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散文荟 | 刘文方:拐河大花尖——秀山深锁原始梦 泉源潭瀑似仙境

散文荟 | 刘文方:拐河大花尖——秀山深锁原始梦 泉源潭瀑似仙境

2020-11-25 20:25:51

姚国禄荐语

我们所走过的山光水影中,眼中的风景都是被人云亦云的定格或物化了的,心中的诗和远方总是在未能抵达的地方,因为世人都是习惯了走现成的路,却忽略了熟悉的风景,而就是在这司空见惯的熟悉风景中,往往隐藏着别开洞天的自然景观和意外惊喜,当这种发现惊讶了你的目光,你一定会对你不经意的发现而欣喜不已。作者刘文方老师笔下的大花尖,无疑让我们对忽略的全新景观有了一个深层的认知。

许我们早已熟悉了生命中的大景大观,看惯了上天赐予大自然的灵山秀水,不再用心去观察和发现身边的美景,以致给自己带来些许的遗憾。就像东坡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也许就是熟悉的地方无风景的缘故吧!许多可圈可点的自然风光,只是被我们小觑了。作者所要告诉我们的是,熟悉的地方风景或许更加秀美,只要你用心去发现,大自然的美景无处不在!

篇散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文笔轻盈、观察独到,于平凡中见功力,于细微处见真情,曲径通幽处,尽显自然美,加上文友的配诗和摄影作品穿插期间,在文字的色彩上和视觉上都给人一种雅致之美,读起来更显诗情画意,作者这样安排,确实独具匠心,很值得我们玩味。

拐河大花尖,掀起你的盖头来,让我看看你的脸。


拐河大花尖

——秀山深锁原始梦  泉源潭瀑似仙境

 刘文方

一个在拐河镇生活几十年的人,竟然不知道大自然还馈赠给我们的一处生态美景-----大花尖。初闻大花尖,还是文友一句:“大花尖五瀑相连”。心中纳闷,满头雾水。二零一七年农历八月十七日,半月秋雨刚初晴,应文友邢福炳、邢道远之约,与老友摄影师陆玉一行四人,驱车从拐河镇澧阳大桥南端左拐,一路向东遇路口右拐,经拐河镇烈士陵园,南行约十公里许,过石龙沟、崔庄、南赵庄,一路小山绵延,至张庄,巩庄、余庄。一座约七百米高峰----大花尖就矗立眼前。

远望大花尖,四面群山环拱,五道涧瀑布隐约可见,若翠绿屏障中一面镜子,闪闪烁烁。窃喜,急停车。沿山谷而上,步行爬山,耳畔传来山谷间如鸣佩环的泉水叮咚之音,相互交织,似琴瑟合鸣,弹奏着一曲高山流水的华章。心更喜,穿密林,爬陡山,手脚并用,林草划拉着衣服、头脸,留下深深浅浅划痕和墨迹,露水和汗水打湿了鞋子和衣裤,四人几乎匍匐前行,急欲一睹芳容而后快。

艰难前行约一个多小时,五道涧瀑布却始终在密林山谷中时隐时现,哗哗啦啦的水流声终响耳畔。感觉快到了,但一座山峰,一片片山林又给伊人戴上一层又一层神秘面纱,撩拨着四人急不可耐的冲动。日光忽明忽暗,景色时深时浅,真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啊。爬上“大花尖”下面那道山梁,当地人称为“阎王鼻子”。山梁一东一西,各有两座长长山谷,每个山谷从山涧到谷口约三、四公里,往西看,悬崖峭壁山谷间,一条约五六十米的银飘带飞流而下,还有一些掩映在山涧和山林中,这五道瀑布相连,丰水期,总长度约数百米,像一条来自九天的一长串珍珠项链,而后散落在巨大的玉石盘子之中,发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声响。临近五道涧瀑布四处峭壁悬崖,终无路可走,不能零距离接触一亲芳泽。四人选一处距五道涧瀑布约三、四百米之处峭壁之上拉藤条立身,按下快门,并定神审视良久不忍离去。

