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汪镇,位于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东北部。距东乡县城30公里,距州府临夏市40公里,距省城兰州55公里。面积46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5万人,其中回族占29%、东乡族占20%。
唐汪镇因位于洮河下游谷地,境内群山环拱,川塬开阔,地势平坦,洮水西流,沟渠纵横,土田肥沃,气候温和,山川秀丽,景色宜人,故叫做“唐汪川”。久负盛名的“唐汪大接杏”是此地一宝,还有唐汪葵花籽、唐汪大红枣等物产远近闻名。
清明时节正是唐汪川杏花盛开的时候,此时的唐汪川呈现给人们的景色,却万不是细雨菲菲,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悲悲戚戚,也不是在诗中吟哦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所能表达的,而是巧夺天工般给铺开一幅硕大的“唐汪春杏图”,招来无数游人前来踏青、观光。
小编先给大家推荐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点。
01
红塔寺
沿着奔腾不息的洮河水,来到唐汪川红塔山,这里地势险峻,山峦层次分明,丹霞地貌别具特色。
红塔山上,两根红色巨柱非常明显,凸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巨柱下就是有名的红塔寺。雄居川心的红塔山,犹如一条巨龙,由西向东,将这片神奇的土地分为上下两川,红塔寺在百丈红塔岩石上凿成,寺名由此而得。红塔寺历史已很悠久,始建于南宋末年,后经多次重修。在清朝乾隆二十三年,红塔寺就建成了上、中、下三殿,全寺布局合理严谨,规模宏大,气势雄浑。
唐智先生于2009年8月11日登上红塔寺石窟,首次发现了红塔寺壁画(参见:兰州日报2012年12月20日第R13版《红塔寺石窟壁画面世之谜》,记者安君吉平)。之后,州县文保部门、省敦煌研究院等单位又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考察。我省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丝绸之路让甘肃成为融合东西方文化的聚集地。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进入宋元之后,甘肃石窟艺术就逐渐地随着中西商路的变迁和战乱而逐渐衰落下来。特别是清代,在甘肃几乎找不出一处具有代表性的石窟。此次红塔寺石窟内壁画以及塑像的发现,使甘肃石窟的历史延续到了清代。
而且红塔寺石窟内的壁画也成为临夏州发现的仅次于炳灵寺石窟之外的又一处重大发现,填补了东乡境内没有石窟壁画的空白。
02
陇上杏花村
唐汪因处于洮河下游,依山傍水,川塬开阔,土地肥沃,唐汪先民早在明朝时期就种植杏树。现在的唐汪上川全都种植杏树,九个村庄组成了巨大的“杏花村”。
每到清明,站在高高的牛心山上极目眺望,眼前的唐汪川早已是一片春的海洋了,田野里,禾苗泛着嫩绿,洮河之水像一条长长的玉带无拘无束地向远方延伸,侧畔是一川杏林,数十里放花,红的如火如荼,娇艳而热烈,白的如云如雪,神洁而淡雅。
其间,有几座建筑精巧的清真寺若隐若现,更增添了几份神秘安宁。再看花团锦簇处,三三两两的农妇在禾田里锄草,牧童在牛背上横笛,好一派田园风光,令人心旷神怡。
相比之下,颇感陶渊明在文章中所描绘的世外仙境桃花园景观呈现面前,大有神韵飘逸的感受。
走下山道,来到姹紫嫣红的杏林之中,又是一番情趣,唐汪川的确不负“陇上杏花村”的美称,怪不得人们说:家中无桃杏,愧为唐汪人。
03
石峡口拱北
石峡口拱北位于洮河之滨的东乡县唐汪镇,依山傍水,气势雄伟,格局新颖,融古典建筑和伊斯兰文化为一体。
