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解读一号文件 | 乡村振兴与乡村文化建设

解读一号文件 | 乡村振兴与乡村文化建设

2020-10-04 22:18:07

就而言,中国的乡村和非洲的乡村不同,中国的乡村属于文明型落后,而非洲的乡村是原始型落后,他们从来就没有发达过。中国在18世纪以前一直是人类文明的引领者,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几千年来一直引领人类,只有中国。我们的老祖宗在农业文明时代创造了人类的辉煌,现在我国可以看到名字的农业著作有500多部、可以读到的原著有300 多部,我们创造了许多诸如农耕技术、农耕制度和乡村社会治理等方方面面农耕文明中的精华。,国外有专家称,这是人类的第五大发明,西方人一年只过春夏秋冬四季,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二十四节气是非常伟大的。还有全世界公认的由中国农民创造的农业哲学思想“天时、地利、人和”,算是最高境界了。不仅农业,方方面面不符合这六个字都很难做成,所以其被认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类文明的黄金定律。这些辉煌的文化成果是非常多的,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比的。今天我们的,有这样的文明积淀、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只要制度设计对路,就不难实现。


当前,我们的乡村文化面临的背景特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物欲横流下的文化衰落。社会上有些人看来,人的一生基本被浓缩成两个数,上学时的“分数”和工作后的“钱数”。人的一生不看文化修养,而是被简单的价值观浓缩成两个数,这是很悲哀的事情。前几年有一个流行的顺口溜,叫“男人女人化,女人小孩化,小孩宠物化,宠物土豪化,土豪没文化,文化商业化。”文化可以做成产业,但不是什么都可以商业化的,文化一旦做成交易,那就失去了文化本身的意义。我们现实生活中追求物质而忽略文化的现象非常普遍,有一个说法是“大学里只见大楼,不见大师;社会上只见富豪,不见文豪;学术界只见高塔,不见象牙”,虽然有点偏激, 但说明我们过分追求物质而忽略文化修养已十分严重。文化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在这样的背景下,金钱一旦“说话”,真理就会“趴下”, 文化更会“趴下”。若是钱能买到一切,那社会就会走向衰败。所以,今天我们必须创造这样一个环境和氛围:让有钱人读书,让读书人有钱。一方面有钱人会追求精神意义方面的东西,另一方面让知识改变命运创造财富,这应永远是真理。创造这样的社会氛围,我们的社会才会文明和健康地持续发展。


二是粗线条历史的遗憾。我们所看到的历史都是粗线条的,比如《二十四史》《二十五史》等记录的都是一场战争接着另一场战争, 这个王朝推翻那个王朝,都是改朝换代,对于关乎人们生活的微观世界很少记录。法国著名科学家法布尔有句名言,“历史赞美把人们引向死亡的战场,却不屑于讲述使人们赖以生存的农田;历史清楚知道皇帝私生子的名字,却不能告诉我们麦子是从哪里来的。这就是人类的愚蠢之处”,就是说关乎人们的微观生活历史上很少记录,这是人类历史的悲哀,今天我们不能让这样的愚蠢再继续下去。大历史记录的是那些战争等大事件,小历史要由我们把它做起来,微观世界、真实世界、关乎人类切身利益的世界,让这种文化传承下去,就应该是我们的主题。我们的许多文明都失传了,比如百年老店,中国版图960多万平方公里,我们的百年老店很少,一些老店在改革开放后才得以恢复。而日本的百年老店有十多万家,千年老店有20余家,千年老店是从北宋时期开始祖祖辈辈相传一直延续至今。200年以上的老店全世界有5000多家,而日本就有3000 多家。世界上几大经济巨头,美国以高科技制胜,中国以总量制胜, 而日本立国制胜是以能工巧匠实现,第四位的德国以标准制胜,有十几万的工业标准是世界标准。再比如,诸葛亮的木牛流马以及宋代的织布机,宋代的织布机有1800多个零件,相当精细,而这些文化都已失传,这就是历史的遗憾。这些都需要记录下来,传承文明。粗线条的历史由大历史学家、上层社会结构描述,作为下层社会结构要做好的就是把微观历史记录下来。


