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含英堂存墨欣赏之八

含英堂存墨欣赏之八

2022-08-01 23:06:48

碧湖小隐自制之墨

清代奇才女子赵棻定制墨“碧湖小隐自制之墨”。

这是一锭非常珍贵的墨,也许是仅存的唯一的古代女子定制古墨。

 

9×2×1.1cm,重31g。

长方形,通体光素。一面阴识楷书涂金“碧湖小隐自制之墨”八字;一面阴识楷书钤蓝文“濾月轩珍藏”五字,下有金底朱文方章“碧湖小隐”,阴文涂金“畊烟”两枚方章;侧面阳识行书“徽歙曹素功来孙尧千造”十字。

此笏乃清代著名女诗人赵棻的定制墨,由清代著名墨工曹素功六世孙曹尧千所造,制造期为道光时期,其墨肆时在苏州。墨款“碧湖小隐”乃赵棻书画印,而“濾月轩”则是她的书斋名。此墨是典型的文人自制墨,墨质烟细胶清,乌黑亮丽,墨中精品。

文学史上,闺阁作品多居于聊备一格的地位,其中固然有异彩焕发的女性作家,然而亦不过昙花一现而已,这种现象可以说与中国古代传统的封建思想观念有关。由于中国古代社会受男权思想的压制,女性长期处于附属地位,历代的女子教育皆以道德与技能为主,这从“礼记内则”、“班昭女诫”、以及后代纷陈的家训典籍中,即可见此种观念的深植及影响的久远,女性的知识教育受到忽视,才华亦受到压仰,尽管在知识阶层的家庭,女子仍有识字习文的机会,可是多不予积极的鼓励,因此女性在文学上的成就自然难与男性抗衡。仅以诗歌史来说,我们后人所推崇的历代大小诗人们多为男诗人。屈原、陶潜、李白、杜甫、王维、李商隐、苏轼、陆游、辛弃疾等等均是清一色男性。比起宏博繁富的男性文人作品,女性的文学园地可以说是十分清凉,清代前数千年的文化史也仅见春秋时期的许穆夫人,东汉时期的蔡文姬,西晋时期的左棻,东晋时期的谢道韫,唐代的薛涛、鱼玄机、上官婉儿、李冶,宋代的李清照、朱淑真等为数不多的才女。诗经三百零五篇中也只有庄姜、许穆夫人等数人作品。但闺阁诗坛至清朝时,有了极大的转变,作家大量增多,作品也极为丰富,施淑仪编《清代闺阁诗人征略》一书,共十卷,收录一千二百七十四人,胡文楷所编《历代妇女著作考》,更是列举了清代妇女作家共三千五百余人。明末由于受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启发,社会思想相对更为开放,相比前朝,清代社会风气对女性的束缚有所松动,不少闺阁女性不仅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更能在公众场合与男性进行诗词唱和,男性文人对女性的才学也颇为赏识,甚至鼓励女性创作和结集出版,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众多的存世书籍中找到应证。大家记忆犹新的著名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就有大量的女性汇聚于茶室中结社创作的精彩大段描写。这些都对闺阁诗词人产生了很大影响,使得这一时代的女性开始追求自己的个体价值。清代女诗人的个体觉醒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才名的追寻,她们饱读诗书,能诗善词,希望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才女”,除了研习诗词外,有的闺阁作家还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其二是是冲破封建礼教不愿甘当家奴的女权思想开始萌动。众多的女性开始反思自己的婚姻,敢于抗争,这些萌芽中的自觉意识也促成了闺阁作家走出家门,去实现想象中的自我价值。但是必须指出的是清代闺阁作家所作诗词多为传统闺怨辞藻,伤春悲秋、离情愁绪当为主流,其风格婉转低回,与清代之前传统闺怨诗词一脉相承。当然在这个充满悲凉和凄清之感的清带词坛,也出现了一个积极入世的异调,这个女诗人便是我们这锭墨品的主人赵棻。

赵棻(1788~1856年),字仪姞,一字婉卿,号子逸,又号次鸿,晚年自称善约老人。上海人。赵文哲之孙女,户部侍郎赵秉冲之长女,乌程汪延泽室。幼读书,能诗文,有《滤月轩诗集》四卷,文集二卷,词一卷。自为序。

