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兄难弟”的由来
“远在小河的对岸有点点火光”。这首《远在小河的对岸》的曲子仿佛又将我带到了我的初中时代,那样的一个英姿飒爽的时代。说实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书我刚上初中时并不知道,但它却成了影响我整个中学甚至于一生的书籍,这无不得益于我的兄长与学友,恒文同学。初见他时只觉得很老成,学习很刻苦(因为他有点少白头)。后来在交往中才发现他热心肠。他是我们班的学习委员,我和他被初三的化学老师称为难兄难弟。不过,这还要从那一巴掌说起。
那还是初一的第一次考试。刚考完,成绩还没有出来,数学老师(也即我们七班的班主任)点了恒文的名,要他去办公室,结果去了就是一顿训斥(当时的班主任老师还不知道他考了学年第一名),“你为什么不写解字”,恒文同学没有吭声,班主任上去就是一巴掌,“给你长点记性”。说实话,如果换了我早就哭了。但恒文同学没有,他走出了办公室。
这是我的学友,也是我最好的朋友,他挨了打,我心里怎么能不愤慨,但大家都敢怒而不敢言,只能忍耐老师的“铁血政策”,我说道:“多行不义必自毙”,没想到这句话竟然惹恼了我的班主任老师。
终于,她找到了我的茬。一天,她看见我和另一名同学扔粉笔头,以被学校保干抓住上台亮相为由,惩罚我站了一个礼拜,只要是上课就让我站着,下课才能休息。
这就是我们难兄难弟的由来。
(2)学长对我的教诲
体育课是我们自由活动的时间。初一的课程排的并不满,还有玩耍的时间。别人尽情的玩球,我和恒文同学却在一处阴凉地方闲谈,我们谈天说地,聊个人理想,聊来聊去他说道:“我喜欢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是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著,很耐人读,也很励志。”
我从来没有读过这样的书,以往只是看过传奇故事,神话故事,至于名著,最多只看过《伊索寓言》。我不好意思的说:“如果要我给你介绍什么书的话,我首推《三国演义》,虽然我也没有看过原著,但我听父辈们说那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于是我们分头行动,他看起了《三国演义》,我则央求父母去书店买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都如饥似渴的读起来,当语文课上学其中的篇目生命的意义时,其中的名言我已是朗朗上口了,于是我和他也成了最要好的朋友,为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做了铺垫。
我们在一起研究问题,谈论人生理想和生命的意义,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我们联系在一起,我们称兄道弟,正应了那句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们在一起聊孙中山,,辛亥革命,共和国的建立,我们很佩服诸葛亮的《隆中对》和舌战群儒,也立志努力学习,将来要成为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才。一部较好的小说,的确可以扭转一个人的人生轨迹,甚至改变一个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经过我的仔细阅读,我甚至觉得我就是保尔·柯察金,然而此时,我更加注意和尊敬介绍我书的这位兄长,他已成为一位能够影响我人生轨迹的举足轻重的人物,我于是在很多地方都像他学习,当我说明我的心迹时,他谦虚的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更加增加了对他的崇敬的心情,于是我用保尔·柯察金的言行要求自己,在他的帮助和带领下修正错误,将弱势学科变为强势学科,我伟大的兄长。
后来,爸爸为了我买了《三国演义》,我又如饥似渴的读起来,这成了第二本影响我人生轨迹的书。
(3)坚持让人的信念之树永恒
