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聂耳与《渔光曲》 -
“云儿飘在海空,鱼儿藏在水中。
早晨太阳里晒渔网,迎面吹过来大海风……”
优美的旋律,永恒的《渔光曲》,唱响中华大地整整80年。
80多年前,一群优秀的文艺工作者来到东海边的一个小渔村,拍摄了凄婉动人的电影《渔光曲》,创造出在大上海连续放映84天场场爆满的神话。翌年,这部影片从莫斯科电影节载誉而归,成为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故事片。片中由音乐家聂耳亲自配乐的同名主题歌也把点点渔光迅速传播大街小巷,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
图 1933年《渔光曲》摄制组全体人员在石浦合影留念。右起第四位聂耳、、第六位蔡楚生。
在石浦海滨,矗立着一座聂耳的塑像,他面向海港,正在全神贯注地拉着小提琴,人们仿佛听到那动听的琴声,正飘向大海的远方。看到这座立像,不禁勾起人们对当年聂耳在石浦一段短暂生活的回忆。
图 聂耳塑像
聂耳(1912年2月14日-1935年7月17日)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云南玉溪人,生于昆明。一个天才的音乐家,。1918年聂耳就读于昆明师范附属小学。小学时候就自学了笛子、二胡、三弦和月琴等乐器,并担任学校“儿童乐队”的指挥。1927年,毕业于云南省立第一联合中学,并进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与友人组织“九九音乐社”,自学了小提琴和钢琴。
图 聂耳肖像
1931年4月,聂耳考入黎锦晖主办的“明月歌舞剧社”,任小提琴手。1932年11月,进入联华影业公司,参加“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并组织“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组。1933年,聂耳由田汉介绍加入中国。这年蔡楚生拍摄《渔光曲》,聂耳要为《渔光曲》配乐,和演员们一起来到石浦。
图 《渔光曲》剧照
。她说,聂耳向来开朗、乐观,他到哪里,哪里就有笑声和歌声。有一天,他见大家情绪低落,就灵机一动,宣布要开一个娱乐晚会。他把自己化妆成一个大黑脸,自称“非洲博士”,一会儿表演口技,一会儿即兴演说,最后跳起土风舞,把大家都逗乐了,低落的情绪顿时就被化解。
石浦的拍摄条件较差,很多演员都病倒了。蔡楚生导演很着急,就找聂耳商量,请他扮演一个在海上风暴中幸存的渔民,聂耳很爽快地答应了。聂耳很认真地扮演这个渔民,头上戴着一顶破草帽,腰间系了根细网绳,穿的是栲裤,赤着脚,与另一位扮演渔民的演员韩兰根一起抬着一只渔筐,到石浦东门拍摄。但经不起外景拍摄的折磨,聂耳终于也病倒了,非常严重的扁桃腺发炎,高烧四十度。更糟糕的是他拍的那段戏的底片在上海洗出来时有部分很不理想。蔡楚生导演考虑到聂耳的健康状况,不主张再补拍。可是,这事被聂耳知道了,他很认真,坚持要补拍。他硬撑着从床上爬起来,在床下又跳又笑,表示自己好好的,什么病也没有。蔡楚生拗不过他,只好同意。第二天,聂耳带着病,在阳光底下补拍镜头,一点也没有露出病态,圆满地完成补拍任务。
图 1934年夏,聂耳与影片《渔光曲》的主创人员在象山县石浦海滩合影(左四为聂耳、左三蔡楚生,左一罗朋、
但是补拍结束后,他的病情加剧了。石浦没有好的医疗条件,剧组不得不派专人乘船护送他回上海治疗。聂耳在《渔光曲》拍摄中所表现的顽强工作精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感动了剧组全体成员。
《渔光曲》在石浦拍摄时,当地百姓给了剧组许多无偿的帮助,摄制组为感谢当地百姓,在石浦城隍庙为当地百姓进行了文艺演出。艺术家们纷纷登场。聂耳登台表演的是他的拿手好戏——小提琴独奏。那娴熟的技巧、优美的琴声,至今还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 关于石浦金山旅馆 -
他们入住的地方
图 石浦金山旅馆
来源:文化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