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雨,走在旷课的路上。我举着伞,穿着仿佛在秋天的衣服,有点冷。
上坡。
我看着漫天的绿树,吸着冷空气。猛地一下某种场景在在我脑海显现,不是既视感,仅仅是猛地一种回忆【深刻并丰富】地出现在脑袋里。
雨天,竹林
那是儿时的我喝着橙子味的芬达,(现在的我脑袋里橙色和青绿色撞击得厉害,感觉有色彩的意向就有些色彩设计的冲动,会不会以此为主题是一个很好的图像输出?可是没时间……)。易拉罐拿在手中,空气里都是水汽,微凉,小雨。可能 是夏季吧,我看到池塘里蜻蜓褪下的干壳,竹子沙沙摇晃,好像在说话。亭子?廊道?水面?有吗?我分不清这是我的记忆发生的错乱搭接还是真实发生的场景,还是仅仅是现在我在想起这些地方的时候进行“再创造”自我杜撰的。
我越发对【场景】二字感受深刻,场景不是空间,场景就是场景。
就像物理里的平衡的运动状态:不受力。不受力时静止或匀速运动。
你在某个特定的空间里静止,你在固定地点的视线中的感受,当你回忆起来你会记起那个固定场所的气味,温度,颜色,触觉,听觉,单位事物。没有时间流动,没有序列可言,空间或是视觉都是。那个时候你的记忆是横向的,你分不清你是先看到鸟还是先看到树,你的屁股一直被柔软或坚硬的皮沙发或石凳包裹。
或是你拿着芬达顺着石子路一直走一直走,像在梦境里,只是顺着路一直走,你匀速运动着,你没有摩擦力也没有拉力,你就是一直匀速运动,匀质,自然,平静。竹子与雨天,空气与路面持续影响你。同样也毫无序列可言。时间在概念上退后了,走了多久?不知道,100小时和1小时的步行没有任何区别,多奇妙啊,时间其实在跑,但是你已经脱离了时间。
就像我高中家教自行车路程有半小时,那个时候我就觉得很奇妙,我总告诉我自己,这半小时是难得的生活“空白”。路上行人不多,街景日日相同,我的躯干投入了简单的骑车的动作,不能干其他事情的时候,而这时的大脑是几乎完完全全地被抛入了“空白”。我都很好奇,我的大脑,在这被迫的“空白”里,它会干些什么?事实是收获颇丰,从回忆到畅想,从计划到解决烦恼,从每个人的脸想到人际关系。
就好像,纯粹思维的活动一般实在躯体受限制的时候才会进行,比如上课肉体受限但是会走神。除去你主动的思考过程,比如失恋了主动在阳台抽烟思考人生,比如主动在睡觉前给自己一段时间解决烦恼。一般大脑会在【场景】里开始活动。
在如此多次强调【体验】和【时间序列】的时代里,外部刺激多种多样,所有人想尽了办法通过手段让每个人的大脑和身体做出刺激的回应。他们直接和你的大脑对话,戏剧的沉浸式,艺术越发交互式,技术的发展让人对于艺术的感知改变方式,从绘画到影视,刺激变得越来越主动,越来越能轻易影响你的神经,这是一种趋势。就像Patrik Schumacher所说的机器复制时代。而他们企图用参数化进行进一步物与脑的交流。非常棒,我超级喜欢,超级喜欢参数化的出发点,但是喜欢的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讲,我又似乎有一点繁杂的恐惧。【震慑】这个词是中性的,我被石室圣心大教堂震慑的时候是艺术的主动侵袭,感知,反馈,艺术的刺激,言语的刺激,画面的刺激,【震慑】是没有预料的,它不平静,它让人没有选择余地。而这种我说的【场景】是内向的主动的发散的行为,我希望他们之间的关系是:
【震慑】说:“来吧!!让我来刺激刺激你!爽吗?!开心吗!享受吗!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仰面
【场景】说:“别让他刺激你了,来我这,我这里没有时间存在,你好好休息准备,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我就把你放出去被【震慑】。(温柔
Patrik Schumacher今日的激进,未来的主流:
(唉我都想分别写出来研读这些具体的篇章,一写就又更长了跑偏了,不写了)
