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黑水龙吟诗刊‖【风雅钩沉】边瑾遗稿《龙沙吟》

黑水龙吟诗刊‖【风雅钩沉】边瑾遗稿《龙沙吟》

2022-01-29 19:17:50

边瑾先生像

编者按:由黑龙江省史志办柳成栋先生整理的边瑾遗稿《龙沙吟》曾在《诗潮》杂志(2016年10号)大部分刊载。今受先生之嘱将其全集刊出并附先生评论文章一篇,以飨读者。

龙沙吟

附柳成栋先生文章

作者简介:边瑾(1885——1936),河北任丘人,清末民初爱国诗人,民初从岳父至黑龙江瑷珲从事教育。民国五年,受朱庆澜聘请任库玛尔路鄂伦春第一小学校校长,后担任瑷珲高等小学校校长。对鄂伦春族启蒙教育做出重大贡献。著有诗集《龙沙吟》。

《龙沙吟》手迹


任 邱  边 瑾  璞山氏  未定草


过山海关

突兀争传第一关,苍然山海夕阳残。

岚蒸晚岫迷孤岛,潮落馀盐积远滩。

醉后题诗浑觉易,贫来行路始知难。

重游昔日羁栖地,依旧风沙扑面寒。

 

奉天道中怀古

□□□云接大荒, 黏天衰草路茫茫。

争传大漠多新鬼, 凭吊千秋古战场。

山似剑芒增惨淡, 犁翻箭镞动悲伤。

前朝事业今何在? 辽水横流咽夕阳。

 

和宋钜卿送别原韵

春回紫陌雪初融,袅袅垂杨淡淡风。

最怕鹧鸪啼不住,一鞭残照客途中。

 

杨柳飞花欲化萍,远游书剑感飘零。

酒酣耳热频弹铗,作客何人眼独青。

 

云树苍茫入望中,半江风雨送归程。

骊歌一唱新晴后,惜别天教嫩日烘。

 

谁家玉笛弄清音?谱入江天惜别心。

最是□□风拂柳,春风一度判兰襟。

 

悼亡妻叶氏

亲奉频繁妇职修,艰难同尽稻粱谋。

知卿小具调羹手,使我从无内顾忧。

压线每怜劳燕剪,拔钗曾为赎羊裘。

无端惊断鸳鸯梦,冷落韶华十二周。

 

篆烟销尽碧沙厨,燕婉欢娱似昔无。

犹记病中裁短褐,尚闻灯下唤痴奴。

彩丝谁绣鸳鸯枕,画稿空留蛱蝶图。

无那尘缘容易绝,镜花水月两模糊。

 

罗衾不耐五更凉,谁惜潘郎欲鬓霜。

雨冷风凄真落落,人间天上两茫茫。

怜卿抑郁□□外,念我飘零客远乡。

曾托梅花相问讯,手书遗迹要珍藏。

 

熏香染翰忆当年,学写丹青妙手传。

一纸冷金描画稿,半钩残月擘吟笺。

顿醒春梦余陈迹,小现昙花了夙缘。

针线何期零落尽,伤心剩有旧珠钿。

 

鸾驭飘然去不归,当年敬戒想无违。

荒凉井臼终年憾,冷落妆台旧景非。

香尽漫寻今夜梦,月明谁倚昔时扉。

记曾别院敲砧处,小座桐阴露湿衣。

 

从余七载啖糟糠,草草姻缘梦一场。

凄绝□□□□卜,艰难典尽嫁衣裳。

生柴折爨□□火,野藿充饥代晚粮。

此日营斋复营奠,愧无十万俸钱偿。

 

赠王智山

绝塞论交已十年,每钦道义重仔肩。

烟霞久抱膏肓疾,山水争交翰墨缘。

偶藉琴书寻乐旨,闲凭医药接薪传

(君尊大人知医,君亦精岐黄术)

含光隐耀谁相赏,老去盘根节愈坚。

 

孤标矫矫脱风尘,别具襟怀迈等伦。

一味天真柯烂漫,半生傲骨倍嶙峋。

苔岑契洽原同调,水乳交融本夙因。

他日卜居期对宇,文章道德顾为邻。

 

宏问讲幔昔传经,领袖儒林重典型。

清白宗风嗣槐里,渊源家学绍兰亭,

文章旧价延龙塞,桃李新阴遍鲤庭。

到处逢人争说项,飘零身世感垂青。

 

一自离卿作远游,茫茫身世等浮鸥。

井中投辖曾留客,花里逢君且驻驺。

直到心源何洒脱,每瞻文采别风流。

羡君夙具林泉兴,清福从来不易修。


哭李子仁表叔

白草黄云万里天,秋风丹旐想翩翩。

无端显晦终成阻,恠底音书久不传。

应有残魂归月下,顿叫老泪洒风前。

嗟君一去无知己,空结三生翰墨缘。

 

少年藻采负才名,倒泻词源四座惊。

一旦玉楼人去远,千秋华表鹤来鸣。

联吟自订同心侣,感旧难忘总角盟。

怕对秋窗残月夜,不堪啼断鹧鸪声。

 

依然梁案赋齐眉,相对泉台喜复悲

(尊夫人相继病殁)

应念零丁双弱息,难忘襁褓一孤儿

(遗有二女一子)

