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新闻网河曲特稿:(记者 窦占伟)巍巍古边陲,悠悠黄河水,河曲的风景久经风霜,却总是韵味悠长。唱着“走西口”与天争与地斗的河曲人,无论山高路远,骨子里永远都烙印着那份不改的情。黄河的水洗涤我的身,黄土高原的风锤炼我的筋,海红花香熏染了我的肌肤,河曲人永远歌唱的是河曲的魂。在河曲县黄河路小学,还有一个痴迷音乐的狂人张瑞锋。 在朋友们的眼里,张瑞锋就是个实实在在的、富有河曲特色的音乐狂人。因为他对音乐、尤其是对河曲本土音乐的热爱,几乎已经达到了癫狂的地步。他的这种毫无保留、全身心地投入音乐的状态,从他上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15年以前,张瑞锋还在五寨师范读书,这个以音乐氛围浓厚而闻名周边邻县的师范学校,成了张瑞锋的乐园。他一头扎进音乐的海洋,从此便不可自拔了。平日里,除了上课时按部就班学习的识谱、视唱、电子琴练习,他还参加了第二课堂的培训,专门学习手风琴和笛子这两种乐器。不到两年的时间,张瑞锋的手风琴已经拉得有模有样,笛子演奏更是在学校里小有名气了。2000年,五寨师范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校园音乐会,十八岁的张瑞锋以一曲笛子独奏《五梆子》赢得了师生们的一致称赞。同年秋天,为了使学生们能够各尽其才,学校将这最后一期高分学生分为文科班、理科班、艺术班、小教班,为一部分想要继续深造的学生创造了更好的学习条件。张瑞锋的音乐才华出众,文化课在班内也名列前茅,但考虑到学艺术是个费钱的营生,贫寒的家境也无力负担他继续在艺术学院深造,所以,他中止了自己第二课堂的学习,违心地选择了自己不喜爱的理科班,只在闲暇之余拿起笛子来吹奏一曲,从中排遣自己内心的郁闷。一个安静的黄昏,同学们都去操场活动了,张瑞锋独自一人斜倚在校园内的一棵大柳树下,吹奏着一曲《梅花三弄》。他吹奏的时候,神情哀伤,袅袅的笛音里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忧郁和凄凉。谁也没有想到,这忧伤、婉转的笛声被从此地路过的朱建明校长听到了,他站在张瑞锋身后静静地听了一会儿。那一刻,他被这个清瘦的少年笛声里的感情深深地打动了。一曲终了,他上前问了张瑞锋所在的班级,夸他的笛子吹得有功底。闻听张瑞锋在理科班,他遗憾地说:“为什么不去艺术班专门学习音乐呢?像你这样的人才,放弃音乐真是太可惜了!”张瑞锋难为情地对他讲述了自己选择理科班的缘由。朱校长劝解他不要过分地为将来的事情担心,建议他还是选择艺术班比较好。于是,在朱校长的支持下,刚刚在理科班学习了一个月的张瑞锋如愿以偿地转到了艺术班,继续学习他热爱着的音乐。多年以后,回忆起这件往事,张瑞锋感慨地说:“要不是当年朱校长的帮助,或许我这一辈子已经与音乐失之交臂了。” 或许正是因为曾经失去过,所以得到后分外觉得珍惜。转到艺术班后,张瑞锋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音乐当中。他对音乐的学习,几乎到了争分夺秒的地步。每天的课余时间,他除了温习新学会的乐理知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外,就是一个人跑到操场练习吹笛子。夏天,赤日炎炎,知了也失去了与酷热对抗的勇气,一声不吭地在树荫里休息了。张瑞锋捧着他心爱的笛子,一曲又一曲不知疲倦地练习着。汗水从他的额头流下来,迷蒙了他的眼睛,浸湿了他的手指,他就像是没感觉到一般,一味地沉浸在美妙的旋律里。两个钟头下来,他浑身大汗淋漓,就像是刚从水中捞出来的一般。但他满心欣喜,丝毫不觉得这是一种苦楚,反而觉得很快乐。寒风凛冽的冬天,气温低至零下十几度,张瑞锋也没有间断过笛子练习。为了不妨碍同学们休息,他还是孤身一人来到大操场的拐角,在树底下开始那不厌其烦的练习。冬天的天空阴霾遍布,太阳躲藏在厚厚的云层后面,冻得露不出头来。操场上的大树褪尽了一身的叶子,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着。张瑞锋作好吹奏的姿势,轻轻地将笛子凑近嘴边,一个个美丽的音符轻快地飞到空中,在他的身边不住地环绕旋转。由于天气太冷了,笛膜很容易破裂,更换的时候,速度稍微慢点膜孔周围就结成了冰,只得重新再贴一次。更不必说演奏的时候必须保持手指的灵活,既不能戴手套,也不能将手笼在袖筒里,只得赤裸在风中使劲地忍受着那刀割一般的疼痛。时间久了,张瑞锋的手上生了冻疮,让同宿舍的人看了都黯然落泪。