我是想强调自主意识的空间吧,留给自主意识的空间太小了,这时我瞬间想起纪念馆的冥想室,我记得很清楚,整个场馆任何一个角落都充满着人声嘈杂,拥挤不堪,丝毫没有照片里拍的那样肃穆,参观时我带着厌恶的心情。但是冥想室没有,大家都不说话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场景】的魅力,还是黑暗的原因,还是光线的原因,我不知道我该归结在哪个点,我只知道我再一次忘记了时间,周围是均质的蜡烛灯光,镜子或是玻璃,水面和对称的视觉,一条单独的通道在我脚下,我缓慢地前进,匀速运动。脑袋里开始纷杂错乱。可以肯定的是,它属于【场景】,【场景】里不是信息的给予,是信息的反馈。
------------------------------------------------------------------------------
【不受力】的场景从未变化,变化的是你自己的心境。你在每一秒想到了什么,思考了什么问题,放空还是在回忆往事?每个人脑袋里都是走马灯,独处时思考的东西都光怪陆离。飞速并且敏捷。但是是【场景】触发了这一切。可是思绪也没有序列,(除非你要刻意专门地研究你那时的思维逻辑如何发展,从哪想到了哪)其实想的事情的“先后”没有任何意义。【场景】前和【场景】后,你是两个不同的人。
(我突然想起关于情景,风景,艺术,视觉的论述。
(我写的飞快我怕我抓不住脑袋里飞速的意识流,我努力把它们编辑的前后文逻辑通顺,但是又有太多是内容通顺但时间不通顺的,实际上思维顺序的不通顺是不是已经让内容不通顺了……唉,将就看吧)
(关于部分和全部,主体和客体。当【视觉的】同时也是【感性的】的时候,就有风景。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
链接贴于此: 介入自然,制造风景:关于一次设计的思考
我是瞬间想起隈研吾的,他说他小时候家后面有一片竹林。他到现在还记得竹林斑驳的光影,他说他的空间思维跟这片竹林有很大关系。他重视光影,也重视那些人情化的材料。纸,瓦,泥,金属,玻璃,石,膜。他知道每一根竹子都长得歪七扭八,他知道歪七扭八是每一根竹子不同的个性。他多珍视个性啊。(当然这是题外话)
他说啊~
“如果一个地方采光不好,没关系啊,阴暗就是这个建筑的个性。”
(不是原话,是我复述的,但大致意思是这样)
(好像跑题了)
我喜欢雨天,小雨适合出行,大雨适合看书,雷雨适合睡觉。
有一个场景一直在我脑袋里。
睡觉不分场合了……出行也只是重在出行所见。可能因此看书的场景我脑袋里总是有很多浪漫的想象和愿望。
【场景】
凳子一定要是软的。嗯……所以应该不叫做凳子。沙发,或是更软,泡沫沙发,懒骨头,在地上,或者在哪。我的姿势一定要可以被允许多变。趴着或者歪着,翘脚或者盘腿,我在动,但是无论怎么动都是自由的,随意的任性的,与场景完美融合的。我要和雨天直接接触,我要闻味道,听声音,触觉潮湿,看乌云。面前……可以有一片水,但是这片水一定不能让我觉得腥或冷,视觉里一定要有绿色,最好是大树吧。要连绵的那种,风千万不能太大。吹风吹久了头疼。我身后是一面墙或是密不透风的一个东西,很有安全感。我拿着我喜欢的书,读。
这个场景是我理想的读书环境吧?能不能被制造出来呢?它可能不是一个建筑了?
树,墙,沙发,地。就是一个场景。很容易实现?
突然觉得说白了就是今天下雨我突然想到小时候的一件事情,然后觉得人有的时候需要一种偏向于安静的公共空间,进入自己的世界进行思考和反馈吧。唉我也不知道我逼逼了些什么。仿佛故弄玄虚简单事被我想复杂了唉我的图唷又没画完。不赶紧写下来我又怕忘了。烦。
【哭了我根本没有坡道雨天的照片,唉拿以前拍的其他地方的阴天凑数吧,在学校的同学可以自我感受……
【仰头看,树组成一个穹顶,让你和天密不透风。安全感爆棚。
PS
如果你点开了开头的我很爱的曲子!
那么这是2016.9我因这首曲子写了一首打油诗:
赠你一世瓢泼
独行洞箫者,
岩岩衣袂舞。
青风深寻竹,
泪滴何似苦。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好押韵啊囧
诗句赏析:
我想表达竹林深深,一片青绿色,竹子很密,风吹的它们轻轻摇曳,我想找到吹箫的人,苦苦寻找,找到很深,可是我面前还是密集的竹子…箫声不绝,只留的迷茫焦急我独自遐想,他一定是哭了,泪滴好像是苦的。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呜呜呜呜呜呜呜呜我的图怎么办呐……Q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