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音,忆“中国笛王”陆春龄【附笛音欣赏珍藏版】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音,忆“中国笛王”陆春龄【附笛音欣赏珍藏版】

2020-10-07 21:54:02


 5月22日,被誉为“中国魔笛”“中国笛王”的著名笛子演奏家、作曲家、南方笛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陆春龄老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97岁。他的离世如星辰般陨落,而他的笛声仍如一阵诗意的微风,如一弯淙淙的溪流,悠扬飘荡,绵延不绝,勾勒起听众无限的遐想。



与笛结缘


陆春龄1921年出生于上海钱家塘一个贫困的汽车司机家庭。在他居住的陋巷里,有位老皮匠叫孙根涛,虽以修鞋为生,但琵琶、洞箫、笛子、二胡无一不精。一天老皮匠问:“海根你要不要跟我学?” 陆春龄忙说:“好啊,我早想了。”就这样, 7岁的陆春龄与笛子结缘,当年的小名叫陆海根。


那时,老皮匠不懂哆来咪,就用工尺谱来教,上尺工凡六五乙,高八度加个单人,低音加一点……,小小年纪的陆春龄白天做工,晚上学笛,且上手极快,一个小调二十来天就学会了。


初露锋芒


1930年,陆海根入上海市立比德小学读书,改学名“春龄”,此时,他已能吹许多曲子,在学校里名气渐盛。1934年的儿童节,在小学校长的推荐下,陆春龄第一次登上了南京路口的一家商业电台,演奏了《虞舜熏风曲》。消息一传出,钱家塘轰动了。陆春龄的堂伯家有一台收音机,闻风而来的亲友聚在收音机边,边听边叫好。此时,只有师傅孙根涛一言不发,他静静地听着电台里陆春龄演奏时的技法、速度,等到春龄回来后,一一指出纠正。然后,师傅对他说:“你会成名的。”


重获新生


抗日战争爆发后,因生活所迫,青少年时期的陆春龄开过汽车,踏过三轮。然而生活再苦,他仍坚持曲不离口,并借开车、踏车之便,寻师访友,磨砺自己。


新中国成立,民间艺术重获新生,陆春龄的专长有了用武之地。1952年,苏联芭蕾舞团访华,提出要听一下中国民乐。由此,上海市火速从民间艺术人才中挑出吹笛子的陆春龄、拉二胡的许光毅、弹琵琶的凌律等人,这就成了日后上海民族乐团的前身,他也成了一名专业笛子独奏演员。


1955年夏天,陆春龄随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印度尼西亚,在雅加达广场举行露天演出。但当他登台不久,却发生了意外。当时,二十多档节目,他一人就要演十几档(独奏+伴奏),当吹到《小放牛》时,砰砰,枪响了!据陆春龄描述,“广场十万人,人山人海,大家一哄而上,吹呀吹乱了。我不能逃,就是倒在舞台上我也心甘情愿。我就继续吹下去,越吹越静、越吹越静。后来报纸评论说,枪声不能维持秩序,笛声征服了十万观众”。通过这场演出,陆春龄深刻体会到什么是忘我,脑子里不要杂七杂八,看到什么大人物,怯场,怕,这是不对的。演出地方不一样,忘我的思想要一样。”




一代宗师


陆春龄的演奏,音色淳厚圆润、纯净甜美、表演细腻,气息控制功力尤深。不论在笛子演奏的领城或是在整个中国乐界,其演奏在气口之精微、指法之奥妙、音色之浓郁,普为国内外乐坛及知音所尊崇,尤其在江南丝竹上,广蓄并纳,独树一帜的体系堪称笛界的一代宗师。


演奏之余,陆春龄还创作和整理笛子曲,如创作的笛子曲目有《今昔》《喜报》《江南春》《工地一课》《练兵场上》等,整理的笛子曲有《鹧鸪飞》《欢乐歌》《小放牛》《中花六板》等,如今已成笛界的保留曲目。每当人们听着他的演奏,常会随着笛声展开想象的翅膀,沉浸到他所创造的意境中。



心灵倾听


凭着这支“竹管筒”,,出访过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让英国、法国、罗马尼亚、印度、泰国等国家首脑,都聆听过笛声的曼妙。


1954年冬,陆春龄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当时,毛主席与就坐在观众席第三排中间,陆春龄吹奏的曲目是《鹧鸪飞》。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次劳动节,陆春龄受邀到北京演出,。当陆春龄一曲《练兵场上》演奏完毕后,主持人对陆春龄说,请再加演一曲《友谊赞歌》,且要用法国的三孔笛吹。事后,。:“我们的民族音乐不仅要让中国人欣赏,更要让海外朋友了解。世界各国健康的民族艺术,也要学习交流。”


1986年10月15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中国,,来到上海豫园湖心亭参观。:“他是我国著名的笛子表演艺术家,也是上海音乐学院的老教授。他曾经出访过很多国家,是国宝、也是文化使者。”之后,陆春龄演奏了《喜报》、英格兰民歌《乡村花园》等曲目,女王听后连连与他握手。



一位前联邦德国音乐家的评论,“一支小小的竹笛,用乐队来伴奏,发出魔术般的声音,忽而优雅,忽而轻快,忽而庄严,忽而爆发,忽而流畅,有时它又构成声音的图画,宛如一阵诗意的风,吹进剧场大厅,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灵……”。


编辑:温英杰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版权,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来源:东方文化杂志(ID:dfwh-hk)



长按识别二维码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