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论红楼梦中的贾元春形象

论红楼梦中的贾元春形象

2022-06-02 23:04:44

 

论红楼梦中的贾元春形象
《红楼梦》第十八回,贾元春要归省大观园,第十六回就先透出信息:   

   凤姐道:“可是别误了正事。才刚老爷叫你作什么?”贾琏道:“就为省亲。”凤姐忙问道:“省亲的事竟准了不成?”贾琏笑道:“虽不十分准,也有八分准了。”凤姐笑道:“可见当今的隆恩。历来听书看戏,古时从未有的。”赵嬷嬷又接口道:“可是呢,我也老糊涂了。我听见上上下下吵嚷了这些日子,什么省亲不省亲,我也不理论他去;如今又说省亲,到底是怎么个原故?”贾琏道:“如今当今贴体万人之心,世上至大莫如‘孝’字,想来父母儿女之性,皆是一理,不是贵贱上分别的。当今自为日夜侍奉太上皇、皇太后,尚不能略尽孝意,因见宫里嫔妃才人等皆是入宫多年,抛离父母音容,岂有不思想之理?在儿女思想父母,是分所应当。想父母在家,若只管思念儿女,竟不能见,倘因此成疾致病,甚至死亡,皆由朕躬禁锢,不能使其遂天伦之愿,亦大伤天和之事。故启奏太上皇、皇太后,每月逢二六日期,准其椒房眷属入宫请候看视。于是太上皇、皇太后大喜,深赞当今至孝纯仁,体天格物。因此二位老圣人又下旨意,说椒房眷属入宫,未免有国体仪制,母女尚不能惬怀。竟大开方便之恩,特降谕诸椒房贵戚,除二六日入宫之恩外,凡有重宇别院之家,可以驻跸关防之处,不妨启请内廷銮舆入其私第,庶可略尽骨肉私情、天伦中之至性。此旨一下,谁不踊跃感戴?现今周贵人父亲已在家里动了工了,修盖省亲别院呢。又有吴贵妃的父亲吴天佑家,也往城外踏看地方去了。这岂非有八九分了?”   


   “世上至大莫如‘孝’字”,这一句话,透出很多信息。《红楼梦》一书,是彻根底地不说那个“忠”字的,要把“忠孝”二字中的“忠”字抹掉,作者才敢写作这部《红楼梦》,读者也才敢读这部《红楼梦》。这也是《红楼梦》一整部书,具有的谈道教、谈,不谈儒教,颂道贬儒的特色。为什么,就是因为作者所写作的内容,与反叛有关,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推翻明朝统治者的反叛者。《红楼梦》作者为贾宝玉立传,为贾宝玉招魂,实际上是抹不掉为一个揭竿而起的反叛者立传与招魂色彩的。中国的历史,是一个朝代更替的历史。每一个新的王朝在形成过程中以及形成初期,都喊的是以孝治天下,不干喊以忠治天下,因为这新的帝王,都是反叛起家,都首先就是一个对前朝帝王的不忠者,因此喊不出那个“忠”字。喊不出“忠”字,便喊这个“孝”字。要等到天下稳定、,才敢打出来“忠”字的大旗。一部谈孝不谈忠的《红楼梦》,“世上至大莫若‘孝’字”的《红楼梦》,无疑写作的是“第一代王”形成时期的故事。

   很多人认为,或总是觉得《红楼梦》是一部反清复明的书,其实错了。《红楼梦》固然是一部反清的书,但也绝对不会复明。当我们已经明确地知道《红楼梦》一书中的“第一代王”,如今的“当今”是李自成的时候,推翻明朝统治者的李自成身边的事,身边的人,怎么会要去恢复明朝呢?书中确实透露出很多明朝信息,如人物服饰,器物名称,牌匾楹联内容,场外历史人物等,这说明红楼梦故事背景是在明朝,是在明朝的皇宫中或外围权贵家族的园林中,作者又极力状写那种繁华富贵景象,给人造成一种不忘明朝的印象。有这种印象,加上贾宝玉具有的反叛意识与行为,给人造成一种肯定什么与否定什么的错觉。有了这种错觉,旧红学、新红学又用了100多年时间把故事硬往清王朝的身上放,于是形成《红楼梦》一书有“反清复明”意义这样一种错觉。

