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兰州的一位老同学的电话,告知我恩师正斌先生因车祸去世的消息,我心顿时一沉,心情惋然而不禁潸然泪下。
恩师正斌是我的文学启蒙老师。1996年,初中二年级,我从漫水滩中学转学到陈庄中学,班主任正是石正斌老师。他个子高大,皮肤白皙,方形的脸上总是戴着黑框眼镜,常年穿着一套灰色洗的发白的西装,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总是带着温婉腼腆似乎不好意思的羞怯笑容。他喜欢书法,能吹一口优雅的笛子。也热爱文学和诗歌。
我那时候狂热的喜欢文学和文学作品。常常因为读那些迷人的课外书籍而,落下了数理化的功课。也常常写些如今看起来幼稚可笑的诗歌和小说。东西写的很多,集了厚厚的一本,我便洋洋自得的交作业似的交上去。等待他的夸奖和批复。
他似乎吃了一惊,就作品的数量而言,而不是质量。那时候的小说,诗歌,今天读起来,几乎没有质量可言。
但他从那以后对我是刮目相看的。他认真的看完了厚厚的一大本子我写的胡言乱语,并且认真的像批改我们的语文作业一样的,用红笔把错字,错词,甚至错误的思想都一一做了批注和修改。 因为看到我的文章里面有消极颓废的思想和倾向,后面还附着他写给我的一封信和一首诗。
信和诗内容如下:
人生并非花的世界,时常荆棘丛生,甚至是险象环生,对于勇敢者来说攀登峭壁绝顶,才有真正的风景,无限风光在险峰!
我曾经读过很多名人传记,从中受到极大的教育,懂得了生命可贵。当我迷惘痛苦之时,一想到他们,便如鲁迅想到藤野先生,又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不妨多看一些这方面的书籍,他对人生的启迪并不亚于世界名著。
20岁之时,我也曾有过精神危机。当我看到初中同学都考上大学之时,他们春风得意,我却怅然若失,于是就有削发为僧,云游四方的荒唐想法,但终于没有那样做。因为耐不住寂寞。我既羡慕他们,又嫉妒他们,他们成了天之骄子,而我要去做孩子王。为了寻求心理的平衡,也因为爱好的缘故,中师毕业之后,我参加汉语言文学自学考试,那时还幻想争取做个优秀毕业生并被保送上大学。(当时自学考试的优秀毕业生,会被保送上高等院校。)于是我边教学边自学,那两年也许是我的工作以来,学习劲头最足的两年!功夫不负有心人,刚刚两年(88年10月到——90年6月)我便以73分的社会成绩,自修完成了汉语言文学的大多课程,且从未补考过。但毕业之时,已经停止了保送制。91年,我又不甘心,92年参加西北师大中文本科函授,95年毕业,终于圆了我的大学梦,也算是得到了心理平衡。
我也曾爱好文学,幻想当个作家。结交过几个文友。但文学创作,何其艰难!文学创作是生活的一部分,真正的作家是把文学创作看成生命的一部分,甚至比生命还重要。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作家,除了勤奋还要有悟性,当我发现自己悟性一般是,我放弃了幻想。
社会在发生剧烈的变故,竞争日益激烈,要想谋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对于一般人来说并非易事!文学虽是精神食粮,但文学不是饭碗,当一个文学爱好者,是我始终不变的信念,我现在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教研上,一是保饭碗,二是不甘平庸,大量研究教学论文,想在教育教研上真正的有新的突破。当然,我所做的这一切不只是为了成绩,我是不甘于做个教书匠,眼睛只盯着成绩,而是力争像叶圣陶那样做一个教育家。
人不能总是生活在幻想理想中,那样现实生活会无情的粉碎你的梦想!虽然你的处境,不是那样如意,但毕竟有了重返校园的机会,有了奋斗的机遇。走了弯路,就要加倍珍惜,加强数理化,力争中考成功,这也许会使你走进人生的新天地,更会因为这消除精神危机。
如果写作能够使你消除烦恼,获得精神安慰的话,不妨写几篇,但应该合理安排,不能影响学习。看文学作品,也应看那些催人上进叫人,自强的作品,有消极影响,愁云密布的,还是不看为好。
不要因为受到挫折,就产生轻生的念头,那是不理智的表现,也许你是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我研究过几位作家的,,不甘忍受屈辱而跳湖。三毛是因为荷西死后,精神痛苦,疾病折磨而自缢的。海明威,川端康成,欧·亨利都因精神危机而。我欣赏他们的作品,却对他们的死深感遗憾,名作家虽然声名显赫,却比常人付出更多的血汗,活的并不轻松,若学他们,岂不是悲剧?还是做一个自强的普通人,珍惜宝贵生命,学会解脱自己,生活就更快乐些!
