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我爱《琵琶行》

我爱《琵琶行》

2020-11-04 02:10:17

               

杭州古代历史上,地方长官中最有名、影响最大的,除了唐朝的白居易,便是北宋的苏轼。(孙跃《居杭积五岁,自忆本杭人》)

笔者想说说白居易,说说白居易的《琵琶行》。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他的《琵琶行》《长恨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我对《琵琶行》特别喜爱,主要理由如下——

一、我爱《琵琶行》的音乐优美

每当我读《琵琶行》时,那些描写音乐美的诗句深深地吸引了我。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

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

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

诗人发挥丰富的想象和惊人的语言技巧,使用一连串生动的比喻句和象声词,把难以捉摸的乐声转化为一组生动的视频:狂风大作,急雨倾盆,这是大弦发出的粗犷响亮的声音;夜深人静,恋人幽会, 甜甜蜜蜜的切切私语,这是小弦发出的纤细声音;大弦小弦错杂着弹,清脆的声响,就像大小不一的珍珠掉落玉盘时发出的响声;欢快时,就像花间莺啼那样圆润流畅;低沉时,就像冰下泉流那样缓慢呜咽;紧张激越时,像水浆突然冲破银瓶发出的响声,又像千军万马拼杀疆场,刀枪齐鸣;最后一霎那间,发出像撕裂绸缎那样清脆的响声。正当高潮时,乐声戛然而止。然而,人们仍然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之中,虽说此时没有乐声,却收到比有音乐更好的效果。

        

读到这儿,不能不令人叹服琵琶女的弹奏技巧,要是没有精湛的技艺,能弹出这样绝妙的曲子吗?“此曲只合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同样,要是不像白居易那样才华横溢的大诗人,能写不出这样优美的诗句吗?“此诗只合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见”。这段文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尽善尽美。

以上是正面描写,还有侧面描写。“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听到琵琶声,主人和客人一下子都被吸引住了,可见音乐动听,给人一种空谷足音的感觉。“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听了一首美妙的曲子,大家都深深陶醉了,久久回不过神来。笔者曾在小时侯听音乐入神时,竟流出口水来。可见音乐的感染力何等强烈。

二、我爱《琵琶行》的对比强烈

诗中写琵琶女的身世,前后迥然不一样,通过一“笑”一“哭”形成强烈的对比。

先说笑。

这样一位弹琵琶的高手,不幸沦为歌伎,过着卖笑生活。她的职业决定了她必须笑,不管她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吃“青春饭”就是这么一回事。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透过这种追欢逐乐的卖艺生活,我们看到了苦中作乐的歌女形象。她的笑使笔者想起“楼台会”中祝英台的强颜欢笑,也想起了潘虹主演的电影“苦恼人的笑”……这笑里包含着无限悲苦和辛酸。

再说哭。

人生如梦,世事多变。后来,琵琶女的亲人走的走了,死的死了,只剩下她孤孤单单一个人。退几步说,当年琵琶女卖笑,毕竟还有一丁点欢乐可言;而今,连这点可怜的欢笑也不复存在了。想当初“妆成每被秋娘妒”。然而,无情的岁月,带走了她青春靓丽、花容月貌,剩下的是年久色衰、人老珠黄。偏偏命运会捉弄人,这样一位才艺与美貌双全的女子,“老大嫁作商人妇”。而商人心中只有金钱,哪有爱情?用现在的话来说,男人有钱就变坏,只知逢场作戏、寻花问柳。琵琶女的丈夫明里说去浮梁买茶,实际上则不动声色地将琵琶女抛弃了。琵琶女身世惨淡、无限悲凉,人去了,楼“空”了,感情“空”了,一切的一切都“空”了。绕着“空”船的只有寒冷的江水和惨淡的月光……难怪薄命红颜对月伤怀、临风洒泪,“梦啼妆泪红阑干”,那辛酸悲伤的眼泪就像长江九江决堤,一泻千里……

