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梅林故事之梅林凤仪轩简史

梅林故事之梅林凤仪轩简史

2021-07-12 03:11:32

南音亦称“南曲”、“南乐”、“弦管”,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是历史上中原移民到闽南地区后,将中原的音乐文化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而成的音乐。它发源于福建泉州,用闽南语璜唱,流行于闽南语系泉州、厦门、漳州和台湾等地,在东南亚各国祖籍闽南华人居聚地,亦可听到这种清音雅乐。

       南音艺术传入梅林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可追溯到明朝中晚期,.其时.,梅林文风兴盛, 据《梅林李氏范廉公派下竹行房谱乘》记载“子能公,(生弘治乙酉年正月十二日,卒万历丙辰年三月初三日),素喜音律……,妣黄氏,系同里下沙尾(西尾)黄五部之姑也,”。《闽书》称“范廉官暇,闭门读书,临介自守……常与廷森唱和”。

“梅林凤仪轩”诞生于何时,在梅林坊间众说纷纭,从李子能(执笏公)“素喜音律”到李范廉“常与廷森唱和”,说明南音在明朝中晚期已在梅林盛行,而史料记载及众多传说,李子能系“五部尚书黄克缵姑父,德高望重,爱好南音,且其时民间众多爱好者,吹拉弹唱,以曲会友,各地每有南音社馆,“梅林凤仪轩”在那时应运而生也是历史使然。                        

清朝康熙年间,乡贤黄坛榜为继承传统,在村中设馆广收学员,传授南音技艺。光绪至民国初期,,学员有李正炳、蔡泽楼、蔡泽随、李君灶等二十余人,他们在邱坑先精心调教下,学有所成,为梅林村南音艺术的传承奠定良好基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间,梅林村有五,六个“间仔”,这些“间仔”在月夜爽风之时,大都三五集聚,整弦弹唱南音。

      1937年,在知名人士李邦庆、李拔林、李正锹、李连灯等乡望倡议支持下,邀集全村南音爱好者公议重新以公店巷为“梅林凤仪轩”社址,并通过吴玉海医生引荐,礼聘晋江县罗山乡后林村吴敬水先生来梅林坐馆执教南音,当时吴敬水虽年届弱冠,但他吹拉弹唱艺术娴熟,功底较厚的艺术风格,得到众人的首肯,学员有吴松龄、李铭楚、李正荣、李永清、柳清汀、李正壁、李意墙、李意赞、尤传钳、高积穆、李正桐、 吴世禧等近三十名。因名师竭诚施教,学员认真学习,凤仪轩英才蔚起,李意墙、高积穆以全面闻名,李铭楚、李正桐、蔡泽普以唱功著称,李正荣娴于琵琶,尤传钳、李正鹄、李正祝擅于洞箫,极一时之盛。蔡泽钩、蔡联瑞、李连璧小楷娟秀,兼负责抄写曲谱。这期间,“凤仪轩”所需的经费,则由据传李氏五世祖李子能(执笏公)所遗留“公店巷”房产及村东几亩田地出租的租金和村里社会贤达捐资支出。

从黄坛榜设立南音馆至民国期间,梅林南音艺术在众多名师认真教导和学员们刻苦钻研学习下,涌现一大批南音演唱高手,南音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南音演奏难度较高的如“过枝曲”、“起继”等曲目技巧在梅林完整保存。而演奏“过枝曲”、“起继”曲目高手众人推崇李君灶,(人称“曲布袋”),每当与外地弦友交流切磋南音时,李君灶把“过枝曲”和“起继”演绎得出神入化而广受赞誉。

       上世纪四十年代,有一次,泉州城内五名南音名师前来梅林打馆,这五名南音高手其中有一位人称“箫虎”邱某和另一位唱腔酷似女高音陈清。这一行人来到南音社。宾主落座后,开始切磋南音技艺,这邱某以洞箫伴奏和陈清率先演唱一曲南音,然后,尤传钳(人称“箫土地”)和李铭楚两人演唱一曲《无处栖》曲目,尤传钳洞箫声如宝珠和李铭楚音质美妙,字正腔圆唱腔深深吸引众人,当他们演唱完毕,众人响起热烈掌声。泉州客人对他们的唱功深感佩服,连声称赞。这一出的切磋雅事被人称为“箫虎遇上箫土地”而流传至今。从此凤仪轩南音社名闻遐迩,泉州、晋江各地南音社团纷纷前来凤仪轩南音社交流切磋南音艺术。