在学长的帮助和教导之下,我努力赶超,逐渐成绩就赶了上来,在初二成就的进步就初见端倪,那时候自己和学长走得很近,关系也非常的好,我们还是那样在一起谈天说地,但学习的时间充斥了我们的整个业余时间,真的是没时间“瞎扯”,那时候我自己也非常的知道学习,因为自己能够给自己下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学完多少科目的内容,多少知识,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自己真是有那么一股冲劲和敢于登攀的劲头,不怕苦,不叫累,后来老师也不得不对我们两个刮目相看,不过自己的学习也好,做学问也罢,关键还是在自己,你自己不去学习,别人再怎么使劲也是白搭,有句话叫做“主观不努力,客观找原因”,“少赚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那时候,父母对我成长的帮助也很大,还有外公和外婆的关心和爱护,谁家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理想,这个理想要付诸现实,却要求你要不断的努力,不断的求索,外公对我的要求就很严,母亲对我的要求则更加严格,学校有老师的严格管教,到家里又有父母和姥姥姥爷的管教,这种日子过得确实是别开生面,别有滋味,我想,我的学问能有今天的见识,关键在于父母的、长辈的和学校的教诲是分不开的,就是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的教诲,而不只是单存的一个方面。这些年,自己在艰难的求证和求索着,是直觉告诉自己,自己所选择的道路是没有错误的,只有坚持,才能让人的信念永恒。
(4) 人,还是要面对现实的
经过了那次暴风骤雨般的洗礼后,我们的钢铁般的战士理想同志就变得更加坚强起来。他坚信,就没有那过不去的火焰山,也没有那过不去的坎——只要我们努力。努力是带我们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径。勤劳+勤奋,常听人说勤能补拙的他不相信眼泪,也不相信这世界上真有有傻子,只相信这世界上有不去努力的人。
历史就这样的重新回到了初一下学期,有多少人掉队,原来七十余人的班级现在就剩下五十余人了。这是一种精英教育,也是一种逃淘汰赛。你学习成绩不如他人,就只能被拉下,成为落伍分子,落后分子,当上天眷顾一个人的时候,便把一切好的东西都拿给他来分享;当人倒霉的时候,喝凉水都塞牙。但是我们的主人公却不相信这些,他要为他的,自己的命运而奋斗,“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挨整不能成为学习不好的理由,越是挨整,你就越是要上进,越是要不断求索。屈原有言:“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求知和求索之路是充满坚信和坎坷的,也是曲折的路程,而一切新事物的发展必须要经历长期、艰难、曲折、复杂的斗争过程。只要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有信念支撑,只要我们还有奋发向上的勇气和精神,我们就一定可以摆脱逆境,去取得成功。
逆境是可以摆脱的,然而顺境来了之后,你还要学会在顺境之中行驶航船,也即你要付出更加大和多的努力,以顺境为伴,以顺境为伍。因为只有在顺境中,成功来的几率才最大。最可笑的是那些与成功只是仅在咫尺却天涯两隔的人,然而如果用过程论的观点来看的话,这种人似乎也是十分的可敬,因为“天空没有留下飞鸟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逆境和顺境的差距和转变往往只在一瞬间,关键看你在关键的时刻如何去选择,如果我在那样关键的时刻选择停下自己的学业,那么今天大家就不会看到在我的笔杆子的流淌着的汩汩的文字,也更不会有自传体的三部曲了。
这些事情时过境迁,担仍然停留在他的脑海中,像永远沉淀在那里的梦,还记得高二时学过的徐志摩的诗,“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5)遇到困难时,我们该怎么办?
想一切问题,办一切事情,挑战在所难免,困难也在所难免,要想取得成功,你必须克服和战胜困难。我们不能忽视和忽略学习中的困难,往往越是困难重重,矛盾重重,我们越是要正视困难,战胜困难,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的去战胜困难。当年学习的最大困难就是熬夜,成天开夜车,但习以为常了,也就不觉得是个事情了。前途光明,道路十分广阔、我们都信心十足地、百折不挠地、不辞辛苦地去战胜和克服困难,坚持必胜的信念,坚持我行,我可以的,我一定能够成功。世上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也没有过不去的坎,有信心有勇气,才能有奇迹。
(6)关爱学生的老师
