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笑傲江湖》里,衡山派是奇葩的门派。
在江湖上厮混,精研武功才是正途,可衡山派偏不,历代高手都喜欢玩音乐,是最有艺术气质的门派。这一点不仅是五岳剑派内部的共识,在整个江湖大约也能得到公认。
衡山派之前诞生过哪些音乐大师?我们并不知道,可不打紧,只消看看他们当代诸人的音乐造诣便能让人知道厉害了:
你看,掌门人莫大先生外号“潇湘夜雨”,一把胡琴不离手,有“琴中藏剑,剑发琴音”八字外号,堪称江湖首屈一指的乡村音乐大师。
他的师弟家资巨富的刘正风刘三爷,则吹得一手好洞箫。他与曲洋所创的《笑傲江湖曲》代表了江湖音乐圈的最顶级水准,绝对是高雅音乐当仁不让的代言人。
另一位师兄弟鲁连荣,书上虽没说他擅长什么乐器,但瞧他忙着掺和华山派气宗剑宗之争,我们可以适度推测:他是一位鼓手,最擅长的是敲边鼓。
都说音乐陶冶性情,可惜,刘正风的灭门惨祸偏偏从音乐开始。
二
在音乐这事上,能让刘正风瞧得起的人不多。
没办法,他家财万贯,自小生活条件优越,搞音乐自然选择高雅的阳春白雪。他的音乐天赋极高,在衡山派算是强爷胜祖,根本不做第二人想。在他眼里,师哥莫大先生的胡琴充满了市井味儿,往而不复一味凄苦,实在太俗气了。
在莫大与刘正风之间,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他们俩是师兄弟,又同为音乐家,可他们不合的事儿却闹得整个江湖都知道的一清二楚。
更有趣的是:在江湖的固有印象里,刘三爷不单音乐造诣强了一筹,连武功也是刘三爷强过莫大先生,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刘三爷自己也这么认为。
对于和师兄的不合,刘正风曾向他的知音曲洋解释说:“我师哥行为古怪,教人好生难料。我和他不睦,决不是为了甚么贫富之见,只是说甚么也性子不投。”
性子不投只是表面原因,乔峰和马大元性子不投,也没让外人看笑话嘛!刘三爷的话当不得真,他与莫大先生不合的根源在于他们是同行,同行是冤家。
三
比同行是冤家更惊悚的,是文人相倾。
在关于莫大的那篇文中,我说过:莫大先生是千百年来知识分子从政的真实写照。很多朋友不同意,但在笑傲世界,莫大不是个例。
是的,属于知识分子(文人)从政的不止一个莫大先生,还有刘正风,还有江南四友。
在五岳合一或一统江湖的大一统背景下,,陷入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的两难困境,而文人相倾又会让局面更加复杂。
刘正风的金盆洗手仪式被嵩山派高手们阻断,他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刘某此刻心中已清清楚楚,想必是我莫师哥到嵩山派左盟主那里告了我一状,说了我种种不是,以致嵩山派的诸位师兄来大加问罪,好好好,是刘某对莫师哥失了礼数,由我向莫师哥认错赔罪便是。
在这件事里,刘正风误会了莫大先生。,文人互相倾覆的事从来都不是什么误会,甚至从古到今史不绝书。
四
从政的文人大多是弱者,具有天然的依附性。
在这个过程中,文人们会出现一个值得注意的悖论:他们投身门派当中,但前提是他们的加入不能成为自我牺牲的根源。
鲁迅讲过一个故事:他参加过一个组织,组织让他去刺杀清廷的某大员,他就问他死了谁照顾母亲?没人回答他。同样的,在五岳剑派要求人人整齐划一的巨大力量面前,刘正风想保持完整的自我很难,难于上青天。
竹林七贤为什么选择浪迹山林?不是他们个性如此,,他们很难通过主观努力去改变什么,只能求诸己身来获得内心的解脱。在笑傲世界,最具有魏晋风度的刘正风和曲洋也存了相同的想法。
刘正风说:“最近默察情势,猜想过不多时,我五岳剑派和魔教便有一场大火拚。一边是同盟的师兄弟,一边是知交好友,刘某无法相助哪一边。”
他希望通过金盆洗手避开江湖上的恩怨仇杀,从而置身事外,免受牵连,甚至不惜自污去捐了一个芝麻绿豆大的武官。
然而,,一切徒劳无功。
五
莫大先生小心保护着自己,一直活到了最后。
刘正风远不如莫大先生小心谨慎,为了朋友和精神的独立与自由,他不惜拼上身家性命,甚至在经历灭门惨祸后,还能轻易放过了手中的人质。
在笑傲世界的叙事中,莫大先生的《潇湘夜雨》和刘正风、曲洋的《笑傲江湖》殊途同归。只不过前者隐晦,隐晦到近乎苟且;后者更鲜明,鲜明到必须付出极端残酷的代价。
隐晦让人迟钝,鲜明则让人触目惊心。
当一切尘埃落定,莫大先生活着,而他的衡山派却已名存实亡,他的几分赤子之心只保住了自己。刘正风死了,全家都惨遭灭门,他的天真与善良却通过《笑傲江湖曲》传递了下来,并将继续唱响江湖。
在这隐晦与鲜明之间,是千百年来宛如星火却不曾断绝的文明之光。
你知道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这里,你读不懂武侠…………
莫大先生:活下来,不是他比别人更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