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贵水迎天下.同仁话未来】流水如玉 青山为屏

【贵水迎天下.同仁话未来】流水如玉 青山为屏

2021-12-30 02:06:14


流水如玉 青山为屏

 


流水如玉,青山为屏,故谓之玉屏。

玉屏县城,扼辰沅之上游,当黔楚之要冲,因水建城,因水得名,缘水而美。

早在元代,即设郡建置;明修筑平溪卫城,城呈正方形。东抵文水河,南倚南门坡,西迄紫气山;清雍正五年置玉屏县,最初县城位于舞阳河南岸。

舞阳河,古时又称潕水,源于苗岭腹地黔南瓮安,东流经镇远城为镇阳江,穿境玉屏46公里,经芷江,至黔阳县,与沅江汇合——名“舞水”,又东流至洞庭湖,全长400公里,是一条湘黔“黄金水道”。

一条舞阳河,一部玉屏史。自古以来,舞阳河就是玉屏的“城市动脉”,尤其在航空和陆路不发达的古代,舞阳河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上溯历史,平溪卫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商贸名镇,是通黔达楚漕运、航运水陆交通的要冲,是舞阳河流域的经济名镇。当时的拱宸门码头是玉屏古码头中石阶最多最陡的一处,呈半月形状面临舞阳河。该码头在明清是黔东交通的要津,当时,舞阳河内千舟万帆,行驶如梭,河岸上车水马龙,货通八方。

据《平溪志·水纪》记载:“拱宸门商船接踵,桅杆林立,灯火辉煌,商贸装卸、转运日夜不息,货物有食盐、布匹、药材、染料、生漆、朱砂等,直通滇楚,往来不绝,有‘日进斗金’之誉。”

《玉屏志略》中说,1915年,在舞阳河床的岩隙、沙石中,淘沙者打捞出水几艘船,沉船上不仅有青铜器,还有铜、银、陶、瓷器等文物,甚至石器时代的物品。

一艘艘沉船,昭示着舞阳河曾经的繁华,沉船上出土的一件件文物,似乎在讲述着这儿商贾不绝的贸易往来。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车轮迈向了新的“节点”。

1935年,湘黔公路和湘黔铁路相继通车,两条穿境而过的“大动脉”,彻底改变了玉屏依靠水运的交通历史,就此,舞阳河畔的码头和商号日渐走向衰落。

铁路与公路并济,舞阳河上架起了一座座桥梁,日夜穿梭的车辆和汽笛声,再一次唤醒沉寂半个多世纪的舞阳河。

以七眼桥为例,该桥最初为石质七孔拱桥,建于康熙九年,为康熙南巡途经的“御道”,解放后,桥宽仅有3米左右,破烂不堪的桥面形成的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湘黔公路开工建设,经过加固拓宽,七眼桥形成一座宽8米,来回双车道横跨舞阳河的桥梁。

后来,舞阳河上架起6座造型各异的一座座新桥,壮观雄伟,气势如虹,折射出玉屏城市变化的发展历程。同时,玉屏围绕“中国箫笛之乡”“中国油茶之乡”“中国侗族文化艺术之乡”三张名片,以县城区和大龙开发区为中心,实施“东联西延、中部完善”的空间发展战略。采用“轴向、组团式、多中心”发展模式,以320国道为城市“脊梁”,舞阳河为城市“动脉”,有机串联平溪综合服务区、高铁站前商贸区、大龙综合服务区和大龙产业集聚区四个城市功能片区。形成“一河两城四片区、山水笛城侗茶香”的空间布局结构,打造具有侗乡特色的河滨小城。

与此同时,启动实施以“一个新区、一个公园、七个场馆、六个停车场、六条道路”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建设管理“11766”工程,相继拓宽改造人民路、中山路、箫笛大道等6条道路,新建鼓楼广场、舞阳河畔的休闲河堤、平江路步行栈道及休闲长廊、屏山公园等地,改造旧城拓展茅坪新区,扩大城市体量。“十二五”期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25.0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62.62亿元,年均增速为15.6%,分别比同期全国、全省、全市高7.8、3.1、1.0个百分点;城市面积由2010年的9平方公里增加到1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也由原来8万人增加到12万人。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围绕舞阳河大做“水文章”。打造八仙岩名山、万卷书崖、舞阳渔浦、石莲荡月、白水洞瀑布、混寨跌水瀑布等自然景观,将屹立在河畔的侗乡钟鼓楼、风雨桥、屏山公园等融为一体,使之成为玉屏著名的旅游资源和“游客胜地”。