一位好心的同学看到街上卖有露着五指的皮手套,就买来送他,他感激地谢过了人家,可是,为了保证轮指时手指的转换速度,他还是没有戴着手套吹奏。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对音乐的这份狂热的痴迷换来的必然是水到渠成的成功。在2001年的元旦晚会上,张瑞锋表演的独奏曲《我是一个兵》轻快、活泼,节奏明快,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欢迎。2001年的毕业晚会上,他更是以一曲笛子独奏名曲《牧民新歌》艺惊全场,赢得了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当他在舞台上深深地鞠躬谢幕时,他的心里涌动着许多感慨和感动。回顾在五师的这三年时间里,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过得无比充实且有意义。上课的时候,他和同学们一块儿跟着老师学习音乐专业知识,放开嗓子演唱视唱,戴着耳机在电钢琴上练习指法,挥舞着胳膊学习音乐指挥……下课的时候,他教伙伴们吹笛子、唱河曲二人台,他甚至与同宿舍爱好音乐的朋友联合起来,组建了一个小小的“O点乐队”。班内过新年的时候,他就把二人台的名剧《卖菜》中的唱段写出来,邀几个爱好音乐的同学共同表演这个节目。正是由于他的推荐,他的介绍,许多连二人台为何物都不知道的同学也深深地爱上了河曲本土艺术——河曲民歌、河曲二人台……一千多个日子就这样转瞬即逝了,三年里,五师留下了他与同学们青春勃发的身影,也留下了他们的欢声笑语。离开五师的时候,他默默在心里说:“别了,帮助过我的朋友们!别了,我的母校!别了,我的乐园!以后,我还会回来看你们的!” 2001年6月,张瑞锋回到自己的家乡河曲县以社会考生的身份试着参加了高考,同年7月,他从五寨师范毕业了。不久,一张来自北京某音乐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向他飞来,对他抛出了橄榄枝。然而,家庭突生变故,父亲致残,让他不得不将这张通知书悄悄地压进了箱底,扛起了家庭的重担。第二年秋天,张瑞锋参与了国家统一分配,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从此,他打消了继续深造的念头,一边教学,一边自学音乐知识。在几年的教学生涯里,张瑞锋不光痴迷着电子琴、笛子等乐器的演奏,更爱上了音乐创作。在山区教学的十年时间里,他利用工作之余暇自学了《和声学》、《曲式分析与研究》、《歌曲分析与写作》、《歌曲写作教程》、《作曲技巧浅谈》、《歌曲创作漫谈》、《曲式分析基础教程》、《实用复试音乐基础教程》、《配器法教程》、《歌曲写作与小乐队配器》、《立体声电声乐队配器法》、《电声乐队配器简易实用教程》等好多书籍。他不光认真地读了这些书籍,还仔仔细细地琢磨其中的道理,试着写了一些小曲子。其间,他还学习了大提琴、吉他、笙、二胡、葫芦丝、口笛、埙等乐器的演奏和MIDI音乐的制作。有人说,音乐是心灵的迸发。年轻的张瑞锋为恋人写过情真意切的《相思河》,写过幸福甜蜜的《快飞吧,我的信鸽子》。在课堂上,他也激情满怀地教学生唱过妻子作词、自己作曲的《黄河颂》:“您的身躯,繁衍了万物;您的乳汁,哺育了人类;您的汗水,创造了文明;您的泪滴,滋润了大地……” 爱因斯坦认为自己的一切成就都是以自己所受过的音乐教育为基础的,他说:“没有早期音乐教育,干什么事我都会一事无成。”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郑重其事地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作为一名教师,张瑞锋无疑是优秀的,虽然山区学校条件简陋,生活艰苦,但他在那里一呆就是十一年。这十一年的时间里,他对工作一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他指导的学生作文,曾经上过忻州《教育周刊》;他所代的毕业班,在同类区考过第一名;他所教的学科成绩,更是回回都名列前茅。在教学过程中,张瑞锋并没有忘掉他所挚爱的音乐。虽然一个班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两节音乐课,但他总是在备课上下大功夫,下苦功夫,绞尽脑汁地让学生在课堂上真切地感受到音乐的节奏美 、韵律美,从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被张瑞锋教过的山区孩子无疑是幸福的,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早早地对音乐产生了兴趣,还有好多学生得到了免费跟张老师学习电子琴的机会。