拱北占地面积70余亩,主要墓主人是•罕乃非耶。相传唐汪川在很久前水患严重,经常危害着附近各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后来十九世后裔罕乃非耶,于宋元之间由波斯来到中国,后到东乡唐汪,曾引导群众疏通河水,导其入峡,水患逐渐平息。
后来大拱北教众为了纪念先贤给他修了墓冢,名曰“峡口拱北”,早年大拱北派人看守,以后由该地当家人守护。石峡口道祖者乃天方穆圣十九辈后裔,•罕乃非耶。
由波斯来到中国,传授嗄吉忍耶教理,显迹并归真于东乡卧龙山南侧平台上,修建了墓冢,在清康熙年间廿九辈圣裔华哲,阿卜董拉西道祖的高徒祁静一师祖,指派妥太爷守护道袒墓冢,历经几代当家人的修建,拱北颇为壮观。
04
吉祥大寺
在巍巍牛形山下、蜿蜒洮水之滨,有一座明、清时期河湟地区颇负盛名的藏传---吉祥寺。吉祥寺位于东乡县唐汪川古丝绸之路洪济桥渡口傍。
这里群山环拱,洮水西流,气候温和,景色宜人。
这里不仅是信教朝拜的圣地,是游客常玩观光的佳境,历史上还是丝绸之路的通道。在吉祥寺西侧50米处,有洪济桥古渡遗址,它昔日曾是丝绸之路的通道,唐蕃古道的渡口,是河州至兰州的官道。《古洮河狄道州志》称:“洪济桥在狄道州西北百二十里洞(囤)子(沟)口洮河上,为兰、河二州通道。万历中,用船十二为梁,冬撤春建,后废。”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改为渡船,后改为扯船。
从河州起行,经锁南镇,下大湾头到唐汪,渡过洮河进临洮县红旗乡漫坪村,上尖山子即可到达兰州。唐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进藏和亲,途经唐汪川时,曾对此地赞不绝口。
05
汪巴巴拱北
汪巴巴拱北位于汪家村杏花园中,始建于清末。
据拱北内的碑文记载:先祖汪巴巴乃是西来上人也,出世中亚西域,赋性真诚,幼时有志,颖悟异常,心藏伊斯俩目教理,通达三国之语,身在西域,心牵东土,泽及吾民。为寻求远播教理,越葱岭,踏沙海,来至喀什,寄于道堂锤炼半生,经学高,道行深,达到了麦知祖布洒力克外里的品级,他具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救人之术。
年近七旬时,身着粗布衣,肩背古兰天经,讲经典之真理,教万众归信仰之真途,足迹踏遍丝绸古道各地。清朝乾隆中期(约一七六六年)时涉步唐汪川,寄居汪家内,五时礼拜不离,虔诚劝化乡民,时有许多动人的克拉麦提显示,博得人们爱戴敬仰。十数年后,,曰:我去也。此处求一穴地,随性汪氏,称呼巴巴,保庄平安。往后的日子有难者,喊我一声,我的搭救为他必定里。乾隆四十三年(约一七七八年)农历五月十二日先祖汪巴巴归真,。
近两百多年来,屡现奇迹,感召穆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业兴隆,无冰雹风虫疾病灾害,在重大事件紧急关头,化险为夷,挽救庄民。风遇难事,疾病缠身时,呼叫汪巴巴应声搭救。为感恩不忘,立石铭誌,不朽回忆。
06
山神庙遗址
唐汪川山神庙遗址,位于唐汪镇胡浪村洮河西岸第三台地上,面积约1万平方米。
1956年春,胡浪村社员在植树时发现,并出土陶器19件。还有大量陶片,多为加砂粗陶。、中国科学院联合组成的黄河水库考察队把唐汪乡胡浪村三台地命名为唐汪川文化类型。
在第三台地朝南的牛形山脚下有根矗立的小红塔山,附近人一般称之为“雪糕山”,也是此地景观之一。唐汪陶器为夹砂粗红陶、陶土中掺有碎陶末。一般采用泥茶盘筑法,外表修整磨光并涂一层紫红色陶衣,典型器物有双耳盆、单耳杯、单耳罐、双耳罐、双大耳罐、四耳罐、豆、鬲等,体形浑圆、别有风味。纹饰用黑色,以螺旋形涡纹为主体,多饰在腹部两条平行线的中间。