“谁人截断舞阳河,凝碧长潭水不波。几许游船破岑寂, 云山深处起樵歌。”诗句深刻表达了舞阳河的华丽转身。岁月用东去的舞阳水,勾勒出一幅和谐壮美的玉屏新画卷。

“山上观玉水,水底见屏山”从屏山公园鸟瞰,宽敞整洁的城市街巷、齐整林立的工业园区、色彩斑斓的都市霓虹,共同编织成今日玉屏的魅力印象,点缀在青山绿水间的侗乡笛韵,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黔东新城、魅力玉屏天高云阔的秋日景象。

“仰接虹霓抱水桥,纵收风雨锁涛声”,昔日拱宸门“水码头”,如今更是商家云集,贸易频繁,这个名副其实的黔东小城,成为黔东工业聚集地和黔东经济“发展极”。

建好小桥流水,唱响小城故事,扮靓舞水明珠。玉屏,正以一个崭新的形象拥抱未来。(铜仁日报记者 李孝成)



 
玉屏飞凤桥侗家风光 (资料图片)

 

坚韧内心 一路前行

 


说到玉屏,就不得不说这里的山水。穿城而过的舞阳河波光粼粼,为这座城市带来了灵动的美丽;沿河两岸青山如黛,让这座城市又平添几分刚毅与坚强。

山与水的交融,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提供了富饶的自然资源,也赋予了这里的人们坚韧倔强的性格,因此铸就了玉屏顽强的基因。

在千百年的发展进程中,这片承载着无数人希望的土地,曾数次被天灾人祸破坏得千疮百孔,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依然对生活充满了向往,并凭借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摆脱困境,建设美好家园。

玉屏古名雄溪,在汉末至宋时与樠溪、酉溪、沅溪、辰溪一并统称为五溪蛮。《水经注》载:“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满溪、潕溪、酉溪、辰溪。夹溪悉为蛮族所居”。蛮族(夷、彝)是封建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称谓,当时,,加速对少数民族同化的过程。但是,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压迫,激起了玉屏等地的少数民族无数次的强烈。

清《玉屏县志》载:“嘉庆元年(1796),苗民首领石柳邦、,先后攻占铜仁、石阡、玉屏县城”。道光三十年(1850),,攻占青溪、玉屏等县城;咸丰八年(1858)九月,,受到玉屏、新晃等地少数民族的积极响应;民国27年(1938)12月,玉屏第12保(今朝阳、大湾)少数民族起来兵役等等,表现出玉屏人民不畏、顽强奋斗的坚定意志,给封建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使其被迫让步,推动了玉屏侗族社会向前发展。

因所处的地理位置,玉屏自明朝起成为“黔楚通衢”,变成兵家要道,从此饱受兵乱之痛,备尝兵灾之苦。遭受最重的兵灾,。当年,,在率部与清兵的连连征战中,取道玉屏,受到玉屏守军的强力阻遏。进退两难之时,一个谋士为姜映芳献策,说守卫县城东段的指挥官江段守是一个贪婪之徒,只要肯出重金,定能买通他。于是,姜映芳用银两将其收买,然后率军进入县城。义军攻陷占领县城后,对守军官兵统统格杀勿论,对抵抗的居民也是刀起头落,,并沿街放火焚烧房屋。,《玉屏侗族自治县志》有这样的记载:“同治三年十一月七日夜,县城毁于兵火,‘房屋灰烬,民死过半。’”

除了战乱,玉屏还时常遭受洪涝等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无尽的伤害。据传,明朝时候,一场几天几夜的暴雨,如天漏一般,倾盆而下,铺天盖地,到处山洪暴发,新店丙溪河巨浪翻滚,狂流咆哮。如今的老寨村一带一片汪洋,如同泽国。洪水过后,满眼乱石砂砾,一派荒凉,人无居处,鸟无栖处,仅有的几户人家也无奈地搬走了。

面对不毛之地,思州府张贴告示:凡到老寨去垦荒居住者,自耕自食,田土收益一律免除课税。既然官府放话,原本没有田土的陆姓人家便搬到老寨来垦荒谋生,之后又陆续迁来一些人家。家家户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若干年后,没想到老寨竟被经营成了远近闻名的良田大坝,五谷粮仓。

一个地方的发展,总免不了经历各种各样的灾难,但不管面对怎样的困境,玉屏人民始终选择坚强,用坚韧和信心去开创新的生活。经过千百年的积淀,坚韧不拔、攻坚克难这种精神已深深融入侗家人的血液中,成为玉屏人文精神的一个典型特征。

进入新时代,玉屏人以一股不甘落后、在奋争中求发展的干劲,加快城市发展,一座新型园林城市正在舞阳河边崛起。(铜仁日报记者 龚艳)

审核:    

初审:杨胜花

统筹:张清玲

编辑:杨    彪

校对:王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