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杨樾 I 如何为孩子选择早教

杨樾 I 如何为孩子选择早教

2022-06-26 02:04:55

在孩子两岁之后,很多家长都开始考虑让孩子学点什么,甚至有些家庭在孩子出生之前就买好了钢琴。学点什么,这个范围太广了,从家长自己能教的拼音、英语、汉字、算数、唐诗宋词,到需要去外面花钱报班学习的钢琴、绘画、舞蹈、跆拳道等等,到底应该让孩子学点什么,这是每个家长都在思考的,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看家长们为什么要让小孩子从两三岁就开始学东西,只有弄清楚目的,才能明确目标,并为此寻求判断的方法。家长们让孩子学点东西的第一个目的一定是最朴素的,那就是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和技能,才能长大成人,才能为后面上小学中学大学做准备。基于这种考量,家长们会让孩子学学汉字、背背唐诗、练练拼音什么的,但这些都还不算是学点什么的范畴,最多属于正常的家庭教育。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那种拿出固定的时间专门的去学习,你也可以把它简单地理解为报班。获取知识、掌握一项技能这种朴素的目的是带有普遍性且没有争议的,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会的东西多一点,但是我们的困惑并不是这种朴素的诉求,而在于如何选择,这也就推动家长们进入到第二层的思考。

大多数家长在选择让孩子们学点什么的时候是随大流的,也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学了什么,自己家的孩子也得去学点什么。这种表现会集中在一些热门的幼教项目上,比如钢琴、美术和英语。在幼童阶段,多数家长都能够有意识的保护孩子的纯真童年,但是钢琴、美术被赋予了陶冶情操和开启审美的价值,而英语又成为一种对未来充满模糊期待的必要手段,所以这些东西就成了必须学的。但是现实中还有很多东西具有陶冶情操和开启审美的功能,比如为什么是学钢琴而不是学笛子,为什么是学画画而不是学习织毛衣。这些就是随大流的反应,因为市场和周围的环境都在反复告诉你要孩子学习这些东西,于是你就让孩子学了。

我认识一些琴童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每周要练至少8个小时的钢琴,但是这些孩子除了练习曲几乎什么音乐都没听过,甚至有家长被一些信息误导,怕对孩子练琴造成干扰,而有意让孩子回避了除了钢琴之外的所有音乐。更为普遍的是那些学习绘画的孩子,除了去上美术课和写生,家长几乎想不到要让孩子系统的欣赏中外的名画,更不会想到带孩子去看画展。这些都反映了家长在作出选择时的矛盾与盲目,虽然心知是为了孩子陶冶情操,其实最终还是把它视作了一种单纯的竞技。此时如果你把这种矛盾作为疑问丢给任何一个家长,他们都会很自然地进入第三个层面的思考,我把它称之为起跑线焦虑。

中国承袭儒家文化的传统,在教育问题上一直表现出一种争先恐后的姿态,于是也诞生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之类的古典鸡汤,当代社会对家长们最恶毒的恐吓当属那一句不要让孩子跌倒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才是催动家长们让孩子学这学那的真正动因。中国社会处于一种深切的焦虑中,这种焦虑是全方位的,贯穿一生的,人们生活在没有安全感的状态中,升学压力、就业压力、升职压力、收入压力、购房压力、婚恋压力、育儿压力、养老压力,你看,从生到死我们都生活在压力中,家长们没法回避“让孩子从小就更优秀有可能减轻未来压力”的逻辑。这种将80岁的压力一直推展到3岁的状态是中国几代人的不幸,在可见的未来也很难有改观。

因此,家长们就不得不让孩子更早的、尽可能多得学习一些东西,以免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但真实的成长过程是这样的吗?抛开犯罪等特殊情况,再抛开几亿人才出一个的人尖来看,绝大数的人在这个社会中都只能算是普通人,一个普通人是否真的会因为3岁的时候没有背唐诗学钢琴而影响了30岁那年的升职和加薪呢?这种逻辑显然是不成立的。孩子从3岁正式开始系统学习,到22岁大学毕业进入社会,这个过程实在太漫长了,童年的任何一种早教训练,如果没有贯穿这20年,最终都会被忽略不计。