三是逆乡土性的乡村教育。2001年开始教育体制改革,全国逐步推行撤点并校,从2000年到2010 年的十年间,全国共撤掉了22.94万所农村小学,削减了52.1%。农村初中减少1.06万所,减幅超过1⁄4, 中国农村平均每天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原先我国有60多万所农村学校,现在只有27 万所。农村孩子面临新的上学难问题,要读书的孩子有上亿这么大一个群体,这些孩子现在分三类: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流浪儿童。留守儿童在家由爷爷奶奶陪着;流动儿童跟随打工父母到城里读书;流浪儿童就是没人管的。留守儿童这么多,农村没有学校,他们就没办法上学。流动儿童一直跟随父母流动、高频率换校,怎么能学习好?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发展报告》(2016)显示,农村小学生平均单程上学距离为5.4公里,而农村初中生平均单程上学距离为17.5公里, 很多农村学生每天上学往返要用去4 到5个小时,如果一天跑几趟,这个孩子怎么能学习好。2018年初网络热议的“冰花男孩”,跋涉9里山路上学,满头都是冰花,这类现象还很多。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也是农村的未来,更是的未来, 这个群体受到这样的教育,未来很令人担忧,不改变,现代化就会变成一句空话。农村教育非常值得重新思考,我的建议,必须保证一个村一所学校。福建省永泰县有78所农村学校,有19所学校多少年就只有一个孩子上学,但是县里一直坚持一个孩子也要办下去。这是政府应尽的责任义务,如果做不好,就是政府的失职。义务教育就两个特征,一是免费,二是就近。在美国如果孩子不能就近上学,当地政府就会被立即告上法庭。每个村的学校,不光是学校,不光是教育,更是一个文化中心,没有这个文化中心,这个村的文化就培养不起来。美国不到10万人就有一所大学,3亿多人口有3500多所大学,我们14亿人才2900多所大学,按照美国的标准,我们还得办1万多所大学,才赶上美国现在的大学办学水平。教育落后了还谈什么文化,还谈什么经济?所谓逆乡土性就是,小孩大多数都到城镇去读书了,本来义务教育不要钱,但是到乡镇借读每年要多花8000到1万元,到城里借读每年多花1万到2万元,还不加陪读耽误的工钱,硬开支就是这么多。最要害的是这些孩子脱离了乡土, 对乡土一无所知,这样,未来的农村依靠他们变成“一懂两爱”的干部基本不可能,逆乡土性的农村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很令人担忧的事。,他在农村当知青生活7年,深入乡土社会,有深切的体会。孩子脱离了乡土社会,到镇上到城里去借读,没了乡土生活的氛围,学的都是与乡土没关系的知识,这是非常令人担忧的。所谓乡土文化,我定义为以乡为基点的活动范围和以土为基础的生存依托, 从这两“基”中孕育出来的文化, 就叫乡土文化。从乡土走出去的人不论生意做得多大,即使跑到全世界,但是活动的基点都是从这里出发,并且时时放不下对这片土地的牵挂,有些晚年还要回到这里。土地是乡村人生存的基本依托,没这点“土”想发展什么产业都发展不起来,所以这两点是基本核心。如果孩子们一直生活在逆乡土性的氛围之中,加上城市灯红酒绿的诱惑,谁都不愿意再回农村去,那么再想让他们参与建设就无从谈起。