如果说教师是园丁的话,那么,许多孩子就在张老师的精心培养下绽放出了美丽的花朵。 因为音乐,张瑞锋的生命绽放出了不一样的光彩。他在教学中耕耘人生,更在音乐创作中自得其乐。几年的时间里,他为河曲“中小学营养改造工程”创作了《啊,鸡蛋》,还创作了《一曲走西口》、《黄河颂》、《忻州,我的第二故乡》、《岢岚是个好地方》、《人生三部曲》、《大山,吕梁》、《大辽河,我的母亲河》、《春又来》、《盛会高歌》、《洁白的哈达献给我的郎》、《绿色情韵》等共计60多首歌曲作品。2011年10月份,张瑞锋在网络上创建了自己的音乐基地,自号为“大胡子笛手”。由于他的歌曲悠扬动听,富有地方特色,所以很受粉丝们追捧,基地人气至今已达252万之多。 2012年,河曲县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创卫”运动。这件为民造福的大好事、大实事让每位河曲人都热血沸腾,一时间,大家纷纷参与其中,极力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张瑞锋每次看到黄河大街那群为了创卫工作而辛勤劳作在工作第一线的工人们,看到他们昼夜不停地忙碌在施工现场,心中都有着一种强烈的骄傲感,他想:看!这就是我们河曲人!这就是我们踏实肯干、团结奋进的河曲人啊!他的心蠢蠢欲动着,想要用笔把他们的事迹记下来,想要用摄像机把他们的身影摄下来,更想用一首歌来表达对他们的崇敬和赞美。他的目光就这样紧紧地凝视在这些忙碌着的身影上,一个个词语、一个个旋律,禁不住在他的喉头滚动。 那天中午,张瑞锋有事路过黄河大街,路过工地现场时,他看到一些工人们蹲在尘土飞扬的简易工棚前,手端饭碗,在炎炎烈日下吃着午饭。而不远处,则是另一批还在紧张工作的工人们,他们戴着头盔,在机器的轰鸣中一刻也不停地劳作。看到这一幕,他惊呆了,这不就是创卫精神吗?这不就是一曲美妙的音乐吗?于是,他再次驻足凝视,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这一看,就是几个小时,直到家里人等不到他回家,不停地给他打电话时,他才想起自己还有事要去办。 用最快的速度回了家,他的脑海里还一直闪现着中午看到的情景,那热火朝天的场面,那昂扬奋斗的精神风貌,一幕幕仿佛还在眼前重演。想着,想着,他自己似乎也成了这创卫工人里的一员,在阳光与汗水中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于是,几句朴素的句子回荡在他的眼前:“我们是河曲的创卫工人,街道有我们忙碌的身影。挺直了腰板鼓足了劲,只为了家乡的美丽面容……”时间的脚步如此匆匆,已是晚上十点半了,妻子已经喊了好几遍叫他吃饭了,可张瑞锋没有来得及应答一声,更没有丝毫的睡意。他在脑海里哼唱着自己所构思的旋律,悄悄地一个人漫步到街头。明亮的灯光下,创卫工人仍然在紧张地忙碌着,他们在一丝不苟地建设着美丽的河曲,争分夺秒地完成着这一光荣而伟大的任务。这一次对他的震撼更是不小! 回到家,他紧闭双目,静静地思索了一会儿,然后把那动人的旋律、振奋人心的歌词记录了下来。夜晚是如此安宁,四周万籁俱寂,只有星星和月亮陪着他。他打开电脑,点开自己常用的那个软件,把音符一个一个地输入电脑。完成之后,他反复地吟唱着,不停地拿起鼠标改了一次又一次。这一夜,他几乎没有合眼,就连梦里,也回荡着那熟悉的旋律。为了能够完美地体现出创卫工人的精神,张瑞锋决定好好地在编曲和演唱上下功夫。接下来的几天里,他不停地在网络上搜索着,想要找到一款最好的编曲软件,最终,他花了大价钱从一名乐友的手中购买了一款最适合自己使用的软件。又是几天的不眠不休,他趴在电脑前,终于将修改后的定稿输进软件里。在配器的时候,张瑞锋一个一个地尝试各种乐器搭配的效果,一句旋律几乎要反复测试上百遍。正上二年级的女儿不胜其烦,用力地帮他关好书房的门,抱怨地说:“爸爸吵得我都不能写作业了!”张瑞锋没有听到女儿的话,他的心已经被这首歌占满了。配器、合成、录伴奏,张瑞锋几乎耗尽了他所有的心血。几天的时间里,他的胡子疯长,饭也顾不上吃,觉也顾不上去睡,当他把整个作曲、编曲的事情完成,走出房门跟女儿说话时,女儿简直都不敢相信这个野人一般的男人就是她的爸爸了! 完成前期工作的张瑞锋非常兴奋,他用最快的速度在音乐基地发表了自己的新歌《我们是河曲的创卫工人》,并且发布了寻找最佳歌手的消息。由于这首歌充满了力量,催人奋进,所以在音乐圈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许多网友都向他发出请求,想要得到首唱权,并且把自己试唱的小样给他发了过来。