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鉴定清代单色釉,看看河北博物院的几件器物就够了!

鉴定清代单色釉,看看河北博物院的几件器物就够了!

2022-02-15 21:19:58

古玩元素网”旗下高端艺术品拍卖信息平台,古玩艺术品市场深度分析!可以关注微信号:guwan1998

单色釉是指瓷器上只有一种釉色,也称“一色釉”“纯色釉”或“一道釉”。烧制瓷器时,在基础釉料中分别加入铁、铜、锰、钻等氧化金属着色剂,在相应的烧制条件下,釉面会呈现出青、褐、红、蓝等不同色泽。而釉色中其他的成分,如石英、石灰、长石、硼砂、土、植物灰、溶剂等不同配料中所含的三氧化二铝、氧化矽以及坯土的成分,决定釉的亮度、透明度、浓度等特性。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即使是一个配方相同的釉色,也会因为受到烧制温度、窑室气氛、染料以及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使器物表面的颜色产生差别。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生产的单色釉瓷器,是中国古代单色釉瓷器生产的高峰,历来享有盛誉,其工艺水平之高、釉色之美,即使在今天也令人叹为观止。

下面选择几件河北博物院馆藏的清代单色釉瓷器供大家鉴赏。

青釉为青绿色的瓷器釉面,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始见于商代中期,此后历代均有烧制。青釉并非单纯的青绿色,早期青瓷多为青中泛黄,或泛灰、绿。青釉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以氧化钙为主要助溶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釉内的氧化铁含量与釉色深浅成正比,含铁量越高,釉色越深。清代青釉烧制技术娴熟老练,釉面肥腴,色调匀净,有的苍翠欲滴,有的嫩如鲜竹,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1.清乾隆 青釉鼓式罐(图1)

口径11厘米  腹径15.5厘米  高17厘米    

器型如鼓,敛口无盖,中空,上下各饰一周凸出乳钉,两侧堆贴铺首耳,器身施青釉,足内书“大清乾隆年制”青花篆书款。施釉均匀,釉色纯净雅致,莹润明亮。

2.清乾隆 青釉瓜棱瓶(图2)    

口径12.5厘米  腹径21.5厘米  高36厘米

口微侈,束颈溜肩,腹部顾长外鼓,足外撇。口、底大小相同,形似橄榄,周身瓜楞起伏,每两瓣有一个大的突起,非常别致。器身满施青釉,釉面肥腴匀净,有开片。底足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青花篆书款。

3.清乾隆 “敬畏堂”青釉折腰碗  (图3)

口径12.5厘米  高4.5厘米

碗口微外撇,折腰,圈足。酱口,碗内壁为白釉,外壁为青釉,色泽淡雅,器型端庄。碗底有“敬畏堂制”二行四字青花楷书方框款。

敬畏堂是景德镇瓷器堂名款,是雍正、乾隆时期的王府用器,传为阿格敦布的家用器。据《匋雅》记载“敬畏堂所制器皿,俱系豆青”。这件器物应是敬畏堂瓷器中的佳品。

堂名款,是将典雅的堂名、斋名和“清赏珍玩”之类的文字烧在瓷器上,作为私家烧藏的标志,内容包括堂名、居名、斋名、轩名、室名、殿名、楼名、阁名等,使用堂名款的人很多,包括帝王、皇室宗亲、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和少数良工名匠。堂名款明代以前极其少见,明晚期增多,入清以后各朝皆有,尤以康熙、乾隆时盛行,且形式多种多样。同纪年款一样,堂名款也多见于官窑制品。

白釉指白色瓷器的釉面。白瓷的胎和釉均呈白色,烧制工艺要求较高。瓷土和釉料的铁含量需降低到1%以下,在胎上施以纯净的透明釉,以氧化火焰高温烧制。白瓷最早由内丘邢窑在北朝晚期烧制成功,其后一直延续。明清时期福建德化窑白釉有着独特的风格,纯净的釉色光泽明亮、温润如玉,迎光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色,因此有“猪油白”或“象牙白”的美誉。

4.清康熙 德化窑白釉划花瓶(图四)

口径7厘米  腹径8.5厘米  高22厘米

唇口外撇,短颈,直身,平底无釉。瓶身两侧堆塑狮耳。器身施白釉,釉面匀净,洁白莹润。腹部刻划牡丹花卉,线条简洁、明快。

5.清乾隆 白釉牺耳尊(图5)

口径16.5厘米  腹径25厘米  高27厘米

直口,溜肩,鼓腹,腹下斜收,平底无釉。肩部两侧堆雕对称的兽耳,兽耳竖立,眼圆睁,线条圆润,稚气可爱。器内外施白釉,底足有“大清乾隆年制”暗刻款。牺为古代祭祀用的毛色纯正的牲畜,孔传:“色纯曰牺”。这种兽耳尊多为祭祀用品。    

霁红釉是以铜为着色剂,经摄氏1300℃左右高温烧成的红釉。烧成后釉面呈失透状,呈色均匀凝厚,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盛行的红釉品种;为区别于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红釉以及同时代的郎窑红,习惯上称之为霁红或者祭红。乾隆时期霁红器除御窑广烧造,民窑也逐渐增多,但“陶户能造祭红者少,无专家,惟好官古户仿之”。清龚在《景德镇陶歌》中写道:“官古窑成重祭红,最难全美费良工。霜天晴昼精心合,一样搏烧百不同。”说明祭红器非常难以烧成。