乾隆五十三年 (戊申,1788年)七月十三日,赵棻生于京师虎坊桥私第。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年),归于乌程汪氏。夫父汪尚仁,字惇夫,号静圃,候选主事,诰授奉直大夫,著有“四勿斋吟稿”。夫汪延泽,字润之,号让庭,又号西山,候选批验所大使,敕授儒林郎。嘉庆二十四年(己卯,1819年),始自湖州府城潮音桥迁居南浔镇。安人[1]卒于咸丰六年 (丙辰,1856年)五月二十二日,年六十又九。子,汪曰桢,咸丰壬子科举人。又庶出子二,汪曰霦、汪曰森,女六。

赵棻雅擅诗词及古文、骈体,博涉经史,长于议论,兼通医籍药理。著述甚多,集中佳句俱娟妙可喜。有诗词文集七卷,题曰《滤月轩集》。道光刻本,“南图”藏;道光十一年刻本,“安师大”藏;咸丰八年刻本,“上图”藏;荔墙丛刻本同治十二年版,“鲁图”、“南开”、“旅大”、“日本人文”均藏。

在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宋著名女诗人朱淑真(约1135~约1180年),就有《自责》诗二首:“女子弄文诚可罪,那堪咏月更吟风。磨穿铁砚非吾事,绣折金针却有功。”“闷无消遣只看诗,不见诗中话别离。添得情怀转萧索,始知伶俐不如痴。”可见,即使这么一个才华堪比李清照的“红艳诗人”,连后世著名画家都感叹其画工为“女流之杰”的她也无法冲破道德束缚、封建礼规的魔障,只能用诗词歌赋表达内心的不满与抗争。

与朱淑真相比赵棻要幸运的多。赵棻父赵秉冲(1757~1814年)乃国子监生,乡试挑取誊录,继以篆隶俱佳派办石鼓文,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钦赐举人,是乾隆、嘉庆两期重臣,官居户部右侍郎。其博雅嗜古,书工真、草、篆、隶,画擅梅、兰、竹、菊,能模印,尤好金石之学。赵秉冲字画成就非凡,所作所作字画多得“上嘉许”,至今则被列入国家文物出境限制范围。

赵棻之兄赵荣太学生,嘉庆十三年(1808年)戊辰恩科举人,候补内阁中书,方略馆分校,玉牒馆誊录。二十二年(1817年)丁丑科二甲第十名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四年(1819年)由散馆补授内阁中书,协办侍读学士,以军机章京入直。公诰授奉直大夫。

赵棻之妹赵葇[róu],也是一位好学向上,明事理的奇女子。她三岁识四声,五岁读四子书,至十岁而五经毕。由此可见,赵氏门风之开明,家学渊源之深厚,绝非一般官宦之家可比。

良好的家学风范同样让赵棻也培养出了优秀的后代,其长子汪曰桢(1813~1881年)清代史学家、诗人、数学家。字仲雍,一字刚木,号谢城,又号薪甫。咸丰四年(1854年)举人,官会稽教谕。少时即受母赵氏之教,矢志于学,博览群书。平生酷爱书籍,著述自娱。精以史学,兼通数学、天文、历法。搜罗群书,致力三十年,编纂成《二十四史日月考》五十卷,并附《古今推步诸术考》二卷、《甲子纪元表》一卷,上起西周共和元年,下接清钦天监《万年书》。谙熟乡土历史、地理,曾修撰《乌程县志》、《南浔镇志》等志书。其中《南浔镇志》体例谨严,时为方志学家所推重。工于填词,精通音韵学,著有《四声切韵表补正》、《随山宇方钞》、《荔墙词》、《历代长术辑要》、《古今朔闰考》、《授时术诸应定率表》、《古今诸术考》、《玉鉴堂诗集》等二十余种,大多汇集在其所刊《荔墙丛刻》中。

赵棻少时即与其兄妹同修诗文,博览群书。良好的家学风尚培养了赵氏子女努力求上的良好人生观,官宦儒雅宽松的成长环境也使赵棻胸怀远大,她曾在《当垆》一诗中写到:“茫茫海内孰知音,漫把幽怀托秦琴。相对不须愁四壁,胸中词赋即黄金。”此外,她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曾于其《滤月轩集》自序中痛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宋以后,儒者多言,文章吟咏非女子所为,故今世女子能诗者,辄自讳匿,以为吾谨守,内言不出于阃[kǔn],之礼也;反是则廷欺炫鬻[yù]于世,以射礼焉耳。是二者,胥失之也。《礼·昏义》女师之教,妇言居德之次。郑君注云:‘妇言,辞令也’。夫言不文,行而不远。文章吟咏,非言辞之远鄙倍者欤?何屑屑讳匿为!且讳匿者不终于讳匿也。”她的主张犀利,诗词也如其人,所写词作风格大气,笔力瘦硬苍劲。

