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老师课堂 | 谈谈洞箫材料的选择 (上海艺术研究所 陈正生)

老师课堂 | 谈谈洞箫材料的选择 (上海艺术研究所 陈正生)

2022-02-08 19:17:54

 提示点击上方"笛箫网"关注笛箫人自己的民乐平台

笛箫网

「笛箫先生有个梦想,让民族音乐流行起来

民族文化 | 音乐欣赏 | 民乐交流 | 干货分享 | 学习教学

谈谈洞箫材料的选择

上海艺术研究所  陈正生

    读周林生先生从陈重先生的九节箫谈紫竹箫笛制作的选材问题,确是经验之谈。洞箫崇尚九节,为何要崇尚九节,此风始于何时,恐怕已很难考证了,有可能始于明代。

    竹质乐器,各个时代都有其一定的选材标准,不是随便截取一段竹,然后挖几个洞就算数了的。这有以下事实可作证明。

    公元273年(西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十年),荀勖颁发了“笛律”,这就是著名的荀勖“笛律”。荀勖笛律讲述的是如何依据十二律吕制作十二支符合十二律的笛。荀勖在给皇帝的奏折中提及,他所设计的制笛方法,“若可施用,请更部笛工选竹造作,下太乐乐府施行”。讲得很明白,竹材是需要经过挑选的。又说:“笛竹率上大下小,不能均齐,必不得已,取其声均合”。也就是说,每一支笛都必须符合规定的长短,由于笛竹都是上端内径大,下端内径小,两端的管径差会造成音律的差异,此时可以稍微更改笛的长短,但音调必须符合十二律吕。这就像今日的箫笛制作,规定音调,却不规定绝对长度的道理。

    再看看日本正仓院藏存的尺八(下图),选材标准都是一样,中间两段(目)都是一目三孔,就连其中的雕石尺八(右数第二支)也是依照的竹尺八的标准。

 

 

    不仅如此,日本飞鸟朝的摄政王圣德太子(上宫厩户丰耳聪,公元574~622年)就喜爱这种笛,其选材标准就与以上尺八的标准完全相同,只是笛身比唐代尺八略细长(见下图)。

 

    圣德太子主要生活在我国的隋朝时期,曾派遣过三次遣隋使,此笛可能就是当年由遣隋使带回去的。此图片载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编,1999年3月31日出版发行的《法隆寺献纳宝物特别调查概报》的“乐器”部分。下图是依据《法隆寺献纳宝物特别调查概报》的数据复制的法隆寺藏笛。从中可以看出此笛与唐代尺八的选材标准是完全一致的。本人曾依据数据复制过两支,下图是其中的一支。

 

    另一个明确讲述选材标准的便是南音洞箫。南音洞箫除作为南音的主奏乐器以外,也是广东音乐的主奏乐器之一。据说故宫博物院藏有一支明代德化窑的瓷箫(见下图),此箫就规范着现今南音洞箫的选材标准:“十目九节(疑是‘十节九目’),一目二孔,二目上凤眼”。一支箫选取的竹子,有十个节、九段(目),一目之上开两个音孔(六个音孔,共占三目),第三目上开一对凤眼(调音孔)。如此的制作标准,在以下照片中明晰可辨。为此,九节箫的选材标准可能受此标准的影响。

 

    大家看周林生先生的文章,别只关注九节,须注意陈重先生提及的另一重要标准:八个拳头的长度。这八个拳头的长度未必标准,因为拳头有大小,箫的管身当然是越短越好。曾见有人为了追求九节,箫身选得很长,这不仅有失观瞻,也因为重臂过大会徒耗体力,更重要的是,此时的九节已失去存在九节的意义。

    以下拟选几支箫和制作材料来谈谈这个问题。

 

    上图选取了三支竹材(自上往下数第一、二、四)和六支箫(第三及第五至第九)。第五和第六为九节箫,长度分别为72.50和72公分。第一至第四也都为九节,长度分别为91.90、85.90、83.60和85.80厘米。就第三支九节箫而言,它的上方调音孔下沿距尾端长度为31.80厘米,占管长的38%,而第六支九节箫的上方调音孔,距离尾端长度只有21.30厘米,占管长的29.6%。第三支九节箫的下端留那么长有必要吗?第九支为琴箫。材料的质量是百里难挑一的。当时材料是九节,制作时嫌其太长,本人锯去一节,自觉对音色丝毫没影响。第四支虽然长达85.80厘米,但你细心看一下,它是十节,若锯去首端一节余九节,长度只有70.60厘米!

    节多对洞箫的音色究竟有没用影响?当然有。原来制作箫笛的竹,都是上端管径稍大于下端的。尤其是洞箫,节多,两端的管径差就越大,这有利于共鸣。日本的尺八演奏家和音乐声学家西川秀利,曾做过此类对比研究。他用塑料片制作了方型管子的尺八(为的是方便制作),称作“角八”,两端管径相同的“角八”,音色明显逊于下端偏细的,而下端收细以后再增宽一个喇叭口,音色最优。竹子的长度一定,节越多,两端的管径差越大,其共鸣越好。

    有没有例外?有。上图第七支已破裂的F调黑竹洞箫,上端内径为18.21厘米,下端内径为17.32厘米,所差极微,但音色很好。当年刚制作好,老同学孙文妍女士吹了吹说:“我们家老头(指其父孙裕徳先生)从来没有过这么好的箫。”本人还用玉屏小水竹制作琴箫,箫身仅三节有余,两端管径差也就极微,但音色仍然通透。何故?本人认为,制作也同样是决定洞箫音色优劣的关键,其关键就在吹口;吹口的开挖要使边棱音能顺畅地与洞箫气柱谐振。由于竹子的千差万异,吹口的开挖也就很难找出能激发最佳频率的规律。本人的经验是,吹口的开挖必须由浅入深,边吹奏边比对;好在洞箫的吹口即使开深了,也可以剉浅——当然这有一定限度。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制作洞箫之紫竹,在一定长度之内以九节为好。假若为九节而使箫身过长,则失去其“共鸣”意义,于事无补。洞箫制作师,应刻意在吹孔的开挖上吹求,以求所制洞箫音色趋向完美,以保证良材能获得最为良好的音色,或借助吹口来弥补材料本身的不足。

 

文章来稿自: 陈正生




(我需要您的点赞留言支持

是一种鼓励 | 分享是最好的支持

支持国乐,请分享到自己朋友圈

民族魂、民乐情、笛箫人#分享

笛箫网
民族 |  文化 | 音乐 | 交流

传承

  ♫  ♫  ♫

整理来自网络

如涉及原作者权益,请联系小编删除。

我们致力于笛箫文化传播发展与交流笛箫爱好者聚集地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您想要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