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笛是具有7000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民族乐器。竹笛原材料主要用苦竹和紫竹两大类别,其中绝大部分采用苦竹制作。苦竹自古以来便被认为是制作竹笛的上等材料,而浙江余杭的铜岭桥以盛产苦竹出名。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主要民族乐器厂,如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苏州民族乐器一厂等民族乐器厂以及国内众多制笛人都慕名去铜岭桥采购竹材。
1971年生人的董雪华祖居铜岭桥,铜岭桥不仅盛产苦竹,也是有名的“竹笛之乡”。1984年,周林生作为当时社会流行的“星期天工程师”,每周都到铜岭桥指导竹笛生产传授制作技艺。1987年,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和铜岭桥合办了一个联营厂,专门为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生产笛子。董雪华在1988年进厂,学习基本乐器制作。又得到了苏州邹叙生前辈、北京屠式璠先生指点,实乃当今笛箫制作家中之佼佼者。守着老家铜岭桥上好的竹料,董雪华和周林生联合创办了“灵声乐器厂”。
到了1998年,北京竹笛的市场需求颇大。董雪华看好这个前景,随即把目光投向北京,设立灵声乐器厂的驻京办事处。几年下来,销售市场形势大为可观,董雪华也积极抓住空暇时间“充电”,不断提高文化素养,从传统手艺型向现代知识型转变。
一支好笛知几何?
器乐演奏家作为乐器的第一体验者和实践者,他们的体验对乐器的好坏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最权威的判断。被很多人誉为“中国笛王”的张维良是一位集创作与演奏于一身的音乐家,在谈起董雪华制作的笛子时说到:“总体而言,他的笛子产品质量水平比较稳定一致,差距不大。从选材到音准、音色等方面在保持着传统工艺同时也在整体提升。”
在问及一支好的笛子的标准是什么时,二位名家不约而同的谈到了音准问题。在张维良看来,一支好笛子的音准是第一要考虑的,他评价董雪华的笛子在音准方面做得很到位。
在多年实践中,董雪华也始终坚持制作笛子关键是音准的观点。“笛子是天然长成的材料,竹子大头与小头内外径不同。一支好的竹笛,只能寻找天然内外径匹配的竹子来制作。我选择的是内径、外径尺寸相符合的材料制作竹笛,这样音律就会准确。”
除此之外,张维良更多看重的是笛子的高中低音区音色的统一:其实这对笛子制作师而言是个十分复杂的事情。不过董雪华做的笛子在这方面都还能够达到统一。对于董雪华而言,一把好竹笛,音色取决于材料的好坏以及加工制作的方法,比如笛孔的大小、斜度、内外径的比例等。音色好的笛子,竹壁不薄不厚,多采用有分量的经年老竹,这样的竹材制成的笛子音色就能够统一。
考虑到如今很多作曲家把笛子作品的音域越写越高,笛子音乐的拓宽程度也是张维良颇为重视的一个要素。他评价董雪华的笛子在这方面做得颇有成效:董雪华制作的笛子的音域不仅宽,而且稳定性也极强。
乐器改良 永无止境
每一次对乐器的改进,都凝聚着乐器制作者和演奏者共同的心血,不同地域的曲子需要制作出不同风格、不同种类的笛子,不同的演奏家对竹笛的需求也是因人而异,董雪华不断加强与演奏家的交流和合作。
当年当董雪华来到北京后,“开裂”成为他面临竹笛制作过程中最大的难题。对此,他说道:“这和笛子的加工细节密切相关,同时和原材料的干燥度也有重要关系。原材料放置的比较干,开裂问题就会处理的比较好一点。”为进步提升笛子制作水平,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董雪华自己发明了“鱼线做法”。以前笛子是用的丝线,不仅不牢固而且很容易刷掉竹笛表面的那层漆,而董雪华的“鱼线做法”不仅可以把线的弹性全部拉出来,而且还可以把笛子捆牢。
多年来,经过全国众多乐器改革家、演奏家的共同努力探索,中国笛子制作水平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对此,张维良说到:“在选材上,目前中国笛子制作水平相对以往大为讲究。音准也是取得了非常可喜的进步。音色较之以往统一了很多。不过在笛子的制作工艺各方面其实还是需要提升的。中国竹笛制作技艺较之于韩国、日本周边国家,它们做的还是更为考究的。今后国内乐器制作师们应该紧跟时代潮流,更多融入一些高科技思维和手段。无论设备也好、材料学的研究也好,今后依然均有较大的发展、提升空间。”
在谈及中国竹笛制作的未来时,二位名家分别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张维良希望民族乐器制作不论从工艺还是外观、内膛上都应进一步考究,在保持优秀传统手工艺的前提下引进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以达到精益求精。此外,张维良谈到笛子的外观时希望那些不会吹笛子的人能把笛子作为艺术品摆设在家中,因为这也是一种艺术熏陶。董雪华则计划着往高精尖的角度去发展,目前他也正在紧跟市场需要,计划开发制作新乐器品种。对他而言,民族乐器改良发展的道路长且漫漫,不过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他将义无反顾的踏上征程,上下求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