经过几天的筛选,张瑞锋从几百个试唱歌手中选中了网络中颇负盛名的冬雪老师,他觉得冬雪老师的声音浑厚有力,充满了力量感,很符合自己写这首歌的初衷。 《我们是河曲的创卫工人》一经传唱之后,就像是一阵战鼓在创卫工地上擂过,整个河曲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一时间,大街小巷都充满了创卫的干劲和力量。张瑞锋的创卫歌为河曲的创卫工作增添了一分力量,许多工人都激动地说:“我们的辛苦没有白费,大家都看到了我们的努力了!我们感到很自豪!”张瑞锋成功了,这成功缘于他对音乐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这正如法国作曲家比才所说:“作曲家在创作一个作品时是全力以赴的。他轮番地经历了相信、怀疑、热心、绝望、欣喜和痛苦。”创作的过程犹如妇人分娩的阵痛,百般感受都经历过之后,方能品尝到成功的滋味。 河曲电视台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为河曲创卫工作添砖加瓦。他们特意上门采访了张瑞锋,将他的故事传播给河曲的广大人民。他们还将这首创卫歌制作成视频的形式,在河曲大街小巷的LED大屏幕上反复播放。黄河大街上,每个路过屏幕的行人都忍不住放慢脚步,看着那一幕幕感人的画面,听着这鼓舞人心的歌曲,心里不由自主地涌起了一股自豪感。一段时间之后,河曲县环保局将这首歌曲收录回去,在各个环保车辆上循环播放。从此,这振奋人心的歌曲就飘荡在整个河曲县城了。 张瑞锋看到自己的创卫歌曲得到了家乡父老的认可,他心里特别开心。同年5月30日,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给张瑞锋发来了通知,邀请他正式加入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的行列。从此,他的每一个音乐作品,也有自己的著作权了 。张瑞锋感到特别高兴,他知道,这是对自己的认可,更是一种鞭策和鼓励。 就在这个时候,张瑞锋儿时的同学,现在,希望张瑞锋能帮他谱曲,为讴歌自己的家乡河曲表达一份心意,瑞锋爽快地答应了。谱这首曲的时候,他的心中时常涌动着一种说不出的感动。那宽阔平整的黄河大街,那巍峨高耸的文笔塔,那景色怡人的娘娘滩,那波涛汹涌的西口河畔……哪一种景色都有着无穷的魅力,哪一种乡情都深刻在他的心头。于是,第二首歌的曲子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完成了。 2013年的春晚悄然到来了,人们在电视机前兴高采烈地欣赏节目时,张瑞锋也在台下欣慰地笑了。那天的晚会上,正好有他写的两首歌《我们是河曲的创卫工人》和《河曲美》,演唱的正是来自东北的冬雪老师。英国著名的音乐家罗杰·诺斯说过:“音乐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愉悦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热情。”这两首歌,正将音乐的两种美感合二为一了。 面对我们的采访,张瑞锋深情地说:“对家乡,对黄河,对我们生活的黄土高原,我总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激情。这激情时时涌动着,澎湃着,想要表达,想要呐喊,而又常常欲语还休。有了这个想法,我就想把它变成实际行动,为我们河曲奉献一点自己的力量。这就是我创建这两首歌的主要动力。”张瑞锋的话没错,在他的眼里,河曲是最可爱的地方,河曲地方艺术是最美妙的艺术。他虽然已经有了一些成就,但他虚怀若谷,常常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他说:“对于河曲本地的民歌和二人台,我还纯粹是个门外汉呢!”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河曲艺术的理解,以及更好地学习河曲艺术,他师从二人台传承人贾德义老师和菅保憨老师,如饥似渴地学习着河曲民乐的演奏和民歌二人台的知识,光是二人台书籍,就占领了整整一个书架,更不用说那些不计其数的手抄本了。 滔滔黄河水,抚育了勤劳朴实的河曲人。张瑞锋是黄河之子,他热爱家乡,更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家乡无尽的爱。他对音乐的痴狂,都化作优美的词,化作长着翅膀的音符,飞翔在黄河两岸,温暖了每一位河曲人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