歌兴蒿里魂飞日,肠断秋风叶落时。

四十年来知己泪,临风不禁辄沾颐。

 

粘天衰草路漫漫,望断燕云泪未干。

噩梦忽惊残月冷,吟魂应怯晓风寒。

照人肝胆真千古,应世才华尽一棺。

最是难忘他日约,论诗谁复主骚坛。

 

和洪象臣途中即事原韵

征途渺渺雪霏霏,马上翻嫌酒力微。

蹄碎踏残黄叶路,鞭摇直入白云围。

烟迷野径人踪罕,树老巉岩鸟道稀。

考绩停骖留雪爪,新词题罢艳斜晖。

 

雨后过栖林岗

山南山北乱莺蹄,斑点岚蒸雨后稊。

晴翠晕含斜照远,湿云浓压数峰低。

花开万树迷空谷,柳拂千条掩画溪。

揽辔停鞭遥望处,栖林岗畔草萋萋。

 

岁暮黑河道中

朔风吹雪度边门,翻著狍裘体未温。

驴背不知身是客,一声清罄近黄昏。

 

旅夜不寐

久作天涯客,春来百感生。

那堪孤枕夜,顿起故乡情。

香尽人无梦,江流夜有声。

一杯聊自遣,初学不平鸣。

 

过盘山沟

绕过盘山一径斜,小桥西畔有人家。

层峦直接栖林地,红粉盈坡芍药花。

 

将归寄内

悠悠一别动经年,腰脚龙钟俱可怜

(时患中风之症,艰难步履)

旅馆魂消残月夜,还家梦断晓风天。

半生潦倒愁无补,久病因循药自煎。

为嘱阿卿休怅望,归期预托剡溪笺。

 

落拓天涯老病夫,十年浪迹走江湖。

春风遥忆深闺冷,夜雨空怜旅梦孤。

懒向边门长作客,愿从镜水问归途。

裁笺预寄频为嘱,珍重吾家小凤雏。

 

送周岱龄外舅灵榇旋里

苍苍松柏夕阳村,浊酒临歧奠一樽。

凄绝关山家万里,粘天衰草送归魂。

 

荒烟蔓草寄仙踪,叠叠兴安岭万重。

痛煞白云飘渺处,杜鹃啼断丈人峰。

 

夜月泛舟海兰泡

冰镜辉腾万丈光,楼台倒影入池塘。

波侵细柳连云绿,风皱青萍带露香。

双桨灯迷沙际外,。

篷窗倦倚频惆怅,前度芦花认渺茫。

 

昭  君

虚托琵琶别汉宫,几回掩面泣边风。

丹青难写如花貌,何必当年杀画工。

 

渡辽水

辽水横流落日斜,飘零龙种竟无家。

呈祥朱果今安在?剩有寒流拥暮沙。

 

细浪涟漪趁晚晴,沿堤上下觅鸥盟。

盈盈一水无人渡,剩有渔舟野岸横。

 

留别陈悦亭

桂岩隐隐路迢迢,望断燕云十二桥。

归去不嫌江水阔,明知此时最魂销。

 

酒醉旗亭日未醺,一声短笛惜离群。

早知此日难为别,悔不当初不识君。

 

留别金琢如

沦落龙沙历九周,将归哪复更迟留。

旌旗掩映苍葭外,帆影迷离黑水头。

细草微风双岸雨,青山红树一江秋。

预期白露黄花节,重洗清樽话旧游。

 

送徐协领述之升任北京副都统

将军大树播威名,仗剑登坛万里惊。

统领江干施豹略,翱翔云路达鹏程。

离亭柳换春旗色,行帐风传画角声。

万里扶摇看直上,迢迢捧檄向燕京。

 

松树沟早发

星河耿耿朔风凄,野店初闻唱晓鸡。

更鼓敲残霜信冷,吟鞭缫断月光低。

半山积雪留鸿爪,一路疏烟送马蹄。

行过巉岩回首望,千林雾凇晓烟迷。

 

簪  菊

华发悲摇落,羞将菊又簪。

寒香双满袖,凉露半浮襟。

佳色沿篱淡,秋容压鬓深。

晨窗一窥镜,瘦影入诗心。

 

观  猎

桦岭秋高野兽肥,匆匆猎马去如飞。

半山红树斜阳外,喜见双童搏虎归。

(鄂校学生白连珠,年方十二,及其内弟莫姓者出猎,共搏一虎。)

边瑾与家人合影 

 

暮秋小园即景

秋光点缀小园东,落落疏篱夺画工。

薤叶嶙峋凌宿爽,豆花零落怯西风。

秋菘冒雨千畦绿,山果经霜万棵红。

好是雨余新霁后,几株老树晚烟笼。

 

晚   晴

空山新雨后,石气淡秋晖。

积翠迎人爽,残霞隔岭飞。

平沙秋水阔,远树夕阳微。

如画天初霁,云从晚岫归。

 

除  夕

客里逢新岁,莺花报早春。

含愁思故国,溷迹逐边尘。

寥落终年感,羁栖万里身。

遥怜小儿女,应念未归人。

 

元旦偶成

柏酒迎祥酌绮筵,玉楼人醉艳阳天。

花笺细剪宜春贴,彩线双穿压岁钱。

爆竹声催深巷里,梅花香透晓窗前。

群堆玉砌滋兰桂,又见春生画阁边。

 