关于大花尖的由来,据说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这一带连续大旱,山下村民每天上山来到现在的五道涧附近挖野菜、取水。可没过多久,山上林木干枯,水源也频临枯竭。附近村民在生死线上挣扎,不少人拖家带口开始到外地逃荒了。南海观音菩萨掐指一算,得知这方有难,这地方民风淳朴,村民善良慈悲,可不能让这里遭受大难啊。于是手中的柳枝轻甩了两三下,山间顿时多了数道大山谷,一个山谷五道瀑布,此五瀑紧紧相连,绵延数里。一个山谷石板跌宕,山溪哗哗直流。山下村民利用水源灌溉,没过多久,缓解了旱情。从此,山脚下,多了好大一片稻田,年年丰收。

原来,有一年,观音菩萨云游路过此处,见此处山峰俊美,环境清幽,人迹罕至,是一个打坐参禅的良好处所,于是在五道涧附近盘腿而坐,休息起来。忽然,一阵砍柴的声音引起了观音菩萨的注意,只见一个年轻后生,衣衫缕缕,在打柴。观音菩萨法眼定睛一看,年轻后生所有家庭情况一目了然。原来此年轻后生家里有一个老母亲,父亲死得早,是他娘把他养大成人。后生家里很穷,但他非常孝顺,为人忠厚善良,经常为了母亲自己宁愿挨饿。这天,他带了半块干馍当干粮上山砍柴。观音菩萨随即身子一晃,变作一个一个衣服破旧的乞丐走上前去,对年轻后生说:“小哥啊,我是外地讨饭过来的,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可怜可怜我吧!”

年轻后生不由分说,递过了干馍,说道:“老人家,我这里就带了半块干馍,你拿去吃吧,等你吃完了,去我家,我在给你做点干馍,你路上带着。”年轻后生背着柴,领着这个“要饭的”来到了山下家中,把口袋里的粗粮食面挖出了一小半,舀水和面做起了干馍,“要饭的”吃好、喝好、休息好之后,便起身告辞,临行前嘱咐后生说:“回家了等你粮食吃完后,你要记着擞擞面袋”。走到无人处,观世音菩萨现了真身而去,年轻后生急忙躬身下拜。观音菩萨现身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为了纪念,在大花尖峰顶修了一座观音院,后来年久失修,至今已不见踪迹。这个有点类似故事的传说,从此代代流传了下来。山峰之上,一年四季水流不断,人们登上去,脚下光滑,走几步一打滑。于是人们称之为“打滑尖”时间久了,就口误传成了大花尖。

故事当然属于故事,没法考证其真伪,但也确实反映了这里淳朴善良的民风。我们几人坐下来喝水休息时,老家是这里的文友邢福炳,激动万分,随即赋诗一首:

题五道涧

鬼斧神工五瀑连,玉珠流落碎石穿。

千年造化随风雨,万仞沟壑挂素簾。

鹰鷃飞鸣空谷响,林荫蔽日人迹罕。

太白本欲诗重有,悔吟瀑布到庐山。

继续前行,站在大花尖最高峰,向东望,诸峰相连,牛心山仿佛伸手可握;往西看,峰峰相扣,七峰山、泉白山隐约可见;面向正北,村庄,小路宛若豆粒但清晰可辨,孤石滩水库是一块宝奁,与大花尖五道涧遥相照应。往南,杨集乡,方城县城在山林中闪烁,大花尖满山植被,像极了一个长发飘飘乌黑发亮的古典美女,间或出现一片片书本似的山间石墙,点缀着大花尖,一副生动婉约,浑然天成,毫无造作之嫌的画卷展现在人们眼前。一阵山风吹来,附和着瀑布声,伴随着山林中好鸟的鸣叫声,蓝天白云伸手可及,雨后清新的空气涤荡着胸中的浩然之气,正所谓,“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文友邢福炳诗兴大发,数句诗一气呵成:

题大花尖

一峰独秀诸峰拥,云雾缭绕柱苍穹。

疑似合抱奋力起,砥心砺志向九重。

阎王鼻子岭

阎王鼻梁东西分,顶颠如刃割昏晨。

若非林木设凭栏,一脚滑下千仞深。

从大花尖高峰下来沿着阎王鼻子岭往下走,东面山谷中巨大的水流声吸引着我们,林木中隐约可见一条瀑布飞流而下,爬到半山岭往东攀爬,行至谷间继续上溯,一条山溪曲折回环,两岸林木遮天蔽日,山葡萄,竹子丛,藤条四处漫生缠绕。听水声潺潺,看流水淙淙,一巨石闪现眼前,中间一条线一挥而下,像极了利刃瞬间斩成,标准的试剑石,正像文友邢福炳诗中那样:

试剑石

千年磨砺细斟酌,一剑三石故事多。

鲜血化作甘霖雨,泽润万物自愈合。

相传,观世音菩萨柳枝甩出解了旱情之后,这里年年风调雨顺。忽然有一年,山间这个巨石吸收大山灵气,日月之精华长成了气候,经常在山民上山采药、砍柴时,发出  “咯咯咯”的怪叫声,同时还日渐疯长,长成半间房子大小。还不断地吃掉附近山民的牲畜。附近山民从此吓得不敢上山,也不敢从这条古道翻山去县城了,需要外出去南面时,只好绕道几十里。一天,八大仙人:吕洞宾、韩湘子、汉钟离、铁拐李、蓝采和、何仙姑、张果老、曹国舅云游路过此处小饮甘泉小憩,恰逢石头怪狂笑不止,惊扰了八仙。八仙也素闻石怪作恶之事,吕洞宾大怒,顺手采下身边一根茅草以真气贯通,使出天盾剑法第一式“飞花摘叶”,向巨石挥去,巨石从头到脚一破两半,就连大石脚下山石也留下一条剑痕。这吕洞宾惯用宝剑,其天遁剑法威镇群魔,一般情况下一招破敌。只听“咯噔咯噔”几声怪叫,巨石变小了,变成了今天的样子,然后只见山谷里忽高忽低的向东面滚去,一直跑到今天梯子沟巨石方向。原来,大石怪未死,已经钻进山里一部分,另一大部分刚好堵在山路旁边。吕洞宾勃然大怒,抽出宝剑,挥剑如虹,使出天遁剑法第二式“天光云影”,只听,“刷”的一声,巨石一面从上到下,被剑气划开,深入五脏六腑。从此,梯子沟山路上就多了一大块三十多米高的巨石。

走过试剑石,一路山溪一路歌,一条二十多米的瀑布出现在我们面前,振聋发聩,激流四射。两岸山谷层层叠叠的石板绵延起伏百余米,连着山溪河床,忽高忽低,溪流清澈见底,底部皆为石板,难怪,人们把这里起名叫迭石板。清凉的山溪弹奏着醉人的恋曲,坐下来,脱掉鞋子,赤着脚踩到石板石墙之上,惬意感油然而生,疲惫感烟消云散。捧一手窝清凉甘甜的泉水,喝上两小口,心胸爽凉,回味无穷。寻寻觅觅间竟然没有发现水中有鱼虾,这恐怕真正是古人所说的,水至清则无鱼了。据说,最早的时候,这里可没有这么美,之所以如此,还有一段经典的传说呢。相传,八仙斩了石怪之后,来到此处,被此处美景所吸引。韩湘子抽出洞箫,吹奏起《高山流水》。据说,韩湘子洞箫妙音能令万物生灵。汉钟离也抽出了芭蕉扇轻轻晃悠,坐在石板之上眯起了双眼。还有那蓝采和,不停地把花篮中的花草撒向两边山谷。铁拐李也拿出了葫芦、何仙姑拿出了荷花、张果老拿出了鱼鼓、曹国舅拿出了玉朹,纷纷做法,装扮着此处,自此迭石板美景形成。我们尽管上午八点多都上了山,已经上山玩了几个小时,但还是后悔了没拿上食物,辜负了如此良辰美景。邢福炳文思飞扬,做诗一首:

