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前赤壁赋》课堂交流实录

《前赤壁赋》课堂交流实录

2020-08-30 01:31:03

苏轼与儒道佛

刘邦威小组


苏轼是宋代的一位文学大师,他一生以开放兼容的态度,吸纳并融合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精华,苏轼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把“佛家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融会贯通,在不同的阶段运用不同的“兵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从而使得他能够从容地面对人生。即便在被贬生活中,他也过得很惬意。苏轼一生毫无悲哀,是十足的乐天派。苏轼的文化性格历来为世人所称道,成为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家园。我们要从苏轼的儒、道、佛交融等三方面来剖析苏轼的生存智慧。

 

苏轼的旷达

旷达,是一种放任的、达观的人生态度。它指的是一种超然物外、洒脱达观的审美情趣。旷达的内涵就是解脱超越,改变固有的观念换个角度看问题,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发现事物的美,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所谓旷达,指豁达通脱,疏狂不羁潇洒超俗,乐观开朗的创作个性。苏轼对待人生有超旷达观的襟怀,认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能够超然"游于物之外",自可"无所往而不乐"。

苏轼旷达精神的精义就是“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胜解”这四句话。

 

苏轼之词

《前赤壁赋》中,“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我所思慕的人在哪里呢?在天一方!很明显,这里美人意下指的就是苏轼所一心想要报效的朝廷,或者说是神宗皇帝。听起来好像是缠绵悱恻的情歌,事实上却是宛转地泄露出不受重用的郁结,就连吹洞箫而和的客所奏的也是“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好似借箫声和歌声向远在天边的“美人”传达自己的思慕之情。

《后赤壁赋》苏轼着力描写赤壁之景与自己的行动。文中“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也表现出苏轼的勇气,与居高临下的气势,寄托着苏轼的壮志豪情。苏轼面对月夜山河的苍茫景色,不禁忧从中来,将郁抑之情凝聚于长啸之中,感情由乐转悲。最后,写了游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但还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又在哪里呢?

 

豁达乐观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苏轼从小就有“奋厉有当世志”的儒家济世的志向,即“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十六岁时,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史·苏轼传》中有这样的记述:苏轼少时,母亲程氏教其汉书《范谤传》。,任命为清诏使的时候,慨然有澄清天下的志向。,不苟且偷生,宁愿付出生命。临别辞母时说:“为儿不孝,没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范母说:“一个人既想成就名节,又想富贵寿考,岂能两全?母亲愿你去完成理想。”读到这里时,小苏轼发誓长大了也要做范谤。而当现实命运多灾多难的时候,他并不消沉悲观,其诗词显出了黑色幽默的味道,“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生逢尧舜仁,得作岭海游”,他把贬谪岭海这样的不幸当成君恩,使他得以游山玩水,这样豁达乐观的胸襟何尝不是一种适世的智慧呢?

 

豁达乐观与道家思想的关系

苏轼少年时代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他自幼喜欢《庄子》。在其诗词中随处可见道家思想的影子。“方士三山路,渔人一叶家”、“冰雪透香肌,姑射仙人不似伊”。苏轼小时侯读《庄子》,他说:“吾昔有见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说明苏子对道家学说精髓早悟。而“造物本无物,忽然非所难”、“人生本无事,苦为世味诱”、“身外徜来都似梦,醉里无何即是乡”这种忘情物我、超脱物外、人生如梦的感叹,深受道家的超脱物我的思想影响。道家的“空无”指的是外物的空无。“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来往一虚舟,聊随物外游”,前者典出《庄子·齐物论》,“虚舟”出自《庄子·山木》。在这里,“虚舟”代表的是一种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道家思想的另一个精髓就是“逍遥”。在苏轼的诗词里,这种“逍遥”是由“谪仙”李太白所表现的。李白性不羁而好老、庄,人称“谪仙”。苏轼词云:“临江一见,谪仙风采,无言心许”。在词中,苏轼多次用“狂”字,如“我自疏狂异趣,君何事、奔走尘凡” 、“莫道狂夫不解狂。狂夫老更狂” 、“老夫聊发少年狂”,此“狂”,即源自李太白“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之狂。李白近于癫狂,而苏轼疏狂,二者程度不同,但“逍遥”、“潇洒”之意,二者同源于老、庄。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说“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他只想“万里云山一破裘,杖端闲挂百钱游”,这样的仙风道骨正是道家思想对苏轼的渗透,从而成就苏轼豪放超然、豁达乐观的修行。

