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陆倍文
是什么让孩子把学琴坚持下去?是天赋,是兴趣还是习惯?
首先要否定的就是“天赋”。
无论处于什么境地的人,用“天赋”这个词来评价从来就没有好处。首先,“你真有天赋”的潜台词是,你的本事是老天赋予的嘛,实际上是对一切后天努力的否定。就像是富二代再有钱,我们也会在他的背后指指点点,都靠他爹的嘛,没什么了不起的。
其次,对于那些学琴时间不长,却进步很快的学生来说,“天赋”不仅是否定了他们之前的努力,还有可能为他之后的偷懒找到借口:因为反正我有天赋,不用好好练也能弹好的。伤仲永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大了以后“泯然众人矣”……还是没有能够走到终点。
如果评价学琴没那么顺利的学生为“没天赋”呢?那更坏事。不仅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更是为他们之后偷懒找到借口:反正没天赋,不是这块料,练了也是白练。
那么兴趣呢?
每次有家长对我说“这孩子先学一段时间钢琴试试看,看有没有兴趣,有兴趣的话再让他继续学”。这又是把“兴趣”作为一个天生的属性来看待了,钢琴课的目的就变成了检测这条属性的强弱。因此,我心里忧的是,又是一个糊涂蛋家长。
而谈到学习,多数孩子不会有兴趣,如果学习上遇到点困难那就更没什么兴趣可言,只有苦不堪言。我当年背乘法口诀表都掉过好几次眼泪,最后背下来了却一辈子受用。无数次克服困难的经历,培养出了我对于克服困难这件事本身的兴趣。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或者说,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真正的兴趣。
但教育也无法将兴趣推向普遍,兴趣的产生与固定还是需要一样貌似很虚的东西。环境的影响,高人的指点,不懈的努力……还有一点请记住,你付出的越多,感情就越深。
并不是有了兴趣才会付出,而是付出了才会有兴趣,有感情。人生不是炒股票,你选一支绩优股然后投资?想得美,哪由得你选,你惟一能做的只有付出,并且无论成功与否都无怨无悔。
既然不谈天赋,付出过后才有兴趣,那么让孩子能够坚持把琴学下去的是什么?是习惯。这里的习惯不是那种“吐着吐着就习惯了”的习惯,那只是麻木。
很多人以为“养成好的练琴习惯”就是把练琴变为日常,变得像上学、吃饭、上厕所一样。可是中国的小孩子坚持上学十几年,他们培养出好的习惯了吗?他们对上学有兴趣了吗?没有,最后毕业了第一件事情就是烧书。
那么真正能够把学琴支持下去的是种什么样的习惯呢?常有人称赞坚持做一件事情的人,坚韧不拔、耐力持久、毅力超群等,说得我哭笑不得。如果一样东西很难吃,我还在硬往嘴里塞,并且数年如一日地往里塞。我不仅不觉得难吃,还数年如一日地吃得津津有味。
坚持的原因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乐趣”。
那乐趣从哪里来?乐趣就来自于做事情的态度。
传说中在某座山中的某座庙,某个老和尚几十年如一日做着同样的事情:扫地。新来的小和尚有一天终于忍不住问他,是如何做到坚持做同一件事情那么多年,还能做得如此投入,用心?老和尚说你眼中看到的是我在扫地,而我其实是在超渡凡尘。每天,地上都会落下新的树叶与灰尘,我用扫帚来超渡他们,这就是我的修行。
如果用心做事的话,生活中无处不充满着意义。对于用心弹琴的人也是这样,每弹一条不同的曲子,都是在尝试创作一件艺术品。艺术的特殊之处就在于:没有60分、70分、80分、90分,要么100分要么0分。当你不懈地努力,但始终没有让一段音乐到达艺术的境界,那么始终是0分;你继续努力,某一刻终于让音乐达到了艺术境界,那么100分,哪怕那一刻是无比地短暂,你也会觉得一切的努力都没有白费。这是很有趣的加法:0+0+0+0+……=100。体会过这一刻的人生,是不一样的人生。
我们把这样的做事态度称之为“钻研”。能够坚持学琴的人,正是有种钻研的习惯。钻研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对于爱钻研的人来说,不仅享受钻研成功带来的喜悦,也懂得享受成功之前的煎熬。
▽点击进入小程序免费学钢琴▽
您手机上的免费音乐课
6000多节免费的在线音乐课
琴童的家庭教师|音乐老师的教学助手
长按二维码关注蝌蚪课
蝌蚪课 后台回复乐器名称,观看这个乐器的名师教学视频。
*回复乐器名称:钢琴、电子琴、手风琴、吉他、贝斯、尤克里里、架子鼓、长笛、单簧管、萨克斯、古筝、琵琶、二胡、竹笛、葫芦丝、洞箫、声乐、乐理、视唱、名家名作、考级、大师班、讲座。
蝌蚪课 后台回复书名,观看整套书的名师的教学视频
*回复书名:小汤、大汤、拜厄、孩哈、哈农、599、849、718、299、巴赫二部、巴赫三部、巴赫小前奏曲、巴赫赋格、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布格缪勒、莱蒙、小奏鸣曲集、门德尔松无词歌、钢琴弹唱、钢琴即兴伴奏、钢琴基础教程(钢基)、陆佳教你巧学钢琴、贝多芬奏鸣曲集、音协钢琴考级、央音钢琴考级、上音演奏级考级。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6000多节免费音乐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