时间就是这样的一点一滴的过去,转眼间到了初二,我们换了英语老师(是个漂亮的女老师),她姓陈,她的教学方法得当,而且十分关心学生,也爱护学生。当时的老师们没有不体罚学生的,但只有她例外。记得一次,他给我后座的学生答疑解惑,我的凳子腿是翘起来的,一下子落下去了,压倒了她的手,老师喊了声疼,但她却没有任何的怪罪我,我说老师,对不起。她说,理想,你不用说对不起,你把英语好好学就行了。我心想,这是多么好的老师啊,非但不体罚学生,还是这样的关心爱护学生,我一定好好学习。每天一上课,她用一口流利的英文问大家“Good morning everyone!”,然后大家向她问候“Good morning teacher!”,今天开始讲第几课。
她每天给我们留大量的作业,还要求我们背课文。但我们都非常喜欢她,因为她不像我们的第一位英语老师,我们都背地里叫她老巫婆。她没事就讽刺学习不好的学生,比如我。而这位新英语老师呢,却激发了我们对于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我在英语课上学习的非常刻苦,也表现得异常积极,每篇她布置的文章都能倒背如流,因此我便特别得到英语老师的喜欢,成为她的得意门生。
初二下来,大家的英语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等待我们的据说是一个黑色的初三,只有熬过去,才有前途。我们都有信心,也有勇气,真的是这样,尽管实践证明的确有不少人掉了队,但还是有人义无反顾的坚持了下来,学习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大家于是挑灯夜战,日夜苦读,然而却自得其乐,自得其所。
学习的确是个苦差事,但只要大家能够体验其中的乐趣,自得其乐,坚持就一定能够出成果。苦尽甘来,先苦后甜。于是大家发扬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抓紧实践努力学习。看看自习的教室吧,同学们笔耕不辍的做习题,老师认真的讲着,同学听的也认真。然而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初三本身就是一场淘汰赛,锻炼了真金,也淘汰了渣滓(或许不能这么叫),而在这个阶段,又一个朋友走进了我的世界。
(7)物理课代表
他是我在初中时期交下的第二位好友,他是我班的物理课代表和体育委员。
他是一个很尽职尽责的物理课代表。学习不辞辛苦,也任劳任怨,早起鸡鸣,夜眠三更的。记得他喜欢听任贤齐的《伤心太平洋》、《兄弟》、《我是一只鱼》。那是初三的那年冬季,英语老师为我们几个学的好的同学进行加强型补习(不收钱),我和这位物理课代表,还有当时的数学课代表在去英语老师家的路上,他俩唱起了任贤齐的《伤心太平洋》,我说你们注意点,别把狼喊来了,野狼嚎啊!然后我们三人大笑不止。我们是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这就是在那个苦涩年代的唯一的浪漫情怀。
还记得这个物理课代表后来和我成为最要好的同学,这后来成为全班学生友谊的典范,他那时在我的前座,个子很高,但是也在第一座,我真是比较的佩服他,因为离黑板那么近,他都没有近视。他学习刚开始也不行,后来和我一样也赶了上来,在这里有一定我的功劳,但是主要还是他自己的努力,初中比较讲究文理的一致性,因此文理科基本也全学习,他刚开始认为文科不是很重要,再有因为他还是初二和初三的物理课代表,只要学习好几个理科就行了,但是我对他说,“你也要学习好文科啊,光是理科好你可能连初中都不能够毕业”!结果当然是这样,他听了我的劝说,后来他和我一样的赶上来了,他用理科带动了我的理科,我用自己学习历史、,终于我俩的学习成绩都上来了,然而这里面,其主要作用的如果说不是老师,那也要说是恒文同学了。
其实嘛,那个年代的学习,只能用“刻苦”的两个字来形容,因为不分主次的学习,这些科目最次是结业,可能还有是中考的学科,我们上学的路上都在思考和记忆以及回忆自己所学的内容,记得一次,我和这名物理课代表在一起走路,我就发现他有些走神,我在问他在琢磨什么,他说他在背昨天英语老师布置的课文,我问他,“那你不耽误走路吗”?他说不耽误,结果我俩走到前面,他就撞到了一棵电线杆子上,因为电线杆子正好在他前面,而我的脸也是面对着他的,那个年代啊,上学路上头脑里都是课文。
不光他是那样,连我也是那样,我们的这种学习方法,当时叫做“见缝插针”或这叫“钉子”精神,因为时间紧,学系任务重,学习的科目多,我们也只能利用好一切的时间,包括上学路上和校车上,学习的东西多的我们如果不利用坐校车的五分钟时间复习头天晚上背过的单词或是课文,到学校如果老师让背诵自己有一句不会那是很丢人的一件事情,这其实是一种“荣辱观”的体现,而大家的考试,也体现了“进取一名为荣,落后一名为耻”的“荣辱观念”。没有时间,就得去挤,我们要做作业,又得背课文,那就得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有时我就恨自己怎么就一个脑袋,怎么没有长两个呢?
