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邹叙生:少年白头,始成名箫

邹叙生:少年白头,始成名箫

2022-04-24 23:18:15

他是中国民族管乐器变革的首批见证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值中国吹管乐器的变革时期,中国的第一批十二平均律排列孔的竹笛便是由他们研制。

他是中国笛箫名家们的钟情的制箫大师。无论是老一辈的笛箫王子刘森,还是如今的笛箫国手张维良,用的都是邹先生制的箫。现如今,对于笛箫爱好者来说,能拥有一支他亲手制作的“邹箫”无疑是如获至宝。

邹叙生老先生今年已经八十一岁高龄了,却依然精神矍铄。从十五岁初习制作笛箫到今年,他已与箫为伴整整六十六年。六十六年,他已从昔日挥斥方遒的少年成为如今耄耋之年的老人,而他对制箫工艺的赤诚却始终韧如蒲苇,不曾转移。


在邹老看来,制一支上乘的箫,首先要选好竹料。最美的竹料是“阴阳竹”。所谓“阴阳竹”,就是一面泛着浅黄,另一面油亮发黑的竹子,传统的老匠人也形象地把它们比喻为“黄鳝肚皮黑背心”。另一点考验手艺人的,就是校音。口径的大小、管径的大小、管壁的厚薄、指孔的排布……这些稍稍有些变化,就会影响到箫的音调。就连天气的影响也要拿捏得当,气温高,箫的音调也会高一些。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烤”竹棍不用火,而是将热竹棍斜一头插入一条满是斜孔的马凳,令竹棍在斜孔中上下穿梭,以此来矫直竹棍。之后,还要用通节工具将竹棍中心打通。为了适应粗细不一的竹子,通节的金属钻头大小也不同,市面上买不到,都需要邹先生自己亲手做好。再经过打磨、打眼等工艺后,就能初见箫之雏形了。之后,便是最考验手

每位制箫艺人都会演奏箫,以此来初步判断箫音调是否准确,邹先生自然也是演奏好手。箫声起,五脏六腑便有了感念。《春江花月夜》如月悬仙境,幽远清寂,《彩云追月》如云月嬉戏,意趣盎然;《牧羊曲》如日出空山,澄明清澈;《梅花三弄》似梅吐寒香,沁人心腑;《苏武牧羊》似风扬旷野,凄楚幽怨。彼时,虽身处白日陋室,却可感空谷明月。

我问邹老这一生共做过多少箫,他笑着说,自己也记不清了。一时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一世做一件事,邹老便是一位为制箫坚守一生的人。

我小心拿起一把“邹箫”轻轻摩挲,箫身竟如此圆润光泽。触之如碧玉微凉、目之如油墨乌亮。而我并不惊奇,因寥寥“邹叙生制”四字,便知那是一位老人以一生光阴打磨。

(九思/文大沐/图 苏州日报)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陈悦箫曲《神邸》

箫园
鉴赏 | 交流 | 分享 |
微信号:aixiaoren_2014
长按下方二维码自动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