   《红楼梦》一书,从整部书的框架结构,到回目章节安排,取得了自然天成、无迹可寻的艺术效果。创造出这种效果,偏偏是由大藏机巧,关山重重的大写作功力去实现的。即便是文字细节上,也是严谨绵密,一以当百,布满环扣,读者稍有粗疏,便会被作者一次又一次地瞒过。我们已经举出了很多例子,比如“甄士隐”的“人隐”与“事隐”;比如“赠银”与“增援打赢”。比如这里的“当今自为日夜侍奉太上皇、皇太后,尚不能略尽孝意,”你以为作者说的是什么?短短一两句话,作者是大写了一段历史。这里的“当今”,指李自成。李自成已经建立大顺王朝,已经享受皇帝的待遇与礼仪,虽然最终没有来得及登基,却也“山呼万岁”了几日,也已经是以“当今”作称呼了。“太上皇”、“皇太后”,指的是崇祯皇帝与皇太后、皇太妃等人。当今“日夜侍奉太上皇、皇太后,尚不能略尽孝意,”指的是李自成进北京后,急于寻找崇祯的下落的事情,寻找到已经在煤山上吊死了的崇祯的尸体后,还有把崇祯与已经在后宫上吊死去的太后的尸体一起安葬的事情。

   这是《红楼梦》作者笔下的“当今”,侍奉“太上皇”与“皇太后”的情景。“因见宫里嫔妃才人等皆是入宫多年,抛离父母音容,竟不能见,竟大开方便之恩,特降谕诸椒房贵戚,除二六日入宫之恩外,凡有重宇别院之家,可以驻跸关防之处,不妨启请内廷銮舆入其私第,庶可略尽骨肉私情、天伦中之至性。”这是李自成入住崇祯的后宫后,遣散后宫宫女的事情。历史上李自成这个人,没有性生活能力,没有生育能力,没有自己的亲生后代。这一点,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能够打下天下的帝王之间所仅有的。打下天下了,却身后无人,你看这天下打得值与不值?为后代者重事业,无后代者重钱财。这是不是也同样影响了李自成的心理构成?既然没有性欲,留下后宫崇祯的一万多名嫔妃宫女干什么用?遣散了吧!这也确实是“历来听书看戏,古时从未有的。” 这一遣散,便有了故事,便有了大故事。崇祯后宫上万名嫔妃宫女,并没有遣散到民间去,遣散给了李自成的将士,遣散给了为李自成出力打仗,从尸体堆中活下来的有功将士。“此旨一下,谁不踊跃感戴?现今周贵人父亲已在家里动了工了,修盖省亲别院呢。又有吴贵妃的父亲吴天佑家,也往城外踏看地方去了。”踊跃感戴的,是李自成的将帅们。某一位大将军已经通知远在西安的父亲在家里动了工修盖藏娇别院呢;又有某位将军的父亲已经到西安城外踏看地方去了。

   《红楼梦》作者为后人记载了当时身在北京的李自成部队的将士们,已经人心向西。还记得韩信攻打项羽时使用民谣涣散楚军军心的故事吗?李自成的军队基本上来自陕西,有已经有了建都西安的决定,向将士分宫女,起了将士人心思归的作用。人心向西,这是李自成山海关战败的必然性。遣散宫女,于是便有了“待选”、“争抢”,以至争抢嫔妃宫女中打出人命。这一遣散,才有了《红楼梦》中大观园的修建,才有了大观园中正十二钗、副十二钗又副十二钗的批量接纳,才有了红楼梦故事,才有了《红楼梦》一部书。  

   嬷嬷道:“阿弥陀佛!原来如此。” “凤姐笑道:“若果如此,我可也见个大世面了。可恨我小几岁年纪,若早生二三十年,如今这些老人家也不薄我没见世面了。说起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比一部书还热闹,我偏没造化赶上。”赵嬷嬷道:“嗳哟哟,那可是千载希逢的!那时候我才记事儿,咱们贾府正在姑苏扬州一带监造海舫,修理海塘,只预备接驾一次,把银子都花的像倘海水似的!说起来……”凤姐忙接道:“我们王府也预备过一次。那时候我爷爷单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的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赵嬷嬷道:“那是谁不知道的?如今还有个口号儿呢,说‘东海少了白玉床,龙王来请江南王’,这说的就是奶奶府上了。还有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嗳哟哟,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若不是我们亲眼看见,告诉谁谁也不信的。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

