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他是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今天,送别国学大师饶宗颐

“他是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今天,送别国学大师饶宗颐

2022-01-17 21:52:31

今天凌晨,国学大师饶宗颐去世,享年101岁。


饶宗颐,1917年生于广东潮安,祖籍广东潮州,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在传统经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学、艺术、文献以及近东文科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重要贡献。他被称为是“百科全书式的古典学者”。




1、“南饶北钱”和“南饶北季”


有人说,评价一个人,要看他与谁齐名。


而饶宗颐,曾先后与钱钟书、季羡林并称为“南饶北钱”和“南饶北季”。


季羡林与饶宗颐


1998年,钱锺书逝世,北国大师出现空缺,后改由季羡林递补,他与饶宗颐并称“南饶北季”。


2009年,“北季”亦翩然辞世,留下的空当迄今无人可递补,而今“南饶”又殒,“南北双璧”亦不复存在了。


金庸说,有了饶宗颐,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学术界尊他为“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


生前,饶宗颐曾获多项奖誉、荣誉博士及名誉教授衔,包括法兰西学院儒林汉学特赏、法兰西学院外籍院士、巴黎亚洲学会荣誉会员、法国索邦高等研究院首位华人荣誉人文科学博士、中国国家文物局及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敦煌文物保护、研究特别贡献奖、香港政府大紫荆勋章,以及香港艺术发展局终身成就奖等。


1952年至1968年,他任教于香港大学;


1968至1973年获新加坡大学聘为中文系首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期间曾任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客座教授及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教授;


1973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至1978年退休;


2011年12月13日,饶宗颐被推选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


2013年3月23日,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举行,饶宗颐被授予“世界中国学贡献奖”。


2014年9月,获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终身成就奖”。



2、著作等身


说起饶宗颐的著作,也是让人如雷贯耳:他出版著作六十余部,著述3000万言。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全套十四卷二十大册,遍及上古史、甲骨学、简帛学、经学、礼乐学、宗教学、楚辞学、史学、敦煌学、目录学、古典文学及中国艺术史等十三大门类。 


1982年,《选堂集林•史林》出版,被学界誉为——继钱钟书《管锥篇》后的又一学术巨著。据说,他造访钱钟书时,后者以自己批校过的《管锥编》手稿相赠。


此后饶宗颐又先后推出《固庵文录》《甲骨文通检》《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悉昙学绪论》《词学秘笈之一李卫公望江南》《敦煌琵琶谱》《近东开辟史诗》《敦煌琵琶谱论文集》《〈老子想尔注〉校证》《文辙文学史论集》等一系列著作。


他生前爱好也很广泛。他擅长山水画。书法方面,植根于文字,而行草书则融入明末诸家豪纵韵趣,自成一格。



他的友人夏书枚先生曾说:“选堂既宿学,诗词绘画鼓琴,莫不称著于时,骈文倚声尤精善。尝自言以余力为诗,然观其所为,实兼采魏晋六朝唐宋人之长,随体而施,靡不尽其神趣,险峭森秀,清旷超迈,面目綦多,非琴瑟专壹者可同年而语。”


饶宗颐先生手迹


他还是最早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学者,最早探究和考证了中国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方面的成就和贡献,是研究中国海上交通史、进出口贸易史、海外移民史、文化交流史诸多领域的翘楚。


饶宗颐还是第一位讲述巴黎、日本所藏甲骨文的学者,也是第一个系统研究殷代贞卜人物。1959年,他出版巨著《殷代贞卜人物通考》,以占卜人物为纲,将占卜的大事融会贯通,全面地展现了殷代历史的面貌。


七十年代,饶宗颐首次将敦煌写本《文心雕龙》公之于世,成为研究敦煌写卷书法的第一人。


此外,他还通晓英语、法语、日语、德语、印度语、伊拉克语等六国语言文字。



3、“命里注定我要去做学问,我终于成了一个学者”


饶宗颐出身书香名门。


1917年,饶宗颐生于广东潮安。他的家族富甲一方,家学渊源更是深厚,父亲饶锷在家乡建起了潮州最大的藏书楼“天啸楼”。


少年饶宗颐感觉学校的教育并不适合自己,宁愿独自一人躲进天啸楼里自学。在父亲的悉心栽培下,饶宗颐打下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根基,培养了超强的自学能力。


饶宗颐曾经自述:“我家以前开有四家钱庄,在潮州是首富,按理似乎可以造就出一个玩物丧志的公子哥儿,但命里注定我要去做学问,我终于成了一个学者。”

 

于是,童年,他朝夕沉浸在数以十万计的藏书海洋“天啸楼”中,每天与书为伴,与诗为偶。16岁开始便继承先父遗志,续编其父饶锷的《潮州艺文志》,这也成为他踏入学术界的第一步。


1935年,年仅18岁,仅有初中肄业学历的饶宗颐破格被聘入广东通志馆中,专职艺文纂修。他几乎将馆里收藏的所有地方志都看过,这段编纂地方志的经历,对于他后来百科全书式的学问体系构建,起到基础性的影响。


对于外界给的各种头衔,他曾淡然表示: “呵,大师?我是大猪吧(潮汕话里,‘大师’与‘大猪’谐音)。现在‘大师’高帽满天飞,太多了。”


 

饶宗颐曾写过一句广为人知的诗,“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我是弹古琴的。有一次,我和学生在海上弹琴,作了两句诗。‘万古不磨’,就是中国人讲的‘不朽’,中国人讲‘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

 

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前矗立四个大字“慈悲喜舍”,也蕴含着他对人间的一片悲悯之心。

 

季羡林曾倡导“天人合一”,饶宗颐则提出“天人互益”,“一切事业,要从益人而不是损人的原则出发和归宿。”“我们要从古人文化里学习智慧,不要‘天人互害’,而要制造‘天人互益’的环境,朝‘天人互惠’方向努力才是人间正道。”


晚年的饶宗颐先生不再没日没夜地钻研学问。但令人感动的是,他仍没忘记肩上的重担,仍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奔走呼吁。2017年,他不远万里前往法国巴黎,与两位老学生:90岁的法国汉学泰斗汪德迈、91岁的德国汉学泰斗侯思孟会面。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饶宗颐在为人修学中也有自己的“三境界”:


“漫芳菲独赏,觅欢何极”为第一重境界,意为在孤独里思考和感悟,上下求索。


“看夕阳西斜,林隙照人更绿”为第二重境界,“日愈西下,则其影愈大”,饶宗颐认为这是一般人不愿进入的一重境界,因为一般人经不起孤独寂寞,只是注重外面的风光,而不注重内在修养,他们看不见林隙间的“绿”。


“红蔫尚伫,有浩荡光风相候”为第三重境界,意为无论如何都要相信,永远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在等候自己。


今天,先生已逝,

愿他的思想能让你知天地古今,

懂敬畏,知人之渺小;

然后,学会笑对人生。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报(ID:zqbcyol)


- 今日荐读 -

《香江鸿儒:饶宗颐传》

作者:严海建

长按二维码立即读


- 还可以看 -

  • 儿子:妈妈吃完饺子就跳楼了……

  • 最好的年终奖,是你拥有随时跳槽的能力

  • 阿娇订婚:十年,漫漫求婚路

  • 远嫁,其实是一场“骗局”


▲我是一个穿了马甲的二维码,快来扫我呀



点击阅读原文,《香江鸿儒:饶宗颐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