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免费订阅 」
图书广告|新书广告|上音考级|音史钩沉|书评书话
经典重温|微课堂|活动预告|活动回顾|节日特辑
福建锦歌属牌子曲类说唱音乐,是这类中较为初级的形式,说唱化程度不高,但唱腔优美清新,是一种更多保留了民歌风格的曲种。
(1)福建锦歌的形成
锦歌是福建省的主要说唱曲种之一,流行于闽西南、台湾全省和东南亚一带华侨聚居的地方,用闽南方言演唱。锦歌的发源地为漳州平原,这里的民歌传统久远,明末形成的锦歌即在闽南民歌的基础上,吸收了当地南曲和内地南词等说唱形式。郑成功东渡时锦歌传入台湾,后发展成台湾的歌仔戏。锦歌基本为坐唱形式,主唱者自击拍板掌握节奏,伴奏乐器有琵琶、洞箫或笛、南二弦、三弦等。
锦歌的代表性传统曲目有四大柱:《陈三五娘》、《秦雪梅》、《山伯英台》、《孟姜女》;八小节:《陈妙常》、《井边会》、《吕蒙正》、《董永》、《刘永》、《寿昌》、《闵桢》、《高文举与玉贞》等。
(2)锦歌的唱腔
锦歌的唱腔可分三类:
①〔五空仔〕、〔四空仔〕。锦歌中常用的具有抒情功能的曲牌。其中〔五空仔〕以洞箫筒音D为调式主音徵,宫音为G,结构一般为4句,旋律平稳,常有宫调转换;〔四空仔〕以洞箫筒音为羽音,宫音为F,结构亦为4句,旋律突出羽、角二音,但2、4句都落徵音,具有羽角交替调式色彩。这两种曲牌可单独演唱短小唱段,又可用在说唱长篇故事中。
②杂念仔。又称杂碎仔或杂嘴仔。锦歌中具有叙事功能的念诵性唱腔,唱词非常口语化,字句长短不定,唱腔旋律性不强,字多腔少,常一字一音,句句相连,一气呵成,到一小段落用一拖腔。杂念仔是由当地民间歌谣发展的,可独立演唱长篇故事,如《杂货记》、《王昭君》等,也有生动的短篇如《海底反》。
③花调杂歌。从其他民间音乐中吸收的曲调,包括闽南民歌、采茶褒歌、竹马车鼓小戏曲调、南词小调等。此外锦歌还有〔八板头〕、〔西湖柳〕等器乐曲牌用作间奏或念白伴奏。
(3)锦歌与歌仔戏和芗剧
闽南的锦歌在清初郑成功东渡时传入台湾,当时迁入台湾的士兵思念家乡,以锦歌寄托思念家乡之情,遂使锦歌在台湾兴盛起来。到清朝中叶,内地的四平戏、乱弹、汉剧、京剧、高甲戏等相继传入台湾,在这些戏曲的影响下,锦歌也逐渐由清唱的形式发展成戏曲,称歌仔戏。艺人相传,1926年台湾歌仔戏班“三乐轩”到闽南同安县祭祖进香,他们在厦门演唱时受到热烈欢迎,以后就每年都有台湾歌仔戏班到漳州、龙溪一带演唱,很快歌仔戏就在闽南扎下了根,成立了自己的歌仔戏班。,并解散了戏班,从业的艺人不得不重唱锦歌,又在锦歌的基础上吸收南词、潮剧,形成一种曲调称“改良调”,后来在这基础上形成的戏曲称“改良戏”。20世纪50年代以后此剧又得到发展,因其流行于九龙江中游芗江一带就定名芗剧了。这也是牌子曲类曲种发展成戏曲的例证。
歌仔戏和芗剧与锦歌的唱腔大致相同,锦歌中的〔五空仔〕在歌仔戏中称〔大调〕,〔四空仔〕称〔七字仔〕,〔杂念仔〕称〔什念仔〕,花调杂歌在歌仔戏中也保留着。发展成戏曲后音乐更富于变化,伴奏加上了锣鼓和具有特色的乐器——椰壳弦。
未完待续……
以上文字来源于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图书《中国传统音乐简明教程》
袁静芳 主编
【图书广告 欢迎购买】
图片来源:http://www.fj.chinanews.com/news/2012/2012-07-26/U225P4T1D198073F3DT20120726105419.jpg
购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