  

   上面这一段文字,没多长,很短,却是红学中清代曹家说者下过死功夫的。贾家接驾一次,王家接驾一次,甄家接驾四次。都被红学家一一考证出清代帝王康熙、乾隆下江南在何年何月和日住在谁家谁处。每读到他们考证的文字,我都被他们下的工夫所感动,感动得不愿说出《红楼梦》的真相了,怕他们为此下了一生的功夫白下了,去上吊的上吊,跳井的跳井。然而,夜深人静,睡梦中我又听到枕边的一部《红楼梦》里,发出噪杂细碎的哭声,细辨之下,有曹雪芹的声音,有宝玉的声音,有黛玉的声音。红楼夜哭,又使我狠下心来写下今日文字。我问红学曹家说者三个问题。

    1、一个是在《红楼梦》书评中脂砚斋说过的问题,凤姐笑道:“若果如此,我可也见个大世面了。可恨我小几岁年纪,若早生二三十年,如今这些老人家也不薄我没见世面了。【甲戌侧批:忽接入此句,不知何意,似属无谓。】说起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比一部书还热闹,【庚辰侧批:既知舜巡而又说热闹,此妇人女子口头也。】我偏没造化赶上。”就是这个出自凤姐口中的尧舜禹时期,舜帝南巡而死的故事,脂砚斋说:“既知舜巡而又说热闹”的评语,点明了历史上的舜帝南巡,大不幸,是要死皇帝的。娥皇、女英的传说,斑竹类的传说,妇人女子皆知,是舜帝南巡死在了江南的传说故事。《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如果是清朝帝王家奴曹家的后代,敢这样去写康熙、乾隆下江南吗?敢这样明白地去诅咒清朝皇帝下江南死去吗?

    2、红学家们考证出康熙、乾隆下江南几次住在江南织造曹家,而《红楼梦》中在这里分明是把贾家与甄家(甄宝玉家)作为两家来写的,贾家是江南织造曹家,书中写了,分明只有一次,甄家才有四次或者说多次,难道又可以说曹雪芹不是曹家(《红楼梦》中的贾家)的后代,而是甄家的后代吗?书中说明了贾宝玉贾家与甄宝玉甄家是两家的,别用“假作真时真亦假”来蒙我。

    3、作者在这里借贾琏、凤姐夫妻之口,介绍元春即将归省大观园时,插入太祖皇帝访舜巡故事的寓意到底是什么?与元春有没有关系?与元春这个人有关系?还是与元春归省有关系?脂砚斋在这里也提了一个疑问:“忽接入此句,不知何意,似属无谓。”我也想问:作者在这里,忽接入此事,到底是何意?以《红楼梦》整部书来看,作者使用文字,惜墨如金,似乎不应该是“似属无谓”,不应该是题外闲话。我们应该首先搞清楚作者插入这件太祖皇帝仿舜巡故事到底有没有寓意后,在去作索引或考证。而不应该是书都没有读懂,就先去考证索引上100年吧。

   《红楼梦》作者在交代元春出场之前,写太祖皇帝南巡,其中大有寓意。这里的元春,就是《红楼梦》作者为后人记载下的李自成之后,传说了300年的陈圆圆落入刘宗敏手中,引起“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投清反李故事的历史真迹。这里的太祖皇帝,倒几乎是用了一个真实的称谓,清太祖、太宗的称谓。清朝入关之前,皇太极“南巡”,在与明朝军队的作战中受伤而亡。东北人至今有一个习惯,称长城以南,一概为南方,称长城以南的人,一概为“南人”。与长城以内的人们把长江、黄河作为区分南方与北方的习惯大不相同。在明代,,所收集到的大东北后金即后来改为大清的敌方入侵秘密情报,敌方都是自称“南狩”。作者只是把“南狩”改作了“南巡”。把清太宗的“南巡”牺牲比作上古有德之王舜的南巡死去,即便后来的清朝统治者看了出来,也大约愿意默认。文中的“接驾”一词,用的也有意味。“接驾”,是“接仗”的意思。谁和谁接架了,是谁和谁打架了的民间用语,司马懿与诸葛亮又接仗了,就是发生了战争的意思。贾家准备“接驾”一次,说的是当时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已经有了要与东北的大清军大一仗的准备。王家“接驾”,甄家“接驾”,都是说明朝崇祯之前与东北的大清之间发生的战事。在元春这个人物出场之前,作者插入“接驾”故事,依然是在交待元春这个人物,并且交代的是元春这个人物的关键性。就是说明了元春这个人物与抵抗东北山海关外的敌人有极大关系,直接关系。在李自成入主北京的短短40天时间内,一个女子,与山海关外的敌情变化关系极大,这个女子,在《红楼梦》里,就是贾元春。在历史上,就是陈圆圆。


