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大型团体表演《自然》配乐的作曲、配器以及整个开幕式全部文艺演出的箫笛演奏都出自一个人——张维良,被称为“中国笛王”,也有人称他为“圣手箫王”。人们在对幕前王者张维良赞誉之余,却不知另一位幕后的王者——南箫王郭大强。张维良有一张专辑,里面所有箫笛均出自郭大强之手。
对于箫笛制作心得,郭大强总结为“人”、“气”、“心”。所谓人是指箫笛与人的关系,那几个音孔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距离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孔的大小则代表人的态度。“气”包含很多意思,有一个人的气场、气质及身体状况。“心”分为主动和被动,郭大强强调心的含义除了用心去作,力求完美之外还有对自然与人的崇敬。
广东音乐人邓伟标称,郭大强乃百年不遇的民乐界奇人,是真正的民乐圈的活宝。
郭大强走在广州街头,悠闲打扮,毫无架子,俨然一副闲汉做派,一说话却彬彬有礼,儒雅大方。他的工作室位于惠福路竹篙巷内的一栋单元楼的一层,装修古朴简单,一条健硕的德国牧羊犬懒懒地卧在地上睡觉。竹蒿巷非常短,行人不断,郭大强工作室的牌匾延伸到了社区的大门口,楼前空地聚集了一群群聊天的老人,进门右拐便是郭家。
进门时郭大强正在给一只竹笛的孔上清漆,他说这是制笛的最后一道工序,在洞孔刷上清漆是阻挡竹子的吸音,使笛音更加通透清亮,刷完后,郭拿起竹笛吹出一个旋律。
郭大强专注地看刚做好的萧
郭大强演奏时与他的爱犬
一位邻居透露,经常有人坐到郭家门口的石台上听笛,听里面的人交流聊天,也不进去。
箫笛制作最强调的就是音准
郭大强的外公是箫笛师傅,父亲郭汝灼12岁起跟从山东师傅学做笛箫,后进入制箫名师赖权的箫笛作坊,研究南北笛箫制作工艺,并与赖权之女结为夫妻,翁婿合力做大作坊。当时,不少港澳人士慕名前来定做,并将其远销到美国、新加坡等地。坊间传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郭氏箫笛。
郭大强从小就在乐器中长大, 8岁时先学吹笛,15岁就跟父亲学做笛子,至今已经二十多年了。黄金成说当年他与郭大强的父亲是好友,他曾建议郭父将两个孩子送到音乐学院去学习。但郭大强告诉记者,自己就是一个制作箫笛的,至于吹奏水平他很有信心,但他绝对不开吹奏会,不教人吹笛箫,因为这不是他的职责。
郭氏箫笛制作最强调的就是音准,郭大强说,如果音都不准,其他都是空谈。
制作笛箫过程并不简单,包括选竹、拉直、打磨上漆、校音等步骤。首先,要挑选3~4年、竹壁厚薄在3.5至4厘米之间的竹子,竹子太厚会导致音色发闷,太薄则音色漂浮。好笛源于好竹,所选的竹料要自然风干数年才能制作。黄竹适合做笛子,紫竹适合做箫,做一支笛子至少要一个星期。
以笛子为例,在郭大强的工厂,工人先烘烤将竹子拉直,接下来就要将烤好的竹子拿到调好调号的机器上去钻孔,然后再用烙铁进行烫眼,这样,笛子的雏形就形成了。笛子雏形出来后,就要进行粗调音,郭大强告诉我们,一般笛子的音阶都要达到440,这样就比较标准了,也可以说,只有能达到这个音阶的笛子才算合格。
粗调好音的笛子会被送到镶铜套的师傅手中,所谓镶铜套就是将笛子割断,然后在笛子断口再镶上可以连接的铜套。那为什么好好的笛子要割断呢?郭大强告诉我们,镶铜套是为了对笛子进行微调,因为竹笛根据天气变化影响很大,所以要微调。这些半成品交付到郭大强手中校音,他积累的几十年的吹笛经验,成为他给笛箫校音的重要法宝。校音是纯手工工作,要花几天时间,容不得有一丝瑕疵,除了一个校音的仪器,主要靠耳朵去听。
校音在常人看来是件枯燥的事情,要一点点去磨,一次次去试。校音的第一步是打磨发音点(吹的地方),发音点的粗糙与光滑,以及发音点大小的细微变化,都会改变箫笛的音准和音色。校音第二步是调音,这个要完全依仗感觉和经验,即使对郭大强这样的制笛高手,也会出现因为差之毫厘的错误而废掉一块好料,所以一支好的箫笛,可能前面有好几根材料被废掉。最后一道工序是打磨发音孔,也是需要细致和耐心的手工活儿。
市面上一支普通的专业练习箫笛价格从300~1500元不等。然而上台演出的箫笛大都需要定制,价格就会高出很多。全国各地乃至海外都有人专程到这里定制箫笛。郭大强称,在他这里定制箫笛不需要给订金,对方甚至可以通过电话告诉他要求,他就可以为之制作,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对自己技术的自信,做箫笛这么久,还没有出现过一起用户因为不满意而拒绝收货的情况。