可见,前面的“笑”为后面的“哭”作铺垫,先前的欢乐反而更增添了后来不幸的辛酸。前后形成强烈的反差,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三、我爱《琵琶行》的用词精练

  每当读到“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时,觉得这个“倾”字用得妙,实在是太妙了,值的好好品味。

 试想,平时在酒宴上喝酒,大家端起酒杯,喝一口酒,吃一口菜,说说笑笑,热热闹闹,好不开心,“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要是失意苦闷时,往往独自一人,喝的是闷酒。端起酒杯,甚至捧起酒缸,往口中倒,一部分灌进肚里,一部分流到身上。且越喝越烦,越烦越要喝,大有借酒销愁“但愿长醉不愿醒”之势。明明是喝醉了,却口口声声说:“我没有醉!”“我没有醉!”转眼间,头重脚轻、天旋地转、六神无主、人事不省……

“倾”是喝闷酒时特有的动作,透过这个“倾”字,可以想见喝酒人难言的隐衷、巨大的痛苦。

                              

同样是白居易的诗,笔者想起《卖炭翁》中“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这个“歇”字与“倾”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许多人对“泥中歇”不理解,卖炭翁为什么不挑个干净的地方坐下来休息呢?

我们只要设身处地替卖炭翁想一想就会明白。那夜下起大雪,积雪足足有一尺厚,可见雪有多大,天气有多冷!卖炭翁在朔风凛冽、冰天雪地里赶着千余斤重的炭车,该是多么辛苦!这样的重活累活就是由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来干也是够呛的,更何况是老头子。老人从半夜起身到红日东升,这中间相隔起码四五个小时,也不知老人动身时吃过什么。天气这样恶劣,路途如此遥远,等他到了集市郊外,早已饥寒交迫、疲惫不堪了,难怪老人一屁股塌倒在泥洼中!这叫饥不择食、慌不择路、疲不择“坐”。

我们也可以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比如参加运动会的长跑比赛,1500米、或3000米、甚至更长,偏偏自己的体力又不支,越到后来越是没有力气,双腿就像注了铅一样沉重,而终点就像在遥远的天边……好不容易跑到终点,就一下子倒在地上,起不来了!这时,根本不会考虑面子不面子,倒的地方干净不干净!

一个“倾”字,一个“歇”字,胜过千言万语,境界全出。                                                                                        

四、我爱《琵琶行》的感情真挚

        弹琴需要知音,说话更需知心。琵琶女是当时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乐伎形象,诗人与琵琶女有着相同的不幸命运,真是同病相怜、同声相应,感情上一下子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两人虽说是萍水相逢,却一见如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人不由得谈起了自己的谪居生活。诗人要求革除弊政、实行仁政,因批评政事,言词过激,触犯权贵,结果被贬到江州当司马。这对于一贯有“济世”抱负的诗人来说,确实是个沉重的打击。来到江州,住在偏僻荒凉的浔阳城,看到的是黄芦丛生、苦竹遍地;听到的是杜鹃悲鸣、清猿哀啼。真是满目凄凉、满腹辛酸。诗人想用酒浇愁,反而愁绪倍增。当时,诗人心中除了苦就是悲,不是悲苦就是感伤!但在诗歌中并没有直接写这一点,诗人有意先写优美动听的乐声,接着写琵琶女的不幸遭遇。以此作为铺垫,,谪居生活的苦闷。“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社会、对不合理现实的强烈不满。写得相当婉转,又非常得体。

 

总之,我爱《琵琶行》的音乐优美。古往今来,弹琵琶的诗句写得这样好,的确不多见。我爱《琵琶行》的对比强烈。正因为强烈的对比,读者的心灵才受到强烈的震憾。我爱《琵琶行》的用词精练。因为精练,所以耐读,且越读越有味。我爱《琵琶行》的感情真挚。诗歌从头至尾、字里行间无不体现这一点。琵琶女拨动了琴弦,也拨动了诗人和读者的心弦,诗人被感动得泪湿青衫,我们读后也唏嘘不已。

乐天留青史,琵琶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