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紧紧围绕十九大提出的"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目标,以"闵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为创作对象,莘幼的宝贝们和家长一起携手用不同的方式展现自己眼中的非遗,并快乐地与人分享闵行的文化瑰宝!
下面请跟随镜头和我们一起走进非遗
马桥手狮舞源于狮子灯,道具造型独特,手工扎制。舞蹈糅合灯彩、杂技、武术与民俗为一体,展现了刚柔相济、细腻动人的表演风格,充满自娱娱人、喜庆祥和的艺术感染力,具有祈福喜庆、娱悦身心、强身健体三大价值。数百年来,一直是本地主要的岁时节令习俗舞蹈之一。
江南丝竹音乐俗称清音、国乐,产生于江、浙、沪一带,形成于清朝末年,后经历代丝竹高手名家将民间乐曲、古曲进行改编加工,逐渐形成特色。江南丝竹乐队由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箫、笙、鼓、板、木鱼等乐器组成。传统技法有你繁我简、你高我低、加花变奏、嵌挡让路、即兴发挥等,形成"小、细、轻、雅"的风格。随演奏地点、环境、演奏者文化素养、技艺之不同,具有不同的组合形式和演奏风格。
颛桥剪纸,俗称"刻纸"、"花样",是颛桥地区的传统装饰艺术,运用于百姓的节日民俗活动与家庭装饰之中,尤为当地灯彩增色。颛桥剪纸种类繁多,作品精巧细腻、立体构图新颖、图案经典古朴、海派特色鲜明、时代气息浓郁。颛桥镇经过十多年努力,使剪纸艺术走进千家万户,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京剧脸谱形成于清乾隆年间,民国初在上海滩戏曲"大码头"演出中日臻完善。自1940年起,脸谱大师倪慰明观察各路京剧名角的上妆步骤,以写生方式勾摹于纸,且记谱真实、方位准确、线条精工、运笔流畅、颜料讲究,全面记录了京剧前辈的舞台用谱,大多保存至今。
莘庄钩针编结,当地俗称"结花边"、"钩花",其成品对外贸易属"抽纱制品"。是一种以棉线为主料,以钩针为工具,按图案(花样)采用手工编结的特殊工艺。
七宝皮影戏是最早完整地扎根开花于上海的江南皮影艺术。130年来,毛氏皮影戏班七代传人辗转献艺于上海各县乡镇,走进都市城区,形成鲜明的"海派"个性,推动了上海地区皮影戏的兴盛。其涉及本地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工艺、传统音乐、民间文学和方言特点,是民间艺术瑰宝。
桶蒸糕是颛桥地区民间传统糕点,纯手工制作,为农家百姓每年熟时吃熟改善生活的智慧结晶。每逢重阳、除夕之时,人们自家制作,与亲友共享,成为本地一种习俗,并流传至今。
画展开始了,大家一起聊一聊,说一说,感受非遗之美!
幼儿通过不同的手法展现了自己眼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在制作的同时培养了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激发了幼儿对闵行“非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