 

豁达乐观与佛家思想的关系

苏轼的豁达乐观里,有着几分儒家济世之苦心,几分道家“逍遥”,又有着释家的睿智和空灵。“寓身此世一尘沙”,禅家语也;“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取慧能偈语“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之意,亦是禅家语。“人生如梦”,“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本来就是佛家的思想。

苏轼的洒脱里,带着佛家的淡然和空灵,“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他从来就认为“万事从来风耳过,何用不著心里”,“光景百年,看便一世,生来不识愁味”。他认为,凡事只有“游于自然”“忘情物我”达到“无愁可解”的境界才是最上乘。所以他虽被贬南荒儋州,却有在官场中享受不到、也体会不到的人生之趣,所以他说:“谁能书此乐,献与腰金公(腰悬金印的人)?”苏轼的这种忘情物我,无愁可解的达观性格是与佛家的“静而达”思想影响有关的。的基本教义是,人生是无常的,充满痛苦,只有信奉,努力修行,才能彻底摆脱苦恼,进去涅槃境界。苏轼忘情物我主要受戒定慧之一的“定”的影响。定是指精神的安定统一,但心静为方法有种种程度的不同,普通人日常心静的欲境界,并不是真正的精神统一;真正的精神统一称为根本静。修心禅定主要目的是使心统一,从而能以明镜止水般的心,观察诸法实相,获得正确的智慧;使心空明,从而能采取适切的判断,作出迅速确切的处置。禅定的目的,即在依定得慧。

 

评价

由此可见,苏轼之“左角看破楚,南柯闻长滕。钩帘出乳燕,穴纸出痴蝇。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崎岖真可笑,我是小乘僧”已深悟佛家以慈悲为怀之思想。他了悟人生实相,“万事从来风耳过,何用不著心里”、“寓身此世一尘沙”,只愿“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

苏轼的豁达乐观,融合着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在不落一家明显痕迹、若即若离间,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豁达通脱、疏狂不羁、潇洒超俗、乐观开朗的个性。那就是《定风波·而遂晴,故作此词》中所说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处看不到儒,看不到佛,也看不出道,看到的只是一个超然、乐观的苏轼,在雨中“吟啸且徐行”。真正的超然自适,发乎内心,而终于能浑然天成。

 

小组感悟

在《前赤壁赋》中,苏轼没有抱怨生命短暂,而是把酒言欢,不羡慕长江无穷,而是着眼于眼前风光。生亦何欢,死亦何苦,眼前的美景不可骤得,不如顺其自然,物我两忘,这体现了苏轼以道家思想自我解决矛盾的通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然而他为何而愁呢,是由于自己壮志难酬,而由此所引发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让他困惑。流露出对自己经历的无限感慨和悲伤。我们不难想象,苏轼心中仍怀着渴望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可当他一生遭遇接连的挫败和打击,一心所渴求的梦想无法实现的时候,他很自然的要去发泄、或者说调节。这时,道家思想对其的影响便体现出来。

 

 

 



      周子涵组

      提起苏轼,大多数人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诗人,但其实除了这个身份之外,他还有另一种身份,一个身有官职的朝廷官员,二十岁那年他就考中了进士,称得上是年少有为,但是他的仕途走得却并不平坦,做官期间他有过三次被贬的经历。  

 

  第一次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因为苏轼自从进入朝廷之后就一直反对由王安石领头的‘新法’一派,再加上当时的他在文坛上的地位很高,他的诗词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是很大的,这也就间接阻挠了‘新法’的推广,引起了变法派对他的强烈的不满,,成为在朝堂上攻击他的理由和借口,引起皇帝对他的不满之后被贬。

  第二次是被贬惠州,但是这一次苏轼可以说是很无辜的,守旧派的领导人物当时的太皇太后高氏病逝后,变法派抓住机会一度成为朝廷上的主导力量,守旧派因此被变法派大肆打压,苏轼也因为一贯所站的立场,再加上当时的他是元祐党人的领袖,被变法派全面打压,也再次被贬。

