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唐代文工团都玩啥音乐?敦煌怪字“天书”列了25首歌单

唐代文工团都玩啥音乐?敦煌怪字“天书”列了25首歌单

2022-04-15 23:12:02

     国庆+中秋的超级长假已经结束,出去玩的朋友们最大的感受,是不是到处都是人人人?俗话说的好,国庆一定是堵在路上。确实如此,只不过,有个地方堵得不是车,而是骆驼……


    长假的前几天,就有网友晒出敦煌鸣沙山的骆驼被累得站不起来的图。跟帖的评论中有网友调侃道“想当年,我大唐的敦煌,每天都有这么多驼队出塞入塞的”。



    敦煌,当年兴盛繁荣的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有太多的风景和历史文化供人去感怀,也有同样多的宝藏在等着人们发掘。譬如,我们今天要说的,被称为“天书”的敦煌古乐谱。

1

敦煌藏经洞里的神秘“天书”

    千年前,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曲《琵琶行》,把琵琶这一乐器推广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千年后,《琵琶行》依旧是中学生的必背唐诗。或许,如今的人们在读《琵琶行》时,根本想不到,今天我们还能听到大唐的琵琶曲。


    这其中的故事,还要从一百多年前说起。


   1900年的一天,敦煌。独自一人守护在荒凉的莫高窟下寺的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一个神秘的洞窟被打开,无数古代文书重见天日。


    从藏经洞里,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纪的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4万余件。其中一份毫不起眼的卷子背面,写着神秘古怪的文字和符号。这些符号非常难认,没人知道它到底记录的是什么,于是,它就被人们称为“天书”。


    其实,它记录的唐五代时期的古乐谱。这也是众多敦煌经卷中,唯一的一份曲谱。古乐谱分为一段一段,每段都有标题,有急胡相问、急曲子、又慢曲子等等这样子的名字。而记录曲子的文字像“五六七”,但细看却又掺杂着“ㄣㄒㄛ”这样的符号。人们猜测,这应该是曲谱,因为标题写着曲子,但究竟是什么曲子,却无人可知。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破译,人们才初步判断,神秘天书是唐代琵琶曲。可是,这些唐代的琵琶曲还能弹奏吗?它们究竟是什么曲子?曲调是什么模样?没人破译得了。

 


2

写满怪异文字的“武林秘籍”

   我们现在看到的乐谱,要么是五线谱,要么就是用数字和符号组成的简谱,可说起来中国古代的音乐,大概人们能知道的也就是“宫商角徵羽”了。古代中国乐谱是什么样子?


    看过金庸《笑傲江湖》的人,可能会对其中一段有印象:任盈盈委托绿竹翁送了令狐冲一份大礼,打开包裹,除了一张短琴外,还有一本册子,封面上写着《清心普善咒》5个字。


    后来,这本书被认为是令狐冲偷藏的武林秘籍。人们搞来一看,发现都是些怪字,怎么都读不通,令狐冲说这个是琴谱,别人都不信,最后,找来唯一识得绿竹翁的易师爷,才确定那真是古琴谱。


  金庸先生书中的这段描述,让古琴谱的怪异和神秘感陡现。其实,中国古代的曲谱还真是如金庸先生描述的这般。别说是武林中的草莽人士了,就是读书人也有不认识闹笑话的。在《红楼梦》中就有这样一段描写,贾宝玉第一次看到琴谱时,误以为是天书,而被林黛玉嘲笑。


    其实,中国古代乐谱的形式也有两套系统:一种是律谱系统,它按照音律音名记载有对应音高,并用辅助符号表明节拍。《礼记·投壶》中,就记载有鲁、薛两国射礼时鼓的节奏谱;另一种是文字谱系统,它用文字描述演奏乐器时的指法,进而用规定的演奏动作还原音乐。前者在当下仍然使用的是工尺谱,后者是减字谱。

  

  


3

4954个字的长篇乐谱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谱为唐朝古琴曲《碣石调·幽兰》。这卷谱子相传是南朝梁代的丘明传谱,它也是流传到今天唯一的一份文字谱,原件现存于日本东京博物馆。


     传说这首曲子的来历,是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没有一国肯重用他。孔子在归途中,见到幽谷中盛开的兰花,于是他感慨地说:兰花本是香花之王,如今却和杂草丛生在一起,正象贤德的人生不逢时一样。触景生情的孔子,弹琴作了这首《幽兰》。


    实际上,这首琴谱用了4954个汉字,详细记录了每个音在古琴上属第几根弦,在什么位置,用什么弹奏法的文字谱。但是文字谱的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用文字描述演奏手法,复杂冗长,不容易掌握。于是古代乐师在此基础上发明了减字谱。


