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千年浩瀚文明史,留下的不只是岁月的印迹,更多的是数不清的文化资源,在这些厚重又独特的文化资源中,诗词歌赋与民族音乐无疑承载了更多的人文情怀。中国的诗词来源于民间,是汉语言高度淬炼的表现形式,而中国的传统民族音乐有着庞大的体系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在中国,民族音乐总是与文学联系在一起,也总是带有那么一些诗意的内涵。民族音乐能够走向世界,在于民族音乐所独具的中华文化魅力和民族精神内涵。
在当代笛坛,不乏音乐修养与诗人气质兼具的青年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袁非凡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一系列原创笛子作品中就有多首是来源于他对古诗词的灵感,而其中的《水 • 落花》这首作品更是倾注了他对古诗词的“一往情深”。袁非凡曾说:“我自小喜爱读一些唐宋名家的诗词歌赋,遇到美好的、经典的诗句总喜欢记下来收藏它们,却也没有什么系统深入的研究。在那青涩的年少时代,也不知道是受了谁的影响,还自愿的背诵了一些诗词名章。……这些诗文让我领略到了一些国学诗词的文学魅力,逐渐开始品味‘诗庄词媚’的真正含义。了解了豪放派、婉约派词风的格调与审美,喜欢上了诸如:苏轼、李清照、陶渊明、白居易、王维、刘禹锡、司空图……等等这些文学家们的诗词佳作……”
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情怀”使然下,他的笛子独奏《水 • 落花》氤氲而生了。这首作品创作于2014年10月,灵感来自于李清照的《一剪梅》中的一句千古流芳的诗句:“花自飘零水自流”,作者直言,“一直很喜欢这种大自然中的自由自在的唯美境界,流水和落花是一种和谐、一种感伤、一种凄美、一种无奈……其实跟人生某些时候的境遇很相似。”袁非凡用他的笛声来表达无尽的想象,以bB调曲笛醇厚而忧郁的音色实现了古诗词与古典笛韵的完美融合。
这是一首复三部曲式的作品。第一段是幽怨的慢板,也是乐曲的第一主题,曲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弱起的节奏型,加上切分音以及三连音的恰当安排,使得词人那种“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惆怅情绪得以自然的流露。一段中速而灵动的旋律,音乐元素来自主题,似流水、似思绪,更是对词中“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一种诠释。乐队的一段间奏之后的几句泛音演奏……紧接急骤般的不协和音程的出现,仿佛是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人感到措手不及……之后乐曲进入到中段,这是一段唯美、欢愉的段落,也是整首乐曲的第二主题,对句式的写作手法、活泼跳跃的音型、调式的转变,以及6/8拍典型舞曲的节奏型,都营造出一种轻松、浪漫的氛围。也是曲作者对主人公美好爱情的礼赞。转调之后的十六分音符连续双吐是本首乐曲的一处难点,曲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双吐循环换气”技巧,是对演奏者的一大考验。继而出现的音阶上行后,乐曲重复了第二主题。接下来一段自由的华彩,素材来源于第一主题。
第三部分,慢板,完全再现了第一主题。尾声是延续了第一主题的乐思来发展,全曲在主音的泛音上结束,这真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使听者充满了无尽的遐思。
《水 • 落花》的音乐主题缠绵、惆怅,运用文学性的情感思维展开想象与抒发,托词咏怀,借意抒情。在整首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曲作者通过调式、调性的对比,节奏与和声的延展变化,使得音乐层层递进,环环紧扣。不失为当代笛坛中一首旋律美、意境美、技术难的上乘佳作。
“点击下方图片”阅读更多内容:
▲ | 唢呐情 • 中国梦——王高林师生唢呐音乐会即将在山西大剧院音乐厅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