还记得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作品《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中保尔和几名同学在神甫家里的面团子里撒烟沫子的事情,我半开玩笑的说,那是因为当时是沙皇俄国统治的年代,所以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现在我们怎么就不能了呢?因为什么样的社会造就什么样的人啊!
(8)我与历史课代表(初中学习的有趣经历)
初中的课程,说起来比高中的课程只多不少,而且每科有每科的特点,开始学起来可能很吃力,但只要你肯吃苦,跟得上,上了道就好了。一般说来,前面课程是后面课程的铺垫,一环扣一环的,你一步也不能拉下。要是有一步没学习好,那你就真的被拉下了。初中三年级我们班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好像有某一科的课代表就换了好几个,老师的意图没别的,就是普遍的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我还记得初三上学期学的是世界历史,历史老师刚接我们班,没有课代表,就拿这个课代表的名额来鼓励我们,“你们谁期中考试拿全班最高分,谁就是历史课代表”,我想啊,我在初二的时候就有历史学家的美名,不如这个课代表咱先代为取之,所谓“天予不取,必受其咎”,于是便下了苦功夫,认真学习历史(原来初中学习好的时候的成绩竟然是让历史和英语的学习带上来的,后来就什么学科都好了,再没有了偏科和弱项,那时候学世界古代史,很有意思:什么古代埃及,金字塔,木乃伊,印度的古诗《漠河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等等),结果那次尽管很努力,历史考试结果出来了,我竟然是全班历史的第二名,而第一名是被一个女孩拿得的,老师说那就让这个女孩子当历史课代表吧,我说那当就当吧,老师怕挫伤我学习的积极性,“我看这样比较好,我们来个课代表轮流制,就是要是谁拿下回的第一,谁就是历史课代表”。我说好,女孩也说没意见,结果历史课代表就没有确定下来。后来连续三次考试,我历史都拿了全班的最高,尽管老师的再三劝说和女孩子像《三国演义》中陶谦三让徐州似的让步,然而,我为了照顾女孩子的情面,断然做出决定,不做这个历史课代表,连历史老师也说,理想,这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我说没什么的,任何同学的学习的积极性都是很重要的,不要挫伤她的积极性,我对老师说:“平时我没事可以帮助她发发历史卷子,多帮助大家答疑解惑,尽管不是课代表但我也尽到和历史课代表类似的职责和义务了。”后来才听说中考压根不考历史,历史只是作为初三的结业考试来衡量学生的成绩,但是,这对于我个人唯物史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记得在初中的岁月里,历史的学习是我的最爱,历史老师经常讲,“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那么,,他的事迹就为我们所熟知,成了我们学习的话题,他的革命精神和事迹就很大程度上的影响了我们,据说他可以同时下四盘棋;那种惊人的工作和干革命事业的毅力和勇气,鼓舞着多少代的俄国人和中国人,我想当然也有保尔·柯察金,可以这样讲,,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而尤其其产生的列宁主义,。
(9)初三那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寒假
那年初三的寒假,我们的学习异常的刻苦,真的是拼上了命了。课改加那时所谓“文理大综合”,一切科目都得学习,作息时间也和平时一样,早6晚12,有时偶尔能看看电视剧。记得那年正值黑龙江电视台播放的《英雄无悔》,安徽电视台播放的则是《小李飞刀》。每天到新闻联播时间看看新闻,在就是看看这两部电视剧,苦行僧般的日子,那时我们听说有个印度人叫做甘地的,每七天都要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天斋戒,我们则是天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十年面壁图破壁,难酬涛海亦英雄”。那种遁世日子,也是一种无奈,也有颇多的感慨,也是一种乐趣,成天:书,记笔记,书,写笔记,作业题,如山如海的作业啊,但那时是真的很有乐趣!仿佛自己已经身临到了所学知识的仙境中。记得在学习巴黎公社运动的时候,自己不禁吟唱起了欧仁·鲍狄埃和比尔·狄盖特做的《国际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是啊,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10)关于记忆周期
