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寻找逝去的家园之十一——琵琶岗村

寻找逝去的家园之十一——琵琶岗村

2020-11-26 20:33:03


     琵琶岗村地处湘南的宁远县禾亭镇,始建于明末清初。村落距离宁远县城约19公里,全村251户,1250人,现居萧姓人口八成,刘姓二成。琵琶岗村曾是永州通往广州的古盐道上的重要村落,富贾云集,村内流传“琵琶岗,琵琶岗,银子做栏杆”的俗语。目前保存完整的还有200多栋清式青砖、小青瓦、马头山墙古建筑,占地约3万平方米,有“有堂皆设井,无宅不雕花”的说法。

天井中这4个石墩子,猜猜是做什么用的。


双凤朝阳,福禄寿喜。画面下刻的猴子骑鹿,头次见到,“路上封侯”?以前只见到“马上封侯”。


在大门缝里拍到的“相国家风”匾,萧氏自称为汉相萧何之后



麒麟献瑞


双龙献福


绦环板上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刻


喜上眉梢


从门缝里见到天井一个石雕的洗手盆。大家便知道前面天井里石墩的作用了吧,就是放洗手盆或花盆的。


    在村里刘继军先生、村支书萧书记和其他村民的交谈中,大致了解村里的前世今生。

村民有萧姓和刘姓组成,分别占7成多和2成多。最为有意思的事两姓共一祠堂,这种双姓同祠现象,未曾见闻。原来两族先祖原为结义兄弟,一起开山凿石,建成了琵琶岗村,从此在这个湘南山村繁衍,生生不息,和谐相处到今300余年。

凿山开石,就地建房


在琵琶岗村,无论是刘、萧两个族群各自修谱还是共同建造一个祠堂,“异姓同祠”的现象在全国来说都是一个文化奇观,对于研究基本的乡村社会具有重要的映射作用。“异姓同祠”的潜在功能在于创造原来根本不存在的继嗣群体或者巩固了原来人际关系极为松散的宗族组织,从这一点来说,这是从个人到一个族群成长为一个民族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巩固村落中松散的个体和不同族群,在历史上不仅仅是一种集中对外所凝结的力量,也是内部整合各种“上下”关系的天平。“异姓同祠”将两个不同的姓氏族群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维持了现在统一和谐的局面。,琵琶岗村的刘姓和萧姓的宗族体系已经没有了共同财产,但是仍然保持了“异姓同祠”的统一性,原因在于大家都承认自己拥有一位共同的祖先,并且两个共同祖先以某种儒家信念——义,将其结合在一起,至此这种现象不断延续至今。我相信只要一个组织或者是一个群体拥有了一个共同的信念或是内心有共同坚守的东西,无论是距离多久或者多远,他们最后总能团结在一起。崇拜祖宗,遵循祖训,这就是中国人尤其是汉民族的信仰所在。以下抄录两家祖训:

《萧氏家谱》家训10条:敬天祖、爱亲长、课子孙、睦族邻、隆师友、凛国宪、振家规、励廉耻、崇节俭、勤耕地。

《刘氏宗谱》家训共19条,分别为:敦孝弟、睦宗族、和乡党、重农桑、尚节俭、黜异端、明礼让、务本业、训子弟、完国课、解仇忿、展祠墓、隆师友、振纲常、饬伦纪、正名分、近忧喜、勤字说、懒字说。

琵琶岗古祠堂依地势而建,分为上、中、下三个不同的功能厅。据说祠堂大门上原悬挂书有“异源同流”的牌匾(特殊年代被毁)。进入大门即是下厅,下厅为“水月镜花”古戏台。穿过戏台是祠堂中厅,中厅供奉着萧、刘两姓先祖牌位。排位顺序是左边为刘氏先祖神龛,右边为萧氏先祖神龛。萧氏先祖神龛居中写着“河南郡萧氏历代先祖考妣之神位”,右下方供奉着该村萧氏开基始祖起发公的神位牌,左右两边的对联为“颂先祖有丰功伟绩,启后裔能壮志雄心”。刘氏先祖神龛居中写着“彭城郡刘氏历代先祖考妣之神位”,右下方供奉着该村刘氏开基始祖宿仲公的神位牌,左右两边书写的对联与萧氏神龛对联相同。