       南音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乡土气息,曲调优美,易学易唱的特点,因而具有浓厚的群众基础。作为陶冶情操,自娱自乐的文艺形式,与闽南人生活息息相关,梅林亦不例外。自清朝以来,乡人在南音兴盛的氛围中,耳染目濡,即使沒有专业学习南音的人都会哼唱南音。此外,梅林村走南闯北的商船和渔船上官厅内一般都有配置南音乐器,船员们在漫长航海旅途中演唱南音,以娱乐心身。梅林村亦被外地人们称为“南音窟”。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村干部对南音艺术事业极为关心和支持,南音以其群众基础广泛一直流传村间,五十年代吴敬水先生再度应邀来梅林执教;1958年,高德穆在梅林总社组织一些人学习南音,人称“五八社”;上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李正荣在海堤路李正送杂货店、李大助、李文坛、李大鹏等人在家里设“间仔”、吴松龄在梅林影剧院,组织青少年学习南音技艺。他们之间互教互学,这期间造就了李正秋、李正扶、李大标、张清燕、李荣周、蔡晴灿、张火煌、李光灿、李苍松、李光历、李意土、李润梧及子英村李德福、港边村李德能等一大批高徒新秀。

       吴敬水先生自1937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断断续续在梅林执教二、三十年历程中,可谓桃李满天下。有这么一句话“水先来梅林教很多,也从梅林学很多”形象诠释了吴敬水先生与梅林南音人不寻常的关系。

      ,南音虽被列为封资修产物,禁止传唱南音,梅林南音有所式微,但在众多南音人努力下,仍然保存着南音星星之火。1975年,南音社组织三十多人参加晋江县文艺汇演,并与各地弦友交流南音艺术。,我国文化艺术事业迎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欣欣向荣大好形势,1981年,梅林南音界人士群策群力,恢复成立“梅林凤仪轩”。之后,村两委会把村卫生所楼上一层拨给南音社作为社址,从此,“凤仪轩南音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南音泰斗李正荣宗师全面指导下,凤仪轩全体社员同心协力,积极进取,南音艺术事业开展得如火如荼,竿头曰进。1985年,南音社为了培育南音人才,提高南音艺术水平,聘请泉州南音名师安海人黄守万、厦门金莲陞高甲戏剧团张在我、围头村周兴怀三位先生前来执教和艺术指导。从上世纪80年代起,南音社又多次招收学员学习南音,队伍日益扩大。南音社经常举行如“坐灯”等形式多样的演出活动,丰富村民文化娱乐生活,受到村民欢迎和喜爱。近年来,由于李永南、李正义、李光历、李培灿、李苍松、倪其仁等人积极争取下,得到村两委会大力支持,2013年“凤仪轩南音社”迁入梅林文体活动中心,随后,李苍松、李光历、李正义发起整顿组织,重组机构,加强管理,增添设备,整饰社址,南音社会务逐步完善。2014年,为了贯彻落实上级文化教育部门南音进学校,充实培养南音艺术后备人才,南音社协同梅林小学招收二十多名小学生,创办南音基础教育培训班。  

       纵观李正荣先生的一生,与梅林南音艺术传承与发扬密切相连,他从十几岁踏入南音艺术殿堂至2015年逝世,这七十多年的生涯中,为梅林南音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他对南音艺术孜孜不倦追求,成为梅林南音人一座永恒的丰碑,堪称梅林南音艺术界“一代宗师”。

       1987年石狮建市后,“梅林凤仪轩”积极参与石狮市各项庆典和南音演唱活动,1989年中秋节,南音社组织一支三十多人演唱团,参加由石狮市文化馆、石狮市南音协会举办“海内外金秋南音大会唱”,与应邀参加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及港、澳、台和我市各南音社团艺术家同台演唱,在这为期三天内,与来石狮参演的南音弦友进行艺术交流联谊活动。1992年和1997年,我市举行建市五周年和十周年庆祝活动,南音社也先后两次组织共六十多人庞大演唱团,参与文艺踩街。这两次的参与,展现了“凤仪轩南音社”高超演唱水平和骄人的风采,在石狮南音界轰动一时,而让人刮目相看。

       “梅林凤仪轩”自成立以来,始终与台湾、菲律宾南音界保持密切联系,民国时期,蔡泽元移居台湾台中市,李正艾移居台湾基隆市,他们分别加入当地南音社团,并设馆授徒。李意墙、李意赞、尤传钳到菲律宾定居后,都加入菲律宾“金兰社”等南音社团,成为这些社团骨干,并在那里传授南音技艺。近年来,蔡泽煌前往菲律宾定居经商,亦积极参与当地南音社团活动,并多次随菲律宾社团回泉州、石狮交流南音艺术。

       2017年十月一日(农历八月十二),凤仪轩南音社举行“先贤堂”落成祭祀仪式,该先贤堂奉祀南音祖师孟昶郎君及自明代以来到现代与凤仪轩有关名人、名家,名列先贤堂名人、名家后裔参与祭祀仪式;十月四日(农历八月十五),凤仪轩南音社在梅林文体活动中心广场,隆重举行“梅林凤仪轩先贤堂落成暨海内外弦友共庆丁酉中秋”南音大汇演,来自海内外四十八家南音社团弦友欢聚一堂,以千年古乐共贺中秋,交流南音艺术,盛况空前。

“梅林凤仪轩”将在梅林南音人不忘初心辛勤耕耘下,砥砺前行,把南音艺术传承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