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戏曲的“活化石”——大笛子戏

戏曲的“活化石”——大笛子戏

2020-12-02 20:44:36

 大笛子戏曾在聊城市莘县、阳谷、冠县一带流传,常被称为“罗戏”、“罗罗头”、“大笛子罗罗”。大笛子戏至今已近千年,是一种古老而珍稀的曲牌剧种,历史比昆曲还早。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戏曲鼻祖”。


 

起源无从考        民间乐见广流传




大笛子戏发源于何时何地,又是怎样形成的,目前缺少文字记载。据传说,创始于1300多年前的唐太宗时期,皇帝和文武百官为了取乐而模仿天宫的仙乐编出宫廷戏,因而也叫”乐戏”。古时,民间的一些敬神、还愿、庙会等都要唱锣戏。锣戏唱腔粗犷、高亢,具有典型的北方特色。

锣戏的音乐语言与其他的地方语言音调及其他地方戏的音乐语言和民间小调都有明显的差异。专家认为,锣戏同大弦戏唱词格式基本相同,存在“亲缘”关系,有可能同出一源。旧时锣戏的旦角在演出时都踩有约五寸高的木制“拐子”(即高跷,现在已不踩“拐子”了),其他角色则穿厚底靴。

在武打中,使用的“把子”都是铁制的真刀真枪,其武打动作、风格类似武术。在演出中,没有成套的形体动作和武打动作,也没有与之相匹配的乐器曲牌和锣鼓。戏曲的锣鼓和乐队所奏出的节奏比较单一而少变化,除在舞台上演出外,还在木偶、高跷、竹马、旱船等民间游娱活动中演唱。

  明朝徐渭(1521-1593)在《南词述录》中写道:“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中原自金、元二掳猾乱之后,湖曲盛行,今唯琴谱仅存古曲……至于喇叭、唢呐之流,并其器皆为金元遗物矣。”锣戏所使用的主奏乐器为唢呐,另外有笙、横笛、尖子号、海螺(号角);打击乐器为大鼓、大锣、大镲、大铙。这些乐器都是胡乐中的乐器,加之唱腔粗犷、高亢、奔放,我们可以认为锣戏是在金、元时期从内蒙古传入中原的,也可以说是金、元杂剧中的一种。

大笛子戏非常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从黄河两岸到淮河流域,到处都有锣戏的足迹。清乾隆十八年《郾城县志》中更记载了当时演唱锣戏的盛况“赛神招梨园,其名锣戏只著,最俚鄙淫秽,民间尤尚之。百货俱集,男女杂逐,一村演戏,众村皆至,各招亲厚者,酒食款待,流连宴乐。移它村,亦如之。转相矜耀,有一时至五六部及十余部者,糜费不资。或一村不能演锣戏,众皆鄙之,村人自以为耻。”以上记载说明锣戏在当时民间广泛流行,深受民众喜爱。




代代口相传     聊城剧团贵坚守


 自秦汉时期以来,范县古城常设于莘县古城和樱桃园一带,明朝洪武年后,范县划归东昌府管辖,明末,范县曾成立大罗戏 “公艺班”。1956年,范县罗戏参演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时任中国戏曲家协会主席的田汉观看后认为,罗戏以大笛子吹奏为主,应以”大笛子”命名。会后,聊城专区大笛子剧团正式成立,山东省文化部门屡拨经费给予扶持,挖掘整理了不少传统剧目,同时也新创作了现代戏。

1963年,大笛子剧团划归聊城地区评剧团,晋升为职业剧团。1970年,在全国京剧热的背景下,大笛子剧团部分人员并入聊城市京剧团,从事大笛子表演的艺人纷纷转行或回乡办社收徒,大笛子剧团从职业院团又回到民间班社。1972年后,范县划归河南省。

2016年,聊城市开展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大笛子戏这一剧种没有普查记录。经过多方努力,终寻到当年大笛子剧团的几位有名的艺人,如今他们已步入花甲、古稀之年,可喜的是,他们留居聊城后依然坚守着对传统艺术的热情,留存着一些大笛子戏的历史资料,时常自发组织在一起唱念练习,为大笛子戏的传承而坚守。

据了解,已失传的唐宋大曲、宫廷音乐中古朴的原始剧目表演形式,在大笛子戏中还原汁原味地保留着。对其他地方剧种的兴起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在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大笛子戏唱腔、伴奏、表演程式粗犷奔放,有100多个唱腔,300多部传统戏,因为没有专门的曲谱,代代都是依靠师傅口口相传继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