6.清乾隆 霁红琵琶尊(图6)

口径12厘米  腹径18.5厘米  高37厘米

口外撇,束颈,弧腹下垂,足外撇,器型端庄厚重。器身施霁红釉,釉色鲜红,釉面光洁晶莹,光彩夺目。

琵琶尊流行于清代,因器型似弦乐器中的琵琶而得名,为陈设品。

7.清光绪 霁红釉观音瓶(图7)

口径12厘米  腹径18.5厘米  高37厘米

瓶体修长,线条流畅。侈口,直颈,丰肩,肩下弧线内收,至底外撇。器身釉面开有纵横交错的纹片,釉色鲜红,釉面光洁、晶莹,玻璃质感强,光彩夺目。    

观音瓶山观音尊演化而来,器型始自康熙,以后各朝均有烧造。

霁蓝釉是用钴做呈色剂的高温蓝釉,釉色深沉古朴,浓艳匀净,因其色泽深沉,故被用来作为祭器釉色,也叫“祭蓝”。创烧于元代,明代永乐、宣德时釉色最漂亮。宣德时的霁蓝与霁红、甜白同为当时瓷器中的上品。明清以来霁蓝釉的生产几乎没有间断,成为一种常见的釉色。

8.清乾隆 霁蓝暗花夔龙凤纹尊 (图8)

口径20厘米  腹径36.5厘米  高43.5厘米

直口,垂腹,肩部饰垂花形耳,圈足外撇,砂底。胎体厚重,造型端庄。肩部用弦纹和云雷纹把图案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是两两相对的夔凤组成的蕉叶纹;下部是相对的夔龙,亦组成蕉叶纹。纹饰规整而精细。

瓷器暗花的制作工艺,是在瓷坯半干时,先在坯体上刻划或用模具印出花纹,再上釉烧制而成,透过釉面可见到釉下的装饰花纹,具有含蓄的朦胧美。

9.清同治 霁蓝象耳方瓶(图9)

口径9厘米  腹径13厘米  高29厘米

圆口,短颈,方腹,圈足,口、足大小相同,两侧饰象耳。通体施蓝釉,釉面肥腆、匀净,胎体坚致。底足内书“大清同治年制”六字两行青花楷书款。

孔雀蓝釉因呈色翠绿透亮似孔雀羽毛而得名。明代成化、弘治、正德三朝都有生产,清代前期也较盛行,烧制时于制好的素胚上直接挂釉,或于白釉器上二次挂釉烧制,为低温釉,釉面密布鱼子纹状小开片。   

10.清乾隆 孔雀蓝釉瓶(图10)

口径6厘米  腹径12厘米  高24厘米

直口,长颈,溜肩,圆腹,腹下内收,足外撇。釉面翠绿透澈,泛有玻璃光泽,有细微的开片。 

洒蓝釉施釉技法较为特殊。制作时在烧成的白釉瓷器或素胎上,用竹管蘸蓝釉料,吹于器表,使器物表面形成厚薄不均、深浅不一的小斑片,再入窑烧成。釉面犹如洒落的蓝水滴,故称“洒蓝”。又由于渗出的白釉若雪花般地熔化于蓝釉间,又称“雪花蓝”。系明宣德时期景德镇创烧的蓝釉新品种。

11.清光绪 洒蓝釉棒槌瓶(图11)

口径12厘米  腹径17厘米  高44厘米

器型为筒形长腹,口呈直壁盘形,直颈,圆折肩,圈足。因器型似旧时洗衣用的木质棒槌而得名。制作规整,造型挺拔。器身釉面密布蓝、白相间的熔融斑点。

茶叶末釉是一种高结晶釉,由釉中铁、镁与硅酸化合产生结晶,经高温还原焰烧成。釉面呈失透状,釉色黄绿掺杂,绿者称茶,黄者为末,与茶叶细末颇为相似,故称“茶叶末”。最早见于唐宋时期,北方民间瓷窑因烧黑釉过火而成,雍正时景德镇仿制成功。釉呈黄绿色或青褐色,釉中散布不规则的黄色星点或丝纹,酷似茶叶末,有的似鳝鱼皮、蟹壳,因而清雍正、乾隆传世品中又有“鳝鱼黄”、“蟹甲青”等名称。《陶雅》称:“黄杂绿色,娇烧而不俗,艳于花,类如玉,范为瓶,最养眼”。


12.清光绪 茶叶末釉荸荠瓶(图12)

口径12厘米  腹径23厘米  高32厘米

器型为直颈,溜肩,扁圆形腹,圈足。足内“大清光绪年制”六字两行楷书豆腐干款。釉面呈失透状,釉色黄、绿掺杂,颇似茶叶细末。

荸荠瓶是清代流行的一种瓶式,因形如荸荠而得名。直颈较粗,有撇口与直口之分,器腹均为扁圆,圈足。清代康熙时首创,晚清同治、光绪时仍十分流行。


更多精彩推荐:

1.24亿!单色釉瓷器首次过亿!

典藏拍讯|“大家闺秀”明清单色釉瓷器

雍正爷最爱单色釉:爱恬静的气质更爱娇美的形体

单色釉拍疯了!|2017年春拍上海明轩《一间屋》专场

获取古玩拍卖信请关注典藏拍讯微信公众号

guwan1998

参加拍卖请加微信号

guwanyuansu

广告投放请联系


13641627067 陈先生  13818437994 申先生


典藏拍讯  .  guwan1998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