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风前横笛|戏迷心语】痴语回放--清欢

【风前横笛|戏迷心语】痴语回放--清欢

2020-11-27 01:01:02

爱她戳蓝字  千里共婵娟

     


  




“风前横笛”回放前言


旧事依稀记




小编  / 有齐

17年前,清欢静悄悄建起王文娟论坛---风前横笛

本打算自娱自乐,到底忍不住email了第一位网友---本小编

还记得接信时自己一脸的懵呆
接连收到第二封求友信

方省过神来
这次的寄信人叫叮当热情又洋溢
遂大媒牵线同在上海陌生的她俩
三枚北京上海的二货自此交集


当年的乐趣网平台简陋却也洁净
众多王迷发表了不少精妙文章
这版论坛因乐趣网改弦故于2007年关闭
成为绝版只能打包收藏
本编将重新整理慢慢回放
往事如烟,回忆有痕
没有因为生活的琐碎而忘却
那是埋藏在心底真实的快乐


1



旧版《风前横笛》王文娟论坛首页&喃喃自话




2


重量级大虾痴语

世间亦有痴如我 且将心曲付知音——情系王文娟  

                        作者/清欢


“一见钟情”固然是很美的境界,但我对越剧、对王文娟的这份感情却完全是在光阴里凝结,在岁月中沉淀。
从小就生长在一个越剧氛围特别浓厚的家庭,我的外祖父和外祖母都是嵊县人,外婆好象还和筱丹桂家有什么远亲关系,他们虽然年幼时就来到上海,但对自己的家乡戏总怀有特殊的眷恋。母亲在父母的带领下,从小就常去看戏,以致于这竟成为她童年时代最深刻、最愉快的记忆。有一次,中学里填家庭情况表,我前排的同学看到我母亲的籍贯,惊喜地回头:啊,你妈和王文娟是同乡!那一刻,我突然特别高兴,仅仅因为她不说别人,只提她。

在这样的环境里,我自然就听起了越剧,从懵懵懂懂到似懂非懂,根本谈不上什么偏好,守着电视、电台听遍了各种流派,不错过任何一档越剧节目,成了个地地道道的小越迷。听完了还和同龄的小表妹学着做,搞得家里天翻地覆。但没过多久,长辈就震惊于我的“进步神速”和“后来居上”了,各种流派的代表唱段背得滚瓜烂熟不说,大部分的戏只要听上几句,就能如数家珍地报出剧名、演员和版本,我母亲常又好气又好笑地说:什么时候见你把书背得这么熟过?于是,母亲对我听越剧实行了“管制”,本是希望我把更多精力放在功课上,结果却事与愿违,我把越剧当成了“半地下工作”,把双倍精力花在了躲躲闪闪之中。如今回想起来,当年学校里念的东西早忘得一干二净,因为爱越剧而念上的古文诗词现在倒还获益不浅,也算是“歪打正着”了。
渐渐地,听王文娟的戏不知不觉多了起来,看到她的名字也会有意无意地多留心一点。一直到在短时间内连看了《红楼》、《追鱼》、《孟丽君》三部戏,小小的心灵彻底被她征服了,其实前两部戏我以前就看过,但似乎从那时起我才真正体会到它们的精彩,这也许就是经典的魅力——历久而弥新。当时我正在看《红楼梦》原著与《再生缘》,看得没日没夜,昏天黑地,也不晓得是因为王文娟让我爱上了林黛玉和孟丽君,还是因为喜欢林黛玉孟丽君而更爱王文娟。反正,在我眼里,她的演绎是如此出神入化:同是一个笑容,却没有同样的笑涡;同是一滴眼泪,却难寻同样的泪晶。从此后,我的“博爱”也许是“泛爱”时代终止了,我开始追逐她的踪迹,搜寻她的资料——她的一举一动,左右我的视线;她的一颦一笑,拨动我的心弦。那年,我不过十岁。
这份痴狂并没有被岁月冲淡,有一次我母亲偶然从我抽屉里发现一张纸,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写满了同样的三个字,我至今仍然忘不了母亲惊诧的表情,她从来没有想到,她那个文静寡言的女儿内心竟有如此强烈的情感。而当我再一次和童年戏友——我的表妹聊起越剧的时候,竟有了惊喜的发现,我们喜欢上了同一个人,同一出戏,真是奇妙之极:同在越音熏陶下成长的一对姐妹,仿佛两只辛勤的蜂,在采遍“百花”之后,竟酿出了同一种“蜜”。
其实,我可能是幸运的,因为在身边从不缺少爱戏,也爱她的人,而且,只要你愿意寻找,知音会比你想象的更多。记得那年初三直升考以后,老师把我们这些获准直升高中部的学生单独编成了一个班。有一天下午安排的是劳动,那天电视正巧播放《孟丽君》,我毫不犹豫地留在了家里(哎呀,真不好意思),只为了能多看一遍,反正那时是难得的“三不管”(初中、高中和家长),结果第二天才知道,那天下午有一大半人没去劳动,悄悄打听,不少人都是为了那部戏。看着他们理由编得一个比一个逼真,我都快笑破了肚子。当然,我也编了一个,反正为了看越剧,都快成了职业“地下工作者”了,说起谎来“脸不变色心不跳”的。