    所谓减字谱,就是将各种演奏指法指定唯一名称后,用相应字的偏旁组合成一个符号,来表示某个音的演奏方式。减字法传为唐代曹柔所创。基本的原理是“四指八法”,即根据右手左手除小指外的其他八指对琴弦做向内或向外的拨动动作,分别命名为:即大拇指的尸(劈)、乇(托),食指的木(抹)、乚(挑),中指的勹(勾)、剔(易),无名指的丁(打)、倽(摘)。到了宋朝,进一步用数字规范琴弦名称,以及在四指八法基础上衍生其他复杂指法。


    由文字谱发展成为采用文字中各种象形性的笔画,拼成符号,并作为右手音位与弹法的减字谱。使用这种只记音高不记节奏的记谱法,也有个问题,就是没有节奏。所以,古人要弹琴,就先要审定节奏,即“打谱”。乱弹琴的话,就叫“没谱”。

    

4

早已失传的“燕乐半字谱”

    这些琴曲谱虽然古奥难懂,但是也还有人认得,可是《敦煌曲谱》却和流传下来的古代曲谱又不一样。这些谱子是“燕乐半字谱”,认读它的方法早已失传。


    《敦煌曲谱》中抄写了25首琵琶曲。抄写这些乐谱的纸张的另一面,是公元933年农历9月9日抄写的《仁王护国经变文》,可见这些琵琶曲谱也是在公元933年前后(五代后唐时期)抄写的。


   25首乐曲的标题分别是《品弄》《倾杯乐》《又慢曲子》《急曲子》《西江月》等。其中一些曲名虽有重复,但曲谱内容并不相同。整个曲谱有三种不同笔迹,共录谱字二千七百多个。


    这些谱字,用的都是汉字笔画最少的字,或减略后的笔画,有的类似汉字之部首,或称之为“省文”、“半字符号”,有二十种形态,还附加有几十种辅助性的汉字或点画类的标记符号。人们猜测,它们可能包括节拍、速度、反复、表情、调式、力度及演奏手法等含义。曲谱所用符号,也仅有少数与传世之几种曲谱符号有相同之处。


    唐代的“燕乐半字谱”是以乐器音位和手法为基础的谱式,诗人白居易《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一诗说道:“琵琶师在九重城,忽得书来喜且惊,一纸展开非旧谱,四弦翻出是新声。”可见唐朝时燕乐半字谱确很流行了。  


    由于读认“燕乐半字谱”的方法失传,因此解读《敦煌曲谱》就成了一个大难题。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日本学者和中国学者分别对《敦煌曲谱》进行解读、译谱。


    最早研究此谱的是日本学者林谦三。他认为《敦煌曲谱》是琵琶谱,主要依据是日本现存的一些古谱,记法与此谱有相同之处,后来又得到“二十谱字”指法表,以为佐证。


   1955年,林谦三把25首曲谱中的全部符号,用他的推算方法译成五线谱,用全音符号记写。不过,他推算出的谱子没有节拍,所以也形不成曲调,自然无法演奏。  

   

5

杨贵妃是个琵琶弹奏高手

    虽然,这位日本学者没能破译出《敦煌曲谱》,可是现在全世界唯一一把完整的唐代琵琶,却和前面说的《碣石调·幽兰》曲谱一样,都在日本。


    在日本奈良的正仓院,,这把“御物”,。这把唐朝螺钿紫檀五弦琵琶,是当今世界上仅存的唐朝完整实物。它是不是杨贵妃的心爱之物我们不知道,但是杨贵妃确是个琵琶弹奏高手,这点似乎没有疑问。



    据郑处诲《明皇杂录》记载:“有中官白秀贞,自蜀使回,得琵琶以献。其槽以逻逤檀为之,温润如玉,光辉可鉴,有金缕红文蹙成双凤。贵妃每抱是琵琶奏于梨园,音律凄清,飘如云外。”


    唐代的郑嵎在《津阳门诗》“玉奴琵琶龙香拨”句下自注:“(杨)贵妃妙弹琵琶,其乐器闻于人间者,有逻逤檀为槽、龙香柏为拨者。”成书较《明皇杂录》更早的胡璩的《谭宾录》、宋代的《杨太真外传》和《文献统考》也都有近似的记载。


    杨贵妃会弹琵琶,且弹得可能还相当不错。她专用的琵琶产自蜀地,以西蜀的逻逤檀木为背板,龙香柏木为拨子(右手所执,用来拨弦的工具),有双凤纹样的装饰,相当名贵。而当时的王公贵族,也纷纷拜在杨贵妃门下,“竞为贵妃琵琶弟子”,杨玉环每每教完他们曲子,他们“皆广有进献”,马屁拍得是相当起劲。