最后赋诗一首,算是鼓励吧。
复归
曾将黄土地的希望,
寄给绿意充盈的江南
天堂的乐园,
竟有“蚊咬”的遗憾
上海的夜滩
闪烁着思归的眷恋
回归熟悉的圣地,
才知追求不是风风火火,
重新点燃渴求知识的灯光
让挫折和父亲不解的目光
变成春天之晨的太阳
如果秋天的红苹果闪亮飘香
冬天那些洁白的雪花,
就是成功者浪漫的潇洒。
——石正斌于97年四月。
他也使我吃了一惊。平日里满面腼腆温和,看见女同学都不好意思的正斌老师,竟然有这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思想和主张。
因为我中间辍学去了江南打工,一无所获不说,生活上还碰了许多钉子,热爱文学,却没有出路,回头来又复读陈庄中学,那时候思想颓废而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所以老师在那时候给了我很多指导和鼓励。
虽然后来,因为自己的原因,我没有参加中考,但是,恩师对我的教诲,提拔,关心,和在文学道路上的指引和点拨却使我终生受益。
虽然后来这二十多年来,我们联系的很少,他的工作也调动到了景泰二中,有时候偶尔在景泰大街上碰到,发现他几十年如一日,还骑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穿着那一套永不变色灰的发白的西装,戴着黑框眼镜,脸上总是温婉和顺而又腼腆的笑容,奔走在学校,家,家,学校的路上。而最近的一次具有价值和意义的见面,竟然成了永别。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他和我加了微信以后,常常能看到我的一些生活轨迹。有一段时间,他在微信上看见我带领爱心协会的爱心人士常常下乡,走访和帮助贫困孩子们,这使他非常感动,六月,或者七月的一天,(我不记得具体日子了)他抽空来到我位于大安路的锦凤祥珠宝店里,掏出100块钱来,带着二十年前的那种腼腆,仿佛自己做了错事似的不好意思笑容,递给我,“那,你做的是功德无量的好事,善事,我也捐100,表示支持。”他把钱递给我,我觉得仿佛是他把二十年前我写的那个本子递给我,带着某种力量,传递过来。感恩和感动是在所难免的,只是,年近50,家庭并不富裕的他,还能热血沸腾的支持慈善事业的那份爱心,成了我永远无法忘怀的纪念和永生敬仰的老师。
他总是指引我,教导我,肯定我,帮助我。我们单独交谈的时候不多,但柔弱的他,总能让人感受到某种力量。因为知道二十年过去了,我还在写文章,他对我又是刮目相看的。并时常探讨和鼓励。因为QQ,他看见我每天写文章,我看见他每天写书法,并且越来越好,觉得他年近50,还追求着什么,似乎还是我学习的榜样。
忽闻噩耗,恩师二十年的教诲和今天的善行善德,使我们永远怀念他、敬仰他,并学习、继承、发扬他的高尚的品格和崇高的思想。
高山流水,清风明月,不足以形容他勤谨一生教书育人的高风亮节。车祸带走了他,他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愿您一路走好!
您的学生魏巍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