四是后喻文化的时代冲击。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著名理论,将人类文化的传承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所谓前喻文化就是,在农业文明时代,文化的传承是靠祖祖辈辈的经验积累,然后向后代传承。到了工业文明时代,就是并喻时代,即同时代的经验互相传递,不需要经验积累。后喻文化,就是今天到了信息时代,特别是智能时代,文化的传承就变成后代向先代传承,年轻人的接受能力强和反应速度快,新知识马上就能接受和掌握,向先代传递,特别是在农业上,这个特点非常明显。今天我们的正好进入后喻文化时代,所以这个冲击是不小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一批新时代年轻人来从事工作,组建“一懂两爱”的干部队伍,还想用老一辈的经验积累是远远不能实现的。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振兴乡村, 建设乡村文化,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是兴教育。把乡村教育复兴起来,否则未来人才就是个问题。留守儿童也好,流动儿童也好,流浪儿童也好,他们急需的就是现代教育支撑,没有良好的教育就没有良好的素质,没有良好的素质就不能从事现代化的工作,没有现代化的工作就没有现代化的收入,由此就会进入恶性循环。2005 年法国城市周边发生的年轻人焚烧汽车事件,起因就是进城的年轻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好的技能,就业受到阻碍,收入受到阻碍,他们对社会不满,集体向社会报复,我们应该严防这类现象。


第二是续文脉。文化的血脉要很好地传承,有几个方面的涉及。一个是我们乡村中世世代代累积的世家大族名门望族的家训、家风、家教,那是乡村中文化的精华。、家风、家教,农村中许多名人贤达大多是从这些家族中走出来的,这些传统文化的血脉要好好地继承。再一个是培养新乡贤,新乡贤的培训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工作, 因为乡村的治理和城市不一样。国家的权力要想达到每个家庭每个人,不是那么容易实施的。为什么过去皇权不下县,由地方治理, 就是在这个衔接上找一个缓冲。我们传统社会上的自治就是培育一批乡贤,国家与家庭之间有一个缓冲带,由乡贤来做好衔接,让国家意志能达到家家户户,所以乡贤这个中间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不光是文化的问题,社会治理也需要这个环节,这是历代治理成功的实践,绝大多数农村需要在这方面做好,培养一些有智慧的人共同参与村里的管理与经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人多主意多智慧多, 对乡村的发展有好处。特别是今天的人工智能发达,关于人工智能问题,2017年9月25日我在《北京日报》有一个整版的文章,叫《人工智能引出诸多可期可虑的社会课题》,是从未来学、社会学和发展学的角度看这个问题。人工智能发展到今天,我们许多事情都不用干了,人工智能就能代替,专家研究,到2030年世界上有35%的工作岗位将被机器人代替。那以后人还干什么呢,我的一个观点是,,人工智能革命产生了无用阶级,那么到了人类智能革命,将产生无趣阶级。无用阶级就是没事可干,无趣阶级就是干什么都没有意义,因为人机连为一体,人脑想什么,机器马上能下载,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能思考,人都不需要思考了,那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叫无趣阶级, 这就是我们面临的新科技。但是我们不能认为有了机器人,就可以偷懒不学习了,现在的理论研究,把人的能力分三个层面,基础能力、思维能力和品质能力。基础能力就是基本能力,玩手机用电脑都是基础能力,大家都差不多,是必备的;品质能力是金字塔的塔尖,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在哪呢,就是思维能力,锻炼你的思维,思维超人一等,才能做出辉煌的事迹。以后人类更需要学习,只有超常的思维才能胜人一筹,未来人与人的差别就在思维能力。


第三是集器物。集器物就是借助我们的中国农村博物馆说事, 我们文化的传承不外乎三个方面, 一个就是实物传承,一个是文字传承,一个就是人的传承,这三条路径。文字传承就是史书传承,实物传承就是博物馆、展览馆和纪念馆等。其功能就是为历史记录今天, 为后代留下当代。美国有3 万多个博物馆,不到1万人就有一个, 我们才大概6000多个,这方面跟美国比差距很大。特别是前面法布尔的名言,提醒我们,微观世界,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那些东西,就是底层社会结构的文化传承,把它做起来,这些对于社会发展进步起的作用最大,一个技术没有传承中断了,又需要多少代人才能把它再研究出来,这方面需要努力做好。博物馆是很好的实物记录,什么东西都可以在那里呈现。有些可以延伸一下做得更好,比如村志馆,设一个馆专门放村志,那是最具体、最细微的记录;比如大学生村官馆,在这个时代,我们的大学生村官了不起,现在全国有二三十万大学生村官,有的做得非常好;比如广州建立了农民工博物馆;还有乡贤馆,这些馆都应该作为独立内容把它做出来,不少地方还有一些专业的馆,沿着这个思路把他们做大做强做全面,是非常有价值的,不亚于《二十四史》,甚至更伟大。


