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不说,也许我很多的朋友都不知道,我曾经还学过琵琶。
估计有不少的中国孩子都有相似的经历:妈妈(爸爸)拉着你的手,笑吟吟地把你领到老师跟前,老师看着你满面春风地点头,向爸妈保证着什么。幼小的你看着其他认真练琴的孩子们,惊慌失措,老师淡定地说:“没事,今天就开始学习吧。”
“没事,今天就开始学习吧。” 七岁的我就莫名其妙地开始了五年的学琴之旅。
其实,在学琵琶之前,我还去找了钢琴老师。我记得,教钢琴的老师在少年宫的另一个小院,房间里拉了窗帘,没有太多光透过窗户,所以屋子并不敞亮。老师坐在琴凳上,她扎着马尾辫,显得很年轻,她的右手放在钢琴上,左手放在腿上。她让我伸出手,仔细地看了看,然后想了一会儿,然后说:“嗯,虽然手有点小,但是还是可以学的。”
我大概是感到了一些欣喜吧,感觉学一件西洋乐器对于女孩来讲真的是很棒的事。但是当时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能为我买一台很好的钢琴,我爸妈考虑了很久,还是带我学了琵琶。
可是,学琵琶的前四年,完全不如我想像得那么浪漫有趣。尤其是对于当时特别贪玩的我来说,每天两个小时的枯燥练习简直太难熬了。(哈哈,当时的我也许是个“叛逆少女”)所以,在那些漫长的练琴生涯里,虽然没有出现电视剧里经常出现的用录音带代替练琴的场景,也没有把小说发放在琴谱面边变弹琴边看书的荒唐事,前期的我一直不能与它和解,也经常和我妈“斗智斗勇”。最严重的一次,是在练琴的第二年,我由于摔坏了第一把价值三百多块钱的琵琶,瞒着我妈停练了一星期,结果在老家过年时被发现了,我妈大发雷霆,把我关在“小黑屋”里自省,最后以我的一封道歉信和一把新的价值三千多块的琵琶收尾,这看起来是个happy ending。虽然换了琴之后,我的练琴之心变得虔敬了不少(可见人对于三百块和三千块的待遇果然是不同的,嗯…这是玩笑话),但是仍然不能百分之百地爱上它。
考级是令我彻底爱上琵琶的另外一个绊脚石。虽然练琴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考级,可大多数小孩都会走上这样一条路。我最后的一次考级是考七级,那个时候我已经练到了八级。当时是小学五年级,我抱着琴,战战兢兢地坐在椅子上,面对着三个面无表情的考官,开始弹《彝族舞曲》。我想着老师平时说的:要和音乐一起律动,快的时候要稳,慢的时候不能拖沓。结果,我越弹越紧张,额头开始流汗,腿开始发抖,完全不敢抬头看考官的神情。一曲罢,我几乎精疲力尽,抬起琴,匆忙地给老师鞠了一个躬,然后赶快离开教室,吸了一大口外面的新鲜空气。这种经历又继续“无情”地复制到我之后的每一次大大小小的比赛里,所以我每次得到的都是二等奖,从来没有获得过一等奖。
尽管如此,我的琵琶老师却对我非常有信心。虽然她平时非常严厉,骂起人来一点都不含糊,看到我弹错了也会很不满,但从最初的大班到后来的一对一,老师一直鼓励我加入表演示范的队伍里,她也在每一个暑假都叫我去参加公开课的表演,让我坐在第一排,每一次的市级比赛也从来没有落下我。这对我来说,当然是莫大的激励,但更多的是惶恐和不安。我知道和其他的同学比起来,除了多那么一点点的乐感,没有任何优势。我的手又小又不灵活,从小琴换成大琴的时候,手指连基本的把位都够不到,只要一弹到快速的部分,左手就立刻僵硬,经常胡乱地混过去,所以考级的时候总会出小错,在和大家一起表演时也一直胆战心惊。其实现在我知道,这些都是借口,当初弹不好的原因,是当时的我不相信自己能弹好。(不过和我同时学琴的同学后来都有在初高中见面,这也是后来的缘分~)
九年前,在刚进入三帆中学后的第一个月里,我对我妈说:
“我不想练琵琶了。”
我本来以为她会指责我,毕竟她对我当初的期待是如此之大,但是令我惊讶的是,她很平静地说:“不练就不练了吧,和Xu老师说一声,她还挺喜欢你的。”
