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夜读留声" 一指关注 随听随阅
一曲箫声凉如水
文 | 佚名 诵 | 孟岳
点击上方收听音频
《箫声》,是徐悲鸿创作于1926年的一幅人物油画。画中一青年女子侧身而坐吹箫,一支长箫,晶莹剔透,吹箫女子娴静而淡雅。这吹箫女子,就是以画家前妻蒋碧薇为模特。女子吹箫时的神情似若有所思,一双明眸凝望远方,眼神中似乎还有一缕若即若离的淡淡哀愁。从画面上,我们仿佛可以听到那一声声传达人物情思的清幽悦耳的箫声。画面背景为幽静的田园景象,老树身影与飞翔的白鹤隐约可见,营造出一片氤氲朦胧的中国式氛围。
徐悲鸿以蒋碧薇为模特创作的油画《箫声》
箫为中国传统乐器,竹制单管竖吹,吹奏者需低着头,因而显得谦恭而含蓄。箫发音清幽而低婉、舒缓而深沉,富有诗情画意。箫声中流露出淡淡的哀婉情思,聆听箫声,常常会引起人们静静的怀想。徐悲鸿选取女子吹箫这一意象,很好地表现出了蒋碧薇身上散发的那种娴静优雅、富有诗意的气质。
画中女子蒋碧薇与绘画大师徐悲鸿之间的爱情故事,有些传奇,也让人叹惋。徐悲鸿为蒋碧薇作的画,比较著名的还有《凭桌》、《琴课》等。
第一次见面时,徐悲鸿24岁,蒋碧薇19岁,徐悲鸿到蒋家做客,俩人一见钟情。但蒋碧薇在13岁时,就已许配给苏州查家,尚未过门。为此,蒋碧薇决定与徐悲鸿相约私奔,1917年她曾留下一封“遗书”便随徐悲鸿东渡日本留学。
之后1919年俩人又一起到了法国,徐悲鸿攻美术,蒋碧薇学音乐。通过接触,蒋碧薇对徐悲鸿有了深切的了解,她逐渐发现徐悲鸿爱艺术更甚于爱女人,觉得他的结婚对象应该是艺术而不是她……
事实上,如果蒋碧薇是一个旧式“无才便是德”的平常女子,倒也相安无事了。可恰恰,她是一个出身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又是一个吃过数年洋面包的新派女性,她岂能接受徐悲鸿耽于艺疏于情?她岂能够忍受徐悲鸿移情别恋?更何况,蒋碧薇自己本也是有着非常倔强的个性,他们的矛盾也就无法调和了,他们劳燕分飞的结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徐悲鸿另一幅以蒋碧薇为模特创作的油画《琴课》
故事之后的故事——她与生命中的第二个男人张道藩,他与第二任妻子廖静文——又开始了新的故事。作为后来者,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我已没有太大的兴趣去了解。而惟有蒋碧薇与徐悲鸿的故事,如一曲悲哀的挽歌,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不管怎样,在观《箫声》这幅画时,我们似乎真的感受到了一片美好的景致和一份真挚的情感,从竹箫声中流淌出来。这是现实主义手法在表现人物具有的特色,真实而生动,富有感染力。这也是艺术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愉悦和审美上的享受。
从中,我也情不自禁地生出一阵慨叹:一曲箫声凉如水,几多柔情轻似梦!
不错,这确实是一段悲悯的爱情故事。
徐悲鸿与蒋碧薇
☆配图选自网络 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朗 读:孟岳 主持电台节目广博声誉,、阳光卫视、山西卫视等媒体专题配音,本职为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
夜读·留声echo of the night
——用声音留住阅读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