一直关注着她,从中学到大学,看着她慢慢老去,慢慢淡出,知道有她的节目依然会痴痴地守着,心情从期待变成紧张,生怕她的表现会不尽如人意,有时甚至会紧张得不敢看,因为我不会失望,但会心疼。她对于我来说,早已不是什么简单意义上的偶像,而更象是自己一个亲近、关心的人。还好,她永远是那么美丽得体,每次我看完总是长出一口气之后,欣慰地悄悄抹去手心的汗。
上了大学,专业是外语,工作又和越剧八杆子打不上关系,我曾经怀疑在现在这样一个充满各种诱惑和变化的年代里,我的坚持还能坚持多久,但每次只要看见任何与她有关的内容,我心中的牵挂告诉我,她依然在我心底最柔软、最温暖的角落里。我把对异域的关注捧在日的手心,却将对古典的依恋埋在夜的怀里。
这份感情象一座火山,只是暂时“休眠”,但随时会有“蠢蠢欲动”的可能,当我每次去图书馆,首先目光会停留在有关越剧的书报上,当我第一次上网,面对中文YAHOO的界面,指间流出的首先是她的名字。当我第一次主动和网友通信,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同样爱她的人,同样,当我偶然想到开一个论坛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主题还是她,感谢你们用热情告诉我,我的选择是对的,而你们的热情似乎也已“激活”了那座“火山”。我说过,她是明媚的阳光,愿我们共同在阳光里,感受虚拟世界带来的这份真实的温暖。


版权声明

原创文章 

转载请联系本微信公众账号






千 里 共 婵 娟   |   越 剧 王 文 娟

  