和宋延铭送别原韵

江畔分襟一怅然,晚风斜日鹧鸪天。

离情不系千条柳,归计仍虞百亩田。

渺渺烟波寻古渡,茫茫春水涨晴川。

如何又是孤舟别,从此心旌两地悬。

 

风雨联床莫厌贫,千金一诺见天真。

谁怜江畔羁栖客,同是天涯沦落人。

夜雨开樽筹报晓,河梁握手泪沾巾。

为将短句酬知己,留取鸿泥证夙因。

 

东风陌上草离离,灞水桥边柳万丝。

短笛频吹残照里,吟鞭独袅晚风时。

漫裁南浦销魂赋,怕读西窗剪烛诗。

他日燕京重话旧,预将杯酒订心期。

 

江天云树有无中,一棹烟波送钓艟。

梦醒胡笳思故国,筵开祖帐饯离躬。

烟迷客路生春草,柳拂旗亭度晓风。

此后相思欲相赠,新诗吟就系离鸿。

 

塞下曲

北风吹塞草,归思日纷纷。

月色愁中看,笳声梦里闻。

山多寒更早,沙迥路难分。

萧索平原上,朝朝起战云。

 

鄂伦春记事诗五十韵

放眼栖林界(鄂民无论寒暑,终年栖止林中,故名栖林,俗名麒麟人),风情异故乡。俗犹遗太古,人尚溯羲皇(吁吁呿呿犹有上古之风)。御冷茅为屋(鄂民尚不知筑屋以居,每于冬日构木为巢,外覆以草或以皮以度严冬),充饥肉作粮(以猎为生,饥则食肉)。顽痴犹羯貊,浑噩类氐羌(无识无知与羯貊羌氐无异)。逐鹿荒烟外,栖身积雪旁。咿呀声未辨(鄂语有音无字,初学汉语甚难辨解),谙达债难偿(谙达者,即俱给栖林饮食之人也。凡栖林日用所需之物无不仰谙达所供,林中围猎所得之皮张,无不为谙达所获,前谙达之视栖林也,如大马如奴隶,甚至转相售卖,故今之沿站各屯,每家犹养栖林以供役使。盖栖林一交谙达,虽典妻卖子终难偿)。毳幕迎风雨,钩缨缀骕骦。据鞍惊矍铄(老年人亦善骑猎),披甲有精光(战时兵卒均披铁甲,故其兵卒一名披甲)。族隶三城辖(鄂伦春全部统归瑷珲、墨尔根、呼伦贝尔三城管辖),旗分八佐镶(库玛尔路鄂伦春民凡四旗八佐,内有镶正分配)。追风飞赤兔(鄂伦春人善骑),饮血觅黄羊(每得黄羊即生饮其血,云能医喘)。病乏肱三折(病不知医),愁消酒一觞(性唯嗜酒)。验踪知虎豹(能辨野兽之踪),炙骨卜灾祥(凡有疑惑之事,持狍骨就火炙以卜人之休咎)。敬客先羶肉,延宾半酪浆(栖林款客除羶肉、酪浆而外馀无他物)。花攒新妇髻(女子嫁时,以野花围簇髻旁),铃系老巫裳(鄂民有疾不知医药,每延巫祝祷,名跳神,巫服上下系以铜铃,跳时作响)。劝酒殷勤酌(鄂俗凡有客至先敬以酒),参官跪拜忙(参见官长仍行跪拜礼,尚未脱前清习气)。演枪声断续(每出猎时,先竖木以作标准,用枪击曰演枪),祭祖事荒唐(以木削为偶,或龟兔虫鱼龙蛇等类置桦皮匣内,悬于树上,凡有疾辄宰牲畜以祭之,名曰祭祖宗)。冰雪婴儿孽(小儿出生即用冰雪擦洗周身),蓬蒿孕妇床(孕妇将产时每于野外或山中择避风处,弄以火旁,积蓬蒿裨孕妇卧于其上,以诞生小儿)。迎神先击鼓,送祟只焚香(凡有疾辄迎神送祟,击鼓焚香)。待字因占凤(鄂民同姓甚多,亦有同姓不婚之例。闻呼玛河一带栖林女子至老不嫁者因同姓故),悬儿为避狼(猎时将小儿置摇车内悬于树上,以免为狼所食)。纳尸分燕翼(人死先以桦皮包裹架于树上,越一二载始行取下,置诸槽内,埋于地下,彼时会葬,亲友分立两行,如燕翼然),睦族馈狍汤(猎罢归来,每持狍肉相赠,名曰赠汤)。腰每悬霜刃,肩恒荷短枪(外出时腰必悬刀,肩必荷枪)。请安娴屈膝(仍行请安礼),学射辄穿杨(人皆善射)。休说移房妇(兄死后弟妻其嫂曰移房),争夸入赘郎(鄂俗招赘者多)。柳眠新翡翠,花睡野鸳鸯(柳边花下乃栖林野合之区)。老妪能驱鬼(凡人有疾,以谓鬼祟缠身,辄使老妪鸣锣击鼓以驱之),雏姬学弄璋(鄂俗两姓联姻,未完花烛,即许以谐伉俪,迨于归日,儿女成行者有之,是先学养子而后嫁也)。漫歌胡妇曲(栖林女子,每于醉时歌曲,其声蔓而长,音带亦不甚了),且作道家装(妇女装束类尼)。室有皮千束(家无他物,惟有皮张),窗无纸半张(近年始知筑屋以居,惟至冬天不知以纸糊窗,逢人曰冷,其愚可知)。夜烧桦烛短(夜无灯火,惟烧桦树之皮以当烛),筋压绣丝长(缝纫无线,惟以狍筋代之)。劝学真无术(鄂伦春自民国四年设校,迄今风气仍未大开),催耕或有方(初学开垦亦上宪督催之)。惭余居讲席(余于五年秋蒙朱将军委任第一鄂校校长),藉尔固边防。小丑奚能敌(每与胡匪接战无不获胜),强俄莫敢当(俄人亦深畏惧)。丰姿真洒脱,体质自坚强。游牧来东土,移居近北邙。乱山随地绕,猎火逐风狂。宝气凌霄合(凌霄峰在鄂校西北五六里许)(鄂境金苗甚富,近亦有开采者)。兴安环峻岭(兴安岭在鄂校西约五六十里),火石接层岗(火石山在鄂校东约五六十里)。茸角称梅鹿(鹿有二种,曰梅花鹿曰马鹿,梅鹿之角较马鹿为珍),香脐重野獐(野獐之脐入药曰麝香)。兽蹄分隐约,山色郁青苍。衰草迷荒碛,悲笳起战场。朔云愁惨淡,边月苦微茫。节序殊乡国,风云变大荒。春残花始艳(暮春初夏,花始含苞),秋老麦初芒(七八月之间麦始抽芒)。岭积千秋雪(山岭积雪经年不消),花飞六月霜(鄂境往往六月陨霜)。江流分练白,沙气入云黄。野鹿眠秋草,山鸡叫夕阳。当窗山万叠,绕屋木千章。流水环新圃,炊烟渡晚塘。云山连墨尔(墨尔根地名,即今之嫩江县,在鄂校西五百里许),烟树接蒙疆(鄂校西北与蒙古接壤)。过客留鸿爪,还家趁雁(拟于二弟同归)行。他年重话旧,检点故诗囊。