水月镜花古戏台位于祠堂下厅。最初隶属于山陕会馆,是本村以及附近地区重要的文化娱乐场所,村里有句顺口溜:“听到锣鼓响,全身都发痒。”足见村民对于祁戏热衷到何种程度。据村中老人回忆:“当年在计划经济时代即便是有钱也需要布票才能购买戏服,一件制作精良的戏服花费不菲。村民们便从县祁剧团‘收购’旧的衣服,以全村每人出一只鸡,再加两头猪的‘价格’换回了一批绣工考究的戏服,并且一直使用到现在。”目前,戏班人数大约在20个,目前有师傅5个,平均年龄70岁以上;徒弟十个左右,平均年龄40岁左右,他们皆义务参加。

热爱本村历史的刘继军先生


孤独的戏迷

村里唯一会制作祁剧道具的萧先宝老人


   琵琶岗村的巷道明显比湘南其他古村宽,这也应该是当年商业发达的缘故,本来是“盐马古道”上重要驿站,又是去祠堂圩牛市的必经之路,走在石板巷子里,能想象到当年盐商云集,牛马过街,络绎不绝的景象。

古官道

古官道

当年的牛马客栈,上层住人,下面关牛


 “商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村里出去求学见过世面的人也不少,早年同盟会会员萧志仁,曾是革命家黄兴的秘书,就是其中代表性人物。

辛亥革命志士黄兴的秘书萧志仁的后人萧绍红


这幢房子带有明显的日式风格

窗楣装饰居然有自由、平等的文字。这位主人当年可能是留过日本,并接受了早期自由、民主的思想

村里还保留有一座惜字塔,什么是惜字塔,各位可问度娘,这里就不解释了

这位90多岁的老奶奶,据说是村中最老的党员。目前有些老年痴呆。


     古老的村子,还有一个独特的民俗节日:“老鼠嫁女”节。相传很久以前当地常遭鼠患,辛苦一年眼看到手的收成又被老鼠糟蹋殆尽,甚是可惜,却又无可奈何。后来想到猫能捉鼠,便选在春耕前的正月16日举行猫驱老鼠活动。祈求本年没有鼠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到后来演变成把老鼠的女儿远嫁他乡,使之不再祸害当地,渐渐的此习俗便流传开来,后来演变成孩子们的节日,延续至今。据刘继军说,他小时候过年就盼着正月16这天,这天一到,就和4、5个小朋友抬着箩筐,敲锣打鼓(其实是敲打锅盖或脸盆),走巷串户,每到一家门前便大声唱起歌谣“老鼠嫁女,嫁到哪里?嫁到蓝山吃白米,白米白又白,你屋里老鼠一个都没得”。这家主人就会笑呵呵地往箩筐里放糖果零食。一圈走下来,箩筐便装满了。然后小伙伴们便欢天喜地,均分了零食。

村里还有一处天然裸出地面的一块巨石,中间有一天然的穿洞,村里把此石叫做转运石,谁家孩子有个三病两痛,大人就会抱着孩子,让孩子从洞中爬过,意味着重生转运。

被村民称作转运石的天然岩石

  时至今日,曾今富甲一方的琵琶岗没落了,如今一不下雨,山村就缺水,村支两委为村里脱贫致富绞尽脑汁,想利用古村发展旅游,进出村子的道路也正在拓宽,可对老宅子的修缮恢复却苦于资金没有着落。

目前村里吃住还不方便,要是有几家家庭旅馆,解决吃饭休息是最好不过的了。其实交通还是方便,毕竟离县城不到20公里,完全可以作为宁远舜帝陵、九嶷山、文庙之外的一个古村人文景点。

在此感谢刘继军先生,村支副书记萧运其先生的热情帮助。愿琵琶岗村早日恢复历史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