   走到太虚幻境门外停下来的甄士隐,与在太虚幻境门内出现的贾宝玉,是同一个人。在一个元宵节丢失的人,与在另一个元宵节出场的人,是不是同一个人?在元宵节丢失的人物是甄英莲。在元宵节出场的人物是贾元春。《红楼梦》第一回写道:“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霄佳节。士隐命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半夜中,霍启因要小解,便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待他小解完了来抱时,那有英莲的踪影?急得霍启直寻了半夜,至天明不见,那霍启也就不敢回来见主人,便逃往他乡去了。那士隐夫妇,见女儿一夜不归,便知有些不妥,再使几人去寻找,回来皆云连音响皆无。” 丢失的甄英莲哪里去了?《红楼梦》“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一回中有了交代:   

   如今且说雨村,因补授了应天府,一下马就有一件人命官司详至案下,乃是两家争买一婢,各不相让,以至殴伤人命。彼时雨村即传原告之人来审。那原告道:“被殴死者乃小人之主人。因那日买了一个丫头,不想是拐子拐来卖的。这拐子先已得了我家的银子,我家小爷原说第三日方是好日子,再接入门。这拐子便又悄悄的卖与薛家。”   

   门子笑道:“这且别说,老爷你当被卖之丫头是谁?”雨村笑道:“我如何得知?”门子冷笑道:“这人算来还是老爷的大恩人呢!他就是葫芦庙旁住的甄老爷的小姐,名唤英莲的。”雨村罕然道:“原来就是他!闻得养至五岁被人拐去,却如今才来卖呢?”   

   门子道:“这一种拐子单管偷拐五六岁的儿女,养在一个僻静之处,到十一二岁,度其容貌,带至他乡转卖。当日这英莲,我们天天哄他顽耍,虽隔了七八年,如今十二三岁的光景,其模样虽然出脱得齐整好些,然大概相貌,自是不改,熟人易认。况且他眉心中原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痣,从胎里带来的,所以我却认得。偏生这拐子又租了我的房舍居住,那日拐子不在家,我也曾问他。他是被拐子打怕了的,万不敢说,只说拐子系他亲爹,因无钱偿债,故卖他。我又哄之再四,他又哭了,只说:‘我不记得小时之事!’这可无疑了。”

   走到太虚幻境门外停下来的甄士隐, 与在太虚幻境门内出现的贾宝玉是同一个人。在一个元宵节丢失的甄英莲,与在另一个元宵节出场的贾元春,是同一个人,但不是同一个人同时在场,而是一个人是另一个人的影子。甄英莲是贾元春的影子,甄英莲是过去的贾元春,是作者把甄英联作为对贾元春往事的交代。

   《红楼梦》作者写书,应该说也是“衔玉”而写。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通篇文字,都是作者极其认真诚信的写作。主人公贾宝玉的前身被“把真实的人物隐起来”之后,因为贾宝玉与甄士隐是同一个人,贾宝玉出现后,作者就绝对没有再让甄士隐这个人物同时出现过。也没有为了交代甄士隐向贾宝玉的变身,把贾宝玉写成贾雨村。同样,作者也就不会设计贾元春与甄英莲,即后来的香菱作为同一个人物以两个人的身份,同时出现在《红楼梦》后面的章回中。贾宝玉出现后,甄士隐就不再出现。贾元春出现后,甄英莲依然出现,后来改名香菱,也是作者交代清楚了的。这说明作者并没有把香菱与贾元春设计成同一个人物的两种身份同时在场,而是虚构了一个甄英莲这个人物,来交待贾元春的往事。这是作者对读者负责的态度,更是作者对“石头”的灵魂以及一帮人逝去后的鬼神负责的态度。《红楼梦》作者,没有使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分身法,而是创造性地使用了“形影不离法”。甄士隐变身为贾宝玉的过程中的贾雨村情节,作者使用了“形影不离法”中的写形法。以贾雨村为形,以甄士隐为影。太阳底下,一个人走过去了,地上还带着一个影子。贾雨村从太阳底下走过去了,地上还带着一个甄士隐的影子,贾雨村走到了哪里,走到了什么地步,走道了什么环境中去,地上的影子甄士隐便也走到了那里。一个读者,掌握不了“形影不离”这种读书法,就绝对读不懂《红楼梦》。

