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两金,费去尽空,今旦流落只苏州……”日前,在南安梅山埔仔村的南音室里,南音名曲《三千两金》的唱段伴随着琵琶、洞箫等乐器的弹奏声缓缓飘出,令村民闻之陶醉。
,此前并未演奏过南音。但他们都对南音充满热情,从“音盲”到基本入门,短短一个多月已学会了三首曲子,接下来还准备参加镇里的比赛。
别看这些大妈大叔们不识字,可学起南音非常认真。他们每天早上5点多就到培训室练习到7点多,然后回家吃早饭,8点多又过来,在老师的指导下练到11点多。晚上也在固定时间到培训室上课,一天上三次课。
“因为他们大多不识字,不会看谱看词,所以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教、一句一句地让他们跟唱。”指导老师戴建金说。
“乐器教学上,只能我们先弹给他们看,一个音一个音地学,慢慢模仿,他们自己也不断摸索。”说到教学方法,另一位指导老师戴后东接着说,“弹奏乐器比较难的一点是要讲究双手协调,左手和右手都要用上,这对没有一点基础的他们来说是最需要克服的难题。”
提起这两位老师, 这些大叔大妈纷纷竖起大拇指。戴雪琴说:“刚开始我们天天上课,两位老师经常唱到嗓子沙哑,大家不忍心,就把上课时间改为每周一、三、五上午和晚上,上午教乐器演奏,晚上教演唱。”戴汉波说:“两位老师风雨无阻,定时给我们上课。”
大家的努力很快就有了回报。吹洞箫的戴文亮说:“原来一窍不通,刚开始吹都吹不响。没想到学着学着,还真学会了。”说完自己笑开了。弹琵琶的戴汉波感叹道:“琵琶一直弹不好,好几次都想退出,可是看老师付出了这么多心血在教我们,不好意思半途而废,竟然也慢慢入门了。”唱曲的黄秀莲学《三千两金》的时候,夜里睡觉做梦都在唱,老伴说她学得都入迷了。
南音培训室里还有一对祖孙,陈爱珍老人带着孙女一起来上课、一起弹琵琶。边弹边唱的陈爱珍说,她本来只是想参与演唱,好奇拨弄了几下琵琶,一下子喜欢并学会了。
梅山镇埔仔村老协会会长戴庆水介绍,40年前埔仔村有一支南音队伍,可随着成员年纪增长等原因,队伍解散了。为进一步传承南音,也为了让村民的文化生活更丰富,埔仔村决定再召集一个南音队伍,并为他们购买了两套乐器。
新成员基本都是村里六七十岁的大妈和大叔,大都不识字,面对这支特别的队伍,怎么教是个大问题。戴庆水请来了他的两位朋友——来自格内村的戴建金和丰溪村的戴后东。两位老师都是南音爱好者,这次应老朋友之邀,免费教埔仔村村民学南音。他们说,因为喜欢南音,所以希望更多人喜欢上闽南的这门传统艺术。(来源:泉州晚报 记者 黄耿煌 通讯员 林海霞)
金英网,一个传播南安文化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