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琵琶行》,大家都背过的吧?
做得出下面这个送分题吗? ▼
浔阳江头夜送客,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大珠小珠落玉盘。
____________,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这600多字的长诗,
背“哭”几代人啊!
不过,最近小编发现了一个神器,
居然有人把《琵琶行》写成流行歌曲了! ▼
水墨风格的绘图,
配上优美的旋律,朗朗上口,
5分半钟塞进了600多字,
中间还有戏曲唱腔!
网上好评如潮 ▼
网友弹幕评论炸裂 ▼
有高中生求《离骚》 ▼
主创字幕上,
作词:白居易。
网友这样评价 ▼
作词者的确很大牌,而且据说创作团队
也 全是名校毕业的90后学霸。
这种创作思维,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不乏启示
这种创造性传承,其实赋予了传统诗词新的生命力。创作者并未完全拘泥于原作的情感局限,而是“试图站在一个现代人的视角重新解读这篇名作。”
在对传统诗词的解读上,我们总是习惯以标准答案的思维去灌输孩子,弱化了他们对于诗词的自我理解和发散能力,不仅不利于激发孩子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反而增加了隔阂,这其实也压缩了诗词本身的内涵。
传统文化作品,不是不可以有权威解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时代的人对于传统文化作品难免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让他们知晓创作者的原意当然重要,但引导他们挖掘自身对传统文化作品的看法,并借此创造新的继承方式,于文化传承的角度显然更为重要。
因为归根结底,传统诗词并不是拿来背诵的,其内嵌的传统文化意蕴被接续才是关键。
传承传统文化,看似是个宏大的系统,但落脚点并不高深,主要还是要看其在现代人的生活介入上,能够发挥怎样有形或无形的影响。我们往往忽视的一点是,不少传统文化,比如古诗词,其实本身就是一种民间文化,比如《诗经》中的“风”,就是民间歌谣,是对民间文化的“采风”。只不过在传播的过程中,它不自觉地被逐步精英化,加之时代阻隔,与大众产生了距离。
所以,不应该将传统文化推向一个封闭的神坛。只要把握好创作边界,就应该鼓励像《琵琶行》被改编为流行歌曲这样的创造性传承。
(京社科编辑,文章来源于河南省教育厅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