  第三次被贬儋州,这次被贬的原因比上次更简单,新派虽然已经在朝堂上占了上风,但是为了将旧派彻底压的再无出头之日,新派对旧派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大规模的打击,所有的旧派人员被贬了一遍之后,为了以防万一又再一次被贬远,苏轼也在其中。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代文豪,在苏轼生活的饿那个时期可以称得上是无人能够比肩的一代文学大家,这样一个人无疑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从其一生的经历来看也是一个非常豁达的人,从其诗词的风格来看更是一个非常豪放的人,苏轼堪称才华四溢,作为官员也是一个具有铮铮傲骨的人。  

  首先说苏轼是一个聪明的人,这从苏轼的经历就可以看出,苏轼的父亲苏洵在苏轼年龄还比较小的时候就醉心于仕途,在家里刻苦攻读,这样也为苏轼的早年家庭学习打下来坚实的基础,苏轼后来的成就离不开早年的启蒙。据说苏轼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轼二十一岁就参加朝廷的考试并且高中第二名,从以上就可以看到其天资聪颖。

  再说苏轼是一个豁达和豪放的人,俗话说“文如其人”,苏轼的作品很少有小情调的自怜自艾,苏轼的文章充斥着一种强烈的生命力,豪放洒脱,有着一日千里的气概,即使是被遭遇了牢狱之灾后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那么豪放不羁,看到的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想到的是“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丝毫没有凄凄切切的伤感情绪,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苏轼豁达的胸怀和豪放的做派。

  苏轼是一个才华四溢的人,从苏轼留下来的数千作品中就可以看到苏轼的才华,苏轼不仅仅是一位文坛泰斗,还是一位具有铮铮傲骨的官员,王安石改革的时候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这个时候苏轼不是放弃自己的政见为了高官厚禄而曲意迎合,而是选择了外调,后来新的皇帝上台,王安石的新法被废除,苏轼又与统治者的政见不和,这个时候也不是曲意逢迎,而是再次选择了外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坚持己见具有铮铮傲骨的人。

 

      苏轼,一生留下了许多享誉古今、传名中外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人们虽然不能全篇背诵,但却是有很多名言、警句被信手拈来,或比喻某事,或抒发某情,或描述某人,或感慨某物。  

 

 苏轼名言

  苏轼所写下的名言警句实在是太多,如千里共婵娟等等,不胜枚举,在此便不再一一赘述了。今天选取的是他关于《前赤壁赋》中的一段话,如上图所述,详细分析苏轼为何会写下这段话,以及此段话的表明意思和具体所指。

  此作品的创作时期,正是作者苏轼一生中最为困难艰辛之时,那时候的他从政被贬于黄州,并惨遭他人设计陷害以致于身陷囹圄。后期虽然脱离了牢狱,但在狱中的种种已经深深刻入苏轼的脑海之中,,对自己的人生规划产生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迷茫和困惑。

  蜉蝣,是最为原始的昆虫,生的十分美丽,具有不为人知的特性,另外此种昆虫的寿命十分短暂,一般最长寿命只能活一周左右。上图中所示的这段名句,整体意思如下,通过对事物的描述后,作者感叹自己如同蜉蝣一般,在这广阔的宇宙中,人的生命仿佛像是粟米般那么渺小,不值一提,相对于浩瀚的宇宙,我们的人生是多么的短暂,想要飞上天空傲游世界,想要获得与明月同等的寿命是不可能实现的,心中满腹均是遗憾之情,却无计可施,只能寄托在这吹来的瑟瑟秋风之中。

 


苏轼资料分享

(卢颖,姚振一,胡瑾轩,孙硕小组)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4]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我们小组主要从苏轼的被贬经历入手,并结合网上的大数据课题来了解苏轼。

苏轼三次被贬,第一次(1080——1084),,被贬黄州。第二次(1089——1091),因为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被贬杭州,颖州。第三次(1094——1101),因为与章惇政见不合,被贬惠州。

经过资料的查找,苏轼的3458首诗词中排名前三的高频词是“子由”,“归来”和“使君”。其中“归来”一词在苏轼每次被贬结束后出现的次数都会有增加,可见苏轼虽多次被贬却一直满怀忧国之情,总是将这些归去归来的经历用诗文来传载。也正是因为这些苦难的经历和丰富的阅历,造就了他的许多传世著作,让我们体会到了中国文化底蕴的丰富。


