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呆毛
◆鬼节是什么◆
“七月十五盂兰会,呼兰河上放河灯了。
河灯有白菜灯、西瓜灯、还有莲花灯。
和尚、道士吹着笙、管、笛、箫,穿着拼金大红缎子的褊衫。在河沿上打起场子来做道场。那乐器的声音离开河沿二里路就听到了。
一到了黄昏,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奔着去看河灯的人就络绎不绝。大街小巷,哪怕终年不出门的人,也要随着人群奔到河沿去。先到了河沿的就蹲在那里。沿着河岸蹲满了人,可是从大街小巷往外出发的人仍是不绝,瞎子、瘸子都来看河灯。(这里说错了,唯独瞎子是不来看河灯的),把街道跑得冒了烟了。”
——节选自萧红《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中这段有关鬼节的描写意蕴颇深呢。仅仅这几段,就能提出很多问题。比如:
如此热闹的街道,如此旺盛的人气,鬼鬼应该吓得不敢出来了吧?鬼还能好好过节吗?
为什么佛道二教都过鬼节?和尚道士一起奏乐那画面太美我……
不是说鬼节吗?为什么打开后是盂兰盆节?
吃货们关心的河灯是什么?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
农历七月十五盂兰盆节放河灯
So~鬼节可是大有来头,值得一说。
在中国,农历七月十五的叫法很多,有“七月半”、“中元节”、“盂兰盆节”、“鬼节”等。但无论名称如何变化,这天一定会和“鬼”挂钩。“七月半”“鬼节”这种说法通俗易懂,但“中元节”和“盂兰盆节”这种说法感觉逼格很高的样子。
“中元节”源自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东汉末年,道教有了天官、地官、水官的说法。魏晋南北朝之后,富于联想的中国劳动人民又把三官与三元联系起来。三元不是牛奶,而是三个日期。道藏经以正月十五为上元,是天官的诞辰日;七月十五为中元,是地官的诞辰日;十月十五是下元,是水官的诞辰日。上元节,也称元宵节,天官赐福。中元节,地官赦罪,饿鬼解脱;下元节,水官解厄,排忧解难。据传说,在中元这天,地官会下界考察,而地官又主管鬼神幽冥之类的事情,所以七月十五这天自然就成了超度众鬼的“鬼节”,也就是“中元节”。
说来也巧,的七月十五也是个节日,称为盂兰盆节。盂兰盆是梵语的音译,“盂兰”的意思是“解救倒悬”,也就是解救在地狱里受苦的鬼魂。“盆”是指供品的盛器。这节日和地藏王菩萨目犍连有关,在《盂兰盆经》中有记载这样一个故事。佛陀的大弟子目犍连(也传作一目连亦称摩诃目犍连)看见他母亲在地狱受饿鬼之苦,不能进食,却又无救助之法,于是求助佛祖。
佛说:“你的母亲生前贪婪,罪孽深重,需要十方众僧威神之力才能解救。到七月十五那天,你可以为厄难中的七代父母、现在父母解罪。为此要准备百味五果,供养十方高僧。”目犍连听完后,又对佛祖说,凡是这么孝顺的人,能不能设盂兰盆 ?佛祖当然说能啦。所以七月十五设为“盂兰盆节”,有救母和解救鬼魂的含义。
冥界中地位最高的地藏王菩萨目犍连 绘画:张云山
道教和在七月十五这天不谋而合,都有超度鬼魂的仪式。不过它们各有各的过法,道教的中元节举行斋醮,超度亡魂。的盂兰盆节举行盂兰盆会,放焰口以及河灯。一开始,信道教的人就过中元节,信的人过盂兰盆节。
但巧的是中国自古以来,都有在秋收过后祭祀祖先的习俗,而农历七月十五差不多是立秋后的第一个望月。所以自然而然,道教、以及自古流传下来的祭祖习俗逐渐融合,因为三者都与“祖先”、“鬼魂”相关,这天也慢慢成了大家熟知的“鬼节”。这也是为什么在《呼兰河传》中,和尚和道士一起奏乐,“鬼节”也被称为“盂兰盆节”。
◆鬼节怎么过◆
“鬼节”为什么会这么热闹?大家不应该都家里蹲把街道让给小鬼吗?NONONO,鬼们可是我们祖先的灵魂,要迎接祖先灵魂回家的,怎能冷冷清清。所以鬼节这天,家里要用好吃好喝招待先灵,要烧纸钱来资助可能在另一个世界缺钱花的祖先。
还有一些鬼魂因为某些原因无人祭祀,自然对那些吃香的喝辣的鬼魂心生嫉妒而做些坏事。这时候人们也要安慰他们,比如放焰口。放焰口就是给饿鬼们施食,主要仪式是僧侣们一边念经一边撒面桃子和大米。
除此,还有放河灯,传说每放一盏河灯,就能为一个灵魂打开通往轮回的大门,大家都是好孩子,都去河边放河灯了,这道路自然就热闹了。鬼节热闹的场面,也自古有之,清代文人王凯泰有诗为证:“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虽有些埋怨之意,但“鬼节”确实因祭祀祖先,超度亡魂而热闹了起来。
电影《千与千寻》中的百鬼夜行图,街道上遍布的鬼魂是很多人眼中的“鬼节”一景。
至于河灯能不能吃,如果你不介意这是鬼魂们托生用的小船,我想西瓜灯味道不错,因为有的西瓜灯就是用西瓜雕刻而成的。whatever,have a try!