   《红楼梦》一书中,作者通过甄英莲详细地交代了贾元春的身世。在交代元春这个人物的身世上作者使用的是“形影不离法”的写影法。在什么情况下作者使用写形法?在什么情况下作者使用写影法?对于作者一同经历的事件,故事中正在发生的事件,作者使用写形法。对于并非作者亲身经历,并非正在发生的故事,而是传闻听说来的故事,作者使用写影法。一个人从太阳底下走过去了,由于作者所在的位置或角度,看不到那个人,但看到了地上的人影,把这个人的影像描述下来,见影不见形,写影而知形,叫做写影法。甄英莲这个人物,就属于作者为交代贾元春的身世虚构的一个人物,就属于那么一个影子,属于贾元春在元宵节出现时,华丽灯影下晃动着的贾元春的影子。作者是先看到了一个人的影子,后见到这个人。现实中,作者也是先前就听说了陈圆圆这个人物,以及她的故事,后来竟然真的有机会见时到了这个人。作者在《红楼梦》第一回中的元宵节就写出了这个影子,在第十八回中的元宵节才见到这个人。

   贾元春在《红楼梦》中出场不多,但他的影子很长很长,这可能是元宵节灯影的作用,灯光下的人影,有时候是比月光下的人影要长得多。作为贾元春影子的香菱,在整部《红楼梦》中,几乎始终在场。这是由于贾元春做了皇宫中的人,皇上的妃子,不属于大观园中的人了,她的传闻却一直在大观园中存在。英莲是在元宵节那天看灯时丢失的,丢失到元宵节的灯影中去了。香菱出现后,进入大观园的第一件事,是跟薛宝钗、林黛玉学写诗,作者让她写的第一首诗,依然是月亮。

   黛玉道:“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十五的月亮“十四寒”,林黛玉也依然是在说,你今日圆满,过去却很凄寒。  

   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宝钗道:“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和他算账去。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香菱笑道:“好姑娘,别混我。”一面说,一面作了一首,先与宝钗看。宝钗看了笑道:“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你别怕臊,只管拿了给他瞧去,看他是怎么说。”香菱听了,便拿了诗找黛玉。黛玉看时,只见写道是: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子自然另作呢。”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宝钗笑道:“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宝玉不答。  


   只见香菱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探春笑道:“咱们跟了去,看他有些意思没有。”说着,一齐都往潇湘馆来。只见黛玉正拿着诗和他讲究。众人因问黛玉作的如何。黛玉道:“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众人因要诗看时,只见作道: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宝钗笑道:“不象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听了一听,他安稳睡了,心下想:“他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这会子乏了,且别叫他。”正想着,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连忙唤醒了他,问他:“得了什么?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一面说,一面梳洗了,会同姊妹往贾母处来。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梳洗已毕,便忙录出来,自己并不知好歹,便拿来又找黛玉。刚到沁芳亭,只见李纨与众姊妹方从王夫人处回来,宝钗正告诉他们说他梦中作诗说梦话。众人正笑,抬头见他来了,便都争着要诗看。到第四十九回开篇,话说香菱见众人正说笑,他便迎上去笑道:“你们看这一首。若使得,我便还学;若还不好,我就死了这作诗的心了。”说着,把诗递与黛玉及众人看时,只见写道是: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红楼梦》第一回写小时候的香菱——英莲在元宵节月圆之夜被人贩子盗走,这时候香菱学诗又让香菱写天上的圆月,是不是作者安排得也太有些残忍?实际上,作者只是在苦心地反复地突出一个“圆”字。为了突出这个“圆”字,在第一回,英莲丢失在元宵节里之前,作者就先写了中秋佳节。