另外,还有变形S纹、平等斜线、勿形纹、雷纹等、独具特色,在其他文化中罕见。考古学家安志敏在其《略论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唐汪川的陶器》一书中将其命名为“唐汪式陶器”。考古学把这类陶器划入辛店文化范畴。2011年甘肃省政府将其列入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07
唐汪渡口
唐汪川渡口初建于明万历年间,是河州通兰州的主要津渡。明代曾建弘济桥,明嘉靖元年 (1522年)设渡口。
嘉靖二年在渡口西岸修公馆一所,迎送行旅。明末又改船为筏渡。清康熙十三年 (1704年)知州王全臣和监督同知郭朝佐捐资置船济渡行人。
08
三合枣园
三合枣园,位于唐汪川最北端,是由依洮河自南向北而坐落的三个村庄组成。他们分别是:照壁山、塔石沟和白咀三村。
向西靠近董岭山麓余脉。大片的河川和山塬的交替过渡地带,正是千亩枣林的所在。枣树林主要分布在三合大沟、赶羊沟、大沟门等地。端午前后,自东乡乘车经董岭去唐汪,远远映入眼帘的,便是这“千树万树枣花开”壮观景象,真是因为千亩枣林,三合有许多养蜂酿蜜的人家。
六月杏子八月枣。中秋节前后,是三合人收获枣子的时候。正是因为这千亩枣林,每年都要给三合人增加几十万的收入。“春分一过是秋分,打枣声喧隔陇闻,三两人家十万树,田头房脊晒红云。”
借用前人的诗句来描绘三合人“八月剥枣”的场景,真是恰到好处。贩夫走卒,聚集枣市,讨价还价,车装人抬,一辆辆满载鲜艳欲滴的枣子的车,络绎不绝地运到兰州。
09
唐氏宗祠
唐姓是唐汪最大姓氏,唐氏宗祠位于照壁山村,当地人称作“唐氏老庄”,但一般口头上叫做“老祖庙”或“老先先庙”。
该宗祠是甘肃省境内唐氏家族共同信仰和祭祀的公共神庙。相传此宗祠始建于元代,并在历史上曾多次维修翻建。1929年(民国十八年)被烧毁,1946年重建大殿,在1966年破“四旧”中再次被毁。现在的大殿是1986年重建的。
庙院一进五院:照壁、三花门、山门、过厅、大殿、后沐。庙内大殿里供奉着佛祖孔雀明王宝贝佛、唐氏宗神白马显德将军、唐氏门中先祖牌位和唐氏祖辈排录。其中“白马显德将军”据说就是唐汪唐氏的第一位先祖,被当地的汉族人供奉为祖神。唐氏老庄是唐汪汉、回、东乡三族唐姓公认的祖先宗祠,已成为民族和合的象征,因为其独特的历史人类学价值,每年引来大批国内、国际学者前来调研考察,已成为民族学家、人类学家高度关注的田野点之一。
10
唐家大寺
唐家大寺始建于明宪宗成化(1465——1487)初年,多次毁于战火,历经沧桑,直到民国28年再次修复。
解放后多次修葺,但因地势低下规模太小,于1993年9月重新修建。
1995年10月竣工,三大主体工程(大殿、木那乃、学房)共占地866平方米,大寺中最有特色的是宣礼塔和礼拜大殿,宣礼塔上有个大钟,颜色为白色,礼拜殿雄伟壮观,可容纳500人,总建筑面积2525平方米,成为东乡地区清真寺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11
皇渠
唐汪皇渠开凿于明洪武年间,由朝廷拨款,从达板镇黑石山引洮河水自流灌溉。到了清乾隆年间,因河水流量减少,皇渠向上扩建延伸10华里,并对渠道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重点开凿了40米长的板桥隧道和15米长的后滩涵洞,把洮河水从达板镇红庄沟口引入,引水流量为0.2立方米/秒,灌溉面积仅2000多亩。
据《续修导河县志》记载:“唐汪川皇渠,清乾隆年间开,长度二十五里,灌马巷口及红塔寺、杨赵家等村六十余顷;尕渠长度十里,灌溉照壁山及塔石沟田二十顷;红柳滩小渠长十一里,灌红柳滩及黑石山田二十二顷;白嘴渠长五里,灌立瓜滩,田五余顷。以上四渠,水均取自洮河。”这里记述的四条渠中,除红柳滩小渠外,其余均在唐汪川。还有史书记载,当时“唐汪川有十四只船磨,每船二磨,上扇运转,下扇不转”。由此可见,当时唐汪川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唐汪皇渠在农业生产等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12