 

龙沙吟

龙沙万里戍楼空,斑点离离塞草红。

六十四屯遗迹在,何人光复大江东。

 

曾渡雄俄十万兵, 沿江布阵势纵横。

无端一夜萧萧雨, 疑是当年饮马声。

 

黑龙江上又秋风, 漫说当年汗马功。

多少兴亡多少恨, 浪花淘尽几英雄。

 

飒飒西风卷暮涛, 大江西畔好亭桡。

                     至今凭吊浮尸处(庚子之变,中俄构衅,尽将华人驱入大江,死亡甚众)犹说红羊劫未消。

边瑾使用过的皮箱 


鄂伦春竹枝词

春回桦岭草如茵,联袂寻芳曲水滨。

载得狍干兼鹿脯(狍肉曝干曰狍干)

也曾席地筵佳宾。

 

初辟荒榛学种田,绿云隐隐雨如烟。

归来饱饭黄昏后,醉卧桦阴枕石眠。

 

山南山北绿重重,家住凌霄第一峰。

十五女儿能试马,柳阴深处打飞龙。

 

不施粉黛不梳妆,闲采山花插鬓旁。

镇日无言压狍线,为谁人做革衣裳。

 

        慵梳两鬓俨飞蓬,尺幅青巾着意笼

(栖林妇女均以青巾缠首)

野水荒湾争饮马,风迴环佩杂丁冬。

 

                九月狐皮十月狼,(栖林谚语九月狐皮十月狼,盖以其皮毛正丰满也。)

御寒毛革两相将。

无端风起尘沙暗,猎马匆匆急整装。

 

风息平原猎马归,栖林结舍对斜晖。

提壶劝酒频相让,新得狍儿肉正肥。

 

检点狍裘好御冬,营巢小住最高峰。

吁吁噩噩浑无识,特技偏能认马踪

(《龙沙六种》载,栖林之马从无丢失,盖以其能逐踪寻觅也)

 

登盘山绝顶望黑龙江作

群峰峭插青天高,巉岩罗列纷周遭。

踏泥盘盘历诘屈,腾空直上凌风飚。

回头纵目一时瞰,长江滚滚翻银涛。

悬崖瀑布絏素练,排空浊浪干云霄。

斜阳流水忽明灭,中有风帆沙鸟渺,微茫上下相游翱。

云根矗矗插江底,洪波浩浩凌山腰。

蜃气弥漫遮岸黑,狂澜陡起阴风号。

六十四屯在襟带,逶迤控引江之皋。

气概雄奇有如此,浪花淘尽几英豪。

安得将军勇如萨布素,当年汗马争馀劳。

开府屏藩廿馀载,筹边献策饶深韬。

坐令强邻不敢犯,雄风凛凛归吾曹。

厥后庚子一战败,航权反被俄人操。

江山惨淡劫灰后,风云变幻首重搔。

谁挽狂澜作砥柱,人心已溺何滔滔。

我今来吊浮尸处,腥风血雨空飘摇。

吁嗟乎,鼙鼓中原人不作,莫将往事问渔樵。

中外兴衰此一役,沉沙折戟悲前朝。

 