   一日,早又中秋佳节。士隐家宴已毕,乃又另具一席于书房,却自己步月至庙中来邀雨村。原来雨村自那日见了甄家之婢曾回顾他两次,自为是个知己,便时刻放在心上。今又正值中秋,不免对月有怀,因而口占五言一律云: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恰值士隐走来听见,笑道:“雨村兄真抱负不浅也!”雨村忙笑道:“不过偶吟前人之句,何敢狂诞至此。”因问:“老先生何兴至此?”士隐笑道:“今夜中秋,俗谓’团圆之节’,想尊兄旅寄僧房,不无寂寥之感,故特具小酌,邀兄到敝斋一饮,不知可纳芹意否?”雨村听了,并不推辞,便笑道:“既蒙厚爱,何敢拂此盛情。”说着,便同士隐复过这边书院中来。  


   须臾茶毕,早已设下杯盘,那美酒佳肴自不必说。二人归坐,先是款斟漫饮,次渐谈至兴浓,不觉飞觥限斝起来。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号一绝云: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贾雨村中秋吟月二题,已经暗藏了“圆圆”两个字。暗藏了书中贾雨村,历史上的刘宗敏,得到了陈圆圆。作者借贾雨村自己的口说出“圆圆”,贾雨村得到这个“圆圆”之后,作者紧接着让甄英莲丢失到了另一个寓意为“圆”的元宵节中去。甄英莲的名字,被评书人脂砚斋批为“应怜”的意思,也被历来的读者所接受,英莲的遭际,却实可怜,这个解释固然可以这样理解,但在我看来,“英莲”的寓意,更应该是“楹联”的意思,是指向了元春出场,指向了元春归省大观园时旨定大观园的对额与楹联。

   《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十七回中的这个元宵节,就是第一回中那个元宵节,是同一个元宵。是让丢失到了元宵节的甄英莲还从元宵节中走出来。作者交待元春出场时,“元春”的“元”字,“大观园”的“园”字,“元宵节”的“元”字,与英莲出场时一样,是作者又一次突出一个“圆”字。看元春出场的情景:

   展眼元宵在迩,自正月初八日,就有太监出来先看方向:何处更衣,何处燕坐,何处受礼,何处开宴,何处退息。又有巡察地方总理关防太监等,带了许多小太监出来,各处关防,挡围幕,指示贾宅人员何处退,何处跪,何处进膳,何处启事,种种仪注不一。外面又有工部官员并五城兵备道打扫街道,撵逐闲人。贾赦等督率匠人扎花灯烟火之类,至十四日,俱已停妥。这一夜,上下通不曾睡。  

   至十五日五鼓,自贾母等有爵者,俱各按品服大妆。园内各处,帐舞龙蟠,帘飞彩凤,金银焕彩,珠宝争辉,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静悄无人咳嗽。贾赦等在西街门外,贾母等在荣府大门外。街头巷口,俱系围幕挡严。正等的不耐烦,忽一太监坐大马而来,贾母忙接入,问其消息。太监道:“早多着呢!未初刻用过晚膳,未正二刻还到宝灵宫拜佛,酉初刻进太明宫领宴看灯方请旨,只怕戍初才起身呢。”凤姐听了道:“既是这么着,老太太、太太且请回房,等是时候再来也不迟。”于是贾母等暂且自便,园中悉赖凤姐照理。又命执事人带领太监们去吃酒饭。  

   一时传人一担一担的挑进蜡烛来,各处点灯。方点完时,忽听外边马跑之声。一时,有十来个太监都喘吁吁跑来拍手儿。这些太监会意,都知道是“来了,来了”,各按方向站住。贾赦领合族子侄在西街门外,贾母领合族女眷在大门外迎接。半日静悄悄的。忽见一对红衣太监骑马缓缓的走来,至西街门下了马,将马赶出围幕之外,便垂手面西站住。半日又是一对,亦是如此。少时便来了十来对,方闻得隐隐细乐之声。一对对龙旌凤翣,雉羽夔头,又有销金提炉焚着御香;然后一把曲柄七凤金黄伞过来,便是冠袍带履。又有值事太监捧着香珠、绣帕、漱盂、拂尘等类。一队队过完,后面方是八个太监抬着一顶金顶金黄绣凤版舆,缓缓行来。贾母等连忙路旁跪下。早飞跑过几个太监来,扶起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来。那版舆抬进大门、入仪门往东去,到一所院落门前,有执拂太监跪请下舆更衣。于是抬舆入门,太监等散去,只有昭容、彩嫔等引领元春下舆。只见院内各色花灯熌灼,皆系纱绫扎成,精致非常。上面有一匾灯,写着“体仁沐德”四字。元春入室,更衣毕复出,上舆进园。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景象,富贵风流。

