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高则诚:一曲《琵琶》传天下

高则诚:一曲《琵琶》传天下

2020-07-25 22:51:09


  高则诚纪念堂外貌。 戴瑞林 摄


        十年前,与瑞安文友新荣、嫒嫒心血来潮走访高则诚纪念堂,到了纪念堂门口,才发现铁将军把关。新荣身为地主,忙去探听管理员下落讨钥匙,我与嫒嫒便站在附近小杂货店旁傻等。

  寂静的秋日中午,荒草摇曳,路空无人,纪念堂前竖着一条小桥,横着一条小河,微风过处,碧波粼粼,再熟悉不过的江南水乡,顿觉高则诚就像一位邻家老爷爷,独居偌大的空屋子,盼着我们找他闲聊,好打发不朽的漫漫时光。


神童、教师、诗人


        高则诚,约生于元大德年间,卒年说法不一,名明,字则诚,典出《礼记·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古人的名与字往往意义相关,其弟高诚,字则明,兄弟俩相映成趣,绕口令般互换。明《万历温州府志》载高诚亦有文学声誉,清《乾隆瑞安县志》合赞为“高氏两难”。作为著名文人,高则诚马甲当然不止一个,又字晦叔,自号菜根道人,人称东嘉先生。

  外出到浙江义乌,师从“儒林四杰”之一的黄溍求学之前,高则诚的青少年都在出生地度过,GPS全球定位,该为元帝国江浙行省浙东道温州路瑞安州南社乡崇儒里柏树村高宅腕。高宅腕为其家所在地,瑞安名儒孙衣言在《瓯海轶闻》里解释“腕如手腕之腕,盖俚语转湾处也”,村名“柏树”,来自当地多柏树,有古柏横跨河上,可以为桥。高家隔河的东边是高则诚小时候读书处“集善院”,一座多孔石梁桥连接两岸,由于高则诚日常读书往返必经,此桥后被起名高郎桥。

  出身书香门第,高则诚是在诗文熏陶下长大,据明清笔记的传奇,从小就是一神童,尤其擅长对对子。明冯梦龙《古今谭概·谈资部》说他早慧,六七岁时,邻居有位退休尚书,穿绯袍送客出门,看到高则诚恰好从私塾读书回家,穿着绿衣,有心跟他开玩笑,出对曰:“出水蛙儿穿绿袄,美目盼兮。”高则诚应声即答:“落汤虾子着红衫,鞠躬如也。”尚书大为惊异,“美目盼兮”出自《诗经·卫风·硕人》,而“鞠躬如也”出自《论语·乡党》,高则诚这利嘴损功,不但比喻拟人形象,而且典故对典故,工整。

  明倪绾《群谈采余》清褚人获《坚瓠集》记载,高则诚六岁时,父亲在家摆宴请村民吃酒,嘴馋的高则诚从桌边偷食,客人久闻他捷对大名,出题故意责怪他:“小儿不识道理,上桌偷食。”高则诚反驳道:“村人有甚文章,中场出对。”客人再嘲笑诘问他:“细颈壶儿,敢向腰间出嘴?”高则诚又回击:“平头锁子,却从肚里生繻。”兵来将挡,毫不落下风。

  吾温笔记、明姜准《岐海琐谈》亦载高则诚晚年逃避方国珍征召,寓居宁波鄞县栎社村的诗友沈明臣家,以词曲自娱,沈家想把女儿嫁给他,他以已经娶妻推辞,一日告别回家,沈家设宴饯行,恰好天下起雨来,沈家希望他回心转意,出诗对曰“雨无门户能留客”,高则诚随即扬声答复“虹有桥梁不渡人”,暗寓自己不重婚不二奶。

  笔记小说难免掺杂传闻演义,但对对子乃写诗的基本功,高则诚实当实的,倒真是一位诗人。在悠闲而安适的乡居岁月里,他为自己的居室写有《赋幽慵斋》诗:“闭门春草长,荒庭积雨余。青苔无人扫,永日谢轩车。清风忽南来,吹堕几上书。梦觉闻啼鸟,云山满吾庐。安得嵇中散,尊酒相娱嬉。”散发出浓厚的向往魏晋风度、享受随意不羁生活的懒散趣味。

  青年高则诚在家乡设帐谋生,教授《春秋》,明《弘治温州府志》载其弟子季应祈,瑞安人,后为明初贡生、理学家,博古通今,但甘愿练衣箪食,安贫乐道而卒。

  在读书教书之暇,高则诚时时动兴游玩周边的人文景观。南社乡荪桥有宝积寺,建于唐乾符五年,北宋大中祥符年间赐额,高则诚曾在炎热夏日去这座古刹避暑,时值夜雨过后,吹来阵阵凉风,纵目望远,但见旅客往来休息林下,兴致上来卡拉OK,清歌入云,惬意的他吟成七律《游宝积寺》,结句借用诗圣杜甫反战的“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翻出“几回欲挽银河水,好与苍生洗汗颜”的己意。

  宝积寺名气一般,瑞安最有名气的自是仙岩寺(今属瓯海区),高则诚对它一游再游,同样有诗《重游仙岩寺》:“伏虎溪桥迹已陈,落花流水几番春。当时邂逅成三笑,今日何由见一人?”诗中用了北宋楞严遇安禅师伏虎的传说与陶渊明、慧远、陆修静“虎溪三笑”的传说,只是“虎溪三笑”在庐山,时为东晋,从仙岩联想到庐山,从北宋联想到东晋,真够穿越的。