附:民国九年《瑷珲县志》边瑾赠孙蓉图诗

赠孙蓉图诗

镜忱先生者,瀛海文章巨公也。民国甲寅,宦游塞北。阅一载,权瑷珲篆。下车伊始,问俗观风,勤求民隐,凡地方之当兴者兴之,当革者革之,中外交称,政声卓著。不但为龙沙冠,且为东省首屈一指焉。,以记名道尹用。逖听之馀,不胜欣慰者再。鹏程远大,窃愿为我公颂之,因勉成四律,不计工拙,聊以志贺云尔。

文章经济冠尘埃,迢递龙沙宦宰来。

一时清廉称渤海,万民熙洽颂春台。

凤毛洵属千金价,鹏翮原非百里才。

豸袖荣膺隆荐剡,心香默祝栋梁材。


雍容大雅宰官身,器重圭璋迈等伦。

               曾向秋围叨尘宴,(公于前清末载,以高文得中)

               更从涸辙恤鱼鳞。(瑾飘零海外,渥荷栽培) 

               琴鸣花县歌三宥,绩著雷封庇万民。

               中外交称贤父母,高悬宝鉴照俄邻。

 

九边笳鼓阵云高。儒将风流拥节旄。

防寇选丁资伟略,筹边献策裕深韬。

胡床遍倚朝批牍,行帐传餐夜带刀

去岁俄国告警,风潮剧烈,我公督率民兵沿江巡亲,以固吾圍)

草野风清花乐只,月明花县奏琴操。

 

整容桃李祝南丰,山斗名高许遂同。

乐育一堂沾化雨,弦歌四境谱仁风。

会看玉简双旌聘,争说青钱万选工。

栽树养花寻妙句,新词题罢碧纱笼

(公题黑河公园楹联,有“闲载金谷满园树,预养河阳一县花”句)

              柳成栋先生照片(2013年参加两岸四地方志文献研讨会)


附:

爱国诗人边瑾及其边塞诗稿《龙沙吟》

柳成栋


龙沙万里戍楼空,斑点离离塞草红。

六十四屯遗迹在,何人光复大江东?

 

曾渡雄俄十万兵,沿江布阵势纵横。

无端一夜萧萧雨,疑是当年饮马声。

 

黑龙江上又秋风,漫说当年汗马功。

多少兴亡多少恨,浪花淘尽几英雄。

 

飒飒西风卷暮涛,大江西畔好亭桡。

至今凭吊浮尸处,犹说红羊劫未消。

 

这一组脍炙人口、耳熟能详、流传甚广,充满着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边塞诗篇,在40年前我刚刚涉猎黑龙江地方史的时候,便映入了我的眼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之中。开始我并没有理会作者是谁,只是常常被诗人的爱国激情所感化和打动。

然而读书之馀,特别是从事地方志工作以来,发现该诗竟然出现了三个作者的名字。一说是边瑾;二说是琢如;三说是曾任瑷珲副都统的姚福陞。而且诗的题目均作《龙江吟》。我想一组诗绝对不可能有三个作者,然而要考证诗的作者究竟是谁,必须了解诗的内容。只要一看组诗的内容,、火烧大黑河屯,将江东六十四屯手无寸铁的居民强行赶至黑龙江中残酷的历史,我想他肯定与瑷珲有关。于是带着疑问,详细查阅了民国九年《瑷珲县志》卷十二艺文志,得知此诗确为边瑾所作。《艺文志》中全文收录了这四首诗,诗的落款清楚地写道:“右诗呈琢如仁兄一粲并希削正。弟边瑾未订稿。”于是我写了一篇《对〈龙江吟〉一诗作者的考证》的文章发表在《黑龙江档案》1997年第3期上。1998年夏我第一次来到黑河,登临瑷珲古城,参观了“瑷珲历史陈列馆”,发现展览中仍然把《龙江吟》误作姚福陞所作。当时我便向解说员说明作者不是姚福陞,而是边瑾,不知后来是否及时更正。

2015年我偶然间在互联网中惊奇地发现,当年4月黑河历史学者刘城、刘东龙、盖玉玲等人经过多年的不懈搜寻、追索,终于与边瑾长孙边洪涛、重孙女边薇取得了联系,获得了边瑾的孤本诗集《龙沙吟》的稿本复印件。全书为小楷书写,共收录边瑾诗作3263首,而所说的《龙江吟》四首就赫然收录其中,只不过所说的《龙江吟》组诗在稿本诗集中标题却为《龙沙吟》。整部诗稿名称,仍以《龙沙吟》命名,足见边瑾对这部诗集的重视程度。

《龙沙吟》稿本回归到诗集创作和诞生的发源地瑷珲,回归到黑龙江,终于免去沧海失珠之憾。无论从文献价值、史料价值、学术价值来看,《龙沙吟》都是一部反映和记述瑷珲历史、黑龙江历史的重要文献,同时也是一部难得的爱国主义教材。可以说,黑河历史学者为瑷珲历史文化和黑龙江历史文化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龙沙”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班超传》赞曰:“坦步葱雪,咫尺龙沙”。章怀太子注曰:“谓葱岭、雪山,龙堆、沙漠也。”以后诸家皆认为“龙沙”在西不在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龙沙纪略》的命名说得非常清楚:“始误以龙沙为一地,而诗家遂沿为塞外之通称。式济记东北事,而以‘龙沙’为书名,盖沿用旧文之故。”在方式济的笔下龙沙则指东北地区,后来逐渐指黑龙江地区。作者用“龙沙” 命名诗集而未用“龙江” 命名,,笔下彰显着更深远的历史视野。

