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蹦迪,明天变垃圾。”
在2017年苏州太湖迷笛音乐节上,当我看到这句话时,不由得会心一笑。
自2000年首届迷笛音乐节起,Midi二字便从一种冰冷的数位音乐专用术语,成为了中国摇滚青年们心目中的图腾。在往后的六分之一世纪里,MP3取代了CD,跟风掩盖了思考,文艺逐渐演变成一种自我标榜,而不再是纯粹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可尽管如此,迷笛音乐节依然是我们心中尚未崩坏的乌托邦。
随着科技的发展、世代的交替,我们在迷笛里看到了不同的风景:世纪初时,迷笛是贫瘠土地上的玫瑰花,青年们通过绿皮火车、步行来到这片圣地,发出了他们的呐喊和反抗;随后,爱、和平、绿色环保成为了迷笛的主题,摇滚青年们脸上多了笑容了自信,他们手挽着手,期待能给世界带来一些儿改变;今天,“Are You Dance”则成了人们在迷笛上打招呼的问候语,这是EDM世代下我们新开发的金属礼。“蹦迪”之“迪”,不仅是“Disco”的“Di”,也是那个我们熟悉的“Midi Festival”的“Di”。
为此,本届太湖迷笛音乐节也有另外一个名字:电迷音乐节。
此去之前,看演出阵容,便想象着EDM+ROCK的撞击,台下的新一代“电迷青年”长着怎样的脸庞,透露出怎样的神情。毕竟,在我所属的世代里,摇滚乐和电子曾是那样的水火不相容。比我们早上十年跨入电子乐舞池的乐评人颜峻老师就曾傲慢地说:“所有的人都曾经对电子乐说过不。那些机器做出来的节拍和旋律,不是温暖的双手抚摸着冰凉的小脸,不是苍凉的歌喉唱着远方的妈咪,也不是受虐狂大姐赞美着人间真情。”然而,当我置身“电迷青年”中间时,我会告诉颜峻,你所说的,都是过去了。
在Day 1,Discovery-Greenfield舞台上,当核聚变G鼓捣出的厚重的工业电子节拍时,台下的POGO不亚于任何一个金属乐队的现场,你感觉他们要把自己的身体都抛出去了;Lu1带着他新组的大乐队来到迷笛,路见不平,拔Flow相助,是谁说Jazz HIP-HOP太软?拜托,那是娱乐节目,是真人Show。听见大家对Lu1的欢呼了吗?包括德国的独立电子乐团Lali Puna,换作之前,我无法想象这样冷艳的自赏系乐队会出现在迷笛的主舞台上,可当我和大家随着其Groove让身体顺流而下时,我的疑虑全被打消了。
压轴的谢天笑也在自己的音乐中加入了鼓机LOOP,从早年的Grunge Rock,到蓄起脏辫玩起Reggae、加入古筝等元素,再到今年稍早之前新专辑《那不是我》对合成器的探索,以及这一次和中国电子新声的Mickey Zhang跨界合作,谢天笑的身上展现了近二十年来摇滚乐在中国不断延展的生命力。这不是我第一次看谢天笑压轴,但他依然给我的心脏重重地来了一拳。“老谢牛叉!”这是迷笛青年们给与的直接且真诚的回应。
至于Day 2时,“每当迪斯科音乐又响起,假装我们还是在一起”,Disco女王张蔷来到台前,VJ Fader舞动光影,节奏一响,无需多言,起来蹦迪。
今年,HBO推出了纪录片《反叛者》(The Defiant Ones),讲述Jimmy Iovine、Dr. Dre如何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从街头建立起他们的商业帝国。此前,我无法想象Jimmy这样的,最初给Patti Smith、U2、Nine Inch Nails做唱片的人,为何最后会和Dr.Dre一起,用鼓机和采样,写下美国饶舌乐最重要的篇章,信手就把一个白人小子Eminem送上神坛。年轻的时候,我甚至认为这是对摇滚乐的背叛。可当我30岁了,习惯在现实世界的刀锋里腾挪躲闪时,当我再回看Jimmy的故事时,我才确认,无论是何种音乐形式,无论是摇滚、民谣、电子、嘻哈,只要忠于自己的想法,勇于书写自己的生活,都能给我们带来强烈的共振。蹦迪不代表不深刻,蹦迪也很摇滚。就像我们今天听Wu-Tang Clan的《Enter the wu-tang(36 chambers)》,其给我们带来的颤动丝毫不亚于任何一张摇滚乐唱片。当喧嚣过后,留下来的,那些直抵人心的,只有经典。
说起来,本次迷笛音乐节由Discovery携手举办,其主题便是“发现经典”。曾有朋友开玩笑地说,别的音乐节我不知道,但只要是迷笛,照片拍出来一眼就能认出是迷笛。我知道朋友的意思。不仅是广角镜头,更是台上乐队和台下乐迷彼此眼神的火花,以及摄影师在后期调色时所呈现的他们心目中迷笛的样子,这一切都很迷笛。就像当我看到2017太湖迷笛露营区那一顶顶Discovery的帐篷时,我心里就会冒出那句话:无露营,不迷笛。
在今天,迷笛音乐节已经成为了经典的一部分,几乎每一届都会有难以忘怀的画面,住进那一届乐迷的记忆里。为此,Discovery Expedition作为本届电迷音乐节官方唯一指定户外产品,特别制作了“MIDI Classic经典时尚套装”,选取了迷笛音乐节历年主题,包括“爱熊行动”(2011)、“PM2.5”(2012)、“中国摇滚20周年”(2013)、“点亮眼睛”(2017),作为其经典的传承。
Discovery&迷笛音乐节经典时尚套装预售商品9月30号后发货,复制这条信息¥6bqV04kVa4l¥后打开手机淘宝
我知道,台上的乐队会老去,台下的乐迷会长大,每个世代都会有属于他们的摇滚乐,可总有一些东西会被记住。如本届迷笛上,那个戴着粉红色、类似Kanye West小熊眼镜的女孩,她未来的生命里还会遇见许多许多的乐队,那时她会怎样回忆起2017年和“电迷”们的相遇呢?
又如在D&M展区的宇宙人人形立牌,“电迷青年”们在其跟前合影摆Pose。于我而言,看到打碟的宇宙人,马上想起了2007年,Dead J 邵彦棚在一次演出里,穿着特制的宇航服,施展他的电子幻术的场景。至于年轻世代,你们会想到什么?
未来的派对,等待我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
音乐自媒体“乱弹山”
万马齐喑的乱世里,
透过音乐,
我们记录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