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学术文论】对竹笛技巧运用的研究(一)

【学术文论】对竹笛技巧运用的研究(一)

2021-09-12 23:37:47


总第517期!2017第317期。管乐飞扬,您的音乐世界有我更精彩!


按:请知道本文作者的朋友们留言,以便署名。


竹笛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吹奏乐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称为“横吹”。1978年,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两支竹篪,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两支竹笛,从形制等方面都与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

1986年5月,河南舞阳县贾湖村东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掘出16支竖吹骨笛(用鸟禽肢骨制成),根据测定距今已有8000余年历史。竖吹,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居多,具有与现在我们所熟悉的中国传统大致相同的音阶。骨笛音孔旁刻有等分符号,有些音孔旁还加打了小孔,与今天的中国音调完全一致,仍可用其吹奏现在的民间乐曲。

《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2]说明黄帝时期(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就有人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

秦汉以来,笛已成为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称,并延续了很长时期。汉武帝时,亦称“横吹”。它在汉代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北朝时,笛子不仅极为普遍,而且有所发展,形制、长短、粗细变化较大。

从唐代起,笛子还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同时,竖吹的篪才被称为箫,横吹则称之为笛。

到了宋代,笛子有了更快的发展,叉手笛、龙颈笛、十一孔的小横吹、九孔的大横笛、七孔玉笛等逐渐显现出来。

元朝以后笛子与现在类似,由于戏曲的蓬勃发展,笛子成为很多剧种的伴奏乐器,并按伴奏剧种不同分为梆笛和曲笛两大类。

著名的笛子大师冯子存还将笛子从伴奏乐器提升为独奏乐器,使得笛子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同时,出现了一大批的独奏乐曲和著名的笛子演奏家。

一、竹笛基础技巧的运用

清代乾隆时期,方秉志先生所作《笛之欢快》中云:

“持笛需要与肩膀平,姿势口法莫看轻。吐纳起落唇中气,练习勤劳自可精。指离空面约一黍,过低过高音不清。翻转七调非难事,只需熟玩指法灵。花舌猛吹均所忌,笛膜适宜即动听。未曾演奏先识谱,工尺烂熟板眼明,对于音节要记牢,精细两字须贯通。细腻雄浑各有道,不下苦功亦无成。”

这首诗无疑从笛子演奏的姿势、气息、指法等各方面强调了学习笛子基本演奏技巧的重要性。对于如何吹好笛子,我国历代民间艺术家和笛子演奏家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笛子演奏经验。

一般来说,笛子的演奏技巧可概括气、指、舌、三大基本功。下面我将结合我自己的学习经验,重点地来谈一谈。

(一)气息方法

首先,方法不对既不能吹好笛子,还会影响身体健康;正确的呼吸方法对于吹奏者非常重要。方法正确符合人体生理的自然规律,能很好地进行竹笛演奏,同时还锻炼了吹奏者的肺活量,使人体得到更多的氧气,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的能力。

其次,呼吸的生理机制由胸廓的节律性扩大和缩小,以及由此引起的肺被动地扩张(吸气)和回缩(呼气)而实现。

可根据呼吸的深度将呼吸分为三种: 

1. “胸式呼吸法”[1]其明显特征是肩向上抬,呼吸运动主要在胸廓中进行,吸气时横膈膜有些向上收,不能主动帮助呼吸动作,影响了胸腔容积向下扩展,因胸廓扩张受肋骨制约,所以吸气量不能达到人体吸气的最大容量,加上抬肩使上部肌肉紧张,呼气时也不易控制,因此容易使人紧张、疲劳。

2.“腹式呼吸法”[2]它的特点是整个腹腔(包括平常讲的“小肚子”,也称丹田)向外扩张。腹部无骨骼包围,伸缩范围大,吸气量较大。但由于胸部没充分运动,整个腹部运动内脏移位较大,气吸在下部,呼气时较费力,容易使人疲劳。