据相关资料记载和边瑾长孙边洪涛介绍,边瑾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出生在河北任丘一个名门望族之家。边家,自明清以来科第不断,绵延数世,名人辈出,故顺天乡试有“无边不开榜”之谣,时人将边氏比之为“六朝王谢”,其声誉之隆可见一斑。在明清时代任丘历史上的边、李、刘、高、郭、舒、闵、谢八大家族中,“边”姓排名第一位,边瑾正是出生于这样的诗书礼仪之家。边瑾曾叔祖边毓仑为晚清秀才,曾任奉天盐厘。受家风陶薰,他自幼苦读诗书,青年时经史子集无所不通,尤擅诗词。另外边瑾的表叔任丘诗坛领袖李子仁也对其诗词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他的提携下,边瑾诗艺大有长进。边瑾生活的年代恰逢清末民初社会交替、事态纷繁之际,但他却勤苦好学,博闻强记,文采出众,并在北京学过满文,这为其后来在瑷珲从事教育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约在民国四年(1915 年),边瑾与其岳父周岱龄及两个弟弟来到瑷珲从事教育工作。是年,库玛尔路鄂伦春第一小学校成立,小学设在宏户图屯(今锦河农场新华林场附近),劝学员为鄂伦春族佐领吴来忠,共有学生30人。民国五年,边瑾被黑龙江镇安右将军督理黑龙江军务兼巡按使朱庆澜聘为小学校长。边瑾任校长后,从基础的汉、满文化入手,积极组织开展鄂伦春启蒙教育,使鄂伦春人文化素质得到了较快的提升。民国六年(1917年),呼玛尔路协领徐希廉在查阅宏户图小学时,对办学非常满意,赞赏道:“其校长边瑾教授有功,鄂民同声赞美,而学生均渐进步,汉语亦多通晓,揆其化道鄂民之法,果宜先从教育入手。”并云:“此番到山挨名考究,颇有进益,其愚钝者固有,而聪明者实居多数,当经宣讲上峰之德意,国家之培植,再三勉励,用心向学,莫不踊跃遵聆。”后来边瑾还担任过瑷珲高等小学校校长。边瑾在瑷珲约工作生活达10年之久,为发展黑龙江边疆少数民族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边瑾卒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终年51岁。

边瑾在瑷珲从教之馀,不但熟悉了瑷珲的山川风物、民族风情,更熟悉了瑷珲的人文历史,同时他还与地方官吏、文人墨客,以及鄂伦春少数民族同胞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满怀着家国情怀,深深地爱上了瑷珲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山水人文都给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倾注了无限的深情。《龙沙吟》整部诗稿都洋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弥漫着神奇的边风塞月,展现了鲜明的民俗风情画卷,凝聚着深厚的亲情友情。

可以毫不吝啬地说,边瑾是继流人吴兆骞之后流寓黑龙江的又一位杰出的边塞诗人、爱国诗人。

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贯穿始终。边瑾的爱国主义思想,首先要体现在《龙沙吟》4首组诗上。“六十四屯遗迹在,何人光复大江东?”何等的情怀?这不仅是诗人的家国情怀,更是每个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爱国之情。《中俄瑷珲条约》签订之后,我们失去了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中俄北京条约》签订之后,我们又失去了乌苏里江以北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虽然如此,,条约清清楚楚地规定允许人在此永久居住。为此瑷珲副都统姚福陞,以及历届黑龙江守土大员,乃至北洋政府都念念不忘江东六十四屯这块中华故土,从上到下索归之声不绝于耳。然而终因国力悬殊,未能如愿,留下千古遗恨。所以诗人发出了“六十四屯遗迹在,何人光复大江东?”“多少兴亡多少很,浪花涛尽几英雄”的无限感慨。光绪二十六年(1900,又将居住在江东六十四屯中无辜的居民强行赶走,逐入黑龙江中,一时“骸骨漂溢,蔽满江洋”,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江东六十四屯惨案”。与此同时,还火烧了大黑河屯,焚毁瑷珲古城。“至今凭吊浮尸处,犹说红羊劫未消。”正是对沙俄侵略者残暴罪行的深刻揭露,可以说是字字血,声声泪。这4首诗在40年前就深深地打动了我,影响了我。为此我曾先后写下了《黑水吟》45首。其中直接涉及和反映瑷珲历史的诗歌就有《瑷珲怀古》等诗歌12首。

《龙沙吟》诗稿中还有一首古风,名曰《登盘山绝顶望黑龙江作》,其中“六十四屯在襟带,逶迤控引江之皋。气概雄奇有如此,浪花淘尽几英豪……谁挽狂澜作砥柱,人心已溺何滔滔。我今来吊浮尸处,腥风血雨空飘摇。”这一段,几乎与4首《龙沙吟》一脉相承,异曲同工,堪称痛悼“庚子俄难”的姊妹篇。边瑾的诗作,仿佛警钟长鸣,荡人心扉,,不要忘记受人欺辱的历史。然而诗人也对眼前人心沉溺,无人能做中流砥柱来力挽狂澜收复失地而感到悲哀。此时,孤独的诗人只能自己走到黑龙江边,凭吊当年无辜被沙俄残害致死仍在腥风血雨中独自飘摇的亡魂。“最是伤心流泪处,几人还记旧河山?”(拙作《北极村远望》)历史如此,现时又何尝不是如此。