迭石板瀑布

宽簾低挂流年长,石迭水韵自曲觞。

谁见瀑由脚下飞,少得我处不风光。

一路沿山谷小溪下山,一块高约三十多米,底部略小外表看上去像砂石一样的巨石挡着了去路,这就是被吕洞宾剑气所伤的巨石怪。这里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落差约十五六米。古时候,人们在大石旁边铺设一层层石块做成梯子一般的小道,供人们上下,所以取名梯子沟。大石东面隐藏在山里面,西北和南面是净面,北半部从头至尾一条黄金分割线自上而下,平分巨石,让人叹为观止。后来人成为“当关石”。梯子沟下面不远处,有一大潭,四面竹树环合,老藤横绕,人们身体趴上去也安然无恙。同行的摄影师陆玉老师系河南省摄影协会会员,美景太让其感动,为抓图,今天他也是拼了,数次攀援至绝地,选取最恰当的角度。潭水格外清澈,小潭以石头为底,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下垂至水中,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此时此刻,真希望潭中有鱼游动,来平添潭水的韵律。小潭四周树荫浓密,树林间几丝阳光透进水中,照到水底,树叶影子漂浮不定。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曳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让人神往。往上看,一条几十米瀑布经过弯弯曲曲的石槽,碎如珍珠,轰然而下,发出哗哗的响声。如此清幽环境,难怪八仙之一何仙姑在这里沐浴,平添了石潭几分仙气。这里一片原始生态纯天然景象,古老的也许在某个地方,一定能找到古道上远古先民留下的脚印。如果绿树草木是山的结发妻子的话,那么绿水像极了追随高山多年的恋人。恋人、爱人与家庭是不能完美结合的,但在这里,居然实现了。这里泉源潭瀑,悬崖峭壁,山珍野果随处可见,环境清幽,让人流连忘返。文友邢福炳感慨三十年没上过此山,作诗赞曰:

梯子沟当关石

天下何人识美景?梯子沟下清泉涌。

三十年前情未了,今日醉倒白发翁。

沿山谷下山,两岸青枝绿叶间掺杂几片红叶,在阳光下煞是好看,回望梯子沟,迭石板,遥望大花尖,五道涧,这个养在深闺的古典美女在秋雨后的阳光下显得更加妩媚。听,那山间,是泉水瀑布流动的声响,还是阵阵山风,或许二者兼有吧,响在耳畔,全身的每一个细胞被熨头熨过一般,服服帖帖……

世人皆喜舍近求远,总以为诗和梦想尽在远方。秋游大花尖,探访五道涧,才感觉到其实最好的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只是习惯了走现成的路,喜欢人云亦云,缺少探索和发现。秀山深锁原始梦,泉源潭瀑似仙境。河南省方城县拐河镇大花尖,就是一个头蒙婚纱的新娘,期盼着你轻轻掀起她的盖头来!

(诗作者:邢福炳       摄影:陆玉

精品回顾

散文荟 |  刘文方:野菊花之恋

散文荟 |  刘文方:野味

散文荟 |  刘文方:砍坡

红尘烟火 |  刘文方:桃花依旧笑春风

散文荟  |  刘文方:军品

散文荟 |  刘文方: 水车.磨坊.货郎担

散文荟 |  刘文方:古香神韵早长成 ,养在深闺人未识

散文荟 |  刘文方:茅草屋之恋

散文荟 |  刘文方:棋场

散文荟 |  刘文方:又是青杏闹枝头

端午节专刊 |  刘文方:儿时端午梦里寻

作者简介


刘文方,河南方城拐河镇老师,电话:15936131860。喜舞文弄墨,偶有散文,小说,通讯报道圈内流传。

记录时光梦影, 书写锦瑟流年。

 红罗山书院ID:yaooguolu2016。

主编:雅丹

 执行主编: 安然   

原创首发散文、小说、诗歌、评论。

发稿者加安然微信:husasa0905

 投稿邮箱:hongluoshans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