和老师郑重地说了再见并且表达了感谢之后,我的五年弹琴之旅就结束了。我对我自己说,没关系,毕竟上了初中后学习压力变重啦,学习声乐参加合唱团占据太多时间啦,我可以干更多的想做的事啦。但是,我能感觉到,我对于琵琶,是在我要放弃时才真正想去了解它,而不是去敷衍它、应付它。而且什么是我想做的事呢,我也不知道。
放弃学琴后,我全心全意地学习美声,我父母也全力地支持我。两位老师对我非常好,有好的比赛的时候鼓励我参加比赛,没有比赛的时候,给我找其他机会表演,有时练晚了他们也会留我在家吃饭。从2008年的冬天到2015年的夏天,我几乎每周都会去老师家练习,因为唱歌,我也认识了一群优秀的小伙伴,得到了很多肯定和欣赏。不过,上了大学之后,我还是暂时放下了几乎变成我生命中的一部分的声乐。(许多人都说好可惜,我只能笑着应对,因为内心的挣扎只有自己知道。在大一的时候,我几乎不能完整地唱完一首歌,一开口就会哭,想起很多之前心中不舍的回忆,但后来这种抵触和害怕消失了,唱歌已经与我无法分割,它是我抒发情感最好的方式,我不需要再为得到别人的认可或者其他的原因而做。只是,我开始发现自己不是那么愿意去在人前表演,也许我一直在等待那一个特殊的观众。)
今年寒假,我在“放下”音乐很久后,看了《摔跤了爸爸》,结果还是哭得稀里哗啦的。我想起我妈妈,在小时候她逼我练琴,却接受了我学琴的半途而废,并鼓励我坚持学习声乐。她现在已经无法发替我决定我人生的抉择,也没办法就再逼我学任何东西,看着纠结的我也只能心疼,然后看着我的背影慢慢远去。她早就想清楚,并不是所有种子都能变成花结成果,并不是所有期待都能变成现实。只是,她最近经常对我说:“你有没有坚持地做一件事,然后把它做完做到极致?如果当时你做得久一点,是不是事情就会变得不一样?其实很多事不是你做不到,是你不相信你做到。”
这个问题仿佛又让我变成了十年前的自己。是啊,如果我当初坚持再坚持一点,我也许,就能把我对于琵琶迟来的好奇变成特长;如果我当初再坚持一点,也许我就可以去试试考杨鸿年老师的合唱团,和其他更有经验的人学习;如果我当初再坚持一点,我也许就可以...... 我是不是,是不是可以更自如,更快乐,真正地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所有的问题和纠结的源头,似乎都回到了不自信的自己身上。
我现在早就不敢说自己是弹琴的人,因为我连琴谱都读不懂了;我的肌肉群得到的刺激也不如之前频繁,声音也不如之前澄澈好听了。但是我很感激自己能够想起它们,因为它们是我之所成为现在的我的非常重要的元素,我练琴时痛苦的彷徨,我无比想念的声乐练习,都是我生命中无法抹去的记忆。用琴声、歌声、父母的唠叨声伴奏的童年,让我成为了感性的温柔的人,这是我十分感激的。而且,我也慢慢理解父母让我学音乐的初衷和良苦用心,这种由音乐带来的细腻的感知力和爱心,是我人生的财富。
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把这种陈年旧事写出来。我总是羡慕别人有很多故事,别人走过很多的地方,一想到自己,就觉得像一张白纸,没有可圈可点的地方。然而,我毕竟只能看到别人精彩故事中的绚烂的一页,我可以也必须看到自己的全部。这种探索,可能被写personal statement的压力支配,可能是被兄长苦口婆心的督促以及他的个人经历所刺激,但更多的,是我很想找到自己的故事,找到自己愿意为之坚持不懈的热情,以及我对自己的定义。这大概是能让我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世界的最好方法。
所以,我要重新开始更新这个被我荒置已久的公众号。也许会出现类似《我和韩剧之间说不完的故事》这种俗套剧情,也许会有我对于综艺节目的日常吐槽,也许会有我对某次“心动”的回忆(?),但更多的会是书评、影评、音乐剧评。希望这个公众号,或者公众号的读者们,可以让我捡起被我任性地放下的热爱+发现没有被发现的惊喜,记录下我在接下来可预见的或忙乱或纠结或悲伤或开心的七八个月中的各种脑洞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