鹁鸽洞
鹁鸽洞位于牛形山脚下,红沟垴半山腰。洞高约4米,宽约3米,长约16米。据说这个山洞就是当年脚户从河州到兰州的必经之地,因为地势险要,常有牲畜掉入山崖摔死的现象。
对于这个鹁鸽洞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青枝绿叶的唐汪川,早先是一块风水宝地。是出帝王将相的地方。谁知,唐汪川的先民们为了开辟一条金城兰州至河州的交通甬道,在牛形山的牛鼻梁上打了一眼长约十余丈(实际长度为16米左右,笔者注)、高丈二、宽八尺形似牛鼻眼的山洞。当时,在开挖山洞时,出现过这样的情景,先民们在每天挖进几尺后歇工回家,到第二天再上工的时候,却惊奇地发现,前天刚挖过的地方又“长严”(方言,愈合、闭合之意。笔者注)了,就这样一连挖了几天,仍是原样子。于是,他们就商量了一个办法,开始从两头同时昼夜不停地轮番挖,当两伙人同时挖到最中间相透的时刻,从山洞顶部跌落下来一块磨盘大的黑石板,忽然,一对金鹁鸽从黑石板掉落的原处洞顶飞出来,在唐汪川的上空盘旋了两大圈,哀鸣几声朝着遥远的东北方向飞走了……从此,金鹁鸽带走了唐汪川的“脉气”。
13
唐汪回民小学
唐汪回民小学是东乡族自治县最早的新式学校,校内环境优美,一条小河从中穿过,两岸垂柳长青,学习氛围浓厚。校外良田万亩,一片绿叶,景色十分迷人。
由近代回族名人马福祥建于民国八年(1919年),至今已近百年。
1988年,唐汪人以造福乡梓的精神集资建起了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在全州率先实现了“一无两有”,开创了以“捐资助学”为核心的“唐汪精神”,涌现出了11位被甘肃省政府表彰的“捐资助学”模范人物。
原甘肃省委书记李子奇、副省长刘恕、省教委主任王松山等领导多次来唐汪回民小学视察,予以高度表彰。在百年历史沧桑中,为社会培养出了很多优秀学子,对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起到了开创性作用。
14
西岔洞拱北
位于照壁山村的西岔洞拱北,临近刘唐公路,周边全是满眼的枣树林。
拱北内整个建筑雕梁画栋,错落有致,甚为壮观。
有“空中楼阁”的感觉,拱北内砖雕林立,雕刻内容丰富,形象逼真,刀法细腻,令观赏者叹为观止。
15
丹霞地貌
唐汪丹霞地貌,峥嵘挺拔,姿态不凡,形态奇异,大西北的雄伟和江南的婉约在这里巧妙的融合,形成了石柱与奇险的地貌形态,现有的景点有尕红山、黄龙神爪,尖山刀,红塔柱等。
从牛形山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
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景观,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注:向提供资料的有关单位和个人表示感谢。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出行指南 走兰临高速,井坪收费站下高速,沿G212国道往南约走5公里后向右拐,进入东乡县达板镇(过达板洮河大桥后从桥头直接右拐)→陈家村→舀水村→红柳村→红庄村→黑石山村→马巷村(唐汪镇)。
从临夏市折桥湾出发,走锁折二级公路,到达东乡县城,沿G213国道向北约走10公里后向右拐,进北岭乡前进村→仓房村→大湾头村→唐汪镇。
从达板镇到唐汪镇,沿线居民较多,岔口较多,进入村庄后道路狭窄,车流量大,请您稳驾慢行,注意观察,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
如需咨询其它事宜,请关注“唐汪公众号”后回复3,加小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