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泉州南音专场演出

泉州南音专场演出

2022-05-02 00:07:21


泉州南音乐团专场演出

2015年6月15日 19:30

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

免票入场


泉州南音介绍

泉州南音又称弦管、南曲、南管、南乐等。是闽南人千百年来世代传承,深受广大民众珍爱的音乐文化遗产。

公元4至13世纪间,中原音乐文化南下,与泉州本土音乐艺术相融合,孕育了南音,汉晋(公元前206-公元420年)以来的相和歌、清商乐、唐(公元618-907年)燕乐、大曲等音乐形态和许多乐器形制,从中都可以寻其遗迹,探其根源。南音是研究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依据之一。

南音之所以能够世代传承不仅得益于“口传心授”,还借助于古老的固定唱名体系记谱法,其谱式采用“乂、工、六、思、一”五个汉字符号对应“宫、商、角、徵、羽”五音,旁附节拍符号和琵琶弹奏法符号,唱词加载其中。从刊于420年前的《明刊三种》(一种现存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两种现存德国萨克森州立图书馆)到民间各式手抄本,证明南音很早就广泛地应用了精准的记谱法。这种称为“工乂谱”的独特记谱法,记录了数以千计的传统乐曲。

南音的主要乐器十目九节的洞箫,最早见于魏晋(公元220-公元420年)时期,嘉峪关6号墓出土壁画可鉴,在中国仅存于南音;横抱琵琶,为唐代遗制,敦煌壁画可鉴,也仅存于南音。南音的三弦、二弦、嗳仔(唢呐)和拍板、响盏(铜制)、小叫(铜制)、四宝(竹制响板)、双铃、扁鼓等手持打击乐器,在北宋陈旸(公元1068-1128年)《乐书》中可见记载。始建于唐代的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和戒坛飞天乐伎所持的各种乐器及组合仍然保留在现在的南音表演中。南音现最常见的乐器组合为琵琶、洞箫、二弦、三弦加拍板,声部间形成叠合、引让关系。旋律在七声音阶基础上含有固定的变音体系。无论唱奏,声音必须平稳,讲究“初如流水,腰如悬丝,尾如宏钟”。

南音的旋律典雅、委婉,素有“清音雅调”之称,擅长于表现细腻的情感。演唱讲究抑扬顿挫,注重行腔“咬音吐字”的清晰。并以“一字多腔”见长,要求达到字正腔圆如珠玑。南音演唱的唱词发音一直沿袭泉州方言古韵,无论什么地方的人学习南音,均要以泉州音为标准。其行腔做韵体现出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所谓“做韵”也就是润腔,是指在骨干音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规律进行加花、润饰、丰富而形成旋律。南音的润腔带有即兴性,从这个角度看,由于演唱过程包含有演唱者的即兴创作因素,演唱者通过演唱体验到创作的乐趣,这也是南音能够千年传唱的一个原因。泉州南音至今仍然保留着汉相和歌“执节者歌”的表演形式,所谓“执节者歌”即演唱者手持“拍板”边唱边击,这种表演形式具有从容庄重、矜持雍容的古代贵族气派。

南音的体裁分为器乐曲、套曲和清唱曲三部分。现存三千余首曲谱中,清唱曲占90%,内容主要涉及历代故事,风俗民情等,具有很好的教化劝导作用。其中还保留了许多唐、五代(公元907-960年)著名的诗词和文学作品,如李白《忆秦娥·箫声咽》、刘禹锡《陋室铭》、牛希济《生查子·新月曲如眉》、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另有许多宋元(公元1127-1368年)南戏早已遗失的剧目,如《王焕》中的名曲“杯酒劝君”等,也保留在南音中,这些曲目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的宝贵遗存。

泉州民众把演唱演奏南音当作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音的表演场所,或庭院、或茶馆、或广场、或戏台、或馆阁,非常灵活。婚丧嫁娶和岁时节日,乐社或齐聚一堂各献乐章,以乐会友,或行进街市奏乐欢歌,形式多样。随着泉州人外移,南音传播至台湾、香港、澳门和东南亚等地。客居他乡的游子为维系故土情感,结社唱乡音,在他们心中,南音就是故乡。

南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当地民众自发地传习和再创造。它的演唱艺术被梨园戏、木偶戏、高甲戏唱腔所吸纳,为当地戏曲音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自身也吸取了当地戏曲音乐及表演元素,丰富了艺术表现力。

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二日和八月十二日,南音馆阁的弦友们都会举行隆重的仪式祭拜乐神孟府郎君(孟昶,公元919-965年,乐社保护神)。拜师、拜馆(乐社互访)等仪式和社会交往活动构筑了和谐的人文景观,与南音的表演活动一同构成完整的文化生态。


--------------------


泉州南音乐团介绍

(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

泉州南音乐团创办于1960年,是福建省重点艺术表演团体,也是泉州市唯一的南音专业团体。自建团以来人才辈出,如著名的演唱家马香缎、杨双英、黄淑英、苏诗咏、周碧月、陈小红等人均拥有高超的艺术造诣。目前的艺术中坚力量在南音界也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并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南音后继人才。

泉州南音乐团自建团以来参加了大量的重大演出活动,下面是近年的部分演出情况:

2003年11月赴法国参加“中国文化年”演出活动。分别在巴黎和塔尔博斯进行专场演出。

2004年中国音乐学院把南音纳入”1行动计划”,把该年定为“泉州南音年”,并在北京世纪剧院合作演出了《泉州南音专场音乐会》。

2004年9月参加泉州南音申报“世界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专场晚会赴巴黎演出。

2005年参加第八届国际南音大会唱。和中国音乐学院再次演绎了《泉州南音专场音乐会》,受到海内外南音弦友的广泛欢迎。

2007

2007

2007年11月赴法国波尔多参加第二届中法地方政府合作高层论坛开幕式演出。

2009年10月举办泉州南音入选世遗系列庆祝活动。

2010年元宵节参加中国泉州第九届国际南音大会唱。

2011

2012年7月赴日本横滨参加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庆典演出。

2013年参加第十届国际南音大会唱。

2014年泉州被评为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南音乐团作为文都的主要艺术团体,多次赴日本和韩国文化交流。

在南音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期间,泉州南音乐团参加了国内外各种展示性演出,并参与申报文本的撰写以及申报片的录制,为南音的成功申报做了大量的工作。

泉州南音乐团配合泉州南音研究社发掘、整理大量的传统南音资料,汇编《南音指谱大全》8集,散曲23集。近年,又参加整理出版了《泉州弦管名曲选编》、《泉州弦管名曲续编》、《新谱式弦管曲选集》等曲集。本团演奏(唱)人员编著的《洞箫演奏教程》、《二弦演奏教程》、《南音演唱教程》、《南音琵琶演奏教程》等书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12月,我团艺术人员主编的《泉州南音基础教程》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泉州南音乐团担任着南音的示范、教学、传承等多项工作。多人任教于泉州师院南音学院、泉州老年大学。并有7人被命名为国家和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项目传承人,为南音的薪火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