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音乐 >石钟山听琴

石钟山听琴

2021-07-15 23:37:53


初一眼看湖口,感觉与其他县级城市一般,别无二致。


上得石钟山来,方知大有不同。在这里远望江上浪涛滚滚,近听耳畔风雷隐隐,感觉湖口依着长江与鄱湖,气魄便不一般。



琴席面临大江,背靠浣香别墅。正是丹桂飘香的时节,头上疏条交映。地上投下的斑驳日影,如荇藻交横。


师叔张玉新弹《山居吟》,此景此琴,浑然融合,使人忘机。


山上满耳的喧腾:导游扩音喇叭里的讲解、穿过林梢的风声、轮船汽笛的长鸣。感觉丝丝缕缕、悠悠荡荡的琴声是从诸多声音里穿越过来的,到了耳畔,就在心里驻下,四下底顿觉清静。



老师一曲《渔樵问答》,斧伐之丁丁,橹声之欸乃,隐隐现于指下。曲终笑吟吟地问:“我今日弹琴与往常,哪位同学可听出什么不同?”


有人听得囫囵吞枣,不敢作声;有人说听出些惆怅;有人答比课堂上多几分率性;有人小声嘀咕,今日多了隐逸之志,老师贪恋这里的山水。


老师自解:我从不主张一成不变,好像是什么样的曲子就一定要弹成定势。前些日子去了甘肃,在瀚海黄沙里弹琴,友人说我在这里弹琴和在江南弹琴似有不同。初时不觉,回来发现确实有了些许变化。


虽未言明是何不同,我却大抵已知二三。老师在《琴中无相》里谈到:人琴是否相契不在于能否“准确无误地复制”琴曲之原意,而是在琴中能自然而然地生发出什么。最好的相契就是随机而发。


有一段时间,我练琴习惯参照老师的录音,听一句自己再弹一句,方圆徐急努力做到与录音一致。现在看来,原来弹琴最忌格式,随机而发才是最好的演绎!



师妹邹霞完成了学琴两年以来的首秀。《仙翁操》开合收放自如,表现不俗。


《仙翁操》作为入门之曲,现在的古琴教学大多将其一笔带过。盖因其曲式简短、指法浅易的缘故吧,少有人识得其中开合收放乃至一嘘一吸之妙。然而,此曲在徽外堂,至少需一年以上才得圆满。老师耐着性子教,学生老老实实地学,师生都有着莫大的耐心几经琢磨,方能过关。


这也是亚薇师姐所形容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老师谈得多的,还有弹琴时的主客关系:人是主,琴是客,弹者是主,听者以及周边的环境是客。抚琴者若能过滤外界因素的干扰,便是守中。


众目之下弹琴,最是考验功夫。我想学古人掩耳盗铃,努力忽略听琴者的审视,强作从容,弹一曲《渔歌调》。当老师拿起箫来,说我来给你配箫吧。方才装出来的淡定荡然无存,手上立刻乱了分寸,被箫声带着走,想追也追不上,想等又慢不下来。方知守中是一门切实的功夫,大概还需要一个长久的修炼过程。



白天人声鼎沸,琴声大多在心里。晚上阒静,对依赖惯了耳朵的人来说,是听琴的绝佳时机。


喝酒喝到微醺的玉新师叔《酒狂》信手挥来,听者也微醺。


老师虽然没喝酒,但兴致也上来了,一曲《秋江夜泊》非常应景,恍如随同苏东坡夜泊石钟山。听《秋风词》,在琴声里起承转合,也别有一番意境。


开始还想着去赶最后一班高铁,手机合上了又打开,不时偷眼看时间。听着听着,身心渐渐安顿下来,干脆把票退了,放心彻底地沉浸在这苍茫的夜色里。


暮色四合,远山大江隐没不见。围坐在昏暗的灯光下,听老师弹《流水》,不禁生出夫子逝者如斯的慨叹。


苹果用户打赏

可按此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