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南辕北辙】琴棋书画说当年

【南辕北辙】琴棋书画说当年

2021-04-07 19:43:19

童年时期的记忆截至今日能维持清晰的,除了“节粮度荒”时“老家”人拎来救命的那一堆蔓菁疙瘩之外,便是在孩子们眼里显得尤为“轰轰烈烈”、。



尽管那个年代因为大人们整日忙于追在领袖的屁股后面文攻武斗打群架而导致游戏资源流失,但于今想来,在自己偷像章、抢军帽、拧灯泡、砸玻璃等诸多革命行动,以及弹球、打尜、摔锅补碗、踢罐电报等一系列光辉实践之余,仍不乏某些大雅之举。撷零一二于此,以示“大葱”有根!


 

故居老宅地处号称“万国公寓”的旧时租借地“五大道”域内,故众多魑魅魍魉、。临街“疙瘩楼”中即有“四大须生”之一马连良的寓所;而家对面数十米处即是花园别墅、青石洋楼,俺那位从没见过面的京胡师傅其时即“蜗居”其间。

 

彼时,天地一色,九亿人民八台戏的文化地基已然夯实,得此之便,每每打开话匣子,不待细调,便总会同时在不同频段欣闻三五个“样板”。长此以往,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厚积进而皮糙、肉厚、成垢、起茧,终致于耳内听觉细胞纷纷聚积、变异、角质化后,砺得一红彤彤亮晶晶光闪闪难得之物,称之慧根乐感,此刻,方才顿觉对面那位的琴音早已破窗逾墙、腾云驾雾、穿巷过街、绕梁有日了。

 

京胡乃京剧“文场”之首,琴师在整个戏班子中的地位,有时令“角儿”们都要敬之三分。无奈话匣子听琴,却是要从念、唱及文武场混成一气的听觉“乱象”之中把那个特别的声音单独拎出来炼的,这对还原所谓配器伴奏曲谱的精准度,无疑是一项艰巨考验,而对当时动辄被大型交响乐队层层包裹、深深压抑着的丝竹之音,则尤其如此。于是那位神交师傅的嘹亮段子便成了极佳的辅助音频实练教材,挂在俺家书架一侧黑暗角落里不知已多少年的那把积满厚厚尘土的京胡,便也才真正成了手中的玩物。当然,初级阶段的噪音,是从“马子”下垫着钢镚,塞满抹布的琴筒中羞答答“弱音”发出的。

 

    随后一个小试牛刀极得意趣的献艺片段,是于小学课堂内接受革命教育的时候,在老师眼皮子底下,将两根皮筋竖勒在铁皮铅笔盒上做弦,用一支铅笔头架起做马,调好音准后,用方圆一米屏息可闻的轻柔音量,将一曲《智取威虎山》“朔风吹”唱段之二黄导板的前奏娓娓抚来。当时前桌那小子正在流着鼻涕聚气凝神恭诵毛主席语录之际,惊闻脖子后边发出的天籁之音后那意味深长的回眸一笑,催人振奋、历久弥新。记得那时他亦在学箫而略通音律,后来因留学去了美国,遂不得其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