神奇的边风塞月凝聚全篇。瑷珲地处祖国边陲,碧水绵长,山林稠密,芳草萋萋,风光旖旎,途遥路远,云高谷低。边瑾在瑷珲期间写下了不少描绘边风塞月的秀美诗篇。“蹄碎踏残黄叶路,鞭摇直入白云围。烟迷野径人踪罕,树老巉岩鸟道稀。”(《和洪象臣途中即事原韵》)描写的是深秋瑷珲山路上的凄美景象。黄叶、白云、烟霭、老树、野径、巉岩,一起进入诗人的眼底,借景抒情,颇耐人品味。夏季雨后的栖林岗则是“山南山北乱莺啼,斑点岚蒸雨后稊。晴翠晕含斜照远,湿云浓压数峰低。花开万树迷空谷,柳拂千条掩画溪。揽辔停鞭遥望处,栖林岗畔草萋萋。”(《雨后过栖林岗》)雨后的青山,莺声啼乱,斑点离离,岚气蒸腾,万物呈秀;斜阳点翠,云重峰低,花开万树,绿柳轻拂,掩映画溪。此时诗人挽住马缰,遥望芳草萋萋的栖林岗,顿觉心旷神怡。此诗颇有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韵味。描写鄂伦春狩猎之所的《过盘山沟》:“绕过盘山一径斜,小桥西畔有人家。层峦直接栖林地,红粉盈坡芍药花。”清新淡雅,隽永温和,犹如一副水墨点染的风景小品映现在眼前,亦有杜牧《山行》的风韵。

描写瑷珲及黑河风光的诗篇还有一些,或轻柔细腻,或苍凉高远,或如诗如画。“冰镜辉腾万丈光,楼台倒影入池塘。波侵细柳连云绿,风皱晴苹带露香。”这首《夜月泛舟海兰泡》是对黑河一处公园夜景的描写,安谧恬静,颇有清风明月入吟怀的感觉。而《松树沟早发》则是另一番景象:“星河耿耿朔风凄,野店初闻唱晓鸡。更鼓敲残霜信冷,吟鞭缫断月光低。半山积雪留鸿爪,一路疏烟送马蹄。行过巉岩回首望,千林雾凇晓烟迷。”此诗化解和演绎了温庭筠的“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意境。再看《暮秋小园即景》:“秋光点缀小园东,落落疏篱夺画工。薤叶嶙峋凌宿爽,豆花零落怯西风。秋菘冒雨千畦绿,山果经霜万棵红。好是雨馀新霁后,几株老树晚烟笼。”小园秋光,色彩鲜明,秾丽如画,诗境明快清爽。

鲜明的民俗风情画卷一展鄂伦春风姿。由于边瑾在瑷珲期间,主要从事鄂伦春少数民族教育,多年生活在鄂伦春族聚集区,所以特别熟悉鄂伦春人的生活习惯、风土民情,写下了很多描写鄂伦春人民生产、生活,包括服饰、装束、饮食、居住、生育、祭祀、医病、狩猎、耕种等内容的诗歌,如《鄂伦春记事诗五十韵》、《鄂伦春竹枝词》8首,以及《观猎》等诗篇。《鄂伦春记事诗五十韵》为一韵到底的五言排律,“放眼栖林界,风情异故乡。俗犹遗太古,人尚溯羲皇。遇冷茅为屋,充饥肉作粮……逐鹿荒烟外,栖身积雪旁……柳眠新翡翠,花睡野鸳鸯。老妪能驱鬼,雏姬学弄璋。室有皮千束,窗无纸半张……”音韵铿锵,生动形象,如行云流水,鄂伦春人的生活习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在《观猎》诗作中还记述了“桦岭秋高野兽肥,匆匆猎马去如飞,半山红树斜阳外,喜见双童搏虎归”的史实。叙述的是鄂伦春小学学生白连珠,年方十二,与其莫姓内弟一同出猎,共搏得一虎。十二岁的少年能和小伙伴一起猎虎,不要说在就是在世界上也可能是罕见的。足见鄂伦春民族少年时期就骁勇善战,强悍无敌,训练有素,狩猎本领极强。

8首《鄂伦春竹枝词》更是惟妙惟肖地描写了鄂伦春人的生活习俗,仅举其四,我们便走进了鄂伦春人的生活中间。

第一首诗:“春回桦岭草如茵,联袂寻芳曲水滨。载得狍干兼鹿脯,也曾席地筵嘉宾。”写出了生活在山林里的鄂伦春人,每当春回桦岭、绿草如茵之际,便满载狍干鹿脯成群结队地来到曲水之滨,席地宴请嘉宾。