进士、作家、乡贤

      

  明万历二十五年玩虎轩刻本琵琶记。


        神童高则诚被明《弘治温州府志》记载为“性聪明,自少以博学称”,一日倡言:“人不明一经取第,虽博奚为?!”在强烈的功名心驱使下,发愤攻读应试,深识孔子笔削春秋的微言大义,属文一挥而就,倚马可待,口才笔才两相好,名副其实地“高明”,名流公卿纷纷求认识求交往,元至正五年(1345)考中进士。

  元朝歧视“南人”,温州进士数剧减,相比南宋庞大到数以千计,终元一代,全温州本地进士仅仅十余人,对南人而言,这金榜就具有很大含金量。但在歧视政策下踏上仕途的他并不舒心,历任无非芝麻绿豆大的小官小吏,点检头衔,如处州府录事、江浙行省掾史、浙东阃幕都事、绍兴路判官、庆元路推官、江南行台掾、福建行省都事等,印名片都难以拿出手。虽然才干有余,政绩显著,但因为公正耿直,数忤权势,一直沉沦下僚,年过半百后,他彻底看清现实,弃绝官场,回归文化。

  大约至正十六年开始,高则诚寓居鄞县栎社,发愿用起源家乡的南戏垒起自己的人生地位,以《赵贞女蔡二郎》为地基,埋头改编,专心创作《琵琶记》。开工不建烂尾楼,明黄溥《闲中今古录摘抄》蒋一葵《尧山堂外纪》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想征辟他,不像好友刘基琵琶别抱般做贰臣,被官场伤透心的高则诚坚决以病辞,朱元璋叹息“朕闻其名,欲用之,原来无福”。

  在传说踏板为穿、双烛交光后,隐居著述的晚年高则诚转轴拨弦,轻拢慢捻,终于奏响了成名曲《琵琶记》,名列第七才子书。明嘉靖《宁波府志》载使者将其进献朱元璋,朱元璋览罢,说:“五经四书在民间,譬之五谷不可无,此记乃珍馐之属,俎豆间亦不可少也。”俨然前有《琵琶行》,后有《琵琶记》。但高潮即落幕,耗尽心血的高则诚不久去世。明嘉靖《宁波府志》说他从鄞县“抱病还乡,卒于宁海”,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与《明史·文苑列传》说他“还卒于家”,明《弘治温州府志》说他“卧病而卒”,地点不详。

  虽然最后的下落成谜,连生卒年也有多种说法,明代时,同里诗人陈挺走访亲见,柏树村倒还有高则诚遗丘,位于柏树桥南岸,“野色递朝暮,江声自古今”,“滴雨疏花秋淅淅,宿鸱寒树月苍苍”,一派荒凉景象。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瑞安学者俞天舒曾考察高则诚遗迹,看到其墓还算完好,紧邻集善院东边,墓前有一泓长方形水池,四周围以石砌栏杆,植有锦竹翠柏,浓荫满地,清幽郁穆,占地约150平方米,,跟无数珍贵文物一样,毫无悬念地被毁为平地,坌灰了。

  骤雨不终日,,1993年,柏树村在集善院西侧新建高则诚纪念堂,围墙高耸,花木茂盛,大门匾曰“南曲祖师”,正殿“高则诚纪念堂”匾额由著名剧作家曹禺题字。庭院里,新建了一座小巧的高则诚衣冠冢。外面的沿河之路就叫高明路。

  除了故居地的纪念,清《嘉庆瑞安县志》记载,高则诚还入祀县城的乡贤祠。而在高明路外,搜索手机地图,瑞安市区与温大校园还均有一条则诚路。今瑞安博物馆有他的塑像。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下旨民间禁止祭祀五通神,当时瑞安县城西山南麓有一座五通神庙,面临拆毁。不去瓣香真实的榜样,反倒跪拜虚幻的神灵妖怪,正能量都见鬼了?地方举人林青云得知,提议换祭瑞安四位前贤,分别是北宋许景衡、南宋陈傅良、元代高则诚、明代卓敬。知县范永盛从善如流,应请改造,因瑞安古称章安,额曰“章安四贤祠”。乾隆十年(1745),地方文人李先蓉家祠在西山山坡,岁时祭祀,每次经过都登堂展谒,低回留之,感慨四贤的节义忠孝,回忆县令的德政,特意写下了感谢信——《四贤祠记》。

  多年前,为写“跟着诗词游温州”系列文,我曾登临此地。世变时移,如今四贤祠为前廊式建筑,泥鳅脊,歇山顶,斑驳的墙壁上并排挂着四贤的彩色画像,前有连体的拄笏亭,枕山襟江。观瞻流连,我想我该拍照配文发微信朋友圈,从清、民国至今,历经多次重修重建,它就像一间敞开的教室,吸引文人游客走读,或赞“许”许景衡,或就“傅”陈傅良,或“诚”服高则诚,或崇“敬”卓敬,那景仰之情定如山前的飞云江水滔滔又滔滔。


小贴士>>>

高则诚故里(含纪念堂、衣冠冢、集善院):瑞安市南滨街道柏树村。章安四贤祠:瑞安市玉海街道西山。

*文章来源温州日报


想知道更多有关叶适与永嘉学派的有关文章跟资料,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微信号。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识别并关注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