    

6

唐太宗用一曲琵琶

降服数十国

    杨贵妃热衷琵琶弹奏,也是有渊源的。琵琶自汉代从西域传入中原后,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乐器,隋唐更是风靡一时,唐太宗就特别喜欢琵琶。


    琵琶以前被人们称做“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思就是说批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后来,为了与当时的琴瑟等乐器在书写上统一起来,便改称琵琶。


    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中国,当时称作“胡琵琶”,很像在阿拉伯国家常见的乌特琴或古波斯的巴尔巴特琴。有人就把它和中国的琵琶结合起来,经过不知多少艺术家的改进,才成为如今的琵琶。


    唐代琵琶确实有四五弦之分,四弦琵琶颈部向后弯折,又名“曲项琵琶”,而五弦琵琶为直项,颈部没有翻折,形态较为修长。后来,“琵琶”之名渐渐成为四弦曲项琵琶的专指,五弦直项琵琶则简称“五弦”以示区别。可惜的是,五弦琵琶在唐亡后迅速消亡,在北宋初年已成仅见,至末年已几乎绝迹,其地位完全由四弦琵琶取代。


    唐太宗特别喜爱琵琶,甚至能亲自演奏。有个叫罗黑黑的人,因为弹的一手好琵琶,还被他专门安排进宫,教宫女乐妓弹琵琶。


    传说当时,西域一个国家的使臣来朝贡,顺便带来了个善弹琵琶的胡人,名义上是来交流艺术,实则是来显摆的。李世民当然不想在这次琵琶外交上丢了面子,他特意安排了一场酒会,宴请来访使臣,同时欣赏胡人琵琶新作。


    宴会前,李世民让罗黑黑藏在隔帷之后,听胡人如何弹奏。罗黑黑听了一遍,就把曲调全给记住,然后原样弹奏。而外国使臣以为,帷幔后面弹琵琶的只是唐太宗的宫女,心想大唐果然是人才济济,大惊失色。这消息传出去,西域数十个小国家,因此纷纷降服唐朝。

     

 

7

大唐乐曲千年后重响


    随着唐朝消亡,唐时流行的五弦琵琶也消失无影,随之湮灭在历史中,还有这些无人能识的琵琶曲谱。自从《敦煌曲谱》为世人所知以来,中外音乐史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破译研究,但至今还没有达成共识。天书一般的敦煌古乐,难倒了我国的几代学者。


    当年,伯希和到敦煌“探险”时,首先看中的就是这些写在纸片上,但却被中国秀才蒋考琬弃之如敝履的古代乐谱。这个高卢青年将他并不认识的唐朝曲谱带了回去,小心翼翼地供奉在巴黎图书馆,成为法兰西的国宝。


    最早认识这卷古谱的中国人是刘半农。刘半农在痛心疾首之余,将这25首曲谱一古脑儿抄了回来,展示给音乐界的朋友。然而谁也看不懂这些东西。特别是其中一些古怪的符号,根本不知道是什么玩艺儿,刘半农连叹几声“天书”!将其搁置下来。


    第一个试图解读天书的国内学者是任二北先生。经过多年探索,他在上世纪50年代出版了《敦煌曲初探》。但是他的成就主要还是局限在文学方面,最后他不无感慨地写道:“玩味再三,终未所得。我们应本爱国之热忱,识著先鞭,为的是不让外国人先解释出来,这样才不愧对先人。”


    上海音乐学院的叶栋教授继二北先生之后,也试图解读《敦煌曲谱》,但对于古谱中的一些符号,始终无法找到准确的解释。


     1982年,叶栋试译了敦煌古乐。那一天,来自音乐界权威齐集上海音乐学院排练厅,期盼着听到美妙的大唐仙乐。但当他破译出的音乐响起后,大家听到的是令人难以理解的音乐,怪异的曲调,不正常的节奏,这显然不是当年这些琵琶曲子的原调。


  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这些古曲的研究,才终于有了重大突破。敦煌学者席臻贯是个有心人。他在跟随艺术团到巴黎后,在法国的敦煌研究所看到了敦煌古谱的影印件。随后的十年,席臻贯用了全新的视角,终于将“天书”中隐藏的秘密揭开。


    究竟是什么秘密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讲究诗、乐、舞三位一体。一个时代好的艺术,一定是相互匹配的。至今,脍炙人口的唐诗、敦煌壁画的优美舞姿,一定会和优美的乐曲同在。这一点给席臻贯很大的启发。他从这入手,逐渐将琵琶曲解开。通过诗乐舞这个桥梁,敦煌古代琵琶曲渐渐地复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