我这样讲不是要否定早教的价值,而是希望家长们能够静下心来想一想,你让孩子学习这些东西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仅仅是怕他跌倒在起跑线上,导致人生失败,那这种顾虑显然可以收起来了。在我看来,没有人会跌倒在起跑线上,因为人这一辈子,每天都在跌倒和起跑,怎么可能只有童年那一条起跑线呢?地球上的70亿人,会有着70亿种不重合的生命轨迹,你的孩子并没有跟别人赛跑,因为大家本来就不在一条跑道上,孩子这一生唯一的对手,只有他自己。

我曾在女儿出生没多久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怎样的下一代,我在文章里幻想了女儿的未来,我说她会在中国上小学,在加拿大读中学,在美国读大学,去英国读博士,然后去非洲做两年非政府组织的义工,然后加入一家新加坡公司,被派到南美工作,嫁给一个爱尔兰人,在瑞典生个孩子,她也许学的是兽医专业,也许学的是核物理,她是属于这个世界的。在这段畅想中,一切都是假设,他的每一个环节都不是我在今天能够作为目标去有计划的追求的,我相信我无法预见女儿的未来,这不仅是人生的奇妙之处,也是属于女儿独立价值的最大体现。所以我从未有过那种起跑线焦虑,因为我知道只要她一直在奔跑,生命就是有意义的,而这种意义绝不是跟别人比出来。

上面我们分析了家长们要让孩子学点什么的原因,也希望家长们能够藉此厘清自己给孩子早教的真正目的。不论目的怎样,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孩子学点东西总是好的,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如何选择让孩子学点什么。

家长在判断让孩子学点什么的第一个标准就是要依托孩子的兴趣,有很多孩子天生就对某种事物充满兴趣,并且表现出一定的优势,那么家长当然也不妨在能力所及范围内,给孩子创造条件去把这种兴趣转化成系统的学习。钢琴也好、绘画也好、舞蹈也好都适用这种方式。问题在于,更多的时候,家长们并不能确定孩子到底对什么感兴趣,他们可能喜欢看动画片,喜欢蹦蹦跳跳,喜欢打滑梯荡秋千,可是这些也不算是爱好啊。是的,小孩子最初的几年因为行动能力受限,不可能接触太多事物,所以不容易发现他们到底对什么有兴趣。这就需要家长们做更细致的观察,捕捉到孩子对某种事物可能非常短暂的兴奋,孩子可能在跟着你逛街的时候突然驻足于一个溜冰场,对着滑冰的人们愣神了几秒钟,也可能在看动画片的时候听到某首主题歌而兴奋的笑起来,也可能会用小手淘气的蘸着桌子上的菜汤画了个不知道什么东西,这些很细微的碎片还是可以为家长们提供一些参考和依据的,并不是说只有孩子哭着喊着让你给她买钢琴,才算是表现出了兴趣。

家长在选择让孩子学点什么的时候应该做的第二件事就是让孩子广泛的接触与尝试,你不让他接触音乐,他就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个东西叫音乐,你不给他买画笔,他就不知道那些漂亮的画书是怎么画出了的。在这种事情上,家长们既不要简单地随大流,也不要想当然,比如孩子很淘气,总是上蹿下跳,那他是不是一定会热爱体育?一方面,家长要尽可能多的带孩子见世面,你得让他知道这世界上有这个有那个,他才可能表现出对其中某些东西的兴趣,第二方面是就是不妨让孩子什么都试试。这里面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不要替孩子做判断,觉得他不适合什么,不喜欢什么,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去亲自尝试。现在很多早教都可以试课,不论是英语还是舞蹈,家长完全可以带孩子去上两次课,你在外面观察一下他们上课的情况,课后再问问孩子的感受,这些才是获得最直接答案的途径。

我的女儿有段时间看电视对舞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们就带她去了少年宫的舞蹈班,可是上了一次课回来就要压腿下叉,我闺女马上知道跳舞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就不想再去了,我们本身也没想把她培养成舞蹈家,带她去上课是因为她自己有兴趣,既然怕苦,我们又何必强求,就没再去了。后来女儿又对芭蕾舞表示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又带她去了一个芭蕾舞班,上了两次课,我都在外面观察,她显然对那种挺直腰板在地上一坐坐20分钟的课程表现的非常不耐烦,之后我让她自己选择还要不要继续上,她选择了不上,我们也就没再去。我女儿在过去两年里学会了轮滑、溜冰、游泳、骑自行车,她现在每周上两个早教班,一个是英语,一个是美术,所有这些都是她自己选择的,并且至今充满兴趣。

