲子,字惟中,号蒲石。明嘉靖甲午(1534)与季父应箕同举乡试,嘉靖乙未(1535)与兄念联捷同榜进士。李愈考中进士后,“少随父高陵学会”,高陵是明宜德戊申科状元吕楠的故乡,吕楠同应奎交往很好,一见李愈,摩顶说:“异日当为国器”。愈初任钱塘知县,继任刑部给事中。其间,曾向奏陈六条利民方略,并获准施行。后转为礼部右给事中,奉命巡视京畿兵营,发现守城兵将只知领饷,不征战,便上疏:“安不忘范,治不忘战”,并提出加强京畿守卫的建议,得到的认同和许多大臣的称赞。但因触及到某些权贵的痛处,之后便遭到陷害,贬为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市)知府。当时,归德府刚遭水患,百事待举,为政艰难。他精心规划,悉心整治数年,便修葺一新,声望大振。原来反对他的权贵更加嫉恨,千方百计诬陷他,终致罢官而去。

李愈任南京太常博士时,吕楠也在南京任礼部侍郎,两人来往甚多,互相切磋学问,使李愈“学日益进”,三年考绩,晋阶授户部湖广司员外郎中,督查通州仓储,条上便宜四事,升广东司郎中,差查边镇钱粮,条上五事,嘉纳明允著为令,丙午大礼邀覃恩晋了阶奉政大夫,赠母妻如其贵。丁未(1347)升直隶凤阳府知府。晚年在家乡居住时,在瀑里村买地修一水潭,并撰文《怀潭记》,以表怀念家乡“平潭”,并含有怀念父亲潭水先生之意,所以瀑里村的水潭,由龙庄甄君侍御郎命名为“怀潭”。 


《怀潭记》文中的孝悌表述

今读《怀潭记》,令人思绪万千难表。羊有跪乳之恩,牛有舔犊之情。敬老爱老,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先哲孟子用一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道出人间孝道之本色。孔子在《论语》中曾三讲孝道:其一“是谓能养”,其二“和颜悦色”,其三“继志述事”。阐释了从物质赡养,到精神敬养,再到道义传承的三重境界。“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孝悌家风,连着民风,连着党风,连着国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千千万万个家庭就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百善孝为先,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秀“孝悌家风”传承之一。这一世代相传的家风,又让中华民族在历史沉浮中保持了强大的凝聚力。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家教、家风,修身齐家丰富的文化积淀,《颜氏家训》、《郑氏家训》、《曾国藩家书》,以及“六尺巷”、“陶侃退鱼”等典故,如数家珍比比皆是。

《怀潭记》围绕“怀”与“思”字着墨,是全文的中心线索。文章开头开宗明义引出了“怀”与“思”字。“怀思也,人生而思,其官属于心。思孰为大,思亲为大”。“怀潭”就是为了“思亲”,一语就把传统孝悌文化这一主题点破。从而由“思亲”转入对亲,即其父李应奎(号潭水)的记述,包括平潭李氏世家、平潭得名,其父修业、仕宦之途、归里敬老养老以及为了怀念父亲在“郡北数里之瀑里,买加修葺,颇亦成潭”等等,是“怀”与“思”的重要铺垫。段尾以“遂命名为怀潭”对“兹潭也,何以名怀”的命题作了恰到好处的表述。文章的第二段抒发了对“古之于亲也”即传统孝悌观点的感慨:“见其溥博静深则思其德,川流不息则思其健,盈科后进则思其化,风行水上则思其文,澄不清而挠不浊则思其量。”至亲至孝之情令人肃然起敬。段尾以“予于兹潭也,盖终身怀之矣”的现身说法,揭示文章的主旨:“其出也,则怀仁义以事君;其处也,则怀德刑以修身。不怀仁义以事君者非忠,非忠者无君;不以德刑自怀者非孝,非孝者无亲,天地所不容也。”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正因为李愈在《怀潭记》中打造和锤炼了别具一格的语言,才使得文章中弘扬的孝悌文化、家国情怀等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千古,绵延存续,生生不息。:“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我国是礼仪之邦,传统道德中固然有不少封建性糟粕需要清除,但也有许多有价值的原则规范,属民主性精华,在调节人际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发扬社会正气,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对‘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不可弃之不顾,而是必须继承发扬。否则,新道德的建立缺乏传承的命脉,从而失去存活的根基。《平定县志》对李愈《怀潭记》予以高度评价:“此文情深意切,很有文采,旧志艺文曾著录,并称堪与欧阳修所作《泷冈阡表》比美,为传世佳作。”(见《平定县志·人物》)。