第二首:“初辟荒榛学种田,绿云隐隐雨如烟。归来饱饭黄昏后,醉卧桦阴枕石眠。”写出了过着一枪一马狩猎生活的鄂伦春人,已经榛莽初辟,开始学习耕作。耕云播雨归来,沐浴着夕阳,酒足饭饱之后,便在桦树林荫底下枕石而眠。

第三首:“山南山北绿重重,家住凌霄第一峰。十五女儿能试马,柳荫深处打飞龙。”优美的诗句赞美了生活在凌霄峰上、绿树丛中的十五岁鄂伦春少女就能骑马在山林深处打猎。

第四首:“不施粉黛不梳妆,闲采山花插鬓旁。镇日无言压狍线,为谁人做革衣裳。”写出了热爱生活爱美的鄂伦春妇女,尽管不施粉黛,不梳妆打扮,但却喜欢喜欢闲采山花,斜插鬓旁。不狩猎之时,常常从早到晚手以狍皮压线,缝制皮衣。

这几首竹枝词,通俗易懂,形象鲜明,活泼生动,情景交融,语言流畅,词句优美,脍炙人口。读者如饮清泉,如品香茗,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深厚的亲情友情凝聚于字里行间。生离死别,最易动情。11首,几乎占全部诗稿的1/5还多。边瑾原配妻子叶氏,一起生活七年,虽无子嗣,但却举案齐眉,感情甚笃。叶氏亡后,边瑾忆及吟笺凝韵、画稿传情、浅吟低唱、红袖添香的日子,伤痛万分,一气写下了《悼亡妻叶氏》七律6首。“压线每怜劳燕剪,拔钗曾为赎羊裘。无端惊断鸳鸯梦,冷落韶华十二周。”“彩丝谁绣鸳鸯枕,画稿空留蛱蝶图。无那尘缘容易绝,镜花水月两模糊。”“熏香染翰忆当年,学写丹青妙手传。一纸冷金描画稿,半钩冷月擘吟笺。”“罗衾不耐五更凉,谁惜潘郎鬓欲霜。雨冷风凄真落落,人间天上两茫茫。”如泣如诉,声声含泪,字字喋血。哀婉悲凉,绮丽凄美,颇具玉溪生遗风。边瑾对于重如恩师亲如亚父的表叔的逝世,也写下了4首悼亡诗:“应有残魂归月下,顿教老泪洒风前。嗟君一去无知己,空结三生翰墨缘。”“一旦玉楼人去远,千秋华表鹤来鸣……怕对秋窗残月夜。不堪啼断鹧鸪声。”“噩梦忽惊残月冷,吟魂应怯晓风寒……最是难忘他日约,论诗谁复主骚坛。”哀痛之情,难以自抑。人去楼空,孤鹤哀鸣,鹧鸪声断,衰草萋萋,泉路漫漫,知己诀别而去,苦雨凄风袭来,月残魂断,盟主席缺,诗坛韵冷。边瑾以哀景写哀辞,痛上加痛,读之,潸然泪下。

另外,民国十四年(1925年)随边瑾一起来瑷珲支教的岳父周岱龄先生病亡,在送其棺榇回归故里的路上,他还写下了两首七绝,其一云:苍苍松柏夕阳村,浊酒临歧奠一樽。凄绝关山家万里,粘天衰草送归魂。”(《周岱龄外舅灵榇旋里》)此时,正所谓“苍松笼夕照,翠柏掩荒村。浊酒临歧路,关山送羁魂。边陲家万里,落叶总归根”。短短28字,情深意重,愁肠百结,哀切动人。

长亭送别,易赋好诗;灞桥折柳,多有佳作。诗稿中有几首送别诗作,颇值一读。送别时往往会触景生情,留下美好的祝愿。万紫千红的秋天送行,呈现出的是“细草微风双岸雨,青山红树一江秋”(《留别金琢如》)的绚丽景象,以此祝愿其“预期白露黄花节,重洗清樽话旧游。”(同前)山花烂漫的春天送别,则是“离亭柳换旗亭色,行帐风传画角声”(《送徐协领述之升北京副都统》)的动人场面,同时衷心祝愿友人“万里扶摇看直上,迢迢捧檄向燕京” 。(同前)因归乡而离别老友,更是难舍难分。“酒醉旗亭日未醺,一声短笛惜离群。早知此日难为别,悔不当初不识君。”(《留别陈悦亭》)可以看出其深受唐代诗人张籍《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的影响,三四两句更富有哲理,堪称佳句。

总之,《龙沙吟》诗稿中清词丽句横生,美篇佳什多多,深受唐诗浸淫和影响。其绝句或雄浑苍劲,慷慨悲凉,如《龙沙吟》4首;或隽永晓畅,形象生动,如《鄂伦春竹枝词》8首和《观猎》一篇。律诗则深沉细腻,婉曲幽深,情真意切,对仗工稳,语言优美,如悼亡、送别诸篇。

读罢《龙沙吟》,除了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外,更领略了中华优秀诗词的无穷魅力,接受了一次唐风宋韵的艺术熏陶。目前,刘城已将《龙沙吟》诗集点校注释完毕将公开出版。我相信《龙沙吟》的发现与出版,一定会为瑷珲地方史、黑龙江边疆史、黑龙江文学史、鄂伦春民族风俗史等方面研究提供宝贵的文献资料,书写出佳篇华章。 

(作者为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编审,黑龙江省诗词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楹联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