 


  元宵节后,忽然人报,娘娘差人送出一个灯谜儿,命你们大家去猜,猜着了每人也作一个进去。太监去了,至晚出来传谕:“前娘娘所制,俱已猜着,惟二小姐与三爷猜的不是。”

   书中并没有写出元春的灯谜是什么灯谜,作者不仅是让书中人物猜谜,也是让《红楼梦》读者们来猜谜。是什么灯谜呢?这个灯谜,是说《红楼梦》第十七回的故事,就是一个谜。就是“元春归省大观园”,或“元春元宵归省大观园旨定楹联”,谜底:打一人。你猜着了没有?甄英莲当然不是真士隐的女儿,这里说的是甄英莲是由甄士隐即贾宝玉首先得到的。在《红楼梦》第一回中穿插了一个甄家丫鬟姣杏的故事,说的是贾雨村即历史上的刘宗敏,是以得到姣杏的方式“侥幸”地从贾宝玉手中得到了陈圆圆。脂砚斋在这里把“姣杏”批做“侥幸”的意思,“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迷贾政悲谶语”一回中,在元春之谜下野批了一条“侥幸”的批语: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庚辰双行夹批:此元春之谜。才得侥幸,奈寿不长,可悲哉!】脂砚斋为什么也说贾元春是侥幸做上的妃子?此“侥幸”不是与“姣杏”的“侥幸”有联系吗?自明朝以后,著书立说的,听书中故事的,一个腔调认为李自成进北京后,陈圆圆落入了杀人魔王抢劫的刘宗敏手中,自然不会有好结果。《红楼梦》作者却在这里详细地告诉了人们,刘宗敏以侥幸的方式从贾宝玉手中得到陈圆圆之后,自己并没有把陈圆圆占有,而是把她“扶了正”,让陈圆圆做了李自成的妃子。这是陈圆圆的侥幸,也就是《红楼梦》书中贾元春的侥幸。贾元春也就是历史上的陈圆圆,做的是李自成的妃子,在《红楼梦》书中,透出元春对待林黛玉与薛宝钗不同的态度,透出元春越到后来越倾向薛宝钗与贾宝玉的关系,元春这个倾向,代表的是李自成的旨意。宝玉对这个旨意的抵触,是对李自成的抵触。这是《红楼梦》中最终造成贾宝玉悲剧的最大根源。我们在前面讨论过“玉在匮中求善价”的寓意,讲到过贾宝玉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得到了黛玉的,讲到是贾雨村看在贾宝玉“曾经赠银”才把林黛玉交给了贾宝玉,讲到过甚至是以姣杏作为交换条件才把林黛玉交给了贾宝玉。当我们在这里知道了“姣杏”只是“侥幸”的表达,实际上指的是元春,即历史上的陈圆圆,我们也就清楚了陈圆圆才是贾宝玉得到林黛玉的根本交换条件。