记忆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尤其是在学习知识的记忆中,一个好的学习的人,都是一个拥有良好记忆的人。然而,要充分掌握自己的记忆周期,却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了,究竟它是一天,两天,还是十天八天,甚至是半个或是一个月,究竟我们的记忆周期是多久,我想只有勤奋学习,勇于实践的人才知道。我们只有通过这方面的实践,才能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扬长避短。扬长:也即发挥自己的记忆优势,发现自己的记忆周期,时常回想一下自己记过的知识是不是始终还在自己的脑中,还在自己的记忆里;避短:就是指我们一定要在自己记忆的周期内,在记忆将忘还没忘的时刻,记忆或者说是回忆起我们所学习过的知识来,而绝对不能超出这个周期。你对这个话题不妨一试,比如说自己在早上记忆十个单词或是一段古文,那么你在中午的时候是否还能够记忆或者说还能背下这些东西,那么到了晚上呢,到了第二天呢,三天五天之后呢?我们要做一个记性好的学生,而不是做掰包米的“黑瞎子”,掰一棒扔一棒的,一次这个周期就得掌握好,得时常温故,也即温习过去的知识,使之不被忘记,永远背记忆下去,这样才能应对中、高考,初中的知识最起码要记忆三年,而更有甚者你要记一辈子最好,因此提高记忆的利用率,加大记忆的周期,就需要我们不断的练习自己的脑力,我初中时期的脑力也不是太强,那时候十分崇拜和敬佩我们的黄学长(也即我的好友),然而自己在和他探讨学习方法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出了自己的记忆周期,还有那就是:你要是想学习好就必须“博闻强记”,用心学习,用心思考,利用一切时间。没有人天生是个傻子,也没有人的脑力天生比人差多少,都是后天的努力导致人的脑力的进化。后来自己通过实际的学习真的发现了这一点,就是脑力也可以不断进化,而学习是最好的进化,也只有学习才能进化,也就是老师们说“针越用越明,脑越用越灵”。后来我的记忆周期也逐渐的变得长起来。到中考的时候自己的记忆周期也达到了顶峰!
(11)中考的回忆
记忆像小溪一样流淌,仿佛又把思绪带回了2000年,那样一个让人心潮澎湃,斗志昂扬的年代,那一年,我升高中,中考,天气很热,大家都汗流夹背,热得不可开交,学校内是莘莘学子的身影,校园外是他们的家长,家长们怀揣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理想,静静的校园外等候。
我的笔在试卷上刷刷的走着,思绪像飞快的旋转,这些考题对我来说已经是轻车熟路,家常便饭,像我们这样学习好的学生,深知道要对付这些考题,全靠平时的积累,再细细分析,题目都并不难,关键是我们脑子里有这些东西。我记忆出奇的好(曾经八分钟做完一篇化学卷子,成绩出来是91分),也曾经为多名老师所表扬,英语老师劝我留校任教,我却以年龄小推迟了,语文老师说我背诵《论语六则》能倒背如流,,我初中不偏科,科科都好,就没有弱项。
考题一道一道的答完,我观察了整个考场,我是第一个答完每一科的,准确率有多少,估计也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对自己的成绩也是充满信心的,我自信的以为,完全可以考上重点高中,结果当然是如此。
回想初中的每一个细节,有汗水,有眼泪,有勇气也有彷徨,多次缔造神话的我完全不相信眼泪,曾几何时,自己也是班级里的二十多名,虽为名落孙山,但同小学名列前茅已有天壤之别,在班级中的地位与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更是大打折扣,而自己通过努力,又成为了老师同学们心目中的天之骄子,这个社会如同《天演论》中说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你要是在竞争中落后,也就只能落伍于人,永远也赶不上时代。
初中的夜晚是静悄悄的,前半夜你是无眠的,也别想睡觉,因为有一大堆的作业和习题等着你,也许你觉得无助,可是你不坚强也没有能顶替你,坚强的挺住,熬过来,“少年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努力学习,作业的全部完结而得到休息,虽然很累,但也十分充实,心想自己为的是什么,是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并将他们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每当想起夜深人静的时候,烧一壶苦茶,我平素里最喜欢辛弃疾的诗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而自己做的每一道题,不也是为我们将来中考打基础——沙场秋点兵吗?想到这里我会意的笑了,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每当想起自己为前途和命运而努力奋斗,自己不由激动万分,因此自己歌颂我们的青年学子们,将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应当为一切有志青年学习和效仿,是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全部投入了自己学习的事业上。
