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春生】茶会回顾|幽谷生灵草,静虚澄虚识

【春生】茶会回顾|幽谷生灵草,静虚澄虚识

2020-11-09 04:57:58


陌上繁华,两岸春风轻柳絮

恰是出门俱是看花人的时节

姑苏城内阳光晴好,花香四溢

赏不尽的烂漫春光

听不完的鸟啼清脆

【春·生】茶会如期而至

茶客们也穿起柔软的衣衫

纷纷赴约

珍惜着属于春天里的一期一会




花引入席:粉桃 嫩柳 海棠


海棠含羞、桃之夭夭、绿柳依依,选择这三种植物,既应时令之景,亦能为茶空间增添几分柔美婉约,清和逸趣,更是符合了“春生”之含义。


茶桌也按着海棠、桃花、柳树这三者而分为了三席。茶客按着不同的茶帖,寻到自己的位置,谓之“花引入席”。





桥下水流, 茶客入场



石琨老师一曲《普庵咒》,肃穆庄重。

原曲为梵呗之歌,后谱入琴曲,由许多单音参差组合,构成一个自然的旋律,犹如天地人相互交融,令听者自然进入清净空灵的境界。

老师特意从北京南下姑苏,赶赴这一场茶会,令人动容。



苏州臻味茶苑主人:范远华



茶会,以茶、花、画、器、色彩、声响、姿态、言语,与茶室简素清净的美学追求,种种细节交汇一处,共同达成一次俗世中净洁神圣的会面。



 茶点: 嫩绿鹅黄,精细软糯





青团 松花团

姑苏素来给人的印象便是吴侬软语,丝竹悦耳,食讲究不时不食,清淡可口。茶香宜人,口舌生津之时,若有纤纤玉手递来一盘时令糕团,那便真是入了画。

青团的碧绿,如嫩柳;松花团的鹅黄,如连翘,皆是生机盎然的颜色,入口,融合着大自然中植物的天然清香。



雅乐: 丝竹悦耳,绕梁三尺


昆曲 毛伟志 

洞箫:李镇



炉烟袅袅,似梦似幻。

情之所至,毛伟志老师唱了一曲《玉簪记·琴挑》中的【懒画眉】。

“月明云淡露华浓,倚枕愁听四壁蛩。”这几句一出,眼前就浮现出了一位清俊书生的背影。此曲曲调明快,听后尤其觉得顺畅舒心。


昆曲,旖旎婉转,声声字字是江南。

众人仍未尽兴,随后,毛老师又唱了一曲《武陵花·闻铃》。

此曲辞藻优美,清丽流畅,刻画细致,描述了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情痴与思念。

室内昆腔旖旎,室外笛音悠扬,二者隔河相望,遥相应答,别有一番朦胧的意境。

毛老师细微专研传统的工尺谱,一生都在从事昆曲工作,乃苏州少有专业的拍先。




品茗:樵人采其叶,美味入流杯




随着一缕洞箫之音《枉凝眉》,进入了茶会的下半场。

茶之为用,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经》

饮茶也好,弹琴、读书、写字、作画,乃至造园,最终我们要寻求的是身心的安顿。亭台楼阁,花木扶疏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审美快感,而是超越悲喜的大境界。

饮茶的过程,放下一切俗务,体悟繁华回归到空寂,到达至为本真的状态。恰如老子所说的“见素抱朴”,六祖慧能大师所谓的“虚融淡泊”。




尾声:客舍青青柳色新 



青年学人,琴士 :石琨 


茶会经历至尾声,恰夕阳西下,暮色温柔。

众人犹沉醉于茶香中。

离别之际,石琨老师特意抚了一曲《阳关三叠》,众人盘腿而坐。

”渭城朝雨,一霎裛轻尘。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千缕柳色新。”

而石老师身旁,恰好有一支嫩柳。

柳,意味着“留”,意味着依依不舍。

亦与即将来临的清明时节相呼应。

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中,琴棋书画都讲求一个“妙悟”。

听琴之际,不由得眼眶微微湿润,这般美好清寂的午后,知己相聚,令人珍惜不尽。

又想起南北朝的隐士宗炳,他曾对人说:“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

一切绵绵之思,皆蕴含在淡远琴音中。



美学的泉源,

就流淌在姑苏的生活里。

在琴音中,在曲声中,在箫声中,在器物中,在茶汤中……

茶、器,相伴多年,胜似知己。日日不离茶道,乃吾东方人高贵的生活方式。

最后,文秀老师致辞,向每一位赴约而来的友人、客人表示谢意。

一期一会中,包含着恭敬、谦卑、诚恳。

下一次茶会,希望大家再聚。




关于拾文秀


幽堂昼深,清风忽来好伴;需窗夜朗,明月不减故人。

拾文·秀坐落于姑苏老城区最美的银杏一条街道前街,按察使署旧址对面,紧挨着乐村桥。这里是茶美学文化空间,有茶室琴房,有榻榻米房间等,分享与美相关的姑苏日常。

茶室枕河凭林,两树环抱,小桥流水,浓浓的苏式慢生活。

您来,渴了沏一杯有温度的茶,乏了抚古琴几曲,如有佳音便披上水袖,几句工尺,一管清音,细腻婉转的水磨腔缓缓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