苏轼《前赤壁赋》中超乎常人的唯物辩证思想也是他的一份特殊名片。苏轼在文中多次运用对比体现事物的对立统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描写景色)2.变为不变,不变为变 (主客问答)3.无即是有,有即是无(放情山水)(详情请看附件)

我们还可以通过对苏词与苏诗的多角度的比较,看出苏轼虽然在“以诗为调”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他对诗的进化做出来巨大的贡献,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在他笔下词与诗已经毫无区别,苏诗具有极好的艺术天赋,他对诗词两种文体的特殊性质有准确的把握,所以在“以诗为词时极有分寸,恰到好处。苏轼确实借鉴了诗体在题材范围之广的广阔性和风格倾向之刚建性在这两个优点对词体进行了改造,但他并没有泯灭这两种文体的界限,并没有忽视词体在题材和风格上的独特性质,他的“以诗为词”对词体的发展史的影响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从总体上说,苏轼与苏词就如春兰秋菊,各有干扰,难以轩辕。


苏轼有关资料分享

袁奕辰小组


苏轼诗词成就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与苏轼相关作品

《苏东坡传》,作者林语堂。书中讲述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性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本书编辑:苏东坡虽文章名闻天下,仕途却历尽艰辛,,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俱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他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天才的多面性、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中国历史的星空。


《前赤壁赋》中的苏轼

《前赤壁赋》是苏轼自己心中“儒、释、道”三种思想的博弈。经历乌台诗案的苏轼九死一生,体验了生命的大起大落和荒诞。人是追求意义的生物,人无法接受生命的虚无和无意义,苏轼也是一样。每种宗教都在努力超越死亡,解决存在的意义问题,因为死亡是对生命的否定,死亡是生命最本质的痛。

儒家的解脱之道是建立三不朽的功业“立功、立德、立言”,生命是有朽的,儒家的积极入世就表现在建立这些不朽的功业,人就能与之一起不朽。但是对苏轼而言,自己目前被贬黄州,身为罪臣,没有人身自由,就连生活也没有保障,根本无法去实现这三不朽的功业。这是苏轼遇到的儒家困境,也就是文中“客”所流露出来的悲观的情绪,提到曹操“故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就连曹操这样的人物都没了,更何况是“我”呢?我又是何等的渺小。苏轼与客的对话实际上就是苏轼内心的不同思想,不同自我在对话。儒家的苏轼要求他积极入世,建功立业。道家的苏轼劝他以“齐物”的眼光,审美的态度去看这个世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物与我皆无尽也”,生命本就与自然万物融而唯一,不必感到自卑与不幸。佛家的苏轼劝他以“因缘”的解释理解万物,这个世界上一切要随缘,遇到了就是有缘的,不可强求,“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臧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最后,苏轼与客达成一致,实现了和解,二人“相与枕藉乎舟中”,二人合二为一,成为了一个完整的苏轼,一个内心不再矛盾冲突的苏轼。所以整篇《前赤壁赋》的思想倾向是苏轼在自己的儒家困境中找到了佛家和道家两条出路,实现了与内心的和解,内心的不同自我不再对抗。


个人评论

我查阅了众多资料,苏轼从朝堂上的大臣一直到乡间种田的农民,一直都坚守着自己内心的道义,做着自己问心无愧的事,这也就是为什么他明知会被新旧两党打击,仍然固执己见。对于苏轼而言,与功名利禄相比,内心的道义才是最重要的。而他被贬谪的经历,也同时让他看到了世间百态,走近民生与世俗。人们常把苏轼与李白相比较,但我觉得相较于李白的不食人间烟火,或许苏轼更像一个生活在世俗的凡人,他爱吃,爱玩,更爱民。许多作品中也记录了苏轼生活中可爱的一面,就比如《东坡志林》与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我觉得许多资料都把苏轼写得太悲惨了,与其说苏东坡是一个经历坎坷,人生悲苦的文学大家,不如说他是个自然随性,天真自由的老小孩。

 



生活

岂止于美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