世间亦有痴如我 且将心曲付知音
——情系王文娟
“一见钟情”固然是很美的境界,但我对越剧、对王文娟的这份感情却完全是在光阴里凝结,在岁月中沉淀。
从小就生长在一个越剧氛围特别浓厚的家庭,我的外祖父和外祖母都是嵊县人,外婆好象还和筱丹桂家有什么远亲关系,他们虽然年幼时就来到上海,但对自己的家乡戏总怀有特殊的眷恋。母亲在父母的带领下,从小就常去看戏,以致于这竟成为她童年时代最深刻、最愉快的记忆。有一次,中学里填家庭情况表,我前排的同学看到我母亲的籍贯,惊喜地回头:啊,你妈和王文娟是同乡!那一刻,我突然特别高兴,仅仅因为她不说别人,只提她。
在这样的环境里,我自然就听起了越剧,从懵懵懂懂到似懂非懂,根本谈不上什么偏好,守着电视、电台听遍了各种流派,不错过任何一档越剧节目,成了个地地道道的小越迷。听完了还和同龄的小表妹学着做,搞得家里天翻地覆。但没过多久,长辈就震惊于我的“进步神速”和“后来居上”了,各种流派的代表唱段背得滚瓜烂熟不说,大部分的戏只要听上几句,就能如数家珍地报出剧名、演员和版本,我母亲常又好气又好笑地说:什么时候见你把书背得这么熟过?于是,母亲对我听越剧实行了“管制”,本是希望我把更多精力放在功课上,结果却事与愿违,我把越剧当成了“半地下工作”,把双倍精力花在了躲躲闪闪之中。如今回想起来,当年学校里念的东西早忘得一干二净,因为爱越剧而念上的古文诗词现在倒还获益不浅,也算是“歪打正着”了。
渐渐地,听王文娟的戏不知不觉多了起来,看到她的名字也会有意无意地多留心一点。一直到在短时间内连看了《红楼》、《追鱼》、《孟丽君》三部戏,小小的心灵彻底被她征服了,其实前两部戏我以前就看过,但似乎从那时起我才真正体会到它们的精彩,这也许就是经典的魅力——历久而弥新。当时我正在看《红楼梦》原著与《再生缘》,看得没日没夜,昏天黑地,也不晓得是因为王文娟让我爱上了林黛玉和孟丽君,还是因为喜欢林黛玉孟丽君而更爱王文娟。反正,在我眼里,她的演绎是如此出神入化:同是一个笑容,却没有同样的笑涡;同是一滴眼泪,却难寻同样的泪晶。从此后,我的“博爱”也许是“泛爱”时代终止了,我开始追逐她的踪迹,搜寻她的资料——她的一举一动,左右我的视线;她的一颦一笑,拨动我的心弦。那年,我不过十岁。
这份痴狂并没有被岁月冲淡,有一次我母亲偶然从我抽屉里发现一张纸,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写满了同样的三个字,我至今仍然忘不了母亲惊诧的表情,她从来没有想到,她那个文静寡言的女儿内心竟有如此强烈的情感。而当我再一次和童年戏友——我的表妹聊起越剧的时候,竟有了惊喜的发现,我们喜欢上了同一个人,同一出戏,真是奇妙之极:同在越音熏陶下成长的一对姐妹,仿佛两只辛勤的蜂,在采遍“百花”之后,竟酿出了同一种“蜜”。
其实,我可能是幸运的,因为在身边从不缺少爱戏,也爱她的人,而且,只要你愿意寻找,知音会比你想象的更多。记得那年初三直升考以后,老师把我们这些获准直升高中部的学生单独编成了一个班。有一天下午安排的是劳动,那天电视正巧播放《孟丽君》,我毫不犹豫地留在了家里(哎呀,真不好意思),只为了能多看一遍,反正那时是难得的“三不管”(初中、高中和家长),结果第二天才知道,那天下午有一大半人没去劳动,悄悄打听,不少人都是为了那部戏。看着他们理由编得一个比一个逼真,我都快笑破了肚子。当然,我也编了一个,反正为了看越剧,都快成了职业“地下工作者”了,说起谎来“脸不变色心不跳”的。
一直关注着她,从中学到大学,看着她慢慢老去,慢慢淡出,知道有她的节目依然会痴痴地守着,心情从期待变成紧张,生怕她的表现会不尽如人意,有时甚至会紧张得不敢看,因为我不会失望,但会心疼。她对于我来说,早已不是什么简单意义上的偶像,而更象是自己一个亲近、关心的人。还好,她永远是那么美丽得体,每次我看完总是长出一口气之后,欣慰地悄悄抹去手心的汗。
上了大学,专业是外语,工作又和越剧八杆子打不上关系,我曾经怀疑在现在这样一个充满各种诱惑和变化的年代里,我的坚持还能坚持多久,但每次只要看见任何与她有关的内容,我心中的牵挂告诉我,她依然在我心底最柔软、最温暖的角落里。我把对异域的关注捧在日的手心,却将对古典的依恋埋在夜的怀里。
这份感情象一座火山,只是暂时“休眠”,但随时会有“蠢蠢欲动”的可能,当我每次去图书馆,首先目光会停留在有关越剧的书报上,当我第一次上网,面对中文YAHOO的界面,指间流出的首先是她的名字。当我第一次主动和网友通信,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同样爱她的人,同样,当我偶然想到开一个论坛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主题还是她,感谢你们用热情告诉我,我的选择是对的,而你们的热情似乎也已“激活”了那座“火山”。我说过,她是明媚的阳光,愿我们共同在阳光里,感受虚拟世界带来的这份真实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