赵棻的性格秉直,充满着男子般气概,这在他的诗词作品中多有体现,如她在《金缕曲·题吴一峰家衔瓮天图》题画词中,其大气疏狂的特点更是表露无遗。“不解苍苍意。古今来、把人僝僽[chán zhòu],这般游戏。只有疏狂吴季子,未许碧翁维系。早脱屣、浮云金紫。卧甒[wǔ]虚齐魂梦适,笑邯郸、瓷枕翻多事。迷与悟,总非是。茫茫宇宙谁知己。问丹青、可能摹出,填胸豪气。睥睨人间双白烟,说甚幙天席地。奈一片、雄心难死。痛饮高歌聊作达,尽半生、踪迹壶中寄。真自在,有如此。” [2]这首诗词写得铿锵有力、跌宕起伏、大气磅礴,苍茫古意在字里行间表露无遗。词中所用的典故有疏狂不羁的吴季子、白眼看人的阮籍、幕天席地的刘伶,皆是不管世俗、豪气冲天的狂放之人。而作者在词中兴“茫茫宇宙谁知己”之问,抒“雄心难死”之感,写“痛饮高歌”之句,也正是因为自身渴望成为像吴季子、阮籍、刘伶等人一样,真正活的自在、活的痛快,无拘无束,做一个自我非凡的女子。最后一句“真自在,有如此。”更是应对了自己的心声和向往。后学文人多崇尚“魏晋风流”,似这般大胆的喊出自己心声的清代女子,真谓之奇也。

赵棻诗词也有咏物题材,如《青玉案·茉莉花》:“纱厨玉枕清无暑。点缀晚妆眉妩。一片幽怀谁与诉。盈盈素质,泠泠碧露,欲摘人何处。暗香渐觉金凤度。起傍花阴自延伫。欲问冰蟾愁几许。越罗凉透,楚天云暮,脉脉浑无语。”此诗读来清冷暗香之气扑面而来,而借花寄情笔墨更是让人读来平添几分凉愁,整首诗写的婉约且清秀。

除此外多见她的题画诗词,与清末大部分女诗人不同,她非常入世,交往也颇多,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她为友人的图画或画像填词中看出,如《蝶恋花•题戴姬顾蓉娘吹箫图》、《江南好•自题意中云树图》、《锦缠道•题丁梦樵(虹文)四安赛会竹枝词》、《解佩令•题姜玉溪(宫绶)箫声明月图》、《一枝花•题严比玉(廷珏)宜园倚声图》、《百字令•题董壶山甥男百花词》、《青玉案•题董双湖夫人梅窗琴趣图》、《金缕曲•春日有感子启兄之逝(兼悼董崧园)》、《前调•题董铸范花坪长忆图》、《台城路•题陆箫士(长春)天台采药图》、《剔银灯•题袁子才先生十三女弟子湖楼请业图(顾纫秋夫人摹本)》、《蕊珠闲•题张啸峰(鸿卓)藕花香里填词图》、《玉女摇仙佩•题蒋海珊(维城)贪看梅花过野桥图》、《散馀霞•题云山留客图》、《金缕曲•题吴一峰(家衔)瓮天图》、《清平乐•题陈叶箎(伯颖)清平山馆图》、《湘春夜月•题陆薲乡(鐄)郁林山馆图》、《高阳台•吴倚云夫人(婉桃)绿窗吟草题词》、《瑶华•题陆薲[pín]乡传画楼图》、《祝英台近•徐藕香夫人(廷照)遗稿(戴铜士属题)》、《月下笛•用石帚韵题于辛伯(源)南湖柳隐图》、《绕佛阁•题雷约轩(葆廉)莲社图》、《瑞鹤仙•题约轩德配张伴莲绣诗图》、《醉太平•钮西农(福畴)亦有秋斋词钞题词》、《月底修箫谱•题沈蕊芗(药)月底修箫图(既用自题原韵)》、《前调•题随园女弟子尺牍墨迹》、《多丽•题叶渔庄(承桂)五湖渔庄图》、《一痕沙•题吴平斋(云)画山水册(集宋人句)》、《前调•题陆芝田(兰生)双琯阁图(集宋人句)》、《壶中天•题记二田(光炘)小沧浪消夏图(集宋人句)》等等举不胜举。