专业定制箫笛价格过万
在制作工艺上郭氏箫笛也在不断地改善,竹子虽然天生是箫笛的好材料,但也有容易裂的情况出现,于是有些人也会选择黄花梨木和檀木来作箫,所以未必所有的箫笛都是竹子的。木质箫笛多数为定制,满足一些吹奏者的特殊需要,制作工序比竹笛更为复杂,要用到专业工具,成本也高出很多。一支木质箫笛起码都在千元以上。
郭大强被称为南箫王,是2000年时,国内一位著名艺术家在用过他的箫后,称赞他制箫技艺出色,不愧为“南箫王”,从此这个称号得以传诵。这里“南箫王”其实是地理指向,并不特指南箫,南箫是箫的一种,而郭大强的强项包括笛子、箫、甚至唢呐。而南箫制作主要提供给岭南一代的吹箫艺人、民间音乐表演家、曲艺社及私秋局。
南箫,也叫大头箫,形状稍微有点像尺八。制作主要材料为竹,现在也发展为用檀木、酸枝木、铜管均可制作。箫的音质优劣,与选用的竹材关系很大。要选用冬至到春分期间采伐的竹子,竹质应坚实、分量较重,无虫蛀、干缩、劈裂、蜂腰和大腹等缺陷,管身圆满、纹理细密顺直。
新鲜的竹管经采集后,须放置三年以上。三年后待竹身完全褪青,再进行烘干、拧直。过火是南箫制作中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对火的温度和烘烤的时间控制尤为讲究。经过火后,竹子中的纤维收缩,竹管变薄,才开始定点、打洞。定点是根据竹管直径的大小,厚薄程度计算每一孔的位置。定点后在竹管上打洞。起初箫洞须开得较小,经校音后不断调整箫洞的大小,这一过程是保证箫笛音色的关键。
南箫制作讲求经验积累、心领神悟。制作程序要求把握时间和火候。艺人本身的经验和艺术修养对箫的质量起决定作用。一管好的箫讲究音高、音调的准确。因此在制箫后期,须对已成型的箫反复调音,在细微处调整。为保证箫的音色、音色,须多人校,反复校。
箫长一般约70至80厘米,管身内径1.2至1.4厘米,上端留有竹节,下端和里面去节中空。郭大强称,南箫一般都为定制,一般一支南箫价值3000元以上,专门定制的价格过万,可谓价格不菲,但其制作工艺也相当的繁琐,用户拿走后可能还需要经常进行“售后服务”。
箫笛音孔里的人生哲理
谈到箫笛的制作心得,郭大强总结为“人”、“气”、“心”。所谓人是指箫笛与人的关系,如果没有上面的那几个孔,箫笛就是普通的竹子,所以那几个音孔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这是制笛人必须领悟的,距离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孔的大小则代表人的态度,一切都必须准确恰当,才会有美妙和谐的声音。这些年他利用箫笛的交流认识了很多朋友,著名画家范曾为他作画,他的家里也堆满了书法家的题字。但他从不张扬,他称自己仅仅是一个制箫笛的人,而且天外有天,自己真的未必就是最好的。谈到外出交流,让郭大强颇为骄傲的还有他的酒量,即使在北方,他也不害怕。
“气”包含很多意思,有一个人的气场、气质及身体状况,他在为一个音乐家制作箫笛时会通过观察这个人的性格和身体,为其量身打造适合其的乐器。这样的箫笛往往都是独一无二的,和音乐家一起形成了整体,正所谓人器合一。
“心”分为主动和被动,郭大强强调心的含义除了用心去作,力求完美之外还有对自然与人的崇敬。在制作箫笛之余,他有一些时间用来读书,经常会思考一些跨界的问题。他相信音乐是心的艺术,音乐家要用心灵去创作和表演,才能呈现有生命的作品,而他需要用心灵去制作,才能做出有生命的乐器。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郭大强每周都会去听一场音乐会锻炼自己的听力,即使是交响乐演出,他也可以听出某个部分的错误。但他强调,他这样做仅仅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制作工艺,他几乎很少对音乐演出和别人的作品提出意见,这是他做人的准则,只做自己应该做的。
关于箫笛制作的传承,郭大强表示要随缘。根据他的笛子销量,其实是一年比一年大的,订货量每年都有增加,很多学校逐渐开设了民乐兴趣班,所以他不认为民乐越来越箫条。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乐肯定是越来越好。
——来源自公众微信:树雄摄影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进入微信
欢迎关注,感恩传播!