道德的核心与本质是爱与奉献。讲道德,就是要学会爱,奉献爱。父慈子孝,讲的是在家庭关系上,要亲其亲,爱其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父母对子女,一般都是宠爱有加的,子女对父母,虽然大多也有反哺之情,但爱的浓度相对要淡。是故我国文化十分强调孝道。孝,是仁爱的根本与发轫。一个人只有孝顺父母,才能扩而大之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人。我们知道,道德的最高原则是爱祖国,爱人民。倘若一个人连自已亲生的父母都不爱,他还能爱祖国,爱人民吗?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人。”这就是说,孝是“泛爱众”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一切道德之本。古代有“百善孝为先”之说,有它的道理。

前不久,瀑里村召开有关《怀潭记》的研讨,我虽未出席,但写诗有赞曰:

市丞领衔论怀潭,

披风石径旗云满。

萌草青玉铺天绣,

累山瀑影韶华年。

夕阳黄土卧石瘦,

晓月乌金起斗转。

借来幽谷种芳淑,

巍峨放野郗家泉。

在中国古代,“孝”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自发、自觉到强化、定型的过程。可以说,孔子“孝”的基本内容,涵盖了我们今天倡导的孝行的各个方面,如讲求赡养和敬事合一,注重和谐,重视孝行的自主、自觉、自律,特别是寻求和肯定“孝”道的根源性和社会意义所表现出来的精神。

“孝”是儒家伦理道德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也是具有大众性和民间性的一个道德理念。自古至今,它一直作为中华民族崇尚的美德,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孝”的观念的产生,是与中国古代建立在农耕基础上的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结构密切相关的,它是基于血缘关系的情感因素与原始的祖先崇拜的结合。“孝”字始见于西周时期的典籍及当时的铜器铭文,其内涵主要是对祖先的“追思”、“追孝”、“孝祀”,以及对父母的“孝养”。


《怀潭记》彰显的孝悌传承

孔子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孝”的道德观念给予了相当的关注。他在继承西周时期关于“孝道”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春秋时期的实际,对孝道孝行给予了新的诠释,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孝”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发,并重新赋予其新的内涵。孔子在其著作《论语》学而篇第一中有这样的话: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悌)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孝悌中的孝,被认为是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孝悌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悌)。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那么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悌为前提,孝悌以忠为目的,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对于孔子“孝”论的认识和评价,学术界也是见仁见智。我们在评价孔子“孝”时,必须采取历史和辩证的态度,一方面将“孝”论置于孔子的学说思想体系中来整体把握,另一方面也应将孔子“孝”论本身与后期儒家对其的发展、。孔子原儒中的“孝”论与后儒对“孝”的看法,是有着很大差异的。

孔子“孝”论对当代人类社会有着现实价值和积极意义:从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要求来看,人类社会的步履已经来到21世纪,在此转型动荡的世纪之交,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的传统伦理道德面临着来自自然生态、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五大挑战,这不仅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冲突,而且是东西方文化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势必提出新的伦理道德问题,进行新的伦理道德建设。孔子“孝”论既是随着家庭和社会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的,又是基于解决宗法血缘家庭关系中的人伦而存在的,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宝贵遗产的一部分,体现和展示着对人生的思考和智慧,理应成为人类传统重建命运共同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正处在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转型期,,、磨合,重塑与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文化体系和体现时代精神的伦理精神,是每一个中国人所面临的道德选择。孔子“孝”论中重根源、主入世的精神,对加强中华各民族的团结,,起着溯宗归祖和凝聚性的作用。从我国家庭美德建设和个人修身养性看,现代社会正潜伏着家庭失和、老人失养、个人道德失落的危机。孔子“孝”论力倡家庭和睦、个人安身立命和道德自律的人文关怀,对现代人的家庭建设和个体的心灵精神家园的落定,是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启示和裨益的。


《怀潭记》延伸的孝悌感悟

2010年7月15日,我应义井镇“漾泉文化研究会”邀请,主编《漾泉》杂志,在编辑总第八期“瀑里村专辑”时,曾有一篇《瀑布泉赋》是这样写的:

星悬参虚,地傍古州;山光映渠,波色动硠。乔公有题,名曰怀潭之瀑布泉矣!然千年古槐,立邦瀑里;老祠堆绣,新燕繁梁。曰昭济圣母祠也。

圣母者,唐叔虞之母,祀晋王祠之地。文宣帝避暑宫殿,唐太宗并序碑廊;太白写翠蛾琼贝,青主书潺湲之地。杳杳古柏森森,漾漾难老汩汩;花环晋水源源,露厌古今冷冷。波粼粼之古岸苍苍,泉泊泊之地脉湧湧。

岁月几度,孝悌长存;烟淡草合,雨丝清凉。水溶溶以迎日照,风醉醉以谢月钩。天下苍生待雨,故有怀潭流泉。佩鸣寻歌,散玉繁昌。观碧水摇璇源阁,望青山绕郗家泊。人称无郗便无大阳泉也。汇霄汉之水,洗苍苔之塘。鱼弄影而雀跃,鸟栖槐而太平。

此曰:花飞泉上,红粉知梦;塔松亭边,远客感慨。夕阳吊影,观松柏尤茂;家国传承,看天地永驻;月落乌啼,现潇洒依旧。人闲流水喧,心与天共戴。

怀潭文脉,永锡难老,人间路长;圣母常在,福祉惠民,庇荫万世。


(2017年8月10日星期四深夜初稿,2018年1月1日星期一深夜改成于居上堂。2018年1月6日星期六深夜二改于居上堂,2018年1月7日星期日深夜定稿于居上堂灯下。)

附:明•李愈《怀潭记》


怀,思也。人生而思,其官属于心。思孰为大,思亲为大。诗云,明发不寐,有怀二人,言思亲也。兹潭也,何以名怀?何忍言又何忍无言?惟予家世平定之赛鱼人,离郡西二十里许,有古寺一区,众水汇潭于前,平衍光鉴,故以平潭名镇,居民数百家,去镇三里有村亦以平潭名,惟予李氏一族居之,予大父京兆双崖翁生五子俱贵,予考长史府君为长,少读书寺中,顾而乐之因号潭水,甫冠领乡荐,历掌高陵,巩昌,庐州学事,三庠弟子无虑千余,沐其教化,乐其有成也,咸尊称为潭水先生云。历官晋府右长史,进四品服,以双崖祖老弃官归养不复仕,享年七十有六,遗藐诸孤,今越七载矣!前潭亦为山水激没,无复余址,郡北数里,水出半崖,悬泻如练,故因名瀑,前更有泉出山下,清冽可掬,予因买加修葺,颇亦成潭,实怆诸怀,而谋于侍御龙庄甄君,遂命名为怀潭。

夫古之于亲也,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所嗜,思其所乐,而况(其于)亲之所自号及诸门人之尊称者呼!每时序清和偕悫(que)意二弟杖游潭上,见其溥博静深,则思其德川流不息,则思其健盈科后进,则思其化风行水上,则思其文澄不清而挠不浊,则思其量出言举足罔非,思罔非怀也。潭前有泉,兄子栗亦聚水为池,立而顾瞻,则怀予兄松溪归德府君,如见其参于前也,夫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与礼乐胥此焉!生生则恶可巳宁巳于思乎!则予于兹潭也,盖终身怀之矣。则其名为怀也,固宜!惟予之后,苟能励志向上,读书于此,其出也则怀仁义以事君其处也则怀德刑以修身,不怀仁义以事君者非忠,非忠者无君,不以德刑自怀者非孝,非孝者无亲,天地所不容也。理欲之际,诚伪之辩,君子小人之攸分也,吁可畏哉?其亦深思也,夫其亦深思也夫!

此情也,非文也,而情至文生,至情即是至文,拟诸欧阳子泷冈阡表,洵堪不朽!其送泾野吕尊师北上序文,情斐亹(men)恳挚诣深而旨确,与怀潭记篇同一至性流露,是蒲石山房集中杰作也。

——选至光绪涌云楼藏版《平定直隶州志•艺文》


作者简介:

黄顺荣,重庆市人,知青,无党派。诗人、作家、地方文史专家。。阳泉市城区六、七、,、。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会诗词创作委员会委员、山西省当代中国新诗研究所研究员、山东省曲阜孔子函授大学文史系副教授,国家三级作家,原《阳钢报》副总编辑。现任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山西争矿运动课题研究中心主任、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娘子关妒女课题研究中心主任,、阳泉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宣传文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阳泉老区建设》执行主编。发表过各类作品4000余件,出版过各类图书30余部,获各类等级奖百余次。1985年9月荣获阳泉市自学成才奖,2015年5月23日,被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授予“诗歌园丁”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