家长们需要注意的另一个问题是不要在孩子还没有接触某个东西的时候,就征求他们的意见,问他们想不想去学什么,孩子可能知道拿着画笔乱涂,但并不知道上美术课是怎么回事,家长如果以他们在无知状态下的判断作为自己的判断,不仅可能让孩子错失了他真正喜欢的东西,更有可能的结果是孩子什么都不想学。

如果家长根据上面我说的这些方法去帮助孩子选择早教的内容,会比较容易在系统教育与快乐童年之间找到平衡点,但是家长们一定还是会不甘心什么都听孩子的,如果孩子选择了学习英语和钢琴,家长可能还希望他能背点唐诗,这时候该怎么办呢?这又回到了我们最初提到的问题,那就是你让孩子学习某种东西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背唐诗是为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还是为了能在你的亲戚朋友同事面前显摆一下?现代教育虽然仍有很多缺陷,尤其是中国的学校教育更是问题多多,但是这种学校教育以及孩子未来的自我学习的价值都迟早会把早教部分的学习内容淹没掉。简单讲,孩子即使在上学前什么早教都没参与,只是正常的上了幼儿园,接受了幼儿园的系统教育,那也没问题,孩子不特别的去学习任何东西都不是问题。根据现代教育生理和心理学的研究,孩子在上学之前学的东西,包括背唐诗这些东西,基本在上学之后都会忘光,也就是说,不论你的孩子现在学了英语、美术还是钢琴,只要他不在后面的日子保持不间断的学习和训练,基本上就是白学了。

最后我们要来讲讲孩子在上学之前到底要学什么? 孩子在上学之前,不论学习了哪一种技能或者知识都是有限的,而通过这些学习,孩子真正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专注,学习的过程培养了孩子专注于自己有兴趣或者正在学习的东西,让他们知道学习与玩是不一样的,学习是不能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的,它需要人把精力集中于学习的东西上。这个道理对成年人来讲是很简单的,但是作为一个孩子的家长,应该都会有这种感受,散漫才是孩子的天性,即使看着他们喜欢的动画片,他们也会时不时的做做这个弄弄那个,在上学之前,不论让孩子学习了什么,培养专注力都是最核心的目标。

孩子在上学前通过学习要培养的第二个最重要的能力是自我学习的能力,幼儿园老师也好,幼教老师也好,家长也好,我们可以在一节课上把要讲的东西告诉孩子,孩子如何把这些东西变成自己内心的认知,依靠的是自我学习。你教给他比1大的是2,但是你不会告诉他电梯的一层上面是二层,也不会特意告诉他两岁的孩子比一岁的孩子大,这些就是孩子进行自我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孩子在看动画片、看图书、玩iPad甚至逛游乐场的过程中,都在获取信息,但获取信息不等于学习,学习是要将信息进行归纳,并转化成认知的,这个过程,老师和家长无法替孩子完成,都需要孩子通过自我学习去实现。我记得小时候班主任经常提到一个词叫学习方法,所谓学习方法,就是自我学习能力,知识和信息摆在那里,孩子能够发现他们,然后转化为自己的认知,这就是自我学习能力。如果说真的有什么是会影响一个人一生命运的,我觉得就是这种自我学习的能力。所以,专注力和自我学习能力才是早教的核心目标。

欢迎各位家长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yangyuelululu

跟我做一对一的免费育儿咨询

谢谢阅读

我们这些育儿文章每期几千阅读量,只有十几个人转发,三五个人打赏,我其实挺不理解的,不打赏也不转发,你怎么好意思?

小禾急速灭蚊器

目前市场上性价比最高的紫外线灭蚊器

仅售126元 周销2000台

无毒无辐射 诱杀蚊子于无形之中

点击
阅读原文

购买小禾灭蚊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