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长的历史中,琵琶一直是红颜们悲剧的见证,“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四条弦指下多的是惆怅与哀声,似急雨夜敲窗,古有明妃怨曲换白赋新诗泪千行。
而今即便是在我们日常接触的大多数影视作品中,这一乐器也是充满着柔媚和凄苦…然而琵琶作为从汉代便从西域少数民族传入我国,拥有悠久历史的一大乐器,却在几年前的韩国节目中被贴上“琵琶源自韩国”的标签,即便当时引起了一众网民对这一言论的抨击与要求的道歉,但我们应该做的,绝不只是通过表达愤怒来索取对自身文化认可,放在首位的应当是对它的保护。
谈及保护,又是一道大坎。应一句老话,保护是要建立在传承的基础上的。传承是一个时期的两个部分,先人传后人承。然而在漫漫华夏几千年文化中,中国文化的传承竟也会断流,是文化的缺失吗?
没错,先是端午节被韩国申遗,;接着清明时节议纷纷,国人庸俗,难道还要让中国的文化从此消失吗?虽说早将传统节日定为国假,但对其重视程度却仅仅停留在物质之上,文化的缺失尤为重要。
老一辈的人常抱怨现在的年轻人啊闲来无事时打发时间的招数不过就那几样,耗着流量刷刷微博朋友圈…没有几件事是被真正印进脑子里的。
就像刚刚过去的春节总被人的像一个普通的周末,的确,传统的新年文化似乎逐渐被一次年夜饭,一台,几条拜年短信和疯狂的抢红包所取代,昔日的年画、鞭炮和祭祖活动已无影踪。
这种真的只是年轻人口中的成熟和所谓的时代在发展促成的吗?可在老一辈的人坚持那些繁琐的节日传统时得来的抱怨又应该作何解释。
不得不承认,安静的新年下是文化在不被重视情况下的逐渐流失。
都说世易时移,非人力可为。可当韩国端午祭被申遗成功,内蒙古族的马头琴成为蒙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成了印度尼西亚的“传统”,更甚至,埃及和韩国为造纸术的发明权而争夺时,血肉的国人都应该从情人节的玫瑰和圣诞节的铃声中醒过来,回头看看那些被忽略的曾经的辉煌,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国文化也应当要找寻到一个合适的出路。
其出路之本就在我们,再论一番韩国端午申遗成功之事,,其背后也对它进行了很多地创造性发挥,将它所包含的精神不断地拓展,为国人所吸收接纳,相比之下的我们是不应该浪费时间在没有意义的悲哀上的,文化的保护传承早已刻不容缓,对文化的关心与重视不能只是在表面上,要有意地去创新,去培育。
文化的传承早已刻不容缓,对文化的关心与重视不能只是在表面上,要有意地去创新,去培育。
电影《百鸟朝凤》讲述了一个关于唢呐和艺术传承的故事,唢呐从曾经的德高望重不可或缺到现在的消弭凋零,影片中曾说的“咱吹唢呐的好歹也是一门匠活,既然是匠活,就得有人担得起责任,把这活传承下去。”
然而这终究还是一个消逝的故事,发过的誓言犹在耳,许下的诺历历在目,唢呐的声音却戛然而止,传承的信念还是被扼杀,碾过来的是滚滚红尘。
这是一部极有导向性的影片,然而票房却低迷,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都不愿接触这种片子,而过多的追求娱乐性、视觉效果好的电影,这或许可以看出社会许多人对文化的漠视。
虽说如今也有人在不遗余力的呼吁对社会的文化的保护,但个人的努力毕竟还是小的,无法形成风气,单凭国家的政策又十分被动,况且还不一定能得到很好的保护,终归,文化在这个时代的存活率靠的还是大众的关注的保护。
事实上,有些取代是社会进步不可抗力之下的必然,但一种文化的衰落总让人多少觉得不安。中国的文化好比一桶水,盛水的桶有一个洞即注定了水的流失。古人尚知亡羊补牢,今人补桶也是理应的。
《百鸟朝凤》的故事仍旧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频繁的上演,我们能做的,是更加珍而重之:浪潮席卷而来,不灭几点星光。
REVIEW
此内容首发于学思集,如需投稿请联系团队
nchuxsj@163.com
感谢支持,希望一路上有你们
也可以来微博@学思集找我们玩
编辑 | 编辑中心 邓雨婷
文字 | 编辑中心思部 肖路路
图片 |《百鸟朝凤》
审稿 | 纪旭
责编 | 邓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