赵棻诗词作中不免也有婉约、怜惜、惆怅的一面,如《祝英台近•徐藕香夫人(廷照)遗稿(戴铜士属题)》:“晓窗前,风幔底,妆罢对图史。小擘鸾笺,薇墨彩亳试。怜他镂雪思清。剥蕉心细,浑减了、雨峰眉翠。振仙袂。吟魂飞去瑶台,化作断云坠。欲遣悲怀,开箧已洁泪。怕看锦句愁多,银钩腕怯,剩小印、尚钤红字。”此作表现出了对所题画像主人的深切惋惜和思念之情,也体现出了赵棻感情细腻柔情的一面。此题材还有《归国》:“暗辨琴声记幼年,胡笳拍罢泪潸然。朱弦再断真成谶,绝塞归来又一天。”还如《江城子》:“小阁寒生夜有霜,掩纱窗,对银缸。闲拂花笺、细意谱新腔。多病多愁还自笑,文字癖,总难忘。”这首词虽然用了传统闺怨词常用的字眼,略显粉气,但总体文字干净利落,自成境界。最后一句“多病多愁还自笑”,刻画出一个外表柔弱、内心坚强的知性女子形象。[3]

赵棻的填词图诗词写的非常有意境,如《高山流水·题汤雨生十二古琴书屋填词图》:“七弦拂处起春风。谱幽情、判白裁红。闲坐理金徽,公馀雅赏谁同。挥毫际、换徵移宫。依稀有,多少新谣旧曲,付与飞龙。恁铜琶铁板,大汉倩关东。囊中。连珠又双月,排列著、几许枯桐。攫醳[jué yì]尽深愉,一一与政相通。免平沙、落遍哀鸿。旗亭上、只听歌来五袴,写出欢悰。胜耆卿井,水随处、播芳踪。”

更如:《蕊珠闲•题张啸峰(鸿卓)藕花香里填词图》:“水亭开,风帘卷,闲对碧云干柄。写幽惰谱宫商,问花欲应。越娃歌罢,闹红归艇。最宜昼长人静。曲栏凭。个中清味自领。三十六陂风景。玉箫低和,好趁彩鸳眠醒。冷香遥沁雪,笺霜颖嫩。凉暗传秋信。”等等。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范玉婷女士在《清代上海女词人研究》一文中论及现存上海女词人的题画诗词约有七十首,其中赵一人便有题画词二十三首,竟占半壁,可见赵棻的题画诗词作不但质量高、有才情还是一个高产的诗人,其一生著述甚多,集中佳句俱娟妙可喜。有诗词文集七卷,题曰《滤月轩集》。这在封建礼教治理下的清代绝是一个奇才女子。

清代文人定制墨品数量之大、品类之广在中国古代文人自制墨中堪称巅峰,但闺阁才女定制墨品绝为罕见,余收藏古墨多年仅见此笏,这也应证了赵棻的心境与性格。此笏闺阁才女赵棻自制墨实属古墨之中的难得之品,加之墨面书写俊秀,墨质优良,更可堪称绝佳之品。亦当宝之。

赵棻在《清史列传》、《清代闺阁诗人征略》、《清闺秀正始再续集》有记述;《中国妇女人名词典》有名。另外,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文献》传包、传稿,亦有汪赵氏(即赵棻)的资料。

 [1]安人。封建时代命妇的一种封号。宋代自朝奉郎以上,其妻封安人。明清时,六品官之妻封安人。如系封与其母或祖母,则称太安人。犹夫人,对妇人的尊称。出自《后汉书·赵岐传》:“岐深陈天子恩德,宜罢兵安人之道,又移书公孙瓒,为言利害。”《北史·元晖传》:“安人宁边,观时而动。”等。

[2][清]赵棻.滤月轩集[A].丛书集成续编[D],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3]范玉婷.清代上海女词人研究[DB]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属作者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往期回顾

含英堂存墨欣赏之一

含英堂存墨欣赏之二

含英堂存墨欣赏之三

含英堂存墨欣赏之四

含英堂存墨欣赏之五

含英堂存墨欣赏之六

含英堂存墨欣赏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