第四是修志书。村应该做好村志,我们历史上最有名的村志就是安徽池州杏花村的村志,它是中国唯一一部收入《四库全书》的村志,是当地一个文人花了十几年时间修成的。志书太重要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完整的历史应包括四大方面:国有史、方有志、族有谱、家有书。史书和方志都是宏观的, 族谱和家书是微观的,反应的东西是最真实、最具体、最细节的,这些东西最能反映历史。我们应该弥补这个不足,应该把村志当成一个重要的文化工程来做好。方志在历史文化记录中太重要了,村、乡、县、市、省都应该有志。


第五是承技艺。传承各种技艺,包括一些手工艺、民间的文学艺术、杂技艺术等,应该由专门的人员学习、沿袭和传承。我在芬兰考察时了解到,国家规定小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都必须掌握一门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吹笛子也好, 拉二胡也好,或者打毛线衣或者做一顿饭,民族的食物文化也是非物质文化,要把这些掌握了,就是对技艺的传承。挪威把全国的古村落的古房子拆了下来,在首都的郊区批了一片地方,重新组建保护起来,国家花这么大的功夫把全国的古房子都收集起来,这是最好的保护。承技艺是对传统经验积累的继承,如果我们老祖先忙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东西让我们中断了,那就太可惜了。


第六是革旧弊。深化改革, 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什么叫文化,什么叫文明,什么叫制度。我认为文化的含义是四个字,人化化人。人化是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世界,形成一种样式一种标准;化人是让人按照这个样式这个标准适应,比如城市,大家带着不同的文化,在一起共同生活,大家必须遵守共同的标准,必须形成统一的样式,这就是化人。两者统一就是文化。文明则是全人类文化中提炼出来的所有人都应该共同遵守的规则。制度是文化的一种,文化是写在人们头脑中的规则,而制度是挂在墙上的规则。比如不能穿拖鞋穿背心上班,这就是文化,大家默认的刻在心里的;比如必须穿西服打领带上班是制度,是规定,这就是区别。文化建设在制度问题上很多不适用的东西,比如产权制度、经营制度、农业生产支持保护制度、城乡融合制度、乡村治理制度、乡土文化的发展制度等等,需要不断深化改革,适应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文化的内涵非常广泛,只要载有人类活动信息的事都是文化,一块石头放在那里没人动就没有文化,把它挪一个地方,这里面就含有了文化信息,为什么搬它,用什么东西搬它,什么时候搬的,搬后会发生什么变化等等,这就载有了文化信息,这就是文化含有的特征。


,复兴乡土文化是重要方面。若没有文化做支撑,那就很难振兴,物质再发达、再丰富,也只是一个躯壳,没有内涵,缺乏灵魂。

,中国农经学会副会长

文章来源:《中国发展观察》2018年第3-4期合刊 



号内容版权归属中国发展出版社及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转载务请注明出处(刊物名或本公号名)及原作者。




长按以下二维码,识别并关注和传播“中国发展观察”微信公众号(ID:ichinado),我们会努力提供有价值的回报。



、中国发展出版社主办、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编辑出版,是以发展为主线、以经济为重点的综合性半月刊,开设有战略、宏观、区域、世界、法治、社会、文化、前沿、产业、智库论坛等栏目,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权威性、可读性。《中国发展观察》在学术理论界、各级党政机关以及企业家阶层拥有广泛而稳固的读者群,并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重要机构和中国知网、维普资讯等权威数据库列为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

北京西城区百万庄大街16号8层(10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