   在“金陵十二钗”正钗中,元春的判诗是:宝玉看了仍不解。待要问时,情知他必不肯泄漏,待要丢下,又不舍。遂又往后看时,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二十年来辨是非,”指的是贾元春有过甄英莲、甄香菱那样被卖来卖去不知道谁是自己最终的归宿,哪里是自己最终的归宿;“榴花开处照宫闱。”李自成进北京的时间正是石榴花开时节,石榴花开时节贾元春做了李自成的妃子;“三春争及初春景,”是拿迎春、探春、惜春的际遇与元春的际遇比较,那自然是做了妃子的元春高高在上,其他三春屈膝于下;“虎兕相逢大梦归。”是李自成与吴三桂那一战,李自成被赶出北京,生世的陈圆圆,仅仅做了一个多月的妃子,就梦一般的结束了。看看香菱的判诗: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甲戌双行夹批:却是咏菱妙句。】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甲夹批:拆字法。】致使香魂返故乡。 “桂花”,指的是夏金桂;“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以及“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与“二十年来辨是非”有同样的意思;“自从两地生孤木,”一边是李自成,“李”字含“木”,一边是吴三桂,“桂”字含“木”,不仅仅是北京城与山海关两地,更是两股敌对的势力;“致使香魂返故乡。”陈圆圆本来是江南人,后被封为藩王的吴三桂带回南方封地。
   《红楼梦》作者这个历史上的陈圆圆的同时代人,与陈圆圆有过亲密接触的人,通过描绘贾元春元宵节灯影下的影子甄英莲,为我们留下了陈圆圆的身世资料: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美人陈圆圆,在《红楼梦》章回题目“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被作者称作“薄命女”。陈圆圆是从小被家人不慎丢失的。
“霍启因要小解,便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待他小解完了来抱时,那有英莲的踪影?”“再使几人去寻找,回来皆云连音响皆无。” 陈圆圆是小时候被拐卖婴儿的贼人拐卖走的。门子道:“这一种拐子单管偷拐五六岁的儿女,养在一个僻静之处,到十一二岁,度其容貌,带至他乡转卖。” 陈圆圆不知道自己原来姓什么、叫什么、是哪里人。《红楼梦》第四回中,门子道:“偏生这拐子又租了我的房舍居住,那日拐子不在家,我也曾问他。他是被拐子打怕了的,万不敢说,只说拐子系他亲爹,因无钱偿债,故卖他。我又哄之再四,他又哭了,只说:‘我不记得小时之事!’”在第七回写周瑞家的又问香菱:“你几岁投身到这里?”又问:“你父母今在何处?今年十几岁了?本处是那里人?”香菱听问,都摇头说:“不记得了。” 陈圆圆确实被卖入娼门。门子笑道:“不瞒老爷说,死鬼买主也深知道。待我细说与老爷听:这个被打之死鬼,乃是本地一个小乡绅之子,名唤冯渊,自幼父母早亡,又无兄弟,只他一个人守着些薄产过日子。长到十八九岁上,酷爱男风,最厌女子。这也是前生冤孽,可巧遇见这拐子卖丫头,他便一眼看上了这丫头,立意买来作妾,立誓再不交结男子。”这是陈圆圆有这种床上好处。陈圆圆又被卖到京城官府。如今且说雨村,因补授了应天府,一下马就有一件人命官司详至案下,乃是两家争买一婢,各不相让,以至殴伤人命。彼时雨村即传原告之人来审。那原告道:“被殴死者乃小人之主人。因那日买了一个丫头,不想是拐子拐来卖的。这拐子先已得了我家的银子,我家小爷原说第三日方是好日子,再接入门。这拐子便又悄悄的卖与薛家。  

   陈圆圆的长相。《红楼梦》第七回中写道:只见香菱笑嘻嘻的走来。周瑞家的便拉了他的手,细细的看了一会,因向金钏儿笑道:“倒好个模样儿,竟有些象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金钏儿笑道:“我也是这们说呢。”蓉大奶奶即秦可卿,有林黛玉与薛宝钗姿容的“兼美”,可以说是红楼中第一美人。第四回中门子道:“当日这英莲,我们天天哄他顽耍,虽隔了七八年,如今十二三岁的光景,其模样虽然出脱得齐整好些,然大概相貌,自是不改,熟人易认。况且他眉心中原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痣,从胎里带来的。”历史上的陈圆圆的长相,由此可以推想。陈圆圆曾经学诗。宋代以前的,多学歌舞。明清两代的,多学诗艺。陈圆圆也受此习染,曾拜两家名家指点作诗方法。《红楼梦》第四十八回,甄香菱跟随薛宝钗住进了大观园,马上要求跟薛学习写诗。香菱笑道:“好姑娘,你趁着这个工夫,教给我作诗罢。”以《红楼梦》中塑造的薛宝钗“堪叹停机德”品质,作者当然不会让薛宝钗做老师做下去。于是,香菱又拜林黛玉为师。香菱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宝钗等都往贾母处去了,自己便往潇湘馆中来.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