◆鬼都有哪些◆
此内容参考2015年4月《中华遗产》杂志,原作者/兰陵 黄州
人类最古老而强烈的情绪,便是恐惧,特别是对未知和死亡的恐惧。人死了去哪?当人们呼唤着“魂兮归来”的时候,鬼魂便诞生了。
鬼,或称幽灵,乃人死后的魂魄,即“鬼”之本义。对于人们来说,鬼魂的出现,多少代表着对逝者的怀念。
冤鬼大都是蒙受不白之冤而死的,或死后遭受阴间官吏冤枉的,席廉是冤死鬼中的代表,所幸他有一个十分孝顺的儿子——席方平。《聊斋志异》中的席廉因生前与一位姓羊的财主结怨,羊氏死后买通了鬼官鬼吏,将席廉拘来百般折磨。席廉不堪折磨,向儿子席方平托梦求救。席方平知道后,魂魄离体,为父伸冤,告到城隍处,城隍拿了贿赂,不予理会,告到郡司处,郡司受了钱财,一顿毒打,告到阎王处,阎王得了礼物,严刑拷打,遣返回家。于是他去寻二郎真君,遇到上界神明出行的仪仗队,倾诉了冤情,席廉才得以昭雪。
据传怀抱着极重的怨气而死之人,不会立刻进入轮回,会化为厉鬼发泄自己的怨气,向生者报复。《聊斋志异》中就有这样一篇警示世人的故事。有位霍生喜欢和人开玩笑,他有个姓严的朋友,一次听自己妻子说起严妻的隐私,于是对外人开玩笑说自己和严妻私通,并且暴露严妻的隐私作为证据。严生听说后十分愤怒,回家拷打自己的妻子,严妻不堪羞辱,上吊自尽了。霍生极为后悔,严妻变身厉鬼,严生和霍妻相继被害而死,霍生也从此患上怪病,不能再开口说笑。
生命是脆弱的,人们往往会将自己的哀思延续到逝者身上,是为痴鬼。以紫玉,聂小倩等为代表的女鬼,痴情恋世,是人们心目中的绝佳情人。据《搜神记》记载,紫玉是吴王夫差的女儿,喜欢上了少年韩重,夫差却不满这婚事,使得紫玉抑郁而死。韩重求学归来,闻此噩耗,哀恸万分。紫玉的鬼魂却飘然出现。后来夫差夫妇欲与女儿相见,紫玉却化作青烟消散了,“故见鄙姿,逢君辉光。身远心近,何当暂忘。”这是紫玉消散前唱过的歌儿。
人们认为阴司的低级官吏,也可由品性良善的逝者担当,是为吏鬼。这些鬼与常人一样念旧情、有同情心,容貌也与常人一般,只是“职务特殊”罢了。《搜神记》记载,汉代有个叫周式的人,出海时碰到一个小吏搭船,小吏拿着文书,叮嘱他不要看,周式却偷看,一看,居然是死者名录,上面还有自己的名字,于是向小吏痛哭求饶。小吏念在周式让自己搭船的份上,教周式三年内不要出门。可惜周父不信,在第三年时硬要周式出门,出门后就立刻碰到了那个小吏,小吏摇着头说三天后就有人来捉你,三天之后,周式果然死了。
专门作祟害人,吸人阳气的鬼怪,一般是修炼邪法的恶人死后所化。《子不语》中提到的一目五先生是恶鬼中最为诡异的。传说一位姓钱的旅客与大伙儿一起住店,半夜睡不着,却看到五只鬼跳进店来,只有第一只鬼长着一只眼,后面四个都是盲的,准备挑人下手谋害,四鬼挑人时都得听一目先生的,一目先生说:“这是个大善人,不行。这是个有福气的人,也不行。这是个大恶人,更不行了。”“那该吃谁呢?”四鬼迷惑了,一目先生指着一位客人说:
“这人不善不恶,无福无禄,不吃他还等什么?”看来在时人眼里,平庸也算是原罪了。
被老虎咬死的人,据说就会变成老虎帮凶,帮助老虎害人,人称“伥鬼”。成语“为虎作伥”说的就是伥鬼。裴铏所著的唐传奇《马拯》中,便记载了类似的事情,老虎吃人,人死为
伥鬼,伥鬼再帮老虎找人,最后马拯等人除去老虎后,众伥鬼还为老虎痛哭。伥鬼,大概是得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鬼。
水莽鬼,缢鬼,水鬼等亦属此类。《聊斋志异》中记载了一个小偷,打算对一个商人行窃,他藏在屋子后,却看见一位年轻女子走进来,女子把一根绸带递给商人的妻子,商人妻子拿着带子就上吊了。小偷大惊而逃。官府认定是邻居杀人,于是屈打成招,后来小偷自首,说出了那晚实情,官府向邻人查证时才发现,那宅子旧主人家有年轻媳妇吊死过,相貌和小偷描述的一模一样,商人妻子就是替死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