(12)母校,请原谅你的学生们,我们还得离去
人常言,“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那对我们来说就是“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学生”,对于我们这些初三的学生来说,母校在我们的心中是再亲近不过的了,因为我们在这里学习过也奋斗过,母校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都是那么的醉人,都是那么值得留恋。 还记得小学升初中的那段岁月,拿到重点初中的入取通知书,全家人都高兴的跟过年似的,那是怎样的岁月,怎样的别致心情啊。三年了,想想在这所学校里发生的一切事情,心里多了一分惆怅,一分回忆,一分留恋,这就是我们的母校,一个令全县小学生向往的地方。 还记的自己也曾经被人埋汰为“不争气”的学生,埋汰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记得初三的一个夜晚,自己回想起这些往事,将喝剩下的茶水全部倒在自己的头上,这么一倒,人果然更加精神了,后来和同学说起这件事,你可真的是醍醐灌顶啊,是啊,往事不堪回首。 忆往昔的“峥嵘岁月”,有“风卷红旗过大关”的浪漫情怀,有“落花时节读华章”的谆谆教诲,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苦涩和青涩,还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时光的凝滞,但总的说来,初中的时代过得是美好的、青涩的回忆,那种回忆凝聚在了时间的尽头,就串成了一首赞歌,形成了青涩的梦!
(13)初中时代的学习方法的总结:关于学习当中的与时俱进
人都是有弱点的。那么如何看待自己的弱点,我觉得人就应该与时俱进——也即同时间一同进步。今天的自我超越昨天的自我,而明天的自我又超越今天的自我,做到“博学三省,温故知新”。例如,学习方面,上学时每天晚上睡觉之前,把每天学过的知识像过电影一样在头脑里过一遍,回忆每堂课的细节。比如每道题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分析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要这么想,并且培养自己这种做题的想法。做人也是一样,每天睡觉之前,将自己这一天的做人处事的经历像放电影一般的过一遍,这样就能够想到自己那些事情做得对,哪些做人与处事的的风格需要要继承和发扬,那种风格需要摒弃,我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战胜自我
所谓战胜自我,就是可以使自己向着好的、向上的方向发展,我记得我这个人在初中的时候,尽管不会吸烟,但是缺点还是蛮多的,老师也说我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错了再改,改了还犯”。但我们得不断总结,为什么我们不能让自己更加完美,更加完善呢?那就需要我们真正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比如,初中时我就是马虎,就是不虚心,就是爱耍小聪明。那我们就得克服自己的马虎,不虚心和小聪明,这就要使自己在性子上进行改变。
马虎,你就得在做习题的方面去改,要想去掉自己题做的快但不够准确的局面,那你首先所学的知识就必须扎实,敢较真碰硬,钉是钉铆是铆的,不能是老师一提问乱说一通,“狗咬嚼子,胡勒啊!”对于书本上的公式、定理、定义和结论你必须熟知硬记,因为“孰能生巧”,这时再去与比你强的学生去PK,你就有十足的胜算,到时候就可以“是马是骡子拉出去溜溜了”,事实证明你也不差的!
不虚心,大概就是说我不愿意向别人请教学问,题目,总是不会自己一个人在那里憋着,闷着,平时和大家商量的时候比较少,不注意群众智慧的运用,尤其是在做数学题时,一条道跑到黑,就是做错了也不回头,然而我在初中老师们的教化也能同大家研究学习,自己改变得很快,飞速的进步起来。
耍小聪明,这一点要加以克服也并不难,关键就在于做题是多演算,多计算,做题时切忌粗枝大叶,瞎子摸象,把每道题中的每句话吃烂嚼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