3.“胸腹式呼吸法”[3]它是人体在自然状态下呼吸的有意识扩大。吸气时胸腔的下部和腹腔的上部同时向四周扩张,胸腔与腹腔之间的横隔膜同时下沉,随着肌肉运动,鼻子吸气,肺内进入空气。吸气时下腹(小肚子)肌肉同时收缩,不便小肚向外扩张,而让气在上腹和下胸吸满。呼气时胸下部肌肉和腹上部肌肉同时收缩,横服膜向上顶,下腹肌肉和臀部肌肉以至提肛肌都处于收缩状态,使吸入的气形成压力,源源不断地从口腔中吹出。

通过自己的学习,自己认为掌握胸腹式呼吸是最适合的呼吸方法。吹奏时的呼吸与平时的呼吸是有所不同的,吹奏中吸气量大,一般都用口鼻同时吸气,以加快速度。

吸气也分“慢吸”和“快吸”两种,“慢吸”一般用在乐曲开始前和演奏速度慢、旋律优美的曲子中,要求吸气饱满充足,但也不要吸到不能再吸的极限,以免肌肉紧张,吹奏时无法控制。

“快吸”一般用在快速乐曲中和没标换气记号的连续吐音之间(俗称“偷吸”)。

吸气时间有长有短,肌肉紧张度有大有小,但吸气方法都使用胸腹式。同时还要强调的是,吹奏时的呼气不是平常从两个鼻孔和口腔中自然呼出去的,而是从由嘴控制的“风门”(上下嘴唇之间,气息经过的空隙)吹出去的。所以,胸腹肌肉收缩形成的压力和两颊以及嘴唇的有力控制,才能够使吹出的气息形成均匀的、有节制的、有压力的气柱将笛子吹响。

吹奏中的呼气也不要呼到不能再呼的极限,以免肌肉紧张发颤,而应留二分余气,便于下次吸气迅速,使乐曲吹奏能自然连贯地进行。

近些年以来,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许许多多的笛子爱好者和专业学生,掌握好笛子演奏中对气息的正确的控制,对每个笛子演奏者都是最为关键的问题。

如果没有正确的气息控制的方法,一切无从谈起。对一名合格的笛子演奏者来说:美化音乐作品,二度创造,控制音的高低、强弱以及表达各种思想情感的变化,掌握笛子演奏中正确的运气方法,将其控制好最为关键。

笛子演奏中的气息控制运用有两个阶段性,有时呼气时间短却吸气时间长,呼和吸量的大小则根据音乐作品的内容、乐句的结构﹑作曲家的设想、构思需要,用口进行呼吸并且必须得到鼻子的帮助,有时则使用整个肺活量,有意识的加以控制,使其在一定的压力下进行,还必须使人体能量消耗得最少,身体没有多余的紧张、疲乏,同时,还必须达到演奏时最大的需要、最好的效果。下面我以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作品为例来进行阐述。

[1]以肋骨运动为主的呼吸运动形式称为“胸式呼吸法”,主要依靠胸廓中、上部肋间肌的运动使气吸人胸腔。

[2]以膈膜和腹壁肌肉运动为主的呼吸运动形式称为“腹式呼吸法”

[3]用胸的下部和腹的上部同时运动,这样的呼吸称为“胸腹式呼吸法”

免责声明:资料来源“思,乐?!的博客”,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长按二维码关注吧

走过路过 不要错过

              传承国乐  传播国乐  

              管乐飞扬  每天七点

              与您有约  不见不散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牧笛南词  |  泉水叮咚  | 卖菜 | 绿洲 | 欢乐斗地主 | 魂斗三国 | 纵马长歌 | 猪八戒背媳妇 |  御天九式 |  大笑江湖 | 牧云谣 |  杀猪刀 | 千本樱 |  迎宾曲 |  阳光照耀着帕米尔 | 沂河欢歌 | 扮仙 | 梁祝 |  江河水 |  丢丢铜仔  |  运粮忙 | 高原上的节日 | 喜讯 | G大调协奏曲 |  野蜂飞舞 | 牧民新歌 | 百鸟引 | 草原的思念 | 小放牛 | 百鸟迎春 | 姑苏行 | 三五七 | 鹧鸪飞  | 名家谈笛 学术文论 笛子教学 |  笛曲欣赏 | 笛子资料集锦 | 五梆子 | 喜相逢  | 雨碎江南 | 问情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精彩内容任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