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琵琶老店 头条}大同古城,终于毁在了“大”上

{琵琶老店 头条}大同古城,终于毁在了“大”上

2021-12-27 04:04:41


大同琵琶老店客栈 塞外有家的感觉

大同琵琶老店是大同的最古老的字号,琵琶老店微信是一个宣传大同本土文化的平台.我们坚持原创,做到有看点,更有亮点,我们的公众号是PPLDKZ

大同,这座古城今天终于毁在了这个字上了,哪个字?就是这个字,大同的“”!

一个三点二八平方公里的小城,我们非要填上了几个大景点:

华严寺变大了,

清真寺变大了,

法华寺变大了,

关帝庙变大了,

府文庙变大了,

帝君庙变大了,

园通寺变大了,

纯阳宫变大了,

朝阳宫变大了……一连串的”大“,压缩了古城百姓的生活空间,是这个城市最终变得不伦不类,压抑之极的城市。

       大同在计划经济时代,追求一种大的模式,使大同成了十三个较大城市,大企业的模式最终使大同在改革中走入了不便调头的境地。现在的一个大古都情结,又将大同置入一个尴尬的境地。

2008年,一个古城恢复的设想让大同走入了古都行列,但论证的不科学性使大同今天又走上了一个骑虎难下的状态。

         修城墙,是恢复古城的第一步,当然这个在理论上是没有错的,毕竟城墙的土墙还在,即使毁掉了部分,但那是人为的毁坏,我们修复,是对过去的错误进行一次科学的纠正,这次修复城墙,尽管花费数额不小,但我们今天可以看到了古城的样子,这个应该是无可厚非的,大同古城最大的问题是将景点的放大,尤其是不该放大的放大。

民国的大同城,这里的庙宇应该比现在还多,但人口却不少,因为当时的庙宇并没有今天的大,二千年间在历代生产力极低的社会背景下,其建筑也没有现在的这么大,更主要是科学合理的利用,比如,我们现在的华严寺的北边,在民国时期是一排铺面,其实在所有的路边均是整齐的铺面,一个靠商贸发展起来的城市,最终要落在商业上,在民国的大同城里,其商业的繁华不是我们今天拆迁改造后的古城所能比的。

        一个“”字思维下的庙宇建设,或者叫做修复!自然会压缩百姓的生活空间,要知道一个城市最可怕的就是这种思维与理念:城市庙宇的增大,定会占据城市的街巷,城市街巷的消失,意味着城市的市井文化消亡,城市市井文化的失去,自然让城市的灵魂丢失,这就是大同今天古城的悲哀!

        最明显的就是代王府的修复,这里不说个修复的错对,只是将事论事的说,这是一个明代的王府,,所以在清代在这里建起了很多街巷,比如皇城街头道巷、皇城街二道巷、东华门、钱局巷、正殿街、仓巷、广盛店巷、后宰门等。然而一个代王府就能让这些街巷彻底消失,想想都可怕,但是这不是最坏的,毕竟当年的代王府确实就是这么大,问题是没有这么大的建筑,在今天“”古都的情结下,将其建造成“高、大、上”,这是对古城的最大伤害。

       站在华严寺的塔顶上,鸟瞰大同城,四方城内,没有一处让人心动的地方,快近十年的建设,没有一隅是可看的,东隅如火如荼,东北隅风风火火,西南隅拆迁待建,西北隅荒芜一片。

都是“大”的思维干扰了古城的修复,比如东北隅,拆了小区建小区,这简直就是一种病,得治!这里曾经是十府街,是大同的一个风水宝地,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才有人去开发。

这种局面,我们的领导也看到,也感觉到了,去年的让古城“火起来、活起来”的口号就是对现状的反思和修正,但是效果不佳,因为我们的市场没有空间了,也没有了人气,据说目前城里的常住人口不到三万,天哪,这那是城市 ,简直就是乡村,其人口都没有战乱中的民国人口多,这样的古城你能让其火起来吗?整个街巷几乎没有多少铺面,或者是假铺面,比如鼓楼东街,都已出租,但营业场所并没有启动,鼓楼西街一直不能完善,不是有凤临阁与琵琶老店两个老字号的支撑,去年这里的夜晚将是漆黑一片。

琵琶老店客栈

      “没学校没医院,除了庙院就金店”,这是一个老百姓对古城的调侃,但也是事实,在一个古城里,四牌楼之下曾经有过十三家金店,真的以为我们大同人很富有了?那是表面上的繁华,事实证明都是错的,否则不会关门大吉。古城的繁华根本不是靠金店能支撑起来的,游客不会在古城里购金买银的,这些商业完全是城外的产物,可偏偏放在了古城,说明我们的商业业态有问题。古城没有了古城的味道。

       在中国所有的煤炭资源城市全部崩溃,只有大同还能支撑,不得不说这是古城给了一定的力量,就是这样的一个历史的古城,我们的城市管理者没有将其科学的管理,一味地追求“大”,反而把我们这座城市的市场面积做小,将这个城市 的格局做小了。

大同的“大”,应该不是庙宇的大,而应该是格局的大,气势的大,风格的大,大同古城的没落真的